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
《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于元和十一年(816年)秋创作的七言长篇叙事抒情诗。
白居易在任谏官时写了大量讽喻诗,时常触怒李纯、得罪朝中权贵。元和十年(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案发,情急之中白居易上书请捕刺客,被指责越职奏事,贬为江州刺史。无事可干,心中一腔忧郁哀怨无处发泄;次年秋天于湓口送客,遇一凄苦琵琶女,有感于身世,创作本诗。诗歌第1-4句为故事的引子,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环境;第5-19句为第二段,其中第5-8句描绘琵琶女摇曳多姿的出场,第9-19句对演奏音乐的描绘感通自然;第20-31句为第三段,叙述琵琶女凄凉哀怨的自身遭际;第32-41句为第四段,琵琶女的陈词引起诗人同情与同病相怜之感;第42-44句为第五段,描绘琵琶女感诗人厚意,弹出更为激越之音,使满座动容,诗人更是潸然泪下。
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表现细致、音节和谐,对音乐进行视觉化摹写,在形象地描写出乐声美妙的同时,还传达了弹奏者的感情。全诗叙事情节平实动人,却深刻写出了专制时代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的悲剧。
《琵琶行》艺术手段多样化,用语精确传神,声韵与内在情思一致,描摹了琵琶的声音之美、乐曲的跌宕起伏、演奏者情感变化,被誉为“千古第一音乐诗”。全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对琵琶女弹奏乐曲的描写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是中国古典诗歌中表现音乐最出色的篇章之一。
《琵琶行》是一篇现实主义佳作,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带来了叙事诗创作新的高峰。展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在作者生前已经风靡国内、并具有国际影响。后世也有如马致远杂剧《青衫泪》、方人定组画《琵琶行》等优秀作品。唐宣宗李忱在吊白居易的诗中曾高度评价此作:“童子解吟长恨曲,谢朗能唱琵琶篇。”清沈德潜《唐诗别裁》亦评价此诗:“写同病相怜之意,恻恻动人。”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白居易创作《琵琶行》在元和十一年。
安史之乱平叛后,中央酬以归降叛军广大地盘和节度使官位;许多节度使拥兵自重,成了割据一方的军阀。唐宪宗李纯即位后,修订律令、整顿科举、加强财政管理,以法度制裁藩镇,迫使河北诸镇降服。唐宪宗中后期,各种政治斗争愈演愈烈,宦官掌握大权,唐朝政局倾颓之势渐显。
距离平定安史之乱一年左右,唐朝帝国锐减了将近三分之二人口。死亡成为日常的一部分,也引起了诗人和文学家们对生命存在的思考。“对从来没有进入过文学殿堂的人物类型,深刻观察,积极表现,这种创作态度的出现,来自当时对人性多样化的新的时代认识。”
安史之乱后,杜甫以他所目睹的动乱时事创作新题乐府,反映人民心声,其后元结、张籍等人也加入呼应;中晚唐时期,元稹、白居易在杜甫新题乐府诗的基础上,倡导兴起有明确理论指导的诗歌革新运动——新乐府运动,在理论和创作上掀起了现实主义诗歌的又一高潮,白居易在他的《琵琶行》《卖炭翁》等一系列诗作中加以展现。
个人背景
