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嫦娥

嫦娥

嫦娥,中国神话人物。嫦娥奔月神话与后羿射日、女娲补天、共工触山神话并列为中国四大著名神话。

嫦娥别名嫦蛾、常娥、恒娥、桓娥、亘娥,是后羿的妻子,因偷食长生不老药而奔月。

嫦娥的神话最早可以追溯到《山海经》,相关故事最早出现于商的《归藏》,后来在西汉刘安的《淮南子》和东汉张衡的《灵宪》 中故事得到大幅度扩充,直至东汉末年,学者高诱在给《淮南子》作注时,确立了嫦娥和后羿的夫妻关系。而嫦娥在飞入月宫之后变成了蟾蜍,直到南北朝后期,才回归女儿身。

形象设定

人物形象

汉代画像中的嫦娥人头蛇身,头梳高髻,身着宽袖长襦,身后长尾上饰有倒钩状细短羽毛。魏晋唐宋时期道教盛行,神仙人物谱系逐渐完善,嫦娥也身上仙。据《太上洞真五星秘受经》记载,这时期的嫦娥通常“戴星冠, 蹑朱履,衣素纱之衣,手执玉简,悬七星金剑,垂白玉环佩。”

嫦娥奔月

淮南子·览冥训》中记载羿请不死之药王母娘娘,妲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就是说后羿从西王母处求得了不死之药,交给嫦娥收藏。嫦娥吃了灵药,飞升入月。 羿归追月不及,无奈只能遥望明月以寄相思。

还有一种说法是后羿从王母娘娘处得到了长生不老药,据说吃了可以长生不老,但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嫦娥,就将长生不老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逄蒙为了长生不老就打起了长生不老药的主意。一日,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逢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等到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逢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长生不老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逢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即刻转身打开百宝匣,吞下了长生不老药。嫦娥吞下药之后,身子飘离地面,向天上飞去,一直飞到了月亮上。

形象演变

商朝占卜巫书《归藏》中最早记载了嫦娥奔月的故事,但由于年代久远,此书已经失传,仅存《归藏·归妹》两支残简,但在《文选·祭颜光禄文》 注中引《归藏》之中的有关记载:嫦娥服用王母娘娘的长生不老药之后,飞奔到月宫,变成月仙。

先秦时期的《山海经》中记载了帝俊的妻子常羲生了十二个月亮。古时常羲又可作尚仪或常仪,常和尚通,羲、仪、娥古音同属,可以通假。《吕氏春秋·勿躬》中毕沅注解,认为常羲是嫦娥的原型:尚仪即常仪, 古读仪为何,后世遂有嫦娥之鄙云言。然而此时的版本还没有羿这个形象,直到西汉时期的《淮南子 • 览冥训》才出现了羿的形象。

东汉时期的《灵宪》加入了奔月前的占卜,并将嫦娥的形象演变为黑眶蟾蜍。有 “有黄占之;日: ‘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之句。大概意思是说奔月出发前,特意找一个叫有黄的大师算了一卦,问询此行是凶是吉。有黄大师掐指一算,“吉”,并且告诫嫦蛾飞升“逢天晦芒”遇到天象有变时,切莫惊慌恐惧,只要勇敢闯过这一关,定会逢凶化吉,遇难成祥。娥终于飞升月宫,化身蟾蜍

汉代的画像石、墓砖都有将嫦娥变化为蟾蜍形象的相关记载:嫦娥身化蟾蜍,独居寒月,捣药不已,与后来的月神形象有相当大的距离。直到魏晋南北朝后,嫦娥的形象逐渐与蟾蜍区别开来。颜延之《为织女赠牵牛》中的“婺女俪经星,娥栖飞月。渐无二嫒灵,托身待天阙。”谢庄《月赋》的“引玄兔于帝台,集素娥于后庭。”等等都是将嫦娥描绘成一个娇美婀娜的月神形象。

魏晋六朝时期,嫦娥形象逐渐还其本来面目,与黑眶蟾蜍区别开来,这种变化首先表现在诗客文人们的歌咏之中。六朝宋时颜延之 《为织女赠牵牛》 云“婺女俪经星,洹娥栖飞月;渐无二嫒灵,托身待天阙”,将嫦娥与织女并喻。 谢庄 《月赋》 有“引玄兔于帝台,集素娥于后庭”,说嫦娥已侧身于天帝的宫廷。 同朝陈时的徐陵在 《玉台新咏序》 道 “麝月共洹娥竟爽”,是以月色的皓洁衬托嫦娥的娇美。

