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花
太平花(学名:Philadelphus pekinensis Ruprecht),又名太平瑞圣花、京山梅花、白花结等,为绣球科(Hydrangeaceae)山梅花属(Philadelphus)植物。其分布广泛,北部暖温带的落叶阔叶林区,南部暖带落叶阔叶林区以及温带草原区都有该种存在。在中国产于内蒙古、辽宁省、河北、山西等省区,多自然生长在海拔700至1500米的山地,在一些地区甚至可在海拔2500米处生长。朝鲜亦有分布,欧美一些植物园有栽培。太平花适应性强,喜光,喜温暖,且耐寒耐旱,但忌积水。
太平花为灌木。叶卵形或阔椭圆形,先端长渐尖,基部阔楔形或楔形,具锯齿;花枝上叶较小。总状花序;花序轴及花萼为黄绿色,裂片卵形,先端急尖;花冠盘状,花瓣白色,倒卵形,雄蕊25-28枚,花柱纤细,先端稍分裂,柱头棒形或槌形。蒴果近球形或倒圆锥形,宿存萼裂片近顶生;种子具短尾。花期5-7月,果期8-10月。
太平花枝叶茂密,花朵素雅,宜栽培于林缘、假山石旁等处观赏;花枝也可作插花材料。其花带有清香,在夏季可吸引蜜蜂属,是一种良好的蜜源植物,花还可用于制浸膏、配制香精。其根入药,具有抗疟、催吐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由药物中毒引起的饱胀、疟疾等。此外,太平花有较强的固碳释氧、吸滞粉尘、吸收有害气体能力,还可富集土壤中的多种重金属。其成活率高,生长健壮,寿命长达百年,是山区、路边水土保持和固坡护坡的良好树种。
太平花的属名“山梅花属”来自希腊词语“philadelphus”,意为“爱一个人的兄弟或姐妹”;种加词“pekinensis”为“北京的”的意思。在中国,太平花在唐朝时名“丰瑞花”;北宋年间,皇帝赵祯赐名为“太平瑞圣花”;清代,爱新觉罗·旻宁改名为“太平花”。其在中国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宫廷的吉祥风物;中国古代文献中对太平花有许多记载,如南宋诗人陆游的《太平花》、南宋诗人范成大的《太平瑞聖花诗》等。
名称由来
太平花的属名“Philadelphus”来自希腊词语“philadelphus”,意为“爱一个人的兄弟或姐妹”,是希腊人和罗马人的一种姓氏;纽约植物园认为,该属名来自一位公元前3世纪的国王托勒密·菲拉德尔菲斯的名字(Ptolemy Philadelphus);种加词“pekinensis”为“北京的”的意思。
在中国,太平花在天宝时名“丰瑞花”,中国北宋年间,四川省的地方官员从青山城将此花献至汴京(河南开封市),皇帝赵祯(赵祯)赐名为“太平瑞圣花”;清代,爱新觉罗·旻宁(爱新觉罗·宁)下令将太平瑞圣花的“瑞圣”二字去掉,得名“太平花”。
形态特征
太平花为灌木,株高1-2米,分枝较多。
茎
二年生小枝无毛,表皮栗褐色,当年生小枝无毛,表皮黄褐色,不开裂。
叶
卵形或阔椭圆形,长6-9厘米,宽2.5-4.5厘米,先端长渐尖,基部阔楔形或楔形,边缘具锯齿,稀近全缘,两面无毛,稀仅下面脉腋被白色长柔毛;叶脉离基出3-5条;花枝上叶较小,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2.5-7厘米,宽1.5-2.5厘米;叶柄长5-12毫米,无毛。
花
总状花序有花5-7朵;花序轴长3-5厘米,黄绿色,无毛;花梗长3-6毫米,无毛;花萼黄绿色,外面无毛,裂片卵形,长3-4毫米,宽约2.5毫米,先端急尖,干后脉纹明显;花冠盘状,直径2-3毫米;花瓣白色,倒卵形,长9-12毫米,宽约8毫米;雄蕊25-28枚,最长的达8毫米;花盘和花柱无毛;花柱长4-5毫米,纤细,先端稍分裂,柱头棒形或槌形,长约1毫米,常较花药小。
果实和种子
蒴果近球形或倒圆锥形,直径5-7毫米,宿存萼裂片近顶生;种子长3-4毫米,具短尾。
物种分布
太平花分布广泛,北部暖温带的落叶阔叶林区,南部暖带落叶阔叶林区以及温带草原区都有该种存在。在中国产于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河北省、山西省、陕西省等省区,多自然生长在海拔700至1500米的山地,在一些地区甚至可在海拔2500米处生长。朝鲜亦有分布,欧美一些植物园有栽培。
