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陕北民歌

陕北民歌

陕北民歌是一种流传于陕西省北部黄土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由民众集体创作而成的民俗音乐

陕北民歌主要分为信天游、劳动号子、小调三大类。格式多为七言,两句成一节,一节即一章。惯用“比”“兴”、方言叠词等手法。它是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长期融合的产物,形成时间较早。其中信天游于周代中期产生,汉代时基本定型。初期的陕北民歌的歌词没有文字记载,到了西汉才出现有明确创作时间并被记录下来的歌谣的《上郡歌》。后来原始的巫术活动涌现,用于祭祀的宗教性民歌诞生。20世纪30年代以前,陕北民歌从不同侧面反映了陕北人民的生活、历史沿革和社会变迁。30年代以后,又以其鲜明的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群众性,为宣传革命、鼓舞斗志和发展民俗音乐发挥了历史性的作用。

陕北民歌伴随陕北人民的劳动生活、历史及民俗活动而诞生,经久不息流传至今。作为陕北地区核心文化符号之一,陕北民歌展示了陕北文化的不断发展,记录了社会的演变和时代的创新。代表性陕北民歌有:《东方红》《兰花花》《三十里铺》《赶牲灵》《走西口》《绣金匾》等。

2008年6月,陕北民歌由榆林市延安市申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Ⅱ-73。

概念

学术界常说的陕北民歌指清朝后期至今产生并流传在陕北高原及其周边土地上,主要由底层劳动人民口头创作、集体修改、时代传承的民间歌曲。它们被陕北地区民众普遍认同,与其他陕北音乐文学有着鲜明界限。而广义的陕北民俗音乐指从古至今的,陕北政区范围之内及其相邻政区的民歌。

历史沿革

陕北位于黄土高原之上,生态环境较为恶劣,又因自古以来战争不断,长期受人为因素影响,形成了如今千沟万壑的地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特殊的环境造就了人民吃苦耐劳的性格,陕北人民世世代代“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用拦羊嗓子回牛声吟唱哼吼出山野之声、里巷之曲,独特的陕北民歌应运而生。于是,陕北民歌逐渐流传于陕北的山间田野,记录着当地的风土人情,表达了人民的情感生活。

回溯陕北民歌的起源,在传说时代就有这样的描述:“古时黄帝驭龙升天。万民齐声挽留,声振寰宇。大禹治水时,率领陕北地区先民,奋力挖山疏河,劳动的号子直冲九霄。大禹三十未婚,深受先民爱戴。齐声高唱,求偶白狐九尾长,灵光照谁谁称王,哪个娶了涂山女,那家事业定兴旺。”陕北民俗音乐形成时间较早,例如信天游产生于周代中期,至汉代稳定成形,是中国古老的民歌形式之一。初期的陕北民歌的歌词没有文字记载,只有耕者喊牲畜的“嗨!嗨!嗨!嗨!上着,嗨!回来!咿!咿!咿!咿!嗨!”的吆喝声在旷野里悠扬远播。这种“自来腔”随着牲畜的快慢,自由地调节着节奏和旋律,碰在山体时声音还会折回来,造就出回环复沓之感。而有明确创作时间并被记录下来的歌谣是西汉民歌《上郡歌》:“大冯君,小冯君,兄弟继踵相因循。聪明贤知惠吏民,政如鲁卫德化均,周公康叔如二君。”可见,此时的民歌已不仅仅是驱喊牛羊的山野之声,生活、吏事也成为了民歌的主要内容。后来原始的巫术活动涌现,用于祭祀的宗教性民俗音乐诞生。古代巫歌和祭祀秧歌调是宗教性民歌的主要曲目,通过口头形式进行传承。绥德县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中记载了有关乐舞百戏和秧歌的内容,证明此时陕北地区歌舞已与春节“闹红火”的习俗紧密相关,并流传甚广。陕北民歌源远流长,还起到记载历史的作用。《调兵曲》就描述了清代顺治五六年间,满清政府镇压回族起义的史实。

