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上海越剧院

上海越剧院

上海越剧院位于上海市徐汇区复兴西路10弄16号,是国家级戏曲剧院,原身为1950年雪声剧团玉兰剧团、云华剧团等骨干建立的第一个国家剧团华东越剧实验剧团,后华东越剧实验团停办,1955年,剧团里的部分骨干和艺术工作者成立了上海越剧院,由袁雪芬担任院长,现任院长为吴巍。

剧院成立以来,经历了扩充停滞,直到1979年才恢复剧院建制,1995年剧院调整机制,从院长负责制发展为总经理负责制。在剧院机制发展的同时,演员们也与时俱进,创编、移植、改编各类剧目450余出,其中,《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红楼梦》《祥林嫂》被公认为中国越剧“四大经典”。上海越剧院是国内外闻名的戏曲团体,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责任保护单位,全国地方戏创作演出重点院团、中国越剧传承发展基地。主要演员有袁雪芬刘觉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赵志刚钱惠丽章瑞虹方亚芬王志萍华怡青、张咏梅、章海灵许杰等,编剧徐进,导演吴琛、黄沙,作曲顾振遐,舞台美术设计苏石风等。

在业内荣誉方面,1986年上海越剧院根据莎士比亚剧目改编演出的《第十二夜》获第三届上海戏剧节优秀演出奖,2007年《虞美人》获得第十届中国戏剧节剧目奖,2014年《甄嬛》获第三届中国越剧艺术节优秀剧目奖等。在剧团演员荣誉方面,1999年演员刘觉荣获上海市第10届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配角奖。2003年12月,袁雪芬获得文化部颁发的国家级艺术特别贡献奖等。

历史沿革

前身

雪声剧团

雪声剧团是以袁雪芬为首的剧团,前身是1942年10月开始在大来剧场改革的演出团体。该团在民国1944年9月至1947年1月期间演出于九星、明星大戏院,由袁雪芬、范瑞娟领衔,主要演员有徐天红吴小楼张桂凤陆锦花丁赛君等。该团率先建立了正规的编导制,坚持创新,推出新戏,即使演绎传统剧目也要经过整理。在20个月中,该团演出了27个剧目,其中有《新梁祝哀史》《绝代艳后》《忠魂鹃血》《梅花魂》《梁红玉》《洛神》等。社会反响最强的是1946年演出的《祥林嫂》。

1947年1月,由于袁雪芬生病离开舞台,该团暂告解散。剧团主要演员和傅全香改组为“东山越艺社”继续演出。1948年9月至12月,该团在大上海市电影院演出。主要演职人员基本上与前一时期相同,演出剧目主要有《珊瑚引》《月下老人》《金技玉叶》和《梁祝哀史》等。其中《珊瑚引》是田汉专为该团创作,借古讽今,抨击四大家族的腐朽统治。演出此剧同时,由启明公司拍摄、以雪声剧团名义组成创作演出班子的影片《祥林嫂》,亦在上海4家影院公映。

1949年1月袁雪芬另组班子,演员有魏风娟、张茵、陈金莲高剑琳等,演出于九星大戏院。在1949年5月上海解放前演出的4个剧目《万里长城》《李师师》《凤求凰》《白娘子》,都有反暴政、反封建的现实针对性。1949年4月,迁往兰心大戏院演出。年底拍摄16毫米彩色影片《相思树》。1950年4月,大部分人员参加国营华东越剧实验剧团,雪声剧团宣告结束。

云华剧团

云华剧团是以竺水招为首的剧团,由芳华剧团改组而成。该剧团成立于1947年9月,首演剧目为《未婚妻》,演员阵容包括吴小楼周宝奎焦月娥、张茵、贾灵凤、赵雅麟等。1948年2月,迁往龙门大戏院演出,5月,竺水招由旦角改演小生,与戚雅仙搭档,演出了《凤泊鸾漂》《渔娘》《夜上海》等剧目,9月,迁往恩派亚大戏院。1949年初,竺水招、戚雅仙、吴小楼、赵雅麟、吕云甫、谢素云、陈佩君受“十姐妹”联合义演启发,剧团成立七友公司,采用拆帐办法,成为越剧界最早建立的如姐妹班。1949年底,竺水招去香港特别行政区,剧团解散,部分成员加入新成立的华东越剧实验剧团

