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杭白菊

杭白菊

杭白菊具有花瓣洁白如玉,花蕊黄如纯金的特点。是甘菊中的佳品。杭白菊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还有延年益寿的功效,《补农书》载:“甘菊性甘温,久服最有益。”元代《本草衍义补遗》说:“菊花能补阴”。李时珍本草纲目》道:菊能利五脉,调四肢,治头风热补;还记载一段神话:“神仙传言,康风子、朱孺之皆以服菊成仙”。杭白菊是菊属的一个种,也是中国最优质药用菊花花茶的名字。这种杭白菊,主要产自浙江的桐乡市。每年的十月初秋盛放菊芳,是采菊制药的季节。杭白菊为菊科植物菊的干燥头状花序。历史上曾享有“杭白菊与龙井茶”并提之誉是中国传统著名出口中药材“浙八味”之一。

形态特征

呈碟形或扁球形,直径2.5~4cm,常数个相连成片。舌状花类白色或黄色。平展或微折叠,彼此粘连,通常无腺点,管状花多数,外露。

品质特征

杭白菊是桐乡传统特色优势农产品之一,指生长在桐乡地域范围内,并按照传统工艺或蒸汽杀青、气流干燥新工艺生产的产品,具有“色玉白、气清香、味乙二醇、花型美”品质特征。杭白菊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1.杭白菊对中枢神经有镇静作用。

2.杭白菊有解热作用。

3.杭白菊增强毛细血管抵抗力、扩张冠状动脉作用。

4.杭白菊具有养肝明目、清心、补肾、健脾和胃、润喉、生津,以及调整血脂等功效。

5.杭白菊有抑菌作用,菊花水煎剂及水浸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变形杆菌、肠道沙门氏菌、副伤寒杆菌、霍乱弧菌、乙型溶血型链球菌、大肠菌病、绿脓杆菌、人型结核菌及流感病毒(PR3株)均有抑制作用。

杭白菊又称胎菊,是中国传统的栽培药用植物,是浙江省八大名药材“浙八味”之一,也是菊花茶中最好的一个品种。经现代医药理证明:其具有止痢、消炎、明目、降压、降脂、强身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湿热黄疸、胃痛食少、水肿尿少等症。以菊汤沐浴,有去痒爽身、护肤美容的功能。

亦名小汤黄、小白菊,为杭州地区的特产。它与安徽的滁菊、菊,河南的邓菊,都是国内驰名的茶用菊。杭菊在中国有悠久的栽培历史。“杭白贡菊”一向与“龙井名茶”并提。古时曾作贡品。

它由多年生草本植物的鲜白菊蒸煮晾干而成,经沸水冲泡后,水呈浅绿色,清香四溢。杭菊含有菊甘、氨基酸及微量维生素等成分,具有清风散热、明目解毒等功效,同时也是解暑降温、清肝明目、提神、利尿的作用。杭白菊的品种有湖菊、小洋菊、大洋菊、小白菊、小湖黄等。杭白菊的原产地在桐乡市,那里种植历史源远流长,种植面积大,产量高,品质好。昔日桐乡茶商为利用杭州的知名度,将桐产小白菊冠以“杭州”之名,延用至今。

杭菊宿根性草本植物,通常用打擂法繁殖。秋季采搞。杭菊除茶用外,亦供药用。据清《本草从新》记载:“甘菊花是家园杭产者良,有黄、白两种,单瓣味甘者入药、点茶、酿酒、作枕俱佳。”

浙江省传统习惯,“黄菊入药,白菊入茶”,黄菊列为浙江八大药材之一。据医学分析,杭菊含有菊城、瞟吟、氨基酸以及微量维生素等成分。性微寒,味甘苦。有散风清热、清肝明目和解毒消炎作用,能治高血压偏头痛急性结膜炎等症。如用杭白菊泡茶作饮料,微甘而香,更是佳品。

物种简介

历史渊源

明朝杭州府曾把质量上乘的桐乡市甘菊(小白菊)列为贡品,故杭白菊曾有“杭白贡菊”之美称。

南宋开始,桐乡栽菊、陪菊、赏菊、品菊逐步行程习俗,菊展已成为桐乡艺菊的交流形式以及当地人民生活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