唐朝及唐以后有关的诗文,如李商隐的 “常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 《嫦娥》)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 《霜月》) 等等,都是对嫦娥稍作微词后便施以同情和赞美。李白的 《把酒问月》 有 “白兔捣药秋复春,洹娥孤栖与谁邻”,杜甫 “斟酌洹娥寡,天寒耐九秋” ( 《月》) ,元稹 “渐减洹娥面,徐收楚练机” ( 《月十三韵》) 等等。都描绘出一个呈现在银光似水的月中的形容娇美、 体态婀娜的 “仙女” 形象。

元代衍变出嫦娥回归人间的情节。元伊士珍 《螂环记》引 《三徐帐》记载 “ 嫦娥奔月后,奔昼夜思惟成疾 。正月十四夜忽有童子诣宫求见,曰‘臣夫人之使也,夫人知君怀思,无从得降。明日乃月圆之候,君宜用米粉做丸,团团如月,置室西北方,呼夫人之名,三夕可降耳 。’如期果降,复为夫妇如初 。”月光花的这一结局充满了人情味,体现了人们的善良愿望。

明清时期,小说蓬勃发展,嫦娥形象逐渐脱离神话本身,通过《西游记》《聊斋志异》《女仙外史》《七十二朝人物演义》《开辟衍绎通俗志传》等小说描绘了神仙类形象的嫦娥和人情化形象的嫦娥。嫦娥的形象和文化内涵渐趋丰满,更加体现世俗情调。

形象分析

嫦娥形象在中国文化中的特定内涵决定了嫦娥奔月神话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影响,同时,其生命力还来源于奔月神话母题的文本特色。嫦娥奔月神话包含着众多叙事文学的母题。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它反映了早期人类探密自然的强烈愿望,是人类理性意识觉醒的结果:自然在人面前依旧神秘,但并不可怖,而是吸引着人类去积极地探索,以实现自己的本质力量。同时,情感纠葛进入文学叙述视野,为后世文学开辟了一片崭新的叙事母题。

嫦娥神话的精神源头是鸟图腾崇拜与人类的飞翔梦,中国早期神话中出现过大量的飞鸟意象。比如“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诗经 ·玄鸟》),就是说商是以鸟为图腾的民族,商的始祖契是其母简狄吞玄鸟卵所生,反映了东夷族的图腾崇拜。除文字记载,鸟图腾还大量被用于早期的陶器、砖刻、壁画、青铜器等器物上的装饰等等。人类的飞翔梦体现在风筝上,古往今来,风筝的外形各具特色异,但其结构形制总体上都离不开鸟的原型与神韵。魏晋以后,印度的飞天形象随着佛教传入,于是成为中华民族飞翔梦的象征。

嫦娥的精神来源于上古神话精神,初期的奔月神话虽然受神仙思想的影响,其间充溢的却是上古神话中追求自由的、反抗束缚的斗争精神。嫦娥既是这一精神的传递者,也是第一个质疑封建伦理的叛逆者。

嫦娥奔月神话在后世广泛流传以至于成为中华文化的深刻原型,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这一原型所蕴含的精神。这种精神就是人类生而有之的向往自由的天性,以及对各种外在束缚的不屈抗争。从不同时期不同角度分析,嫦娥的形象也有不同的见解,比如从男权思想角度解读的认为嫦娥偷吃仙药,撇下丈夫后羿,独求长生不死,是自私的人,所以最终受到惩罚,变成了丑陋的蟾蜍,永世孤凄。从爱情婚姻的角度分析的认为后羿的婚外情导致了其婚姻的破裂,嫦娥是这一幕爱情悲剧的受害者。从女性文学的角度分析的认为嫦娥奔月是对男权社会的反抗,体现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等等。

影响

神格职能

嫦娥通常要教授月宫中的各类神仙为仙之法,同时管理着山岳湖海。身为至阴月仙,嫦娥还掌控着凡人的祸福命运。

唐朝科举兴盛,士人们通常将登科及第与嫦娥的神话联系在一起,李白有“欲折月中桂,持为寒者薪”之语,视登科为折挂。宋人甚至认为登科是因为受到了嫦娥的赏识,胡宿曾赠给考中进士的梅尧臣的诗中有言,“嫦娥应有怜才意,惟许诗人到月宫。”此后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现代。

