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鬣蜥
长鬣蜥(犰狳芋螺:Physignathus cocincinus),别名水龙、马鬃蛇、变色龙,是蜥科长鬣蜥属爬行纲。其成体全长约60厘米。雄性体重约600克,雌性体重约250克。鼓膜裸露,鼓膜以下部位鳞片呈圆锥状。自颈部沿背脊中央至尾部中段有一行极发达的鬣鳞,雄性尤其显著。鬣鳞会在受惊时全部竖起,似马头部的鬃毛。全身背部常为暗绿色,腹部为橘黄色,体色可随着周围环境以及光线的强弱而改变。
长鬣蜥在世界范围内分布于中南半岛;在中国分布于云南省等地,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已经有引入种群。其分布在平均海拔0~700米的地方,但主要栖息在热带或者亚热带海拔100米左右的湿热河谷河流及水沟边的林木、灌丛或者岩石上,尤喜水塘、水田上方的树。
截至2017年,长鬣蜥的种群数量整体呈现下降趋势。2017年,长鬣蜥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中,等级为易危(VU),2021年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2023年被列入中国《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形态特征
长鬣蜥为中等大小蜥蜴,成体全长约60厘米。雄性体重约600克,雌性体重约250克。头较大,略呈三角形或者四棱锥形,前额较窄,头顶正中凹陷,头背覆细鳞。有顶眼,眼大,鼓膜裸露,约为眼径的三分之一,鼓膜以下部位鳞片呈圆锥状。雄性额尤为隆肿;咽喉部有横褶鬣;颈褶有4-5枚锥状鳞。上唇鳞11-12片,下唇鳞10-11片,带棕色,下唇鳞以下有一列明显增大的白色鳞片。自颈部沿背脊中央至尾部中段有一行极发达的鬣鳞,雄性尤其显著。鬣鳞会在受惊时全部竖起,似马头部的鬃毛,所以又叫“大马鬃蛇”。
全身背部常为暗绿色,背脊具棱。体两侧有数道斜向后的灰蓝色细纹。前肢腋下及胸前呈橘黄色,腹部为橘黄色,体色可随着周围环境以及光线的强弱而改变。体尾侧扁,后段细窄如鞭。尾前四分之一同体色,布有绿、浅绿、草绿、棕、粉棕色斑点,有6-7个黑环,前部环狭窄,向后渐宽。四肢发达,呈棕色,后肢前伸达眼或者近吻端。指、趾具栉状鳞。爪浅褐色。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长鬣蜥在世界范围内分布于中南半岛(柬埔寨、老挝、泰国、越南等);在中国分布于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等地,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已经有引入种群。
栖息环境
长鬣蜥分布在平均海拔0-700米的地方,但主要栖息在热带或者亚热带海拔100米左右的湿热河谷河流及水沟边的林木、灌丛或者岩石上,尤喜水塘、水田上方的树,夏季夜间常伏在沟边竹叶和阴凉的石缝上,炎热时会在水中浸泡。
在越南,长鬣蜥喜欢生活在硬木、树叶和藤蔓灌木上;在泰国,其喜欢栖息在潮湿的常绿森林中。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长鬣蜥以鱼、虾、昆虫、蜗牛等为食,人工饲养条件下,也食蛙和小白鼠,偶尔进食植物饲料,例如生菜、胡萝卜、豌豆、玉米等。
节律行为
长鬣蜥会整夜栖息在河边高树上,正午大多在树上沉睡。长鬣蜥的陆地和水生活动都取决于温度,在炎热、晴朗的天气中较为活跃,该物种还会调节自身温度,晴天会到阴凉地降温以避免过热负荷。
在中国南方地区,长鬣蜥的活动期为每年的3-11月,12月至翌年2月为冬眠期。在其冬眠期,人工控制温度在15℃时,长鬣蜥处于半冬眠状态,偶尔会活动,但基本不采食。
其他行为
长鬣蜥善于游泳,爬行迅速,快速奔跑时,前肢贴体,仅以后肢着地。可以穴居于沙土洞内,也会停栖在悬在水道上的树枝上,如果遇到惊扰,会迅速跳入水中躲避危险。
生长繁殖
长鬣蜥通常为有性繁殖,但有时也会出现孤雌生殖的情况。野外个体的性成熟年龄为6-7龄。
发情交配