1951年竺水招等人重组云华越剧团,积极参加戏曲改革,剧团在南京落户并改为民营公助的实验剧团,最终在1956年3月改为国营南京市越剧团。

玉兰剧团

玉兰剧团是以徐玉兰为首的剧团,该团于1947年9月25日成立于龙门大戏院,首演剧目为《香笺泪》。主要演员有徐慧琴、贾灵凤周宝奎钱妙花等。随后,该团于1948年春迁至国泰大戏院,下半年转至明星大戏院演出。该团在成立的不到5年的时间里,共演出了48出新戏。其中,《国破山河在》讲述了三国时代刘谌劝谏刘禅不要降魏,并最终在祖庙哭诉并自刎殉国的故事,展示了爱国主义精神。《风尘双侠》,改编自明末李自成起义军李岩和红娘子的故事,编剧钱英郁有意配合上海解放。此外,他们还演出了《同病相怜》《风流王孙》《钦差大臣》《林冲》《红楼梦》《顺治帝》《隔墙花》《贵族之家》《飞虎岗》《芳草王孙》《夜夜春宵》等剧目。上海市解放后,全团于1952年7月参军,并编入中央军委总政治部文工团越剧队,1953年前往朝鲜前线演出。1954年,根据周恩来的指示,他们返回上海,并成为华东戏曲研究院的华东越剧实验剧团二团。

初立

1950年4月由原雪声剧团与云华剧团一部分骨干合并建立的第一个国家剧团华东越剧实验剧团,隶属于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1951年8月,东山越艺社加入华东越剧实验剧团。1954年1月,前身是玉兰剧团的中央军委总政治部文艺工作团越剧团回归地方,改建为华东越剧实验剧团第二团。1955年,华东戏曲研究院随着华东大行政区撤销而停办,该院的部分艺术创作干部和所属两个越剧团建立上海越剧院。

1958年以来,剧院扩充,机构调整,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越剧班大部分师生划归剧院,成立学馆。次年成立男女合演的实验剧团,其成员多数来自上海市戏曲学校越剧班毕业生。1960年春,市文化局直属的上海市青年越剧团划归剧院,组成三团。同年戏剧院一团多数演职员调到北京,组成北京越剧团。次年初,北京越剧团撤销,全团回归剧院。

1960年,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主办了越剧学馆剧院抽调部分演员承担辅导任务。1974年剧院开办学馆培训演员。两届学馆学期均为六年,学生毕业后参加剧院工作。

停滞

文化大革命期间,上海越剧院遭到严重破坏。1966年,中共中央《通知》发表,剧院随之开始 “ 文化大革命 ” 。1971年剧院演员在五七干校组成小型演出队,将越剧剧目改革为革命“样板戏”。

1973年中国共产党上海市委员会批淮市革会文教组 “ 关于对袁雪芬审查结论的审查报告 ”,随后袁雪芬及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等4人被宣布撤销隔离审查。

发展

1979年上海越剧院恢复剧院建制,由袁雪芬担任院长,吴琛任副院长兼总导演。院部设办公室、政治科、创作研究室、美术组及舞美制作工场。设置有两个演出团和一个学馆。一团为男女合演团,主要演员有吕瑞英刘觉史济华、张国华等;二团为女子越剧团,主要演员有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王文娟等。

1986年,市文化局决定将红楼剧团作为全局剧团体制改革的试点团,与院部签订了一个为期两年的试行合约。该剧团在名称、建制和隶属关系上保持不变,但对经营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并扩大了演出、人事和经济方面的自主权。

1988年,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越剧班学员进入剧院,组成了青年剧团。随后,整个剧院进行了体制改革,并对专业技术人员实行职称评聘。1990年青年剧团合并入红楼剧团。