杭白菊历史悠久,据考证,商品生产的确切记录,始见于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农学家张履祥(1611—1674年)所著《补农书》。书中记载:“甘菊性甘温,久服最有益。古人春食苗、夏食英、冬食根,有益也。每地棱头中一二株,取其花,可以减茶之半。茶性寒苦,与甘菊同泡,有相济之用。若种之数亩,其利是种豆百倍。吾里不种棉花,亦有以此为业者。但采菊费工,及适市贸易,耳目混乱耳。种植甚益,只要向阳脱水而无草,肥粪甚省,黄白两种,白者为胜。”《补农书》是张履祥48岁时完成的,由此可以确定,杭白菊商品生产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有370年多年以上。

生产情况

杭白菊每年干品产量在3000吨左右,占中国杭白菊总产量的九成以上。

2006年,杭白菊种植面积达4万多亩,占中国白菊花总面积的60%,杭白菊总产量占全国90%以上,产量居全国之首,产值超过1亿元。

2010年,杭白菊种植面积达5万多亩,亩产鲜菊在600千克左右,增产约10%。

2012年,杭白菊种植面积多达3300多公顷,干花总产量5000余吨,产值10亿元。

2015年,桐乡市杭白菊种植面积4.9万余亩,产量5490多吨,占全国滁州贡菊花类总面积的60%,杭白菊总产量的90%以上。

2018年,杭白菊种植面积约5万亩,年产量5千吨。

产品荣誉

1999年,桐乡市被命名为“中国杭白菊之乡”。

2002年06月12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杭白菊”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

2007年,杭白菊转换成地理“证明商标”。

2010年,杭白菊列入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100强,品牌价值6.83亿元。

2015年,杭白菊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

地理标志

地域保护范围

杭白菊原产地域范围以浙江省桐乡市人民政府《关于桐乡市原产地域产品保护产区划定的意见》(桐政〔2001〕167号)提出的地域范围为准,为浙江省桐乡市现辖行政区域。

质量技术要求

一、栽培技术

(一)品种

应选用适宜本标准第4章范围内传统种植的小洋菊、早小洋菊、大洋菊等菊花品种。

(二)苗地管理

利用根及采取压条栽培措施后的地下茎,翌年分蘖后培育成菊花的种苗。留种地选择品种纯正、生长良好,无病虫害的地块,割茎在离地面5厘米处,割茎后清除枯枝落叶,并堆上松土与草木灰,泥灰厚度应高出根10—15厘米。

(三)定植

清明节前后移栽定植;定植密度,不套种其他作物时,每公顷定植苗数在4.5万株左右,定植方式为1.8×0.25米,每穴2株,间作其他作物时,第公顷在3.5万株左右,但间作物必须在7月中旬前收获。

(四)压条摘心

1.压条:把技条向行间两边倒着地,在离菊苗基部开始每隔约15厘米处用泥压实,使之节间生根;待新稍长到20厘米—25厘米时再进行第二次压条,压条时间不超过7月底。

杭白菊(7张)