生长习性
太平花适应性强,为半耐阴性树种,喜光,每天接受日光照射不宜少于4小时。其喜温暖,耐寒,生长适宜温度范围为18-28℃,可耐-10℃的低温;具有耐旱,耐贫瘠的特性,但忌积水,水浸易烂根。对土壤要求不严,适宜生长于肥沃、湿润、腐殖质丰富且排水性良好的土壤环境,在轻度盐碱地也可生长,过于干燥与贫瘠的地方不宜生长。
太平花萌蘖性强,其于3月中下旬萌动,于5-7月开花,于8-10月果实成熟。
栽培技术
人工育苗
播种法
采种在10月下旬至11月果实成熟后进行,净种后将种子密封冷藏。播种在春季4月进行,将种子拌细园土撤播于苗床,覆薄土及稻草;播后15天左右出苗,揭去稻草并搭上荫棚,待苗高3-5厘米可揭去荫棚;两年后即可移栽。
压条法
压条繁殖宜在太平花旺盛生长期进行。选取健壮的枝条,在距顶端20厘米处环剥,伤口用湿的青苔或园土团状包裹,最外层裹敷塑料布。35-40天生根后将顶梢连根一同剪下,除去塑料布,即可移入土中栽培。
扦插法
插繁殖可在春季新芽萌动前或夏季5月下旬至6月分别用硬枝和软枝进行。选择当年生、健壮的枝条为插穗,扦插基质宜选择疏松透气的河沙。扦插前可用生根粉溶液浸泡插穗,后将其插于搭有荫棚的沙床内;插后保持温度和湿度,成活率较高;生根后即可移栽。
栽培管理
移栽定植
春、夏、秋三季均可栽植,以春季栽植为佳。栽植时每穴1-3株,穴中施以腐熟的有机肥并与土混匀,扶正苗木,用熟土覆盖苗根,使根系舒展,填土踩实并浇透定根水,隔3天再浇1次。
中耕除草
为保证土壤通透性,每年需中耕2-3次,深度以5厘米左右为宜,同时清除杂草杂物,并除去株丛周围多余的萌条,平整地面。
肥水管理
每年春季植株发芽前追施适量腐熟堆肥、有机肥或复合化肥1次;秋季落叶后多施硫肥;夏季生长期间不再施肥。干旱季节注意浇水并保持土壤湿润,过于干旱或瘠薄会导致植株生长不良,开花少而小;入冬前需浇灌冻水。
修剪整形
冬春休眠期,应剪除老枝、枯枝、过密枝等,以促进萌发新枝,使树冠美丽整洁;枝条基部保留2-3个短截,并促使老枝不断更新。花谢后如果不留种,应及时剪除花序,以节省养分。日常修剪应及时剪除病枝、枯枝和徒长枝,保留新枝,以利于开花。
病虫害防治
太平花的虫害主要有桑褶翅尺蛾、白粉虱等。桑刺尺蛾可通过挖除越冬蛹、灯光诱杀成虫、人工捕杀幼虫并结合剪除带卵块枝条等措施进行防治;也可用Bt可湿性粉剂、灭幼悬浮剂、澳菊等制剂进行防治。白粉虱可利用黄色黏胶板诱粘成虫;可使用虫乳油、虫肤乳油、呋喃丹颗粒剂等制剂防治;同时注意保护和利用如草蛉、寄生小蜂等天敌。
生态
太平花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具有较强的吸收有害气体、固碳释氧、吸滞粉尘、富集重金属的能力。其能够吸收二氧化硫、氯气、氯化氢等有害和有毒气体,更新和改善周围空气,降低空气污染;并通过光合作用,提高空气的含氧量,减缓城市热岛效应;其叶片可以吸附漂浮的尘埃,减少空气中固体颗粒性物质对人体的伤害;且根系和叶片可富集环境中的多种重金属,改善环境的重金属污染。此外,太平花适应性强,耐贫瘠和干旱,成活率高,生长健壮,寿命长达百年,是山区、路边水土保持和固坡护坡的良好树种。
主要用途
园艺观赏
太平花株丛潇酒,枝叶茂密,花朵素雅且有清香,花期长且正值初夏,是良好的观赏植物,宜栽培于林缘、园路拐角、窗前、廊下、假山石旁为点缀,也可作自然式花篱或大型花坛之中心栽植材料;在荒坡绿化和自然生态景区建设中,可将太平花片植于向阳的坡地、林缘林隙等处。此外,太平花的花枝还可作插花材料。
医学药用
太平花的根可入药,其味辛,性温,有毒,具有抗疟、催吐、解热镇痛等功效,可以用于治疗由药物中毒引起的饱胀、疟疾、挫伤、腰肋疼痛、胃痛等。
经济用途
太平花具有淡淡的清香,可吸引蜜蜂采蜜,在夏季是一种良好的蜜源植物。花中含有芳香油,可用于制浸膏,配制香精。
文化延伸
中国宫廷栽培史