1993年剧院进行了进一步的改革,实行了全员聘任制。机构和领导班子再次调整,由卫震华出任院长。1995年剧院调整了领导班子及机制,从院长负责制改为总经理负责制,由丁志愿任总经理。增设演出管理部,撤销教育辅导部,原美术工场改为舞美设计制作部,原艺术室改为艺术创作部,原总务基建科分为行政科和基建科。

2011年12月,上海越剧院改名为“上海戏曲艺术中心上海越剧艺术传习所”,对外仍用原名。

骨干成员

袁雪芬

袁雪芬,1922年生人,上海越剧院首任院长,中国越剧表演艺术家。她从11岁开始学习越剧,擅长青衣和闺门旦。1942年起,在大来剧场推动越剧改革,建立雪声剧团。她的唱腔旋律淳朴、韵味醇厚,被称为“袁派”。在雪声剧团里,袁雪芬将鲁迅的作品《祝福》改编为越剧《祥林嫂》,称为“新越剧的里程碑”。同年,她作为戏曲界代表参加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并参加了开国大典。1953年,与范瑞娟合作主演的越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问世,成为中国第一部大型彩色戏曲影片。1955,她出任上海越剧院院长。文革后剧院恢复建制,1978年底,袁雪芬重新受命担任上海越剧院院长,主持和组织了一系列新剧目的创作演出,大力培养青年演员,积极支持和扶持男女合演,培养了史济华刘觉张国华赵志刚等越剧演员。晚年注重越剧理论建设,组织人编撰了《越剧舞台美术》和《越剧艺术论》等书籍。其中《越剧艺术论》的出版,填补了越剧理论方面的空白,为建立剧种理论体系打下了基础。2003年12月,她获得文化部颁发的国家级艺术特别贡献奖,以表彰她在表演艺术上的成就。

徐玉兰

徐玉兰,1922年生人,上海越剧院演员,越剧“徐派”创始人。十二岁入东安舞台科班学艺,随班在上海、金华等地演出。原唱老生,后改演小生。1947年组织玉兰剧团,同年参加“越剧十姊妹”《山河恋》的联合义演。1952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工团。1954年参加华东戏曲研究院越剧实验剧团二团,后转上海越剧院。徐玉兰唱腔高亢流畅、奔放洒脱,自成一派。表演俊逸潇洒,尤以扮演《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著称。该剧已拍摄成彩色影片。1962年与王文娟一起赴朝鲜辅导朝鲜唱剧《红楼梦》,受到金日成首相的接见。代表作有《红楼梦》中贾宝玉、《西厢记》中张珙、《春香传》中李梦龙、《追鱼》中张珍、《北地王》中刘谌等。1992年摄制了8集电视片《徐玉兰艺术集锦》。

范瑞娟

范瑞娟,1924年生人,上海越剧院演员。她在十一岁时加入了龙风舞台科班学艺,扮演小生角色。1944年,她加入了雪声剧团,并与袁雪芬一同从事越剧改革,演出了新的历史剧和现代剧作品,如《黑暗家庭》《祥林嫂》等。1947年,她参加了“越剧十姊妹”的联合义演,同年与傅全香组织了东山越艺社。1951年加入华东戏曲研究院,担任越剧实验剧团副团长,后来转为上海越剧院。她的唱腔具有淳朴宽厚,稳健大方的特点。她与琴师合作创造了“弦下调”,丰富发展了越剧的声乐艺术。她的表演温厚典雅,尤其是在《梁山伯与祝英台》一剧中的演出。该剧曾被拍摄为彩色影片,参加了第八届国际电影节,并获得音乐片奖。此外,她还成功地塑造了《白蛇传》中的许仙、《西厢记》中的张生、《祥林嫂》中的贺老六等角色的艺术形象。范瑞娟于195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多次出国访问演出。

