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樗里疾

樗里疾

里疾(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300年),又称樗里子、里疾或嬴疾,东周战国时期秦国宗室、名将,封号严君,秦孝公之子,秦惠文王同父异母的弟弟,曾出任秦国庶长与秦国丞相,以足智多谋著称,秦人都称其为“智囊”。

樗里疾作为战国中期秦国宗亲、将领,曾辅佐了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秦昭襄王三任秦国君主。在秦惠王期间,樗里疾先是受封右更爵位,率军攻占魏国曲沃县;之后担任上郡郡守,驻守上郡;驻守上郡两年后的樗里疾升任秦国庶长,掌管军政大权;当时恰逢五国合纵联军伐秦,樗里疾率军大败联军;而后樗里疾展开了一系列军事行动,先后攻伐了魏、韩、赵、楚等国,攻城掠地、开疆拓土,被赐封为“严君”。到秦武王时期,樗里疾上任丞相之位,曾率百辆战车抵进周代王都。秦昭襄王时,樗里疾倍受敬重,在攻打卫国蒲城时,为了避免魏国坐收渔翁之利而撤军。最后于公元前300年,樗里疾去世,葬于谓水之南。

樗里疾擅长军事与外交,能说会道、足智多谋,为官期间一连串的军事行动扩张了秦国版图。对此,秦国人曾有句谚语说:“力则任鄙,智则樗里”,意思是说“论力气大要算任鄙,论智谋多要数樗里疾”。因此,樗里疾在秦人中荣获了“智囊”称号。

人物生平

出身

樗(chū)里疾,秦国王室宗亲,战国时期秦孝公之子,其母亲是战国时期韩国。樗里疾又称樗里子或楮里疾,嬴姓,名疾,与秦惠文王是同父异母的兄弟。

为将

攻占魏国曲沃

秦惠文王八年(公元前330年),樗里疾受封右更爵位。这一年他受秦惠文王的指派率军攻打魏国,攻占了魏国曲沃并迁出了城中的百姓,将曲沃周边的领土全部纳入秦国的版图。

击败五国联军

从秦惠文王改元五年(公元前320)开始,樗里疾担任上郡(现在的陕西榆林市东南七十五里鱼河堡附近)郡守,直到秦惠文王改元七年(公元前318年),樗里疾升任秦国庶长,掌管军政大权。也就是在樗里疾升任庶长的这一年,韩、赵、魏、燕、齐五国合纵制秦,五国联军再加上北方匈奴一起进攻秦国。于是,身为庶长的樗里疾率军迎战,与联军在修鱼(现在的河南原阳西南)交战,此战秦军大胜,樗里疾俘虏了联军将领申差,打败了赵公子渴、韩太子奂,斩杀联军八万二千多人。

东进攻伐三晋

秦惠文王改元十一年(公元前314年),樗里疾先后率军攻打魏国焦地与韩国岸门都取得了胜利,其中魏国焦地的守军被迫投降,韩军在岸门被斩杀了一万人,韩国将领犀首落荒而逃。第二年(公元前313年),秦惠文王又命樗里疾攻打赵国,樗里疾大胜赵军,俘虏了赵国将领庄豹,攻取了赵国蔺[lìn]邑。

秦楚丹阳之战

公元前313年,秦国派张仪出使楚国以破坏楚国与齐国之间的盟约,张仪假以秦国美人与商於[shāng yú]地区六百里土地献给楚国为饵,诱骗楚国国君与齐国断绝邦交,而后发现自己被骗的楚王勃然大怒,派屈丐为将进攻秦国。第二年(公元前312年),秦国派樗里疾与魏章一起出兵迎战楚军,在楚国丹阳(现在的河南省淅川县丹水和淅水交汇一带)大胜楚军,斩杀楚军八万,并俘虏了楚将屈丐、楚国列侯等楚国官员共七十多人。紧接着,秦军又对楚国汉中地区发起进攻,夺取了楚国汉中地区六百里的土地,并且在此设立汉中郡。这一年,楚国围攻韩国雍氏,秦国派樗里疾先是帮韩国东进攻打齐国,而后又到满帮助魏国攻打燕国。同样是在这一年,樗里疾的爵位得到秦惠文王的赐封,封号为严君。

任相

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去世,秦昭襄王继位。秦武王元年(公元前310年),驱逐了张仪魏章,而后在第二年(公元前309年),任命樗里疾为丞相,与甘茂一起为秦国的左右丞相。下一年(公元前308年),秦国派甘茂率军攻打韩国宜阳,但是五个月过去了还没有攻下来。于是樗里疾与公孙奭[shì]就在秦武王面前指责甘茂。之后秦武王又调派军队协助甘茂,终而在下一年(公元前307年)攻占宜阳,斩杀韩军六万余人。

抵进周都

秦武王想要开辟车道直通三川,以窥视周代。于是,樗里疾以出使周朝为名,率领百辆战车抵进周朝王都。对此,周天子担心樗里疾会威胁到周朝王都的安危,于是表面上派士兵列队相迎,对樗里疾非常恭敬;而实际上却派手持长戟的兵卒位于前面,同时在后方安排好佩带强弓的军士,以护卫樗里疾的名义调集军队把樗里疾看管起来以防不测。

秦武王时期,韩、魏、齐、楚、越五首都归顺秦国,因此在秦武王三年,秦国派樗里疾出任韩国相国。但就在第二年(公元前307年),秦武王意外去世,他同父异母的弟弟公子稷(宣太后[mǐ yuè]之子)即位,也就是秦昭襄王。秦昭襄王上位之后,更加尊敬和看重樗里疾。秦昭襄王元年,樗里疾再次出任秦国丞相

