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鳞白甲鱼
多鳞白甲鱼(学名:Onychostoma macrolepis)又名多鳞铲颌鱼、泰山赤鳞(霖)鱼,是鲤科白甲鱼属的一种鱼。多鳞白甲鱼体长约137~189毫米,体重约54~102克,体色灰黑,腹部青白,尾鳍叉形,背鳍和尾鳍灰黑色,胸鳍和臀鳍灰黄色,各鳍外缘呈黄色。鳞片中等大,胸部鳞片稍小,埋于皮下,吻端多有珠星。其分布范围较广,是分布于中国嘉陵江水系和汉水水系的中上游干支流的特有鱼类,也是中国亚科鱼类中分布最北,唯一分布到长江以北水系的一个种。
多鳞白甲鱼是一种温水性鱼类,喜生活在溶氧含量高、水质清澈、砾石底质的河流底部。多鳞白甲鱼被《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评估为易危(VU)等级,具有重要的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价值。同时也是一种名贵淡水经济鱼类,属“中国五大名鱼”之一,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具营养及经济价值。
形态特征
多鳞白甲鱼体重约为54~102克,体长约为137~189毫米,体宽约为20~24毫米,体高约32~38毫米。多鳞白甲鱼体侧扁,稍狭长,背部稍隆起,腹部圆;头短,眼中等大,位于头侧上方,吻钝,口下位,口裂中等宽,口宽约等于相应的头宽,吻端多有珠星,上颌末端未达眼前缘的下方,唇后沟长下颌长度的一半,下颌边缘具锐利角质层;具短小的吻须和颌须,不超过眼径的四分之一。
多鳞白甲鱼鳃耙短小,排列较密。下咽齿细长,齿面匙状。鳔2室,前室长椭圆形室细长,为前室的2.5倍左右。胸部鳞片埋于皮下,鳞片中等大,胸部鳞片稍小,埋于皮下,背鳍和臀鳍基无鳞鞘,腹鳍基外侧具一狭长的腋鳞。多鳞白甲鱼体色灰黑,腹部青白,背鳍和尾鳍灰黑色,胸鳍和臀鳍灰黄色,各鳍外缘呈黄色;背鳍外缘微内凹,末根不分枝,鳍条柔软,后缘光滑,以第一根分枝鳍条最长,短于头长;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为近,胸鳍末端远不达腹鳍起点。腹鳍起点与背鳍第三根分枝鳍条相对,末端远不达肛门;臀鳍紧接肛门之后,外缘稍圆,不达尾鳍基。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多鳞白甲鱼分布范围广,主要位于北纬30~40°,东经102~117°之间,是中国钯亚科鱼类中分布最北、唯一分布到长江以北水系的一个种,独特的地理分布特性使其被称为活化石。受第四纪东亚冰期的影响,多鳞白甲鱼呈不连续的点状分布。
多鳞白甲鱼主要分布于中国嘉陵江水系和汉水水系的中上游、淮河上游、渭河水系、伊河、南洛河、海河上游的沱和泰山的溪涧。其主要集中分布区位于秦巴山区、山东泰山以及湖北神农架等地。
栖息环境
多鳞白甲鱼是一种温水性鱼类,喜生活在溶氧含量高,水质清澈、砾石底质的河流底部。主要生活在在砾石底质、水质清澈、低温、流速大、海拔高的河流中,常借助河道中的熔岩裂缝以及溶洞的泉水生长发育。
生活习性
食性
多鳞白甲鱼的食谱范围较广泛,其主要营养来源是水生昆虫成虫、藻类和摇蚊幼虫,因此,多鳞白甲鱼是以动物性饵料为主的杂食性鱼类。多鳞白甲鱼的饵料生物主要包括水生昆虫和部分浮游藻类。
节律行为
不同种类还产生了与其栖息环境相适应的生活习性,比如生活在长江以南河流中的种类,每年汛期前后成群溯河上游,立秋前后则顺流而下,冬季则在江河干流的深水处乱石堆中越冬;生活于北方的多鳞白甲鱼,主要在砾石底质、水质清澈、低温、流速大、海拔高的河流中栖息,常借助河道中的熔岩裂缝以及溶洞的泉水生长发育、越冬。
生长繁殖
繁殖特征
多鳞白甲鱼适宜的繁殖水温为18~24℃,一般在春季(4~5月)选择河流底部砂砾较多处产沉性卵,卵子饱满游离,呈现橙黄色或淡黄色,受精卵附着在水底砂砾上孵化。多鳞白甲鱼雌性个体一般大于雄性个体,雌鱼3~4龄,雄鱼2~3龄达到性成熟。繁殖季节雄鱼体表粗涩,吻端周缘及臀鳍两侧出现明显的乳白色追星,而雌鱼体表光滑,腹部柔软膨胀,无追星。多鳞白甲鱼的绝对繁殖力受体长、体质量及年龄等因素影响,一般呈正相关关系;而相对繁殖力除受年龄影响较大外,相对稳定。