2.打顶或摘心:在压条后,一般分二次进行,以降低生长高度、促进分枝,新梢长10—20厘米打顶或摘心,最迟不超过8月20日。

二、采收

(一)采收时间

菊花采收从10月下旬开始至11月下旬采收完毕,胎菊采收应比常规菊花提早7天左右。

(二)采收标准

朵菊:采收标准应以花瓣开展平直,花心有30—50%的散开,花色洁白的时候,多用于饮用菊。

饼花:花心散开50—70%的花,多用于药材原料。

胎菊:杭白菊花蕾充分膨大,花瓣突破花蕾苞衣,外层花瓣刚绽放并与花序呈90—120°,花蕊微露,此时花瓣肉黄色、胎色重。

选择晴天露水干后采花。

(三)采收分级

采花要做好边采边分级,将好花、次花分开放置,分别加工,剔除泥花、虫花、病花。鲜花分级规定见表1。

三、加工

采回来的鲜花不能挤压,要摊开阴干花朵表面的水分,然后进行加工。菊花加工分三个步骤:上箉、蒸制、曝晒。

四、质量等级

按感官要求分为三个等级:特级、一级、二级。品质正,无异气味,无虫蛀

五、感官指标

感官指标见表2。

六、理化指标

理化指标见表3。

生长环境

温度:耐寒,不耐高温,生长适温为15℃至25℃,花坛露地栽培-5℃以上能安全越冬,-5℃以下长时间低温,叶片受冻,干枯变黄,当温度升高后仍能萌叶,孕蕾开花。

土壤:小白菊适应性强,不择土壤,但以种植在疏松、肥沃、湿润的壤土或砂质壤土中生长最佳。

水分:平时培养土保持湿润,切忌长期过湿,造成烂根,影响生长发育。

施肥:生长期内每半个月施一次氮、磷、钾复合肥,比例为2∶1∶2。

光照:小白菊喜阳光充足,光照不足开花不良。

产地环境

杭白菊产地地处浙北杭嘉湖平原腹地的水网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全年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5.8℃,全年10的平均积温5258℃,无霜期238.6天,年日照时数1983.4小时,降水量1193.8毫米。田面高程在海拔吴淞基面2.8—6.0米之间,平均4.05米,地面高程海拔为5—8米。地质为钱塘江下游冲积平原,沉积层厚度从西南部约100米增至东北部的180米左右,土层深厚,熟化程度高,宜种性广。旱地土壤略偏酸性,pH值6.5左右,多系粉细粘壤土,俗称“硬红壤”,适宜于杭白菊的生长。

栽培技术

品种选择

选用、生长较好、品味较佳的迟小洋菊、早小洋菊两个品种,压缩大洋菊,淘汰品质较差的异种大白菊,以保持杭白菊地道品质、提高杭白菊整体质量,作种苗床的田块在上年生长期及花期要进行选种和提纯复壮,清除杂株。

培育壮苗

苗地选择:选择土壤肥力较好、地势高燥、菊花生长好、病虫害少的田块留种,并做好清除禾本科杂草和安全越冬。

培育壮苗:苗床开春后施人粪尿200公斤、草木灰100公斤,周边开好排水沟,择期移栽,春天一般生长速度快,植株木质化程度低,不易成活,因此要选择阴雨天后或雨前定植,以提高成活率。

壮苗选择:移栽时选择生长良好、无病虫害、单株高12~25厘米、茎粗壮、根系发达的菊苗。

大田管理

实行轮作:由于老区土壤较实,一般每两年进行轮作,原地连作,须改深翻,忌原畦重茬;最好选择水旱轮作,有利于减轻病害。

底肥及大田整理:栽植前应先对大田翻耕一次,并结合整地施入底肥。视田块肥力,每亩施有机肥1000-1500公斤,作畦宽1.2米,沟宽0.3米,畦面呈龟背竹形。

定植时间与密度:杭白菊定植时间一般在4月上中旬,最迟不超过5月上旬。定植密度根据耕作制度和栽种时期而定,一般每亩苗数在3500-5000株之间。种植偏迟的田块适当提高密度,如有间作物,间作物须保证在7月中旬前收获。

栽植方式:可采用穴栽或开定植沟栽种,密度为1.2米×20—30厘米,每穴2株,种植深度10—15cm,栽在每畦中间,穴施磷肥50公斤/亩;定植推迟,植株偏大,定植时可适当斜栽,植后须浇足定根水,遇干旱则须浇水抗旱,以确保成活率。

种植模式:主要以水旱轮作和旱地套作二种方式,水旱轮作可减轻病害,获得优质高产;菊花生育期限长达8个月,前期生长慢,农民多以间套作为主,桑(果)园套作、烟菊套作、菊豆套作(豇豆、大豆)、菊菜套作等,以提高综合经济效益。间套作作物一般7月中旬前清理完毕,并及时压条和肥水管理,确保菊苗后期正常生长,管理得当对菊花产量、质量影响不大。

压条:菊花压条分1—2次进行,第一次在移栽后一个月左右,当苗高30-50厘米时可进行,此时菊苗木质化程度低,茎杆软易分播均匀。压条前,须除草松土,松土深度,在菊苗行两边施一次生物有机肥或羊栏肥1000公斤,压条时把枝条向两边分揿倒在地,每隔10厘米左右压上泥块,保证枝条充分与松土接触,有利菊苗节节生根和节部侧枝生长。待新侧枝长到20厘米左右,进行第二次压条,这时压条的方向由密处压向稀处,使菊苗生长趋于平衡,最迟在7月底前结束。