李纯元和十年(815年),主持平定潘镇叛乱的宰相武元衡被藩镇李师道派人刺杀,白居易上疏“急请捕贼以雪国耻”请捕刺客,触犯了权贵们的利益,被指责越职言事,贬为江州刺史;又以他作诗“甚伤名教”、浮华无状为理由,再贬江州司马。江州在当时被视为偏僻的“蛮瘴之地”,江州司马实为安排“犯错误”官员的闲职,无事可干,这对白居易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嘲弄,这也是他思想由“志在兼济”转为“独善其身”的重要转折点。
正是心境凄凉之时候,白居易于湓江口送客遇到了同样沦落天涯的歌妓琵琶女,听其演奏并自述身世之后,感念自己当下处境,顿时产生同病相怜之感,于是“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在白居易自己编撰的《白氏长庆集》中,《琵琶行》被归属于感伤诗分类中。
内容简介
作品原文
琵琶行并序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船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意。因为长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晰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诗歌文本参考资料:,注释参考资料:)
白话译文
元和十年,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第二年秋天的一个傍晚,我为一位朋友送行来到湓浦口,听见一只船中有人在弹琵琶。听那乐音,清脆悦耳,是京都流行的乐调。询问那人,原来她是长安的一位乐妓,曾经向穆、曹二位著名的琴师学弹琵琶。因年老色衰,不得不出嫁给一位商人。于是我吩咐人备酒,请她畅快地弹了几曲。她弹完之后显得忧郁愁苦,自叙了她青少年时的欢乐往事,如今漂泊沦落,面容憔悴,辗转迁徙在四方各地。我出京到地方上任职已有两年了,心情淡泊,倒也安然。受到她的言语的触动,这天晚上才感到有被贬的凄凉意味。因而作了这首七言长诗赠送给她,共六百一十二字,取名为《琵琶行》。
夜晚我到浔阳江边去送客,枫叶、芦苇在秋风里发出的声音格外萧索。
我与客人一同下马走进船舱,端起了酒杯却没有音乐来解除愁闷。
醉意中心情凄切我们悲伤地就要分别,分手时只见一片白茫茫的江中浸着一轮明月。
忽然水上传来琵琶声,我忘记了回转客人也不出发。
顺着声音寻找,悄悄探问,弹琵琶的是何人?
琵琶声停了下来,她想回答却未曾回音。我们将船靠拢邀她出来相见。
重燃灯烛,添上酒菜,重新摆设酒宴。
多次呼唤她才出来,还抱着琵琶遮着半边睑面。
她转动琴轴试拨琴弦三两声,还未弹出曲调就满含着一片深情。
掩按抑遏的手法弹出了哀怨意,好像在倾诉她平生坎坷不得志。
低头随手连续弹,说尽了心头无限伤心事。
她轻轻地在弦上叩,慢慢地在弦上揉,一会儿顺手下拨,一会儿反手回挑。
起初弹《霓裳羽衣》,后来弹的是《六幺》。
大弦沉重雄壮如狂风暴雨,小弦细促急切如低声私语。
粗重轻细的声音交错交换。就像大大小小的珍珠落进了玉盘。
黄莺鸟在花下叫得多么宛转流利,遏塞不畅的流泉像在低声地哭泣。
冰下的泉水不流,弦音暂时断绝。
好像含有另一种幽愁暗恨,这时无声的乐音胜过有声。
突然像银瓶破裂水浆迸发,像带甲的骑兵突破重围刀枪齐鸣。
乐曲弹到尾声她把弦拨在当中用劲一划,四根琴弦发出的声音像撕断一匹锦帛。
两边的船中悄然无声,只见江中的秋月泛着一片灰白。
她欲言又止把弦拨插入弦中,整理好衣裳显出庄重的面容。
她说:“我本来就是京城女,家就住在虾蟆陵。
演奏一曲完毕著名的琴师都佩服,每当我梳妆好了惹得姐妹们都忌妒。
长安的富贵子弟争相送给我财物,每当演奏完一曲后得到的红绡不知其数。
镶着金花和珠宝的发篦用来打节拍不妨被敲碎,红色的罗裙不怕泼翻了酒被沾污。
年复一年把琵琶弹奏,青春岁月就如此随便消磨。
弟弟从军阿姨也死去,随着岁月的流逝我的容颜也已衰老。门前冷冷清清找我演奏的客人一天天稀少,上了年纪只好与一商人结为夫妇。
