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传染性腹膜炎
猫传染性腹膜炎(Feline infectious peritonitis)是由猫传染性腹膜炎病毒引起的一种在猫科身上发生的全身性、致死性的病毒性疾病。该病以发生腹膜炎及出现腹水为主要特征。本病主要感染猫类,猫科动物中的美洲狮和美洲豹等也可感染发病。
猫传染性腹膜炎有渗出型(湿型)和非渗出型(干型)两种类型,渗出型以体腔(尤其是腹腔)内体液蓄积为特征,非渗出型以各种脏器出现肉芽肿病变以及出现与此相关的临床症状为特征。该病呈世界范围内分布,所有年龄的猫均易感染,不同品种和性别的猫亦均可感染此病,但纯种猫发病率高于家猫,雄性猫高于雌猫。该病主要通过接触病猫传播,另外健康带病毒的猫也可通过粪便传播病毒。
猫传染性腹膜炎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在临床实践中,一些药物可用于缓解病猫症状和延长生命。常用治疗手段包括葡萄糖酸钙注射液减少组织液渗出,速尿(塞米)促进体液排出,以及地塞米松、环磷酰胺、干扰素等药物辅助治疗,但不能治愈。
该疾病用传统疫苗和重组疫苗进行预防的效果对于猫传染性腹膜炎通常不理想,因为FIPV感染可引起抗体依赖性增强(ADE)现象。然而,一种由血清Ⅱ型DF2株制备的温度敏感突变株疫苗,通过鼻内接种,可以预防猫传染性腹膜炎的发生。该疫苗在上呼吸道内增殖,诱导强烈的局部黏膜免疫(IgA)和细胞免疫,且不引发ADE现象。实验室和野外实验证明该疫苗安全有效,并已在世界多地销售和应用。
发现历程
1963年,霍尔兹沃思(Holzworth)首次报道了一种名为猫传染性腹膜炎的疾病,该疾病表现出特有的症状。随后在1966年,Wolf等科学家通过试验实验证明了这种疾病具有传染性,并为其赋予了“猫传染性腹膜炎”的名称。直到1977年,佛尔特雷(Horzinek)等研究人员才确认该疾病是由一种叫做正冠状病毒亚科的病原体引起的。
病毒特征
猫传染性腹膜炎病毒(Feline infectious peritonitis virus)是一种病原体,其颗粒大小在7.5到16纳米之间,呈圆形或多形性,具有螺旋对称结构和囊膜。病毒表面有长约15到20纳米的花瓣状纤突,并携带单股核糖核酸核酸。该病毒在外界环境中不太稳定,容易被大多数化学消毒剂灭活,病毒对高温和乙醚等物质敏感,在室温下短时间内失去活性。但它对酸性环境、低温和酚等物质具有较强的抵抗力。猫传染性腹膜炎病毒能够在猫的肺细胞、腹水细胞、小肠和气管等组织培养物内增殖,同时也可以通过接种到乳鼠、大鼠和地鼠的脑组织中成功繁殖。另外猫传染性腹膜炎病毒与犬冠状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以及人类冠状病毒229E株在致病性和抗原结构上存在相似性。这意味着能与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在血清学上有交叉反应。
发病症状
猫传染性腹膜炎是一种进展缓慢的疾病。患猫的主要症状包括情绪低落,食欲减退或完全不吃食物,体温中度上升,可高达40℃,体重减轻,体内严重缺水,腹腔内可能积聚大量液体(多数情况下可达1000毫升),导致下腹部膨大和下垂,触摸腹部会引起疼痛。有些患猫可能会出现呼吸困难,少数病例中可发生眼部炎症,表现为角膜水肿、虹膜炎和眼前房积脓等症状。在触摸患猫腹部时,可以感觉到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和脏器之间的黏连。大多数患猫在出现症状后的1到8周内可能会死亡,成为了严重威胁猫健康与生命的病毒。
在猫传染性腹膜炎的早期发病阶段,湿性FIP和干性FIP表现出相似的症状,包括发热、情绪沉郁、食欲减退、嗜睡,有时还可能伴有腹泻。随着病情的发展两种类型的FIP会展现出典型的不同症状。湿性FIP发展较快,出现慢性、波动性发热,伴随食欲不振和体重减轻。在病程进展中,大约75%的患猫会出现腹腔内积液(也称为腹水),另有25%的病例可能出现胸腔积液,导致心包液增多,进而引发呼吸困难和心音减弱,雄性猫的阴囊可能会变得肿大。在疾病的后期阶段,肝脏可能受到影响,导致出现黄疸。
干性FIP病猫的各种器官出现肉芽肿'并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其中腹腔器官如肝、肠系膜冀i∥缸巴结等受影响较严重。肾也出现病变,其他受影响部位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眼,病猫呈现共济失调,轻度瘫痪等行为改变,定向力障碍,眼球震颤,癫痫发作,感觉过度敏感及外周神经炎等。干性FIP还会引发一系列典型的眼部病变,例如虹膜炎、前色素层炎、脉络膜炎和视网膜炎等。有时眼部病变可能是干性FIP的唯一临床表现。