步入近代后,陕北作为革命工作的的落脚点和出发点,在老一辈革命家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带领下,创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和陕北革命根据地,建立苏维埃政权。浓烈的革命氛围和深厚的群众基础,为各路中国工农红军的到来培厚了土壤。歌曲《到陕北去》这样唱到:“迅速北进……消灭敌人争取群众,巩固发展陕北红区,建立根据地。”受地理位置的影响,陕北民俗音乐再次崭露头角,并发展出革命民歌。《打寺儿畔》等歌曲都反应了早期土地革命的热潮。这个时期的革命民歌主要以反映革命初期状况、开展宣传并发动群众闹革命为主,如《红军闹革命》《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后期题材内容与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抵达后陕北地区大发展关联较大,如《拥军秧歌》等。同时期还有诸多反映抗日战争民歌,如《自卫军歌》《献给八路军出征将士》等。

1942年延安市文艺讲话之后,鲁迅艺术学院的师生们积极落实“小鲁艺、大鲁艺”之问题,收集整理了流传于乡间地头的早期陕北民歌,并在延安成立了中国民间音乐研究会,将民俗音乐与新戏即话剧等形式相结合。同年兴起的大生产运动和新秧歌运动,对陕北民歌的发展也有着重要作用。大生产运动时期,许多革命老区的人民大规模移居到延安地区,同时也将许多民间歌曲带入延安。家喻户晓的歌曲《东方红》原名就叫《移民歌》,歌中“佳县移民走延安,一定要开老南山,不过几年再来看,尽是一片米粮川”,说的就是这段历史。诸多陕北民歌也由革命文艺工作者采集改编,《东方红》《绣金匾》《拥军秧歌》等一批响誉全国的陕北民歌就此产生。

1945年,延安新华书店公开出版了《陕北民歌选》,这是历史上第一次以“陕北民歌”命名的民歌选本。1952年中央歌舞团在绥德县组建了陕北民歌合唱队,陕北民歌第一次有了国家级演唱团体,陕北民歌从此唱响中华大地,并享誉国际。

文革期间,陕北民歌被禁唱,只有《东方红》被中央广播电台每天播放。1975年以后,陕北民歌逐渐恢复演唱。1982年文化部专调榆林民间艺术汇报演出团赴京进行示范表演,对遏制当时国内艺术界崇洋媚外思潮起到重要作用,并推出了王向荣、郭云琴等一批民歌演唱家和优秀民歌手。

改革开放以后,各种陕北民歌演唱会和赛事在榆林频频举行。榆林市曾成功举办了多场“陕北民歌艺术节”,优秀的民间歌手层出不穷,彰显陕北民歌的独特魅力。

主要分类

陕北民歌主要分为信天游、小调和劳动号子三大类。

信天游

信天游属于民歌中的山歌体,是山野之歌。它是陕北民歌中最具特色,数量最多,流传最广的歌种。信天游不只是陕北地区的民歌,在西北也多有传唱,但陕北的信天游受地域和民风影响,具有独特的文化意蕴和艺术内涵。

信天游的歌词两句为一小节,以七字句或十字句为基础,篇幅短小。上下句押韵,不隔句押韵。习惯使用比兴的手法,上句比兴或写景状物,下句点意虚实结合。有的音域高亢嘹亮、节奏鲜明,通常开口第一句比较有激情,表现出高昂有力的特点。有的刚开始收敛,表现出情感的细腻。在信天游的演唱中,为了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和情节,常有各种即兴的变化,曲调的也会根据情感转变。

小调

小调是一种日常生活中或者婚丧嫁娶时用到的、流传于街头巷尾的歌曲形式。一般以叙事为主,歌词中有场景、人物、故事情节、细节描写等。在陕北地区,小调分为一般小调、风俗小调、丝弦小调和社火小调四类。

一般小调不受环境条件的制约,也不需要用丝弦和打击乐的伴奏,随时随地都可以随着心情即兴唱上几句,表达最真实的情感。风俗小调是指在喝酒、猜拳、祈雨、做法事时所唱的歌曲,曲调均结构简单。丝弦小调根据特点分为两种,一种是打坐腔,曲调高低起伏、音域宽广,多运用滑音等装饰音,具有较大的自由发挥空间;另一种是耍丝弦,曲调相对平稳,音域平和,表现出细腻缠绵的特点。社火小调被称为陕北地区秧歌。不仅是大众化的传统式广场歌舞,还用于重大的祭祀活动中。