傅全香

傅全香,1923年生人,上海越剧院演员。九岁时入四季春科班学艺,学习旦行。十二岁开始在杭州等地演出。1947年与范瑞娟组织东山越艺社,演出《天涯梦》《绿珠》等新历史剧。同年参加“越剧十姊妹”《山河恋》的联合义演。1951年加入华东越剧实验剧团,后转上海越剧院。傅全香的唱腔俏丽多姿,跌宕婉转,自成一派。塑造了《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祝英台、《杜十娘》中杜十娘、《劈山救母》中华山圣母等角色。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刘觉

刘觉,1940年生人,上海越剧院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国戏曲表演学会理事、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会员。1954年考入华东戏曲研究院越剧演员训练班,工小生。由越剧前辈竹芳森、魏凤娟、项彩莲、吕云甫等老师启蒙。1959年戏校毕业后进入上海越剧院实验团,师承徐派。1960年随袁雪芬参加由梅兰芳主持的表演艺术研究班学习。历年来,曾扮演了古装戏《西厢记》中的张洪、现代剧《三月春潮》中的周恩来、《鲁迅在广州》中的鲁迅等角色。参加主演的《西厢记》《彩楼记》《桃李梅》拍成了越剧电视片。在电影《开国大典》中饰罗成章。刘觉基本功扎实,文武兼备,嗓音宏亮。表演深入细腻,善于刻画人物性格。由他扮演《鲁迅在广州》中鲁迅,获1981年上海市首届戏剧节表演奖。1999年获上海市第10届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配角奖。1986年随上海越剧院赴法国参加巴黎15届秋季中国艺术节,获勒阿弗尔市荣誉公民证章。196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赵志刚

赵志刚,上海越剧院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生于1962年。1974年赵志刚考入上海越剧院学馆,初学老生,后工小生。在唱腔上他学习吸收了徐玉兰、范瑞娟、尹桂芳、陆锦花等演员的演唱特点。1980年学馆毕业后进入上海越剧院。1982年正式拜尹桂芳为师。他的嗓音具有圆润厚实,韵味隽永等特点。擅演剧目《浪荡子》《陆文龙》《玉镯冤》《状元打更》《汉文皇后》《红楼梦》等。1984年获上海市青年演员汇演红花奖和江浙沪越剧青年演员电视大奖赛一等奖。1986年获全国越剧中青年演员广播大奖赛优秀演员奖,1992年荣获第第二届金唱片奖和第三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主角奖。

吴琛

吴琛,1912生人,上海越剧院导演。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上海市文联委员、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原名吴朝琛,笔名魏于潜、殷鸣慈等,江苏省无锡人。1947年进入丹桂剧团和玉兰剧团,任剧务部主任,直接投入新越剧的改革工作,执导了《国破山河在》一剧,其后又导演了《吴山点点愁》《风潇潇》《风尘双侠》《李信与红娘子》等越剧新戏。1950年6月,离开玉兰剧团,担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戏改处辅导科长。1952年6月,调入华东戏曲研究院任艺术室主任,随后对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西厢记》,吕剧《李二嫂改嫁》、黄梅戏天仙配》、锡剧《双推磨》、甬剧《两兄弟》等剧进行辅导加工。自1955年至1966年,历任上海越剧院的艺术指导、院长助理、副院长等职,负责全院艺术生产。是剧院代表作《祥林嫂》《西厢记》《红楼梦》的主要编导,编写了历史剧《则天皇帝》《天国风云》和传统剧《十一郎》等。

王念

王念,国家一级演奏员。1994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二胡专业,同年进上海越剧院担任演奏员。在青春版《红楼梦》、经典版《红楼梦》《西厢记》《梁祝》《情探》《汉文皇后》《何文秀》《碧玉簪》《盘夫索夫》《花中君子》《追鱼》《三看御妹》《李娃传》《西园记》《情系山河恋》《皇帝与村姑》《孟丽君》《玉簪记》《断指记》《珍珠塔》《孔雀东南飞》《紫玉钗》《真假驸马》《虞美人》《卖油郎》《甄嬛》等剧目以及由文化部主办的“迎奥运倒计时50天大型戏曲演唱会”,《她在丛中笑——纪念越剧宗师傅全香交响音乐会》中担当主胡。曾录制出版《徐派小生郑国凤唱腔专辑》《王志萍越剧经典唱腔专辑》《傅派传人胡佩娣唱腔专辑》《东方戏剧之星——徐标新唱腔专辑》等CD专辑。

