蒜头果
蒜头果(学名:Malania oleifera Chun \u0026 S. K. Lee)是海檀木科(Ximeniaceae )蒜头果属(Malania)的多年生乔木,又名马兰后、咪民、猴子果、山桐果等。蒜头果为中国特有的单种属植物,产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大新县、龙州县和右江流域各县及云南富宁、广南等地。喜生于湿润肥沃的土壤上、石灰岩山地混交林内或稀树灌丛林中,在砂岩、页岩地区的酸性土上也有生长。
蒜头果植株高20米,胸径40厘米;树皮浅黄色、灰褐色,稍纵裂;叶互生,基部呈圆形或楔形,背面侧脉明显,网脉不明显,叶柄基部具关节;花10-15朵,排成伞形花序状、复伞形花序状或短总状花序状的蝎尾状聚伞花序,花梗细,花萼筒小,花瓣呈宽卵形;核果呈扁球形或近梨形,种子呈球形或扁球形。花期4-9月,果期5-10月。
蒜头果木材纹理直、材质中等、易加工,可作家具、雕刻和建筑用材。其为良好的木本油料植物,种子含油脂,是合成麝香酮的理想原料,可作定香剂、润滑油等,也可食用。蒜头果树形优美,生长迅速,可作石山地区和四旁绿化树种。蒜头果于2021年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保护级别为二级。
名称来源
蒜头果成熟的果实呈圆形较扁,大小和形状与独瓣大蒜头极为相似,故因此得名“蒜头果”。
形态特征
蒜头果为常绿乔木,株高可达20米、胸径可达40厘米,树皮颜色为浅黄色或灰褐色,稍纵裂。
茎
小枝从棕褐色至暗褐色,被不明显纵纹,具长圆形或圆形皮孔,芽裸露,初时有灰棕色绒毛、后渐脱落。
叶
叶互生,薄革质或厚纸质,长椭圆形、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7-13(-15)厘米,宽2.5-4(-6)厘米,先端急尖、短渐尖至渐尖,基部圆形或楔形,有时两侧稍不对称,边缘略背卷,叶两面初时有微柔毛,后脱落;中脉在上面凹下,背面突起,侧脉每边3-5条,在上面稍明显,背面明显,网脉不明显;叶柄半圆筒形,长1-2厘米,基部具关节。
花
花10-15朵,排成伞形花序状、复伞形花序状或短总状花序状的蝎尾状聚伞花序,花序长2-3厘米,花梗细,总花梗长1-2.5厘米;花萼筒小,上端具4(-5)裂齿,裂齿三角状卵形;花瓣4(-5)枚,宽卵形,外面有微毛,内面下部有绵毛,先端尖,内曲;雄蕊2轮,8(-10)枚,其中4枚与花瓣对生,另4枚与花瓣互生;子房上位,长圆锥形,初时有微柔毛,花柱单一,顶端微二裂。
果实和种子
浆果状核果,呈扁球形或近梨形,3-4.5厘米,中果皮肉质,内果皮木质,坚硬。种子1枚,呈球状或扁球状,径1.8厘米左右,胚乳丰富。
物种分布
蒜头果为中国特有的单种属植物,产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大新县、龙州县和右江流域各县及云南富宁、广南等地。
生长习性
蒜头果是偏阳性树种,幼树耐荫蔽,萌蘖力强。其喜冬暖夏凉气候,耐干旱,适宜生长于年平均气温19-22℃,极端低温-4℃,极端高温37℃,年降水量1200mm的地区。蒜头果根系发达,能穿插入石缝、石穴,喜生于湿润肥沃的土壤上、石灰岩山地混交林内或稀树灌丛林中,在砂岩、页岩地区的酸性土上也有生长。花期4-9月,果期5-10月。
蒜头果是半寄生植物,通过根部吸器连接寄主根并穿透其根的表皮和皮层直达维管束,该维管束鞘穿透寄主根皮层后分化为吸盘与寄主根木质部相连,以获取寄主植物的营养物质,在天然分布区内,能与杉木、油杉、杨梅、合欢、紫茎泽兰和鬼针草等多种植物形成寄生关系。
栽培技术
播种繁殖
蒜头果的种子可随采随播,也可与湿的沙子混在一起贮藏至第二年3月播种。播种的圃地选择土层深厚、肥沃沙壤土,再添加基肥,将种子侧向放置点播,覆土、盖草;或用出芽的种子在容器里点播。
扦插繁殖
选取蒜头果生长健康无病虫害的枝条为插穗,在清晨或傍晚剪下后用湿润材料包裹,将插穗叶片或腋芽之下剪成单马耳形斜切口,并保留2-3片叶,用吲哚丁酸钾溶液处理蒜头果插穗使其生根后,插在透气保湿性较好的基质上,并保持基质湿润。
组织培养