商人看重盈利,把别离不当作回事,前一个月到浮粱去把茶叶生意做。
丈夫走后我独自在江边守着空船,围绕船身的只有冰冷的江水寒月。
深夜里忽然梦见少年的往事,梦中哭醒。泪迹纵横,沾满脂粉。”
我听了琵琶曲已伤感叹息,听了这番话更使我感慨不已。
我和她同是流落江湖的失意人,如今相逢何必曾经是相识。
“我自从去年离开京城,被贬谪卧病在这浔阳城。
浔阳这地方荒凉偏僻没有音乐,常年听不到管弦声。
居地靠近湓江地势低下又潮湿,黄芦苦竹围绕住宅丛生。
我住的地方早晚听到的是什么声音?杜鹃一声声叫得啼血,清猿在一声声哀鸣。
在那春天花开的早晨,秋天明月的夜晚,我面对这良辰美景,举酒独饮。
难道没有山歌和村笛?那声音噪杂繁碎使人难以听闻。
今夜听了你的琵琶曲,就如同听了仙乐两耳爽明。
请不要推辞再弹一曲,我按曲调为你写一首《琵琶行》。”
她被我的言语感动,站立了好久,重新坐下把弦拧得更紧弹得更迫急。
凄凉的曲调不像先前的琴声,满座的人听了之后都掩面哭泣。
在座的人谁的眼泪流得最多?我这江州司马的青衫已被泪水浸湿。
思想内容
诗歌内容
本诗可分为五段,第一段从“浔阳江头夜送客”到“别时茫茫江浸月”,是整个故事的引子;第二段从“忽闻水上琵琶声”到“唯见江心秋月白”,宣告了琵琶女的登场与她炫技式的琵琶演奏;第三段从“沉吟放拨插弦中”到“梦啼妆泪红阑干”,琵琶女的独白自述,带领听众进入过往的世界;第四段从“我闻琵琶已叹息”到“为君翻作琵琶行”,诗人在强烈的共鸣中开展自我倾诉,一吐心中郁郁;第五段从“感我此言良久立”到“江州司马青衫湿”,描绘出“眼泪”的最终画面。
第一段开篇交代时间、事件、背景,描绘了在一个秋季的夜晚,浔阳江头,主客送别。“秋瑟瑟”“无管弦”“惨将别”的描写能够看出,诗人此时心情也低落寂寞。
第二段从音乐切入,此时江面上传来阵阵美妙琵琶声,引众人都忘记了自己的事情。黑夜里难以看清,只得“寻声暗问”,“移船相近邀相见”。演奏者“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琵琶女为什么不愿意出来相见,作者不说,却宕开去写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才能。琵琶女展现高超的弹奏技巧,并以雷霆万钧之势画下乐曲的句点。时间仿佛在这一瞬间停滞,听众们的心灵也仿佛水中皓月般被净化一空,陷入悠然回味。
第三段为琵琶女的哀伤的自述,叙述琵琶女凄凉的自身遭际。她带领听众和读者走进自己的世界,倾诉自己的少年时光和人生经历,琵琶女的机遇正是反映了盛衰无常。由冠绝京城的一代名伶到年长色衰的落魄妇人,强烈的落差下,失意难免。
第四段写琵琶女的陈词使诗人想到自己,引起诗人同病相怜之意。诗人展开自我倾诉,也如同和琵琶女对话,抒发自己苦闷郁结的内心。诗人的贬谪本是世俗行为,但一旦通过聆听琵琶曲这种艺术活动的强化,其感染力就大大增强,读者也能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第五段写琵琶女同样被诗人的叙述打动,即兴弹奏出了更为激越的音乐,满座宾客皆为之动容;作为江州司马的诗人自己,更是泪湿青衫。同样沦落天涯的两人在这一时刻仿佛化为知己,人我合一,“眼泪”成为整首诗的最终画面。
诗歌结构
清代孙洙编,周啸天校订的《唐诗三百首》,和欧丽娟教授《唐诗可以这样读欧丽娟的唐诗公开课》都将《琵琶行》分为五段。第一段为全诗之引,从“浔阳江头夜送客”到“别时茫茫江浸月”;第二段宣告琵琶女登场演奏,从“忽闻水上琵琶声”到“唯见江心秋月白”;第三段为琵琶女凄楚的独白,从“沉吟放拨插弦中”到“梦啼妆泪红阑干”;第四段为诗人的自我倾诉从“我闻琵琶已叹息”到“为君翻作琵琶行”;第五段深化主旨、定格画面,从“感我此言良久立”到“江州司马青衫湿”。