主要作品

经典剧目

上海越剧院成立以来,创编、移植、改编各类剧目百余出,其中,《梁山伯祝英台》《西厢记》《红楼梦》《祥林嫂》被公认为中国越剧“四大经典”。

《梁山伯与祝英台》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上海越剧院是说祝英台女扮男装去求学,在学习期间对同窗梁山伯产生了爱意。然而,祝父却安排她与马太守之子马文才订婚。梁山伯得知后赶到祝家,却发现祝父已经将祝英台许配给别人,梁山伯回家后病故,祝英台听闻后立下誓言要以死殉情。在马家迎娶的那天,祝英台花轿绕道到梁山伯的坟前祭奠,突然风雷大作,坟墓破裂,祝英台跳入坟墓与梁山伯合为一体,化作蝴蝶飞舞。

1945年,袁雪芬范瑞娟合作,演出了经初步整理的《新梁祝哀史》。1955年上海越剧院排演该剧,由范瑞娟饰梁山伯、傅全香饰祝英台、张桂凤饰祝公远、吕瑞英饰银心、魏小云饰四九、金艳芳饰师母。1952年冬,该剧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剧本奖、演出一等奖、音乐作曲奖、舞美设计奖,主演范瑞娟和傅全香获演员一等奖、张桂凤获演员二等奖、吕瑞英获演员三等奖。1953年,该剧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成第一部国产彩色戏曲艺术片。该剧为上海越剧院保留剧目,是范瑞娟、傅全香代表作之一。

《西厢记》

越剧《西厢记》讲述的是书生张珙,在普救寺邂逅已故崔相国之女莺莺,心生爱慕。正值河桥守将孙飞虎兵围普救寺,强娶莺莺为妻,崔夫人当众许诺,只要有人能解次围,就可以迎娶莺莺。张急忙写信给好友白马将军杜确请求援助解救。然而,崔夫人却嫌张珙贫穷而违背婚约。张珙相思成疾,莺莺在侍婢红娘的撮合下,在夜间秘密前往西厢探望张珙。但崔夫人发现了这件事,对红娘进行拷问,红娘实话实说。崔夫人无奈地同意许配莺莺给张珙,但又以不接纳白衣女婿为由,迫使张珙前往京城参加科举考试。莺莺和张珙满怀离愁地分别。

该剧是周恩来总理为了庆祝中朝协定的签订招待金日成首相,于1953年10月,下达给华东越剧实验剧团的排演任务。1954年该剧参加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剧本一等奖、导演奖、优秀演出奖。主演范瑞娟、傅全香、张桂凤均获表演一等奖。该剧是袁雪芬徐玉兰、吕瑞英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上海越剧院的保留剧目,被誉为剧种的代表作。1979年11月以男女合演形式演出该剧。1987年7月至10月,该剧由上海电视台摄制成4集电视连续剧。2007年12月,方亚芬崔莺莺钱惠丽饰张珙、张咏梅饰红娘、吴群饰崔夫人,以传承经典剧目演出了该剧。

《红楼梦》

越剧《红楼梦》是根据我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改编,是上海越剧院保留剧目,也是徐玉兰、王文娟等老师的代表作之一。该剧主要讲述林林黛玉幼失双亲,寄居外祖母家,体弱多病。表兄贾宝玉与她两小无猜,情投意合。但却不被允许成婚。于是王熙凤用调包计哄骗宝玉成亲,黛玉得知,旧病加剧,烧毁生平诗稿,含恨而死。宝玉在洞房之夜明白骗婚真相,惊愤交加,急奔黛玉灵前哭悼后愤然出走。