干性和湿性猫FIP通常被描述为两种不同的综合征,但一些病猫可能同时表现出这两种综合征的特征。在湿性FIP中,只有约10%的患猫会表现出中枢神经系统和眼部方面的症状。另一方面,少数干性FIP患猫可能会出现腹腔内积液的症状。此外,有些干性FIP可发展成湿性FIP。
感染范围
猫传染性腹膜炎是一种主要感染猫类的疾病,其中美洲狮、美洲豹等猫科也可能感染并发病。该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各个年龄段的猫都可能感染。幼龄猫(1岁以内)和老龄猫(11岁以上)是主要的感染群体。青年猫在怀孕、断奶、或者移入新环境等受刺激条件下也更容易患上该病。不同品种和性别的猫都有可能感染,但纯种猫的患病率通常比家猫高,雄性猫的患病率也高于雌性猫。
猫传染性腹膜炎可以通过与患病猫的接触传播。此外健康但携带病毒的猫也可以传播该疾病,这些携带病毒的猫主要通过排泄的粪便来传播病毒,母猫也有可能将病毒传染给自己的仔猫。
两种类型
渗出型(湿型)
渗出型的病理变化在渗出型病例中表现为腹腔内有大量的积液,这些积液通常是无色透明或淡黄色的,并在与空气接触时易于凝固。腹膜表面呈现浑浊,覆盖有纤维蛋白渗出物,有时呈现颗粒状。肝、肾、脾等器官的表面也可能出现纤维蛋白渗出物。肝脏表面可见小坏死灶,切开后可发现坏死区深入肝实质内,有些病例还伴有胸水增多。
在病猫初期,其症状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厌食,逐渐消瘦,体重减轻,体温可高达39.7°C到41.1°C。血检时,免疫细胞数增多。1到6周后,病猫的腹部会出现膨大现象,触诊时不易感觉到疼痛,有波动感,同时出现呼吸困难、贫血或黄疸等症状。病程持续2周到3个月不等,很多病例是由于腹水持续增多导致病猫死亡。
非渗出型(干型)
非渗出型的病猫除了表现出食欲不振、体重减轻和体温升高外,主要是由于病毒侵害中枢神经、眼睛、肾脏和脾脏等器官组织而引起的疾病。当中枢神经受到侵害时,病猫可能表现为后躯瘫痪、运动障碍、失调和背部的肌肉痉挛等症状。如果眼睛受到影响,可能会出现角膜水肿、眼前房积液,角膜上有沉淀物,并出现虹膜睫状体炎、渗出性肌网膜炎和视网膜剥脱等眼部问题。当肝脏受损时,会导致黄疸的出现,肾脏受损时,病猫的肾脏会肿大,并可能导致肾功能衰竭。
实际上,某些病例无法严格区分为湿性型或干性型,因为它们可能同时具有渗出型和非渗出型的特征。有些病例以渗出型为主,但在器官组织中也存在病变。而另一些病例则以非渗出型为主,但在腹腔中仍可能有少量渗出液存在。总体而言,以渗出型为主的情况较为常见,通常是非渗出型的2到3倍。非渗出型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脑部水肿、肾脏表面凸凹不平以及肉芽肿样病变,在肝脏上可能会出现大小不等的坏死灶。
临床诊断
猫传染性腹膜炎的确诊方法主要依赖于组织病理学检查。湿性FIP相对于干性FIP更容易诊断。湿性FIP患猫通常表现为胸腔和腹腔内有典型的积液,积液呈淡黄色,黏稠,含有较高的蛋白质,摇晃时容易产生泡沫,静置后会凝固,其中还含有中等量的炎性细胞,包括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当病猫有中枢神经系统和眼部病变时,脑脊髓液和眼房液中的蛋白质含量会增加。
通过血清学检测动物抗体和通过PCR检测FCoV RNA也可以作为该病的辅助诊断方法。然而由于健康猫也可能携带阳性抗体和病毒,因此这些检测只能作为诊断的辅助手段之一。
治疗方式
对于猫传染性腹膜炎,尚未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在临床实践中,一些药物被用于缓解病猫的症状和延长其生命。常用的治疗手段包括给予葡萄糖酸钙注射液,以减少组织液的渗出,以及使用速尿(呋塞米)来促进体液的排出。还可以辅助使用地塞米松、环磷酰胺、干扰素等药物,以延长病猫的生存时间和减轻症状,但不能治愈。
疾病预防
猫传染性腹膜炎的传统疫苗和重组疫苗的使用效果通常不理想,主要原因是FIPV感染引起的免疫反应中存在抗体依赖性增强(antibodrdependent enhancement,ADE)现象。这意味着当猫体内已存在抗FCoV(猫冠状病毒)抗体时,强毒株的疫苗接种反而可能促进FIP的发生。不过由一种由血清Ⅱ型DF2株制备的温度敏感突变株疫苗,通过鼻内接种可以预防猫传染性腹膜炎的发生。这种疫苗只在上呼吸道内增殖,能够诱导出很强的局部黏膜免疫(IgA)和细胞免疫,并且不会引起ADE现象。在实验室和野外实验中,已证明这种疫苗是安全有效的,并且已在世界许多地区销售和应用。
参考资料
猫传染性腹膜炎研究进展.畜牧兽医学报.2023-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