而蹇长春教授所著《白居易评传》则从情节结构的角度将《琵琶行》分为四个层次。从“浔阳江头夜送客”到“犹抱琵琶半遮面”为第一个层次,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及场景。“转轴拨弦三两声”到“唯见江心秋月白”为第二个层次,描绘身怀绝技、弹奏技艺高超的琵琶女。从“沉吟放拨插弦中”到“梦啼妆泪红阑干”为第三个层次,从“我闻琵琶已叹息”至末尾二十六句为第四个层次,正面写诗人被琵琶女之乐声所感,触发自己无端遭贬的忧伤寂寥。
思想情感
《琵琶行》的故事情节平实自然,将诗人、琵琶女两者之间的共同情感合二为一;既抒发了诗人自己被贬江州的痛苦,又表达了诗人对以琵琶女为代表的底层悲苦人民的深刻同情。深刻写出了封建专制时代人才埋没、才华被压抑摧残的悲剧。
仕途不顺的愤懑痛苦
白居易的仕途在被贬为江州司马前,都一帆风顺;他自己也非常自豪:“十年之间,三登科第,名人众耳,迹升清贵。”他同情民间疾苦,敢于向皇帝进谏,创作大量讽喻诗,得罪了一批权贵。
李纯元和十年(815年),白居易上书请捕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刺客,触犯权贵利益,于是仕途戛然而止,外放江州。政治生活的突然变化在白居易的内心引起极大振荡,诗人的内心因为远离权力中心后自己不被皇上寄望的失重而痛苦。诗人在现实与理想之间产生矛盾的、纠结的情绪,他灵魂深处的冲突和张力不断激荡,最终借一曲琵琶彻底宣泄,致使诗人情绪激动、热泪直流。通过身世凄惨的琵琶女悲惨遭遇的感慨、怜悯,诗人无端遭贬的满腔寂寥悲愤找到了一个理想的爆发点,成为一次痛快淋漓的宣泄。琵琶女沦为“弃妇”与诗人为政不被采纳一样,这既是个体生命的悲哀,也是千百年知识分子命运的无奈;叙事至此结束,而诗歌思想情感也升华到文化、政治的高度。
对底层人民的同情
从诗人“闻琵琶”希望琵琶女一乐声助酒兴的想法,变为“我闻琵琶已叹息”、“江州司马青衫湿”,作者在琵琶女的自白中已经自觉地把自己摆在与琵琶女平等的位置上,并视为知己,同情、怜悯琵琶女。诗人在诗中出色地塑造了一个身世凄惨、有血有肉的琵琶女艺术形象,并对这类以琵琶女为代表的封建时代里有文艺专长的女性给予深切的同情,为之“为长句,歌以赠之”,是十分可贵的。
人物形象
《琵琶行》全诗的主要人物为诗人和琵琶女。
诗人
被贬后的凄楚寂寥,政治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纠结。因为遇见了一个有着相似不幸经历的琵琶女,产生了同病相怜的情绪。于是借这个歌妓的形象倾吐自己失落的心情,深刻地揭发封建社会摧残妇女的罪恶。诗人在诗中的形象是一个政治上遭受邪恶势力打击的正直封建士大夫形象。
琵琶女
身世飘零,由在京城盛极一时到年老色衰,落差强烈造成内心的失意;拥有十分高超的、“炫技式”的琵琶演奏技艺;被诗人的真诚打动,有感而发再次演奏,感动在座听众。
艺术特色
修辞手法
诗人为凸显出琵琶乐声的特点,将喻体与摹声词相结合,将无形乐声转化为有形艺术形象。如用喻体“急雨”结合摹声词“嘈嘈”,比拟琵琶声音急促繁密、表现嘈杂的滞重感和生动的空间感;用“私语”和“切切”比喻高音弦的轻快、传达出私语的情态。利用形象情境构造具象感受。妙用“珠落玉盘”的比喻,将高音弦、低音弦交错的声音细致描摹,表现琵琶声清脆、促急的质感和颗粒感。诗人以一种声音场景作喻,兼具视觉与听觉。比如,以象声词“间关”表现莺语的丰富、细腻,用“花底滑”来承接,描绘了一幅声色具备的场景,将琵琶声的清灵动听以三种感觉相融合的艺术手段完美呈现。对于繁复、激越的琵琶音则以连续、混合的视听意象比喻。例如“银瓶”“铁骑”二句,从无声到有声再到高声,以连续的声响比喻琵琶声渐弱至无后的爆发。
音乐描写
《琵琶行》生动地描绘了琵琶乐节奏多变,音调、音节繁复,音韵多样化的特征。诗人赋声于形、以形喻声,把琵琶演奏艺术化,完成了听觉形象向视觉形象的迁移,诗人舍弃了单一苍白的文学手段来描述音乐形象,转而为可感、可触的艺术形象,用生活中常见的情景来形容,又利用挺重的主观感受来反衬音乐强烈的感染力;如雨、珠、莺、瓶、帛,多重意象将无形的琵琶乐声赋予了有形的形象。狂风急雨显声急,私语切切显声抑;春莺百啭是在百花丛中,泉流幽咽是在寒冰之下。除了采用赋声于形的方法,诗人还通过语言描述音乐的节奏和琵琶优美的旋律。“轻拢慢捻抹复挑”一句之中包含四种动作以及对琵琶女演奏技巧的欣赏。诗人还善于将乐音融合琵琶女的心情,能够从乐声中传达出琵琶女的“有情”、“不得志”,甚至她的“心中无限事”也好象都传达给了听众与读者。