该剧由原上海越剧院二团排演,编剧徐进,艺术指导吴琛,导演钟泯,作曲顾振遐高鸣,由徐玉兰饰贾宝玉、王文娟饰林黛玉、陈兰芳薛宝钗唐月瑛饰王熙凤、周宝奎贾母、徐慧琴饰贾政郑忠梅王夫人。于1958年首次公演。1962年,该剧被朝鲜国立民族艺术剧院移植为唱剧。同年,《红楼梦》被拍成彩色戏曲艺术片。影片从1962年11月21日起,在香港特别行政区连续映出38天400余场,观众近40万人次。1978年,该片在国内重映,观影人数创历史纪录。

《祥林嫂》

越剧《祥林嫂》是根据鲁迅小说《祝福》改编的现代剧。讲的是祥林嫂年轻守寡,婆婆在重债的压迫下,将她卖给山里猎户贺老六为妻。祥林嫂不愿再婚,逃至鲁四老爷家帮工,数月后被卫老二发现,抢至山中与贺老六成亲,婚后生子阿毛。不久,贺老六生病而亡,孩子又被狼叼走,祥林嫂只得重回鲁家帮工。但因她两次守寡,被认为不祥之物,深为主人所厌恶。祥林嫂畏惧死后受罪,拿着积攒两年的工钱,到土地庙捐了门槛,以赎“罪孽”。然仍被鲁家撵出,沦为乞丐,在一个除夕之夜,倒毙在风雪之中。

该剧在民国35年(1946年),由雪声剧团演出,南薇编导,袁雪芬领衔主演,被誉为1940年代越剧改革的里程碑。民国37年(1948年),被拍成电影。为纪念鲁迅逝世20周年,上海越剧院一团于1956年在大众剧场演出。剧本由吴琛庄志、袁雪芬、张桂凤集体改编,吴琛导演,项管森、晓舟编曲,袁雪芬饰祥林嫂、范瑞娟饰贺老六、张桂凤饰卫老二、吴小楼饰鲁四老爷、金艳芳饰鲁四太太。1962年,该剧又作了一次较大的艺术加工。1977年,上海越剧院又再度修改加工,以男女合演的形式进行排演,由袁雪芬、金采风轮流饰演祥林嫂,史济华饰贺老六,秦光耀饰卫老二,徐瑞发饰鲁四老爷,金艳芳饰鲁四太太。该剧为上海越剧院优秀保留剧目,袁雪芬代表作之一,有剧种代表作之称。1978年,该剧被拍成彩色戏曲艺术片,在全国放映。

传统剧目

《打金枝》

越剧打金枝》是写唐朝汾阳王郭子仪70大寿,幼子郭暧因妻子升平公主没有前去拜寿,一怒之下打了公主。公主向父皇哭诉,唐皇佯怒要斩杀郭暧。原本公主夫妻恩爱,前来哭诉只是一时激愤,听闻立刻祈求唐皇宽恕。后郭子仪绑子请罪,唐皇将郭暧带至后宫温言相劝,促使小夫妻和好。

该剧于1954年首演于大众剧院。1954年华东戏曲会演,吕瑞英张桂凤获表演一等奖,丁赛君获表演二等奖,金艳芳获表演三等奖。1955年7月,上海越剧院携该剧出访民主德国和苏联。1963年,香港长城电影公司将该剧拍摄成彩色越剧艺术片,片名为《金枝玉叶》。该剧为上海越剧院保留剧目,是吕瑞英、张桂凤代表作之一,曾多次招待国宾演出。

新编剧目

除经典剧目外上海越剧院的创作者也与时俱进,在题材的选择上创新,采选了国内外热门影视作品、国内外文学名著进行改编。如《第十二夜》《甄嬛》等。

《第十二夜》

越剧《第十二夜》是根据莎士比亚的喜剧改编。写乔装男仆的薇奥拉,倾心于公爵奥西诺。而奥西诺却热烈地追求着美人奥丽维亚伯爵小姐。而奥丽维亚却爱上作为公爵信使的薇奥拉。通过一连串的爱情纠葛,最终薇奥拉得到了奥西诺的爱情,薇奥拉孪生兄长西巴斯辛获得了奥丽维亚的爱情。该剧是用中国传统戏曲的方式改编国外名著的一个非常大胆的尝试。