摘心(打顶):菊苗摘心可促进菊苗分枝和菊枝间生长的平衡,防止倒伏。摘心时间在压条后,当新稍长到10—15cm时摘心,兼顾新枝高度与全园平衡,使其下部枝芽均衡生长,花期整齐。生产上视长势,一般分1—2次进行,多数农户采用一次摘心,摘心在6—8月份进行,使菊苗分枝数达每亩12万株左右。摘心须在8月底结束,过迟影响菊花后期生长,菊苗再次分枝力弱,花蕾小,开花推迟,且易受早霜危害。

肥水管理

防涝抗旱:

杭白菊是旱地作物,对水反应敏感,怕涝怕旱,特别是春雨及梅雨天气影响,如沟渠不畅造成田块积水,容易出现沤根现象,基部叶早衰甚至全株死亡。因此,需做好开沟作畦(特别是低洼田块),做到排灌畅通,以改善通气条件,减少病源菌感染;夏、秋季如遇长期干旱,出现菊苗失水萎缩,要及时沟灌抗旱,促使正常生长。

合理施肥:

大田施肥原则:重施基肥,轻施苗肥,追施分枝肥,重施蕾肥。前期以有机肥、农家肥为主,后期则以速效肥料为主。主要有以下几次肥:

(1)基肥:栽种前结合整地翻耕时施入或开沟条施每亩用有机肥1000—1500公斤,有机肥种类主要有:人粪尿、羊栏肥、鸭粪等,并配施磷肥50公斤。

(2)活苗肥:栽种活棵后用人粪尿50—100公斤,兑水浇施,促使发棵。

(3)压条肥:压条前在菊苗行两边铺施羊肥每亩1000公斤、尿素10—15公斤,并用松土覆盖后压条。

(4)分枝肥:8月份在每次摘心后施入,每次用人粪尿100—150公斤兑水浇施或施复合肥10公斤。

(5)蕾肥:9月上、中旬是菊花现蕾期,这时进入生长盛期及生殖生长期,需肥量大,施用尿素或进口复合肥15—20公斤,促使花蕾增多、增大,开花整齐,可视生长状况施1—2次。

病虫害防治

病害防治:杭白菊病害主要为叶枯病为主,发病时期为6—9月。防治方法:注意做好轮作、合理密度和排水降湿,药剂防治可用50%多菌灵500倍或70%甲基硫菌灵800倍或5%井冈霉素100倍防治。

虫害防治:

菊苗虫害主要有蚜虫、夜蛾类及蚱蜢,可用高效低毒类农药进行防治,并在收获前15天停用农药。严禁使用氧化乐果甲胺磷等高毒高残留农药,同时根据预测预报掌握防治适期。

蚜虫:多在9月上旬至10月发生,2%以上叶、花蕾有蚜虫为防治适期,视蚜虫发生情况,每7天防治1次,连续防治2—3次,一般用10%吡虫啉1000—1500倍。

夜蛾类:主要有斜纹夜蛾甜菜夜蛾小菜蛾等,8月底开始为害,一般每7天防治1次,连续2—3次,可用5%抑太保1500倍或10%茚虫威3000倍防治。(该类药物对蚕桑特别敏感,须进行隔离防治,并要求专用药水桶,过后用洗涤剂清洗干净);在桑菊混栽区建议使用50%辛硫磷800—1000倍或20%灭多威1500倍防治。

采收加工

按加工、用途不同,采用不同的采摘标准:用作胎菊的在花蕾充分膨大,花瓣刚冲破包衣但未伸展为标准;一般饮用菊在花芯散开20—50%为标准;药用以花芯散开50—70%为标准,做到分批、分级采收,一般3次。如遇低温早霜,要及时用稻草或遮阴网覆盖,采后须及时出售鲜花或自行加工。

采花

11月上旬(立冬后)开始采花,开采至花季结束,只有10天左右时间。第一次采摘的已开放成熟的花朵为头轮花,品质好;隔3~5天后,在采二轮花,品质稍次于头轮花。采花应一朵一朵地采,切忌捋采,勿采散花瓣,也不能带花和碎叶。

