远海梭子蟹
远海红星梭子蟹(学名:Portunus pelagicus),又称远洋梭子蟹、细点圆趾蟹,隶属于梭子蟹科梭子蟹属。体形呈梭形,整个甲壳亚门表面具花白的云纹;头胸甲宽度约为长度的2倍,表面密具粗糙的颗粒,颗粒之间具软毛;腹部退化为扁平的一片,紧贴于胸部之下,分七个腹节,雄性腹部呈三角形,雌性腹部呈圆形。足长且粗壮,长度约为头胸甲的3.5倍,表面具花纹,长节前缘具3-4刺;游泳足表面光滑,各节边缘有短毛;长节后缘无刺。远海梭子蟹具有一对复眼,有柄,可横卧。
远海梭子蟹主要分布于热带西太平洋以及印度洋沿岸海域,中国主要分布于东海和南海。栖息于水深10米~30米的沙质或泥沙底,最适生存水温为23~28℃,最适生长盐度为25~32,最适生存pH为8.2左右。
远海梭子蟹是一种暖水域蟹类,营养丰富,味道鲜美,也是西太平洋区至印度洋暖水区的重要经济蟹类之一。2018年远海梭子蟹的全球捕捞量达到了28万吨,印度尼西亚每年向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出口带来数百万美元的收益。蟹壳中含有丰富的虾青素和甲壳质可运用到食品工业上带来经济效益。
形态特征
远海梭子蟹,体形呈梭形,整个甲壳亚门表面具花白的云纹。体重约200克~250克,头胸甲宽度约为长度的2倍,雄性头胸甲长度约61毫米~75毫米,宽度约125毫米~147毫米;雌性头胸甲长度约66毫米~72毫米,宽度约130毫米~150毫米;头胸甲表面密具粗糙的颗粒,颗粒之间具软毛。远海梭子蟹腹部退化为扁平的一片,紧贴于胸部之下,分七个腹节。腹部形态雌雄各异,雄性腹部呈三角形,第三、四、五腹节相愈合,第六腹节呈梯形;雌性腹部呈圆形。
远海梭子蟹头胸部和腹部生出多对附肢,头部附肢共5对,前2对为触角,后3对为1对大颚和2对小颚;第一触角基部有平衡囊,触角上的细毛及身体和附肢上的细毛均有触觉作用。胸部附肢共8对,前3对为颚足,后5对为布足;第1对布足也称“鳌足”,长且粗壮,长度约为头胸甲的3倍,表面具花纹,长节前缘具3-4刺,腕节内外末端各具1刺;后4对称“游泳足”,表面光滑,各节边缘有短毛;长节后缘无刺。腹部附肢多已退化,雄性第一、二腹节生出2对;雌性第二至第五腹节生出4对。
远海梭子蟹前额分4齿,中央齿短而小,侧额齿较粗大;内眼窝齿与侧额齿等大,眼窝缘外侧具1小钝齿,外眼窝齿突出。前侧缘具9齿,刺状,末齿最长,向侧面突出。幼体外观与成体相似,但幼体前额中央齿较圆钝,成体较尖锐。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远海梭子蟹主要分布于热带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海域,包括东亚地区的中国、日本;东南亚地区的泰国、越南、菲律宾、印度、马来西亚等国家;大洋洲的澳大利亚等。
中国分布
中国主要分布于东海和南海等海域,包括沿海的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台湾等省区。
栖息环境
远海梭子蟹栖息于水深10米~30米的沙质或泥沙底,幼蟹多栖息于潮间带的沙滩中。远海梭子蟹最适生存水温为23~28℃,14~36℃也能生存。远海梭子蟹最适生长盐度为25~32,在8~35盐度时也可生存。远海梭子蟹最适生存pH为8.2左右,适应范围为7~9。远海梭子蟹所需的溶解氧需在3毫克/升以上,低于13毫克/升时,会影响摄食、蜕壳与生长,甚至造成死亡。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远海梭子蟹白天和冬季大部分时间都埋在泥土或沙子下,夜间会外出觅食。远海梭子蟹是以底栖无脊椎动物为食的肉食性动物,常以甲壳亚门(小型寄居蟹)、贝类(牡蛎科)、头足纲(墨鱼目)、鱼类及大型海藻等为食。远海梭子蟹性格凶猛、好斗;个体较小或蜕壳阶段常发生同类相食的现象。在水温23~28℃时,摄食量增加,水温低于17℃时,摄食量减少;水温低于14℃时,极少活动,低于12℃长时间会死亡,不摄食。
