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火桐
广西火桐(Firmiana kwangsiensis H. H. Hsue),锦葵科(Malvaceae)梧桐属(Firmiana)植物,又名广西梧桐、美丽梧桐。广西壮族自治区火桐为中国广西的特有种,仅分布于广西中部至南部的石灰岩地区。广西火桐喜光,多分布在海拔1000m以下的山沟、山谷、山坡下部或农耕地旁,多生长于疏松、腐殖质含量高的红壤、赤红壤,或石灰土中。花期5-6月,果期9-10月。
广西火桐为落叶乔木,高达10米;树皮灰白色,不裂;小枝干时灰黑色,几无毛;嫩芽密被淡黄褐色星状短柔毛。叶纸质,广卵形或近圆形,全缘或在顶端3浅裂,两面均被很稀疏的短柔毛;小脉在两面均凸出;叶柄长达20厘米。聚伞状总状花序,花梗均密被金黄色且带红褐色的星状绒毛;萼圆筒形,外面密被星状绒毛,内面鲜红色,被星状小柔毛,萼的裂片三角状卵形。果实为蓇葖果,呈紫红色,有柄,膜质;种子卵圆形,成熟时呈黄褐色,表面微皱。
广西火桐木材纹理直,材质轻、韧,容易加工且不开裂,是优良的制作家具、建筑、胶合板的木材;其花的数量较多,花色鲜艳靓丽,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是城市绿化美化的极佳树种。广西火桐还对研究火桐属植物、亚非大陆间的亲缘关系及植物区系方面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广西火桐野外种群及个体数量稀少,2011年其被中国收录进《全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工程规划》(2011-2015年);2013年其被中国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根据IUCN 3.1标准被评估为极危(CR)物种;2013年其被中国收录进《中国珍稀濒危植物图鉴》;2021年其被列为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一级保护植物。
形态特征
株
广西火桐为落叶乔木,高约10米。
枝
树皮灰白色,不裂;小枝干的时候为灰黑色,几乎无毛;嫩芽密被淡黄褐色星状短柔毛。
叶
叶片纸质,呈近圆形或广卵形,长10-17厘米,宽9-17厘米,全缘或在顶端3浅裂,裂片楔状短渐尖,长2-3厘米,基部为截形或浅心形,两面均被很稀疏的短柔毛,并在5-7条基生脉注射液的脉腋间密被淡黄褐色星状短柔毛;小脉在两面均凸出,几乎互相平行;叶柄长达20厘米,略被为稀疏的淡黄褐色星状短柔毛。
花
花为聚伞状总状,花序长5-7厘米;花梗长4-8毫米,均密被为金黄带红褐色星状绒毛;花萼为圆筒形,长32毫米,宽11毫米,顶端5浅裂,外面密被金黄带红褐色的星状绒毛,内面呈鲜红色,被星状小柔毛,萼的裂片为三角状卵形,长约4毫米;雄花的雌雄蕊柄长28毫米,雄蕊15枚,集生在雌雄蕊柄的顶端成头状。
果实
果为蓇葖果,紫红色,有柄,膜质,在成熟前甚早开裂成叶状,舌形,有明显脉纹,长7-12厘米,宽2.5-4.5厘米;每果有种子1-2粒。
种子
广西火桐的种子为卵圆形,长约1厘米,直径约0.6厘米,成熟时呈黄褐色,表面微皱,着生在心皮边缘的近基部。
物种分布
分布范围
广西壮族自治区火桐为中国广西的特有种,仅分布于广西中部至南部的石灰岩地区。
生长环境
广西火桐多分布在海拔1000m以下的山沟、山谷、山坡下部或农耕地旁,常生长在花岗石、页岩等发育的山地内土质疏松、腐殖质含量高的红壤至赤红壤中;或石灰岩发育而成的石灰土中。
习性
广西火桐喜光,不耐荫蔽;花期5-6月,果期9-10月。
自然条件下,广西火桐主要与一些大戟科(Euphorbiaceae)、菊科(Asteraceae)、荨麻科(Urticaceae)等植物生长于一起组成群落。且广西火桐群落区系具有很明显的热带性质;群落中植物主要以高位芽植物为主;群落结构比较复杂,成层现象明显。
广西火桐幼树也具有和亚热带地区森林植物一样的特点,在高温强光下叶片净光和速率呈现“双峰”曲线,具有光合“午休”现象。且广西火桐幼苗生长速度较快,有一定的速生性。
自然繁殖
广西火桐的访花者有太阳鸟、蝴蝶和蜜蜂和黄蜂,其中太阳鸟是广西火桐的主要传粉者。广西火桐野生结实母树极少,种子产量低,且种子繁殖能力比较弱,种子容易丧失发芽能力。
人工栽培
繁殖技术
播种繁殖
广西火桐的果实成熟后不会自己脱落,其果实不宜在树上留存太久,否则可能会失水导致发芽率降低。果实采集后放于室内的通风处,待果实开裂后脱出种子。种子应放置于湿沙中储存,不可放于太阳下暴晒或裸露存放,储存好的种子待第二年2-3月播种。播种时在容器中央挖深为2厘米的小穴,每个穴播入1粒种子,用营养土覆盖种子。广西火桐种子无后熟休眠特性,种子播种2天即可发芽。
扦插繁殖
选择在叶芽萌动前的3-4月进行广西火桐插,有利于愈伤组织、不定根的形成;采用去叶的1年生枝为插穗,以IBA 激素处理后插于河沙为基质的插床中,荫蔽度为70%时,广西火桐扦插成活率最高。