上海越剧院于1986年在上海公演,该剧获上海市第三届戏剧节优秀演出奖、导演奖、布景设计奖、灯光设计奖、道具制作奖、化装造型奖,史济华获配角奖。

《甄嬛》

越剧《甄嬛》是根据流潋紫同名小说改编,全剧分为上下两本。上本讲述古代,三位少女甄嬛、沈眉庄安陵容被选入皇家后宫,然而进宫后,沈眉庄连遭暗算;安陵容投靠华妃。甄嬛虽被皇帝玄凌宠爱,但经历了流产和沈眉庄被害后看清了皇帝的真面目,决定离开宫廷。出宫后甄嬛和清河王玄清相爱。然而宫中传来了清河王的死讯和自己父亲下狱的噩耗,为了救父和保住孩子,甄嬛不得不再次进宫。再度进宫的甄嬛生下了玄清的孩子,被举报非皇帝亲子。

下本讲述甄嬛身陷绝境,清河王出现,使皇帝明白验血之水有诈,危机暂且化解。不过,沈眉庄受惊而死,安陵容被皇帝赐死,而华妃只被禁足三月。清河王深夜前来安慰甄嬛,华妃得知他们相会后向皇帝告发,但皇帝决定启动清河王剿灭华氏家族的计划,将华妃打入了冷宫。清河王凯旋归来,庆功宴上皇帝通过计谋发现了清河王对甄嬛的感情。在歌舞过后,皇帝命令甄嬛毒杀清河王。甄嬛决意和清河王同死未成,自知必死的清河王得知皇侄身世真相,带着欣慰和对甄嬛的爱意死去。甄嬛成为皇后,一年后,皇帝病危,此时,他发现自己还是渴望曾经拥有的真情,但是所有人都离他而去了。冷宫中,华妃等到了人亡爱逝的结果和欢宜香的真相。面对这个痴情女子,甄嬛感慨不已,让华妃和其他愿意出宫的嫔妃离开皇宫。

该剧曾获第三届中国越剧艺术节优秀剧目奖。2020年11月上海越剧院红楼团携越剧连台本戏《甄嬛》在常州大剧院正式拉开岁末长三角巡演的帷幕。

重要演出

国内演出

上海越剧院自成立以来一直秉持着“立足上海、活跃华东、走向全国、开拓海外”的方针,致力于在海内外舞台上推行越剧艺术。2003年,上海越剧院正式启动了“新世纪上海越剧全国行”,成功举办了“南方行”、“西部行”、“东北地区行”和“东北行”等大型巡演活动,展示了上海越剧院作为“上海文化名片”的风采和魅力。其中,“西部行”还被评为第三届中国十大演出盛事奖的第一名。此外,他们还组织了“纪念越剧百年系列巡回演出”,并获得了第五届中国十大演出盛事项目制作推广金奖。2006年,上海越剧院受邀为中央部级领导干部进行历史文化讲座,并举办了《越剧百年史演唱会》专场系列演出,并受到高度评价。

国外演出

上海越剧院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出国表演的专业戏曲团体,在越剧文化推广,越剧曲艺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如上海越剧院先后赴德国、苏联、越南、朝鲜、新加坡、泰国、日本、法国、美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等国家访问演出,并为10多个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进行专场演出,传递友谊的同时还在世界各地传播推广了越剧这一艺术形式,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获奖情况

参考资料

上海越剧院.上海越剧院.2023-06-16

剧目大观.上海越剧院.2023-06-19

表演名家-袁雪芬.上海越剧院.2023-07-20

梁山伯与祝英台.上海越剧院.2023-06-16

西厢记.上海越剧院.2023-06-16

红楼梦.上海越剧院.2023-06-16

祥林嫂.上海越剧院.2023-06-16

打金枝.上海越剧院.2023-06-16

第十二夜.上海越剧院.2023-06-16

甄嬛.上海越剧院.2023-07-29

龙城《甄嬛》亮相,开启长三角巡演之旅.上海越剧院.2023-07-29

上海越剧院.上海越剧.2023-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