写景特色
《琵琶行》将情感、景色、场景都凝练成了一幅幅精美的图画。诗的开头,诗人选取了江水、枫叶、荻花等景物,描绘了送客场景,是一幅“秋夜送别图”,烘托出双方惜别时的心情,整幅画面感情基调悲凉、低沉。琵琶女精彩的弹奏结束,听众久久沉醉其中,只能看到“江心秋月白”,这是一幅“听众陶醉图”。听众完全被琵吸引,音乐已经终了,听者久久地陶醉其中,一时都没有回过神来。一曲终了,沦落天涯的人们发现自己已身不在京城,美丽的琵琶女孤独地度过凄凉的岁月,这是一幅“怨妇独坐空船图”。
叙事手法
在《琵琶行》中,以情驭景、以情驭事的叙事特点鲜明。故事情节中,满含着诗人强烈的主观感受和浓郁的诗情,体现出强烈的抒情性。做到“情事交融”,在避免单调苍白的纯粹叙事的同时,也避免诗人个人的主观主义倾向。同时,全诗对仗工整、上下照应,如用“惟见江心秋月白”和“别时茫茫江浸月”相照应。前文为后文作铺垫,如琵琶女从出场时“犹抱琵琶半遮面”到后来演奏时的投入忘我,让读者能够想象到琵琶女跌宕起伏的人生,为后文琵琶女自述身世作铺垫。
作品影响
《琵琶行》艺术手段多样化,用语精确传神,声韵与内在情思一致,描摹了琵琶的声音之美、乐曲的跌宕起伏、演奏者情感变化,被誉为“千古第一音乐诗”。全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对琵琶女弹奏乐曲的描写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是中国古典诗歌中表现音乐最出色的篇章之一。
《琵琶行》是一篇现实主义佳作,与《长恨歌》一样,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中国文学史上,叙事诗并不发达。而白居易在中唐叙事散文、唐传奇兴盛的大背景影响下,带来了叙事诗创作新的高峰。《琵琶行》的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但是艺术感染力强烈,展现出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叙事谨严、情节环环相扣 ,构思巧妙、明暗两条叙事线索并行,最后双线交织于诗歌的主旨 ;整首诗在叙事上详略恰当,且使用了留白手法,是“长庆体”诗作的代表作,也是长篇叙事诗的名作。
《琵琶行》不仅风靡宫廷里巷,而且在汉语文化圈和国际上都广泛流传。唐宣宗李忱在吊白居易的诗中写:“童子解吟长恨曲,谢朗能唱琵琶篇。”
《琵琶行》因其优美的表述、巨大的艺术成就,对后世其他体裁作品也产生巨大启发;如晚清时期刘鹗作品《老残游记》中白妞说书一段,就运用了《琵琶行》中通感、博喻共用等手法,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刘鹗在《琵琶行》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引用“白香山诗云‘大珠小珠落玉盘’可以尽之”来喻 白妞表演;琵琶行与“白妞说书”段在艺术表现上可以说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琵琶行》一诗艺术成就杰出,因其精妙的比喻、真挚的抒情、形象鲜明生动易懂的语言,历来是教材选录常录篇目。民国时期,《琵琶行》是教材选录次数最高的篇目之一,2本教材在初中选了《琵琶行》,8本教材在高中选了《琵琶行》,浙江省战时教育文化事业委员会编注的《活页初中国文讲义第六组》、大东书局编辑所编辑的《分组编制自修国文讲座》、南开中学编《南开中学高一国文教本(上册)》等10本综合性教材也都选录此诗。在现当代,《琵琶行》也被选入人教版、教育部统编版高中语文课本;是当代青年认识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的艺术创作规律的启发者,对当代文学创作与文学研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作品评价