蒸青

采回的鲜花应在竹匾内摊放20h左右,使鲜花散失部分水分,产生轻度萎凋,第二天开始蒸青。

蒸青所需工具:铁锅1只,直径约66cm;加高的锅盖1只,盖高不低于50cm;木三角架1只,高度约55cm,分成5格;竹筛10只,直径约35cm,高5~6cm。

装花蒸花

锅内放入约5kg水,用大火烧开,每次蒸花5筛,每筛内装入轻度萎凋的菊花约400g,把5只装花的筛子,分别放在这蒸架的格子内,盖上锅盖,大火烧水,蒸5min左右,揭开锅盖,移出蒸筛,被蒸透的花朵已粘结成饼状,把它倒在室外帘子上逐步晒干。若与连续雨天,只好用烘笼炭火烘干,但产品香气低、质量差,还带有木炭异味。成品化的含水率为12%2%,晒得太干则花瓣易断碎;感度不足,水分含量近18%时,存放数天后则会产生毛霉烂心,成为残次品。

干燥

花中所含的芳香油都是低沸点化合物,掌握干燥的最高温度为50℃,若提高烘干温度,花香愈来愈低,当烘温达到70℃时,花香挥发耗尽,被烘的菊花已变成无饮用价值的花渣。而鲜花含水率大于80%,经蒸青后含水率90%,如此高的含水率,用50℃烘干是不现实的。因此,杭白菊干燥还得靠天——太阳晒干。

近种区别

特级

花型完整,花瓣厚实,花朵大小均匀;无霜打花、霉花、生花(蒸制时间不到,造成不熟晒后边黑的花)、汤花(蒸制时锅中水过多,造成水烫花,晒后成褐色的花);入水泡开后花瓣玉白,花蕊深黄色泽均匀;汤色澄清,浅黄鲜亮清香,乙二醇微苦。

一级

花型基本完整,花瓣较厚实,花朵大小略欠均匀;霜打花、生花、汤花在5%以内;入水泡开后花瓣白,花蕊呈黄色;汤色澄清,浅黄清香,甘微苦。

二级

花朵大小略欠均匀;霜打花、生花、汤花在7%以内;入水泡开后花瓣灰白,花蕊浅黄;汤色澄清、浅黄较清香,甘微苦。

保护现状

2006年5月,浙江省农业厅出具了《“桐乡杭白菊”品质特征生产地域、监管能力证明》进一步确认了“桐乡杭白菊”的品质特征,及桐乡市10个镇乡和街道的杭白菊生产地域范围,并对“杭白菊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办公室”监管能力进行了认可。

2006年11月21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发布1048期初审公告,公布了《桐乡杭白菊证明商标使用管理规则》;

2007年02月21日,国家商标局发布1060期公告,“桐乡杭白菊”证明商标正式核准注册。

杭白菊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为:北纬30°28′18″~30°47′48″、东经120°17′40″~120°39′45″,包括桐乡行政区域内的梧桐、凤鸣、龙翔、乌镇屠甸镇崇福镇、高桥、石门、河山等10个镇乡和街道的杭白菊。

植物文化

名称的由来

早在二十年代,桐乡的白菊花就以其色、香、味、形“四绝”,成为饮用菊花之佳品,被当时的一位安徽茶商汪裕泰转手销往新加坡等南洋国家。而桐乡本地的菊花经销商是朱金伦办的一家烟菊收购行。晒红烟和白菊花都是桐乡的著名土特产,朱金伦的生意也因此越做越火红,并通过徽帮茶商汪裕泰的口岸关系,出口南洋。朱金伦从农民手里把晒干的菊花收购进来后,要经过精心的处理、加工和包装。菊花是一种极易霉变和虫蛀的物品,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包装储存是个难题。朱金伦把菊花用牛皮纸手工封包,每一市斤一包,并按茶商汪裕泰的吩咐,贴上商标和使用说明。然后,拿来一只只肚大口小的,先放在炭火上烤一烤,驱赶掉甏里的潮气,再把一包包菊花一层一层地放进甏里,每层之间放上一些包裹好的生石灰,用于吸潮,最后密封甏口。