劳动号子

号子是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劳动过程中为了动作协调一致,而使用统一号令一起歌唱的动力性歌曲。号子曲调大多偏慢、喊号的力度平稳,词意简洁,律动性强,能起到统一节奏、消除疲劳的作用。歌唱形式多由一人领唱,多人合唱。它伴随着人们生产劳动进行,故又称为劳动号子。一般劳动的强度越大,每一腔的句幅就会越短。歌唱的同时也要加入相对应的动作用以鼓舞士气。

其他分类

学术界一般分为:指清朝后期至今产生并流传在陕北高原及其周边土地上的,主要由底层劳动人民口头创作、集体修改、世代传承的民间歌曲,分为典型性陕北民歌、非典型性陕北民歌、陕北曲艺“摘唱”和陕北小戏“摘唱”、文人拟作的陕北民歌等四种。

典型性陕北民俗音乐指十九世纪中期至今,官方搜集上来的两万余首民歌和八千多个曲调。非典型性陕北民歌指草民传唱的行业有限、传唱的人数不多、传唱的空间狭窄,尚处于幼稚的草创阶段且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的民歌。陕北地区曲艺和小戏“摘唱”指陕北说唱里与陕北小戏里的一些源于陕北民歌的优美插曲或经典唱段。文人拟作的陕北民歌指从延安时期开始,由文人们对陕北民歌的成功的改编与再创作的“拟民歌”或“新民歌”。

陕北民歌详细划分还有五更调(以“五更”起意的时序体民歌)、揽工调(讲述揽工人遭遇的民歌)、秧歌(陕北高原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和代表性的地方传统汉文化舞蹈)、歌舞曲(秧歌活动中的各种演唱形式)、榆林小曲(流行于陕西榆林县城关内的曲艺)、二人台(流行于内蒙及河北、山西的民间小戏)、风俗歌(传统习惯所规定的特定风俗活动中使用,反映该风俗活动内容及特征的歌曲)、宗教歌曲等。其内容、形式、题材上都是丰富多彩的,按照不同的内容、曲调、体裁,陕北民歌也有不同的分类:

从内容上分为:传统型、革命型。其中传统型又包括人们的生活、爱情、传说故事等。

从曲调上分为:劳动号子、小调、秧歌曲、神曲、神汉曲等。

从体裁上分为:号子、山歌、小调、儿歌等。

音乐特点

地域特征

陕北民歌有着“土气、大气、美气”的鲜明地域特征,这与陕西省差异巨大的自然地貌息息相关。陕西拥有陕北地区关中地区、陕南三个综合音乐文化区、中心区与过渡区。省域内部的自然条件、方言和政区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其民俗音乐体裁的非均质分布和两个民歌中心的地域特色。高原、平原、山地三种地貌类型及秦岭南北不同的气候条件形成了陕北、关中、陕南三地不同的民间音乐文化区。晋语、中原官话和西南官话又对该方言片内的民歌、戏曲等影响深刻,形成了不同的歌种类型与风格流派。而政区层级和幅员的增减盈缩则对民间音乐空间分布区域有着明显的整合作用。陕北民歌描绘黄土高原特殊的地理面貌,唱出了人民的生活样态;唱出了黄土高原的情感世界;唱出了黄土高原的精神气质与时代气息。

语言特点

一、陕北民歌善用方言俚语,充满乡土气息。

如《骂媒婆》中“捣灶鬼媒人两头扇,我大我妈耳朵软”,“倒灶鬼”指不务正业之人。方言俚语使陕北民歌展现出的形象和情感更为丰富和生动。

二、陕北民歌中善用叠词,妙趣横生。

叠词的适当运用,既丰富了民俗音乐的旋律,又充分表达了情感。在陕北民歌的歌词中,大多是将两个相同的音节叠放后放在单音节的形容词、量词、名词、动词后。如《山丹丹花开红艳艳》中“山丹丹那个开花哟红艳艳”,其中叠词“艳艳”的运用就将花儿的鲜艳渲染到极致。