洄游行为
远海梭子蟹具有洄游行为,可分为越冬洄游和产卵洄游,这种行为与水温有关。一般在11月底12月初,远海梭子蟹开始洄游至水深20米~30米处越冬,此时在沿岸水域已很难大量捕获到远海梭子蟹。在2月底3月初远海梭子蟹开始向近岸移动,在3月底4月初出现产卵群体。
生长繁殖
交配产卵
远海梭子蟹雌雄异体,繁殖方式为卵生,当年生蟹的交配期一般在8月~10月,越年蟹在6月~8月;交配后的雌蟹腹部由三角形变为半圆形;繁殖期较长,周年有2个繁殖高峰期,分别在3月~5月和8月~10月。远海梭子蟹产的卵粒呈卵圆形,浅橘黄色,抱卵量与体重相关,一般为10万粒到150万粒不等。
生长发育
远海梭子蟹的生活史由6个阶段组成:5个幼体期和成蟹期,幼体的发育周期为11~13天,成活率约为12%。成蟹期的远海梭子蟹头胸甲宽约75毫米,体重约48克,雄蟹的性腺比雌蟹发育早,雄蟹与之交配后,雌蟹性腺快速发育。早期性成熟雌蟹的性腺呈黄色或橙色,晚期性成熟雌蟹的性腺呈棕色或灰黑色。远海梭子蟹雌雄个体比例有季节性差异,交配期雄性个体占优势,产卵期雌性个体占优势。
远海梭子蟹变态发育过程中会发生多次蜕壳行为,促进生长的同时可以除去体表的多种寄生物。幼体阶段由于外骨骼薄而软,称之为蜕皮,经几次蜕皮后发育,外骨骼逐渐变硬称之为蜕壳。远海梭子蟹蜕壳多在夜间进行,从晚上6点到早上8点,高峰期主要集中在晚上六点到第二天凌晨两点。远海梭子蟹蜕壳后,新壳较软,肢体下垂且软弱无力,称为“软壳蟹”。软壳蟹的抵抗能力较弱,常因感染导致死亡。
主要价值
经济价值
远海梭子蟹是一种暖水域蟹类,因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加工简单,是西太平洋区至印度洋暖水区适合养殖的重要经济蟹类之一,可以为沿海渔民带来经济收益。远海梭子蟹主要使用拖网、蟹刺网、圆柱捕蟹器等进行商业捕捞,1999年全球捕捞总量为133938吨,捕捞量最大的国家是中国的52577吨,其次是菲律宾的34076吨,2018年全球捕捞总量达约28万吨。通过向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出口远海梭子蟹,可以为印度尼西亚每年带来数百万美元的收益。
捕捞量的增加导致远海梭子蟹种群数量下降,2000年以来,澳大利亚科克本海湾的远海梭子蟹捕捞量大幅下降。科克本海湾的渔民也重新设计了捕捞工具来保证雌性远海梭子蟹和幼体蟹的数量。远海梭子蟹商业捕捞量的增加导致种群数量的减少,使得远海梭子蟹的人工增殖迫在眉睫。2016年全球远海梭子蟹水产养殖产量达到40吨。蟹壳中含有丰富的虾青素和甲壳质可运用到食品工业上带来经济效益。
食用价值
远海梭子蟹雄蟹可食用蟹肉含19.27%的蛋白质,0.15%的脂肪,79.87%的水分;雌蟹可食用蟹肉含16.19%的蛋白质,0.16%的脂肪,83.25%的水分。
参考资料
The Biodiversity Committee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22, Catalogue of Life China: 2022 Annual Checklist, Beijing, China.sp2000.2023-06-10
inaturalist.inaturalist.2024-11-04
Organisms Preying on Portunus pelagicus.sealifebase.ca.2024-11-27
Portunus pelagicus .ITIS.2023-06-10
FAO Fisheries and Aquaculture Department.fao.2023-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