节日习俗

受嫦娥神话影响最大的节日是中秋节。传说嫦娥因食长生不老药而飞升月宫,后羿归来后只能在月下摆上供桌遥祭妻子以表达对妻子的思念之情。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元宵节也受到嫦娥神话的影响。元代伊士珍《三余帖》中说嫦娥最早偷吃了仙丹之后飞到月亮上后,后羿回到家后思念成疾,卧床不起。一直到了正月十五晚上,天上来了个童子,告诉后羿,只要用糯米做丸,第二天,也就是正月十五那天晚上,嫦娥就会回来。第二天,后羿照做,嫦娥果真回到了人间。此后人们便在每年的正月十五吃元宵,与家人团圆。

嫦娥工程

2004年我国正式开始了月球探测计划,并命名为“嫦娥工程”。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2013年12月2日至12月15日,嫦娥三号登月成功;2019年1月3号,嫦娥四号成功登月;2020年11月24号,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发射。

相关作品

影视形象

文学形象

以上内容未标明来源的参考资料来源于

以上内容未标明来源的参考资料来源于

相关文物

汉画像石

汉画像石中共有 “嫦娥奔月 ” 图四幅皆出土于南阳市的汉画像石墓中,现存于南阳市汉画馆。图中女子人首蛇身,面部表情兴奋欢快,面向月亮作飞升状。周围有众星云气装点缭绕。画的左边有一圆月,月内有蟾蜍。其把“传神”与“传形”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腾飞跌宕的动势,流畅起伏的韵律组成一幅充满气度与活力的造型。

汉画像

在出土汉画像中,有五幅“嫦娥奔月”图,均出土于河南南阳。将嫦娥奔月的故事以其独特的魅力直观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将人们带入远古时代那个美丽而又遥远、浪漫而又悲壮的故事现场,一个勇敢的女子负载人类的梦想,穿越亘古时空,飞身向月,其定格于画像石的从容、坚定、优雅的一举一动、一态一容,让嫦娥的形象获得了永生。

参考资料

..2023-07-16

..2023-07-17

..2023-08-07

..2023-07-16

..2023-07-18

..2023-08-07

..2023-07-18

..2023-07-18

..2023-07-18

..2023-07-18

..2023-07-18

..2023-08-07

..2023-08-02

..2023-07-18

..2023-08-07

..2023-08-07

嫦娥变形记.中国青年网.2023-04-14

..2023-07-19

科技“耕”新丨新时代的奔月传奇“嫦娥工程”.新华网.2023-07-19

嫦娥奔月 (1947).豆瓣.2023-08-01

嫦娥 (1954).豆瓣.2023-08-01

嫦娥奔月 (1956).豆瓣.2023-08-01

嫦娥奔月 (1966).豆瓣.2023-08-01

西游记之大闹天宫 (2014).豆瓣.2023-08-01

山海伏魔之追月 (2018).豆瓣.2023-08-01

嫦娥奔月传说 (2018).豆瓣.2023-08-01

日月 (2023).豆瓣.2023-08-01

小戏骨:嫦娥奔月 (2019).豆瓣.2023-08-01

嫦娥奔月 (2022).豆瓣.2023-08-01

西游记 (1986).豆瓣.2023-08-01

西游记 西遊記 (1996).豆瓣.2023-08-01

天地争霸美猴王 西遊記貳 (1998).豆瓣.2023-08-01

春光灿烂猪八戒 (2000).豆瓣.2023-08-01

奔月 (2003).豆瓣.2023-08-01

宝莲灯 (2005).豆瓣.2023-08-01

封神榜之凤鸣岐山 (2006).豆瓣.2023-08-01

宝莲灯前传 (2009).豆瓣.2023-08-01

传说 (2010).豆瓣.2023-08-01

嫦娥 (2010).豆瓣.2023-08-01

西游记 (2012).豆瓣.2023-08-01

欢乐元帅 (2012).豆瓣.2023-08-01

..2023-07-19

..2023-08-02

..2023-07-19

..2023-07-19

..2023-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