三、陕北民歌中善用虚词,富有感染力。

陕北民歌中使用虚词能使歌曲更具情感,更能打动人的情绪。陕北民歌中处处可见虚词,最常见的有“这么”“哎呀”“呀么”“唉”“呼咳吆”等。这些虚词在歌词中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情绪,有惊叹、哀怨、期望、失落。甚至有些陕北民歌中全部歌词都由这些虚词构成,如《打夯歌》中歌词基本上都是“咳哟咳哟,咳哟咳哟,哟么来着,哼,咳!哼,咳!”一串串虚词反复吟唱,旋律分明,极具感染力。

唱法特色

平腔唱法

该唱法在陕北民歌中最为普遍。具体分为三类,一是全部由演唱者的真嗓音进行演唱,演唱时要注意力度及直畅性。二是根据民俗音乐的需要,适当地将真假声进行混合演唱。演唱时需控制好发音、气息及呼吸,结合演唱的实际要求,对假声的比例进行合理的调控。三是演唱时以假唱为主,在长音后加入装饰音。受陕西省地区语言习惯的影响,陕北民歌中很多长音后都添加短装饰音。在演唱音域高时值短的长音时,需将后面的短装饰音作为“甩音”甩出去。前面的长音拖到足够的时值后,立马提气,头腔发音并唤气唱下一句。这种唱法不但能够让长音听起来穿透力很强,有头有尾,还能展现陕北地区语言独特的语气。

断腔唱法

又名顿腔或顿音。最大的特点是发音短促、有力,每一个音都清晰真切。断腔需要注意“一字数断”和“一腔数断”这两种断腔技巧,另外在“耍丝弦”还有一种独特的“一字多断”的技巧。在实际演唱中,歌者应巧妙运用断腔“短、顿、巧”的技巧特点,充分展现歌曲特色。例如《打秋千》中,断腔要强调字头,顿得轻而短,从而展现出姐妹两人俊俏活泼的形象。

直音唱法

陕北民歌中旋律中长音基本上用直音唱法处理。多为直长音,且大多是渐强的直音,如“上道道坡坡哎呦呦哎,下道哎梁呦,想起了那个小妹妹哎呦呦哎哎”,其中“哎”都是直音唱出,再根据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对演唱的音色和力度进行调整。另外,直音常发也需要根据歌曲意境的不同处理为收口腔、喇叭腔等。直音唱法是陕北民歌演唱方法中最具代表性和特色的唱法。

滑音唱法

演唱时用下行的声调,具有夸张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滑音唱法在技巧上可分为上滑音、下滑音、大滑音、打腔、双打腔、抛腔、推腔等。根据歌曲的不同滑音的唱法也在种类、音色、力度上有所不同。如《赶牲灵》中的“头”字用了上滑音,“三”字用了下滑音;又如《有吃有穿》中,“纺”“转”二字用了上滑音,“吱呀吱”用了抛腔,“响”用了下滑音。

调式节奏

陕北民歌数量多,调式丰富。其中徵调式和商调式最为核心。陕北民歌的音阶分为“花音音阶”和“苦音音阶”。花音音阶源于秦腔,它的形成与发展和陕北地区的地理文化密不可分。苦音音腔则展现出陕北民歌忧伤悲情的情感色彩。在节奏上,陕北民歌以信天游为主,信天游曲调多变,歌词大众化,老少咸宜。除此之外,节奏整齐协调的山曲和节拍固定的爬山调也深受陕北人民喜爱。

曲调特征

陕北民歌旋律的基本形态是五声音阶,其旋律构成的主要特征为一个纯四度加大二度构成两个双四度叠置,音调旋律进行多样化,但主要突出四五度、七八度的跳进进行。这种旋律特点造就了陕北民歌豁达、粗犷、开阔的野性之美,形成了起伏跃动的风格特征。除了上面所说的陕北民歌具有的雄浑粗犷之美外,悲凉大气也是陕北民歌给人的印象之一,这种凄凉之美是通过自高向低的旋律走向以及浓郁的色彩音形成的。比如清角、闰变宫、变徽及微升“4’”和微降“7”的运用,这些色彩音的运用使陕北民歌增添了悲怨、哀伤、无尽凄苦的情感体验。