组织培养
以广西火桐的幼嫩茎段为外植体,在适宜培养基中诱导产生愈伤组织,待生芽后进行继代培养,随后再进行生根培养,最后再将生长健壮、根系发达的瓶苗进行炼苗和移栽,便可得到完整植株。
养护措施
广西火桐播种后,出根就可移栽至育苗袋中,移栽后需及时浇透水,并使用遮阳网进行遮阴,一个月后可撤去遮阳网;待其长出8-10片真叶时进行换袋,换袋一个月后可进行追肥。4-10月为广西火桐幼苗的生长旺盛期,此时期应加强水肥管理,以促进苗木的快速生长,获得优质壮苗。另外广西火桐小苗不耐霜冻,霜冻来临前要多施磷钾肥以增强苗木的抗性,霜冻来临前可用薄膜覆盖进行保温防霜。其幼树叶片净光合速率主要受蒸腾作用影响,在栽培管理中可通过增加透光度、适当浇水等措施来调节蒸腾速率,提高广西火桐幼树叶片的净光合速率,促进苗木快速生长。
病虫害防治
虫害防治
广西火桐苗期易受蚜虫、蟋蟀科一类害虫为害,蚜虫可用吡虫可湿性粉剂或虫篱可湿性粉剂防治;蟋蟀用敌百虫倍液、毒死蜱乳油药液喷雾防治。
病害防治
广西火桐苗期主要有猝倒病、立枯病、炭疽病等病害发生。猝倒病可用霜霉威水剂防治,立枯病可用多菌灵或福美双可湿性粉剂防治,炭病可用甲基硫菌灵或百菌清可湿性粉剂防治。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广西火桐在其分布区一般呈零星分布,仅广西维新、灵屯和回龙的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多,其他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有些分布点甚至仅有1株母树,没有中幼龄树,自然更新困难。2022年调查数据显示,广西火桐现存资源量少于100株。
致危因素
广西火桐的致危因素之一是其自身种群成龄结实母树少,结实量少,且种子繁殖能力比较弱,种子容易丧失发芽能力,幼苗存活率也较低,影响其后续繁殖壮大。另外一个致危因素是生态环境的破坏、环境污染、人为干扰等。
保护等级
2011年其被中国收录进《全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工程规划》(2011-2015年)。
2013年其被中国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根据IUCN 3.1标准被评估为极危(CR)物种。
2013年其被中国收录进《中国珍稀濒危植物图鉴》。
2021年其被列为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一级保护植物。
保护措施
2002年,中国广西植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开展了广西火桐的迁地保护工作,繁育定植了 100 多株广西火桐于桂林植物园。
2016年,中国昆明植物园将广西火桐引入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专类园,实行迁地保护。
用途
工业原料
广西火桐木材纹理直,材质轻、韧,容易加工且不开裂,广西火桐栽培种是优良的制作家具、建筑、胶合板的木材。
园艺观赏
广西火桐是罕见的夏天落叶树种,3-4月份才落叶,5-6月份又开花,先花后叶,花的数量较多,花色鲜艳靓丽,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其栽培种是城市绿化美化的极佳树种。
相关研究
广西火桐是中国广西特有的植物,对研究火桐属植物、亚非大陆间的亲缘关系及植物区系方面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基于梧桐属叶绿体基因组特征的研究表示,5种在中国分布的梧桐属(Firmiana)植物构成两个分支,一个分支为广西火桐、美丽火桐(Firmiana pulcherrima)和火桐(Firmiana colorata),其中广西火桐与美丽火桐构成姐妹群;另一分支是丹霞梧桐(Firmiana danxiaensis)和云南梧桐(Firmiana major),这两种植物也构成姐妹群。
参考资料
广西火桐.物种2000.2023-06-11
广西火桐.中国植物智.2023-06-11
中国珍稀濒危植物信息系统.植物智.2023-06-11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国政府网.2023-06-11
广西火桐——中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图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2023-06-11
广西火桐.昆明植物园.2023-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