太平花在中国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相传在五代十国时,青城山地区的太平花被带到后王建宫中栽植。公元965年,宋灭后蜀,太平花通过大臣进献进入皇家视野,并被皇帝赵祯赐名“太平瑞圣花”。公元1127年,金兵攻进汴梁城,太平花作为当时中原宫廷的吉祥风物,据传被掳去了金中都(北京),栽植在皇城中。金朝灭亡时,蒙古占领金中都,皇城中众多建筑和花木都被烧毁,太平花也未能幸免。元、明时期,京郊的太平花被移栽到皇城御花园中。清代,太平花又从御花园被分移到畅春园和圆明园中。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英法联军纵火焚毁京郊三山五园,相传仅余畅春园两株太平花幸存,后被转移到圆明园和御花园的绛雪轩栽植。
文学素材
太平花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多有记载。中国宋代文学家、史学家宋祁在《益部方物略记》载有:“瑞圣花出青城山中......蜀人号丰瑞花,故程相画图以闻,更号瑞圣花。......成都人竞移,莳中以为游玩云”。他还曾赋诗一首《瑞圣花》:“众跗聚英,烂若一房。有守绘图,厥名乃章。繁而不艳,是异众芳。”南宋诗人范成大作有《太平瑞聖花诗》:“雪外参岭,烟中濯锦洲。密攒文杏蕊,高结云。百世嘉名重,三登瑞气浮”。南宋诗人陆游也著有《大平花》一诗:“扶床跟跄出京华,头白车书未一家。宵吁至今劳圣主,泪痕空对太平花”。清代史学家、官员高士奇在《天禄识馀》中也有记载:“太平花出剑南道,似桃四出千百包,骈萃成朵。
常见变种
太平花的常见变种有原变种和长叶太平花(P. pekinensis var. lanceolatus),二者的主要区别如下:
物种对比
太平花与山梅花(P. incanus Koehne)形态相似,二者可通过以下特征区分:
相关研究
分类学研究
有学者通过获取太平花叶绿体完整的基因组,将其与10种绣球科植物叶绿体基因组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发现太平花和丽江山梅花为单系群,且与研究中的其他物种相比,二者与茶花常山(Carpenteria californica)的亲缘关系较近。研究者采用单变量分析太平花和东北山梅花(P. schrenkii)及其变种的形态特征,分辨其中明显的区分特征,发现太平花与东北山梅花类群相比区别在于具有无毛的花盘、花萼、花梗和叶片。
结构演化研究
研究者通过观察和分析阴生和阳生两种生境下的太平花,发现其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与其生活环境是相辅相成的,不同环境下生长的太平花为适应各自的生态环境,在形态结构上可演化出不同的特征。阴生环境的太平花叶片大而薄,叶脉稀疏;叶片、叶柄、幼茎的表皮细胞角质层薄;叶片栅栏组织结构退化,通气组织发达;叶脉维管组织结构简单,维管束木质部导管数量少且排列松散;幼茎直径大,韧皮纤维不发达,茎维管束类型为外韧维管束等特征。阳生环境的太平花叶片小而厚,叶脉密集;叶片、叶柄、幼茎的表皮细胞角质层较厚,叶片栅栏组织发达;叶脉维管组织发达,维管束木质部导管分子数量多,排列紧密;幼茎直径小,韧皮纤维发达,维管束演化成双韧维管束。
香味物质来源
Wu等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采集了中国北方14种木本景观树种夏季叶片和春季花的生物源性挥发性有机物(BVOC)排放数据,发现太平花叶片中的挥发物主要是苯类化合物和脂肪酸衍生物,其中叶乙酸占32%,4-吡啶甲酸2-苯乙醇、壬醛、癸醛各占9%,邻二甲苯占8%,其他化合物占32%;花的挥发物主要是萜烯化合物,其中罗勒烯占58%、叶冰醋占21%、3-己烯1-醇占5%,其他化合物如月桂烯、欧芹烯、法尼烯和芳樟醇等共占17%。
参考资料
太平花.植物智.2023-07-23
Species.SP2000.2023-07-23
Philadelphus pekinensis.Missouri Botanical Garden.2023-08-14
太平花“不太平”的千岁时光.中国科学院.2023-08-14
山梅花.植物智.2023-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