宋代朱熹《朱子语类》评价:“白乐天《琵琶行》云:“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云云,这是和而淫。至“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这是淡而伤。”
清朝方扶南评价:“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师琴,李凭箜篌皆摹写声音至文;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
清段玉裁评价:“莺语花底,泉流冰下,形容涩滑二境,可谓工绝。”
《唐宋诗醇》评价:“满腔迁谪之感,借商妇以发之,有同病相怜之意焉。比兴相纬,寄托遥深。其意微以显,其音哀以思,其辞丽以则。”
清张维屏《琵琶亭》评价:“一曲琵琶说到今。”
何其芳评价:“在故事的完整、描写的细致和抒情气氛的浓厚等方面,他(指白居易)的《长恨歌》和《琵琶行》是其他唐代诗人和以后许多朝代的诗人的叙事诗不能比并的。李白和杜甫没有写过这样情节曲折的叙事诗。”
相关作品
诗歌
陈谦(1144-1216)《续琵琶行》(今仅存两句)
桑调元(1695-1771)《琵琶亭叠白韵》
杨维桢(1297-1370)《李卿琵琶引》
周(元末明初人)《琵琶曲》
曹秀先(1708-1784)《衍琵琶行》
欧阳修《琵琶亭》
欧阳修《琵琶亭上作》
戏剧
《青衫泪》
《青衫记》
是明代顾大典(1541-1596)取材于白居易的《琵琶行》创作的剧作传奇。
《四弦秋》
清代被誉为“国朝曲家第一”的蒋士铨根据白居易的《琵琶行》改编创作的杂剧。
《琵琶行》
是当代梨园戏的领军人物王仁杰根据白居易的《琵琶行》创作的昆曲戏剧作品。
画作
《琵琶行图》
《琵琶行图》为明代画家郭诩创作。整幅画面运用细秀流畅的工笔白描法勾出。诗人双手抚膝面向歌女,似乎在倾听其诉说不幸的身世。歌女体态窈窕轻盈,怀抱琵琶侧身而立。突出“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情态,整幅作品达到了诗情与画意的统一。
《浔阳琵琶》
《浔阳琵琶》为著名国画大师李可染(1907-1989)于1946年创作的国画作品,取材于白居易的《琵琶行》。
《琵琶行》
岭南画派领军人物方人定(1901-1975)创作的组画。
音乐
诉——读唐诗《琵琶行》有感
《诉——读唐诗《琵琶行》有感》是当今已故著名作曲家吴厚元先生于1983年创作的琵琶独奏曲,乐曲以音乐的语言和琵琶特有的表现手法对长诗进行了诠释。
国风歌曲《琵琶行》
2017年,90后国风音乐人奇然和沈谧仁从《琵琶行》开始,正式将古诗词改编成国风歌曲。他们根据每首词的意境,挖掘古诗词的内涵,进行谱曲创作。
其他
《琵琶行》灯光秀
2023年3月27日,以经典诗词《琵琶行》为创作蓝本进行改编,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九江段)琵琶亭沉浸式演艺灯光秀精彩上演。通过数字、光影等方式,为游客呈现了一场大型数字视听沉浸式灯光秀。
参考资料
诗画交融 隽永有致——明代郭诩《琵琶行图》赏析.人民网.2023-06-26
“90后”国风音乐人将高考必背古诗文编成歌曲.央视网.2023-06-26
《琵琶行》灯光秀.人民网.2023-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