选择野生蒜头果种子为繁殖材料,剥壳清洗消毒,切去外皮及胚乳,接入MS初始培养基培养,培养的苗在5-6厘米时,剪取1.5厘米左右长有顶芽的茎段,接入诱导培养基上进行芽培养,丛生芽芽苗长有3-5个节时,切下转接入继代培养基培养,苗高达2厘米左右时,择健壮的芽苗接种于生根培养基上诱导生根,再炼苗和移栽。
病虫害管理
蒜头果常见的病害有根腐病,可喷施波尔多液和根腐灵控制;还有炭疽病病,用炭灵可湿性粉剂药液防治;常见的虫害有蝗虫、蜗牛和叶袋蛾,可用BT乳剂和辛硫磷乳剂药液交替喷施防治。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野外
蒜头果是中国特有的单属种植物,在中国广西的分布地域比较广泛,但数量稀少,只有五千多株;在中国云南的分布地只有广南省和富宁县两县,但数量较多,有一万七千株左右。
致危因素
蒜头果的分布地区有较长的冬季干旱时期、降水不足等气候情况和种子萌发不易等情况,以及当地居民对其乱砍滥伐、人类活动引起的火灾以及开垦林地,加速了蒜头果植株种质资源的减少。
保护价值
蒜头果是单种属植物,形态解剖特征有原始性状和较进化特征,有助于研究铁青树科的分类系统。
保护等级
1987年蒜头果被《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列为濒危植物。
1999年蒜头果被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列为II级保护野生植物。
2007年蒜头果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易危物种。
2013年蒜头果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收录,列为易危等级。
2021蒜头果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保护级别为二级。
保护措施
中国广西的龙州县建立了自然保护区,林场将蒜头果列为造林树种、进行推广种植,减少蒜头果产区内的鼠害,禁止乱砍滥伐现象等。
用途
食用
蒜头果是木本油料植物,种子含油脂,可食用但不宜多食。
园艺观赏
蒜头果叶片颜色浓绿光亮,树形高大,生长迅速,可作石山地区和四旁绿化树种。
建筑材料
蒜头果的树干高大挺直,木材纹理直、结构细,不开裂、不变形,可作家具、雕刻和建筑用材。
生活用品
蒜头果种子含油率高,可作为合成麝香酮、十二烷等高级香料的定香剂,也可是润滑油、香皂的原料。
医药用品
蒜头果种子的种仁含有一种长链的多不饱和脂肪酸-神经酸,此成分不仅在神经细胞发育和修复、改善记忆力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还是云南白药、麝香保心丸等药物的主要成分。
相关研究
化学成分
蒜头果种仁富含油脂,其所含有的化学成分二十四碳烯酸可用于修复神经纤维等;果皮和新鲜枝叶中存在天然苯甲醛;树皮内生真菌的次生代谢产物具有抗菌活性。
种子与胚的结构
蒜头果的种子由种壳和种仁组成,种仁由胚乳和种胚构成,种胚极小,包藏于胚乳中,种胚长仅占胚乳纵长的9.77%-9.86%,胚轴短,子叶直立合生并包被小麦胚芽环生于胚轴上端,并紧接胚芽的顶端分生组织,下连胚根,子叶和胚芽约占整个胚体体积和解剖结构的1/3胚根,胚轴占2/3左右,形态上已发育形成子叶、胚轴和胚根3个部分,胚芽仍为一团结构一致的分生细胞,且子叶与胚根、胚轴、胚芽处于同一条线上。
参考资料
Species 2000 China,Catalogue of Life China,CoL China.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06-25
蒜头果.植物智.2023-06-25
濒危物种蒜头果的“逆袭”.今日头条.2023-09-13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3-06-25
西康天女花.中国珍稀濒危植物信息系统.2023-06-25
Malania oleifera.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IUCN名录).2023-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