蒲城之役

公元前306年,秦昭襄王派向寿去安抚和治理宜阳,同时又派樗里疾和甘茂一起攻打魏国,之后因为甘茂中断了对魏国蒲阪的进攻并且逃离秦国而投奔齐国,所以樗里疾只好与魏国讲和退兵。这一年,从魏国退兵之后的樗里疾又率军攻打卫国蒲城。在进攻蒲城的过程中,樗里疾听取了卫国义士胡衍的游说,担心自己攻打蒲城的动作会促使卫国投入魏国怀抱,进而导致魏国坐收渔翁之力而实力大涨之后威胁秦国河西之地。因此,樗里疾最终放弃了攻打蒲城的计划。樗里疾从卫国蒲城撤军之后,率军转而攻打魏国城邑皮氏,但皮氏也依然没有攻下来,最后樗里疾只得撤兵回秦。

去世

秦昭襄王七年(公元前300年),樗里疾去世,葬在渭河南边章台之东。樗里疾死后,赵国人楼缓继任为秦国丞相

人物评价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中评价“樗里子滑稽多智”,也就是说樗里子能说会道、足智多谋。司马迁还同时强调“樗里子以骨肉重,固其理,而秦人称其智,故颇采焉”,意思就是说,樗里疾受到重用虽然有身为秦王宗亲的因素,但秦国人称颂他的才智,则都是源自于他生平所发生的事迹。

唐朝史学家司马贞在《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索隐》中,评说“既亲且重,称兵外攘”,也就是说樗里疾因为秦王宗亲得到重用,能够通过军事行动抵御外敌。

南宋诗人刘克庄作诗《杂咏一百首·樗里子》:“石马残陵下,金出藏中;谁云樗里智,卜墓近秦宫”,以称赞樗里疾“智”。

唐末诗人郑谷作诗《中台五题·樗里子墓》:“贤人骨已销,墓树几荣凋;正直魂如在,斋心愿一招”,称赞樗里疾的“贤”与“正直”。

清代官员罗惇衍为樗里疾作诗《樗里疾》:“何愧秦人奉智囊,牢笼晁贾辩才长;首为丞相甘茂,身号严君助为章;上客入周矜士卒,臣激楚致参周;汉宫果夹坟前筑,东过高台半夕阳”,表示樗里疾无愧于“智囊”的称号。

史料轶事

蒲城解围

樗里疾率军攻打卫国蒲城,蒲城的守城官非常惊恐,于是请求胡衍出主意游说秦军

胡衍出使秦军见到了樗里疾后,向樗里疾表示攻打蒲城于秦国无利而对魏国有利,因此,如果想要为秦国好,那就不应该攻打蒲城。胡衍进一步解释说,蒲城是卫国非常重要的城邑,因为蒲城的存在,卫国才能称之为卫国。但是现在你(樗里疾)却要攻打它(蒲城),这无疑是在将卫国推向秦国的对立面,其结果卫国必然会举全国之力投入到魏国的怀抱,这样对秦国有百害而无一利,而恰恰使魏国得利。而且,秦国攻战了河西地区,魏国因为兵力不够所以没法争夺,但是如果卫国加入魏国的阵营,那魏国的军力必然得以加强,真到了那个时候,秦国也将面临危险之境。同时,你(樗里疾)作为秦王的臣子,秦王是要考察你(攻打蒲城)的行动是否能让秦国得利,如果发现攻打蒲城反而让魏国实力大长,那秦王必定会责罚于你的。

听了胡衍的话之后,樗里疾便放弃了攻打蒲城县的计划,而胡衍也通过这次成功的游说在卫国立下大功,不仅得到了三百斤黄金的报酬,还凭借此功成为了卫国显贵。

樗里先师

樗里疾临终前曾有预言“后百岁,是当有天子之宫夹我墓”,意思就是说百年之后,这里(樗里疾的墓地)会有天子的宫殿夹着我的坟墓。后来也不知道是不是巧合,到了汉朝兴起之时,所修建的长乐宫就刚好在樗里疾墓的东边,而所修建的未央宫又刚好在樗里疾墓的西边,武库正对着他的坟墓,被他说准了。

张仪之残樗里疾

张仪计划陷害樗里疾,他表面上非常看重樗里疾,并且安排樗里疾出使楚国。等到樗里疾去到楚国之后,张仪让楚怀王请求秦惠文王重用樗里疾为秦国相国。然后,张仪就向秦惠王表示,之所以让樗里疾出使楚国,是因为看重他,想要让他为秦楚两国的交好发挥作用,可是没想到的是樗里疾到达楚国后竟然要帮着楚王除掉自己(张仪)。也正是这个原因,楚王才会帮助他(樗里疾)向秦王请求任用他为相,如果秦王真的听信了楚王的意见,任用樗里疾为相国的话,那到时樗里疾必定会拿秦国的利益去讨好楚王的。秦惠王听了之后大怒,吓得樗里疾逃离秦国。

亲属关系

影视形象

参考资料

《东周列国·战国篇》.豆瓣电影.2023-06-17

《大秦帝国之裂变》.豆瓣电影.2023-06-17

《大秦帝国之纵横》.豆瓣电影.2023-06-17

《芈月传》.豆瓣电影.2023-06-17

《大秦帝国之崛起》.豆瓣电影.2023-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