南洋商人

南洋商人梁老板收到徽帮茶商汪裕泰发出的第一批桐乡菊花,仔细验收。一打开甏的封口,菊花的阵阵清香飘逸而出。拿出来一看,一包包方方正在,干干燥燥。只见每个封包上都贴着一张绿色的招贴纸,“蝴蝶牌杭白菊”几个字跃然纸上,下面是一段介绍产品的文字:“杭白菊者,冬苗、春叶、夏蕊、秋花,被受日月之精华,四时灵气。常饮菊花茶,能散风清热,平肝明目,解毒消炎,耐老延年。”产家落款是“杭州西湖金伦茶菊庄”。有趣的是在落款下面还有一段引人注目的文字:“本庄不惜巨大工本,在西子湖畔购地数千亩,聘请工匠,精心栽培,所产茶菊,非同一般,欲买正宗杭白菊,请认准蝴蝶牌商标。”梁老板一脸惊喜,忙打开封包,撮了几朵菊花,放进茶杯,沏上开水。只见朵朵菊花在水中竞相开放,花瓣层层叠叠,花色洁白晶莹,花香清馨扑鼻。梁老板不禁拍手叫绝:怪不得古人称之谓“千叶玉玲珑”!

有这么好的货,还怕打不开销路?杭白菊在南洋的需求量日增,精明的梁老板心里打起了小算盘。既然知道杭白菊产于西湖,何不甩掉汪裕泰这个中间商,直接去杭州市找金伦茶菊庄,这样一来,获利不是更丰厚了吗?于是,他带了几个伙计,漂洋过海,来到杭州,四处打听金伦茶菊庄。可寻遍了西子湖畔,竟然丝毫不见杭白菊踪影。无奈之下,只得悻悻而归。

商界竞争之道

原来,徽帮茶商汪裕泰熟谙商界竞争之道,与南洋梁老板在茶叶生意上曾打过数年交道,知道梁老板是个贪心十足的人,与其交往,必须处处设防。于是就虚晃一枪,把白菊花的产地说成是“杭州西子湖畔”。在当时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的环境下,汪裕泰的“张冠李戴”之计,还确实起了很好的自我保护作用,使梁老板“过河拆桥”的梦想化为泡影。然而,桐乡特产白菊花,却从此冠以“杭”字而扬名海内外。

历史文化

每年的深秋、初冬时节,桐乡农村到处繁花如雪,弥望皆白,清香四溢,被誉为“百花地面”。

出产在桐乡的白菊花,花瓣洁白如玉,花蕊灿如黄金,色香高雅,味甘性凉,药食同源。明末清初杰出农学家张履祥所著《补农书》总曾提到“吾里不种棉花,亦有以此为业着”,可见,桐乡栽培白菊花当时已达到一定的规模。

白菊花既然产于桐乡,为何称其为“杭白菊”呢?据传,早在民国初年,桐乡的白菊就被当时一位安徽茶商汪裕泰(汪裕泰在上海多伦路上开有“汪裕泰第四茶号”的店铺)转手销往南洋各国,誉满海内外。而桐乡本地的菊商朱金伦也因此得益匪浅。朱金伦从农民手里把晒干的菊花收购进来,经过精心处理,加工和包装,并按茶商汪裕泰的要求,贴上商标和产品说明,然后通过茶商转卖给南洋商人梁老板。徽帮茶商汪裕泰是个精明的老板,他熟谙商界竞争之道,为了防止南洋商人甩掉他这个中间商,就吩咐朱金伦,在所有桐乡出去的白菊花封包上,都贴上“杭州西湖金轮茶庄出品”的字样。后来,精明的梁老板果然使出“过河拆桥”的伎俩,他撇开汪老板直接来杭州寻找“西湖金轮茶庄”,当然,他是找不到的。但从此桐乡的白菊花就冠上了“杭白菊”的名称了,一直沿用至今。

参考资料

杭白菊的生长环境-植物百科 zhiwubk.com.植物百科.2020-08-31

杭白菊花瓣组织培养的初探 .中草药杂志社 .2024-05-28

杭白菊的栽培技术-植物百科 zhiwubk.com.植物百科.2020-08-31

杭白菊的植物文化-植物百科 zhiwubk.com.植物百科.2020-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