长鬣蜥在繁殖期有较强的领域性。雄性通常在雌性进食时靠近,有的雌性一旦见到雄性便会快速奔跑,雄性紧追上后咬住雌性身体一侧,用力将其推倒后将尾基扫过进行交配,交配时双方腹部相对,后肢交错。雄性尾基部内有一对埋藏在阴茎囊里的半阴茎,当交配时翻出一侧的半阴茎插入雌性的泄殖腔孔进行交配,雌性个体为1次交配。卵子在体内受精后,产出受精卵。
产卵孵化
长鬣蜥于3-7月产卵,5-6月为产卵高峰期。每次产卵6-14枚。临产前,雌性多在岩石块下的松土挖洞,用前肢挖土,后肢向后把土推开。先是直向深挖,后向两侧扩大,洞深约15-20厘米,从挖洞到产卵有时会持续1周,但多在产前2-3天挖好洞产卵,有时也会挖好洞后休息片刻即开始产卵。也有的雌性会把卵产在河床裸露的沙地上。
长鬣蜥的产卵时间为10-30分钟。卵呈长椭圆形,白色,卵壳革质柔软。产卵结束后,长鬣蜥用四肢交替把挖出的泥土覆盖到卵上,再用头压实。产后雌性体色喑哑,会卵窝旁守护较长时间。
在营养以及饲养状况良好的条件下,寿命可达25年。
人工养殖
日常管理
人工养殖长鬣蜥可以将其放在饲养箱中养殖,在繁殖期,其在饲养箱中也具有较强的领域性。饲养箱尽量模拟野外环境,正面可为玻璃,其余几面为瓷砖,上面由不锈钢封顶,箱子内部可以摆放供其攀爬的树木、供其饮水和浸泡的水池等。饲养长鬣蜥需保证每天有充足的光照时间,也可以再饲养箱内安装红外热灯以及白炽灯。人工饲养的长鬣蜥除了采食外,常会匍匐于树枝上或者浸泡在水中,排泄也多在水中完成。
对于幼蜥的饲养,可以使用育雏笼,夏季夜间可把育雏笼放在室外,并开灯吸引昆虫给幼蜥捕食;冬季可将育雏笼放在有保温设施的室内。
病害防治
饲养长鬣蜥过程中易发的病症为继发性营养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营养代谢性骨病),发病个体拖着身体行走或者一动不动。口腔疾病也是饲养过程中常见的疾病。以上病症可以适当补充一些维生素,及时观察,必要时联系兽医学或者用药治疗。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截至2017年,长鬣蜥的种群数量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在柬埔寨,其种群数量在3个世代(即18年)内明显下降50%;截至2015年,越南中部的种群以幼体为主,大部分个体无法存活到成年;2017年,越南顺化省(Thua Thien Hue Province)的种群规模低至232-250只。
致危因素
长鬣蜥的栖息地海拔较低,便于采集者进入其栖息地,加剧栖息地退化。木材开采、农业、城市发展和道路建设使其栖息地被分割,进一步增加人类的狩猎机会,成体和卵被捕获用作食物,而幼体被用于宠物交易。
保护级别
2017年,长鬣蜥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中,等级为易危(VU)。
2021年,长鬣蜥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2023年,长鬣蜥被列入中国《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以及《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I中。
保护措施
长鬣蜥在泰国的分布区域基本上完全受到保护,中国广州动物园长期以来一直对长鬣蜥进行人工饲养和保护。
物种对比
长鬣蜥与美洲鬣蜥(Iguana iguana)较相似,易被混淆,区别如下表:
参考资料
长鬣蜥.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4-11-12
The IUCN Red List.iucnredlist.2023-06-13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告(2023年第17号).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4-11-12
长鬣蜥.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