生长特征
在自然界,多鳞白甲鱼生长较为缓慢,主要是由于适宜生长时间较短,水体中天然饵料相对匮乏。而人工养殖下,多鳞白甲鱼生长速度相对较快。多鳞白甲鱼的生长发育规律根据雌雄个体的生长特性不尽相同,雄鱼在未到达一定体重时,全长随年龄的增长呈递增趋势,达到一定体重后,则全长开始递减;而雌性鱼体全长则根据年龄呈持续增长。
人工养殖
养殖方法
多鳞白甲鱼的资源养护及开发利用得到了许多农业科学家的重视。利用水蚤、摇蚊幼虫等天然饵料喂养多鳞白甲鱼,结果发现水蚤能够更好的提高鱼体增重率,并推测水蚤体内可能含有能促进鱼体生长的活性物质。宋憬愚等中国水产科学家总结了人工养殖多鳞白甲鱼的主要技术环节:(1)溪水养殖效果最佳,地下水需曝气后使用;(2)建造仿生态鱼池,保持微流水,池中堆放石块;(3)鱼苗的放养密度不宜多大,生物饵料以轮虫为主,辅以蛋黄作为开口饵料;(4)成熟多鳞白甲鱼以鲜活饵料辅以人工配合饲料投喂;(5)保持养殖池水质清洁,过冬时建议在塑膜或玻璃温室内建造越冬池,池内用砾石、瓦片、砖块等模拟搭建人工洞穴,将鱼移入温室越冬池内。
病害防治
由真菌感染引发,多鳞白甲鱼也可能感染,尤其是孵化期间和受伤鱼类,发病频率较高。早春和晚秋是水霉病发病的高峰期,不同生长阶段的鱼类都会感染。著名水产学者杜迎春等设计了中药抑菌性实验,筛选出中药五倍子具有较好的抗水霉菌效果,防控及治疗多鳞白甲鱼水霉病。
烫尾病
多鳞白甲鱼还有其他一些常见病害,如多在夏季发生的水质不良引起的烫尾病,病鱼尾鳍灰白,防治方法主要是定期监测水质指标,换水保持良好的水质。
烂口病
细菌感染的烂口病,鱼口部发白溃烂,使用适当减少放养密度的方法能够降低发病率。
物种保护
保护级别
200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07年 ver 3.1)——无危(LC)。
2015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内陆鱼类)——易危(VU)。
2021年被列入中国2021年版《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仅限野外种群)。
物种现状
由于滥捕及水环境变化等原因,该鱼野生资源量呈逐渐减少趋势,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过去人迹稀少的泰山山涧变成了人们常来常往的旅游圣地,山坡上土地的开垦,饭店、旅馆的修建,使山涧溪流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多鳞白甲鱼生活空间越来越小,野生数量越来越少,自然资源濒于枯竭。
保护措施
保护开发措施
在多鳞白甲鱼主要的分布产地泰安市,为做好保护与开发,泰安市水利和渔业局规划了繁育养殖区和自然资源保护区,设置保护界牌和宣传简介,并对水系中多鳞白甲鱼自然资源加强看护管理。
加大科研力度
对多鳞白甲鱼的生活习性、养殖环境条件、养殖技术等进行了深入调查,从亲鱼培育、人工繁殖、鱼苗培育到人工养成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完成多鳞白甲鱼家养驯化、营养需求及配套养殖技术等研究工作,攻克人工繁育的关键技术。使多鳞白甲鱼的养殖规模不断扩大。
国家政策扶持
开展人工养殖工作,对该鱼的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主要价值
营养价值
多鳞白甲鱼具有较丰富的营养价值,传说“夏日置鱼于岩石上,经烈日曝晒可以化油而流”。它以肉质细嫩、味道鲜美、香而不腥、营养丰富而名扬四海,《泰安史志》记载:“赤鳞鱼是历代帝王来泰山封禅御膳中珍馐佳品。”多鳞白甲鱼含有钾、锌、镁、钙、铜、等12种以上矿物质;含有18种以上人体所需的氨基酸。
生产价值
经养殖的多鳞白甲鱼在产区种群数量大,特别是在陕西南部山区为优势种群。4月中旬当鱼群出泉时,数量很大,一些较大的鱼泉最多可达万斤以上,一般多为几千斤,小鱼苗也在百斤以上,是当地群众喜食的山区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