代表作品

陕北民歌中的代表曲目主要有《东方红》《三十里铺》《赶牲灵》《兰花花》《走西口》《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横山下来游击队》《春节序曲》《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推炒面》《五哥放羊》《刨洋芋》《绣金匾》《上一道坡坡下一道道梁》《刘志丹》《揽工歌》《天心顺》《船夫曲》《不信穷根扯不断》《我心上就你一个人》《知心话儿捎来的》等。

民歌艺术家

贠恩凤

女,1940年生于陕西西安。著名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被誉为"黄土高原上的银铃"。贠恩凤11岁参加艺术工作,先后师从郭兰英、王昆。常年的练习实践形成了贠恩凤"音质饱满清脆、吐字清晰、质朴感人、声情并茂"的独具地域特色演唱风格。她从事歌唱艺术五十多年,参演各类演出5000余次,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位在中南海怀仁堂举办独唱音乐会的陕西省民族歌唱家。为奖励她对我国声乐艺术事业作出的贡献,贠恩凤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国际劳动节"劳动奖章、全国优秀文艺工作者、最美奋斗者等称号。

贺玉堂

1949年生,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陕西分会会员、延安曲艺家协会副主席、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陕北民歌代表性传承人。贺玉堂10岁起正式和家中长辈学唱民俗音乐,后来成为安塞区地区颇具知名度的歌手。经专家测试,其发音高度为高音F,比举世闻名的鲁契亚诺·帕瓦罗蒂的高音C高出三度。经他收集整理、创作改编的陕北民歌达千首之多。贺玉堂也因“音高、歌多、手巧”三绝,被称为民间歌坛上的“霸主”。

王向荣

榆林市民间艺术团独唱演员,著名民歌演唱家,被誉为“西部歌王”“陕北民歌歌王”。王向荣既从理论上学习了民歌背后的深刻文化,又走访了近百位民间歌手,将长城内外几个省份流行的山曲、小调、晋剧、秦腔、爬山调、信天游、二人台、漫瀚调都烂熟于心。曾多次获国家、陕西省奖励,数次参加心连心艺术团演出活动。从理论上感受到了民俗音乐所反映的民俗、民风和古老文化经典歌曲《黄河船夫曲》经他原唱后传遍全中国。

孙志宽

著名民歌演唱家,国家一级演员,信天游“歌王”。1982年进入榆林市民间艺术团担任独唱演员。曾获陕西省首届民歌通俗歌曲大选赛最佳歌手奖;获全国青年首届民歌、民俗歌曲大奖赛"金孔雀"杯奖等多项音乐类奖项。为多部影视剧献唱陕北民歌,由他原唱的《泪蛋蛋泡在沙蒿蒿林》《上一道坡坡下一道墚》广受欢迎。

雒胜军

绥德县黄土地艺术团独唱演员、小品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陕北民歌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曾多次参加国家、省、市级各种大型活动、电视台节目录制和比赛,荣获过西部花儿歌会大赛金奖、全国青年个歌手大赛优秀奖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文华奖群星奖等多个奖项。

王二妮

安塞县民间艺术团主要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陕西省政协委员。因参加中国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节目一炮而红。曾获延安青歌赛一等奖、21世纪首届全国农民歌手大奖赛一等奖等奖项。2011年,在民族歌剧白毛女》中扮演喜儿一角。2012年,在电影《哭恋》中扮演王小花,该片在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上荣获最佳新片奖。曾在电影《信天游》,电视音乐片《走西口》中担任主唱。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看,陕北民歌起源较早,现在流行的陕北民俗音乐大多创作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陕北民歌既蕴含着黄土高原的广袤雄浑,又彰显了陕北人民的热情质朴,还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变革,具有极高的社会文化和革命历史价值。

在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者眼里,陕北民歌既是民间、民俗生活的一部分,也是舞台上的音乐表演内容;民歌既保留有民间文化最原始、最本真的一面,也内含着可挖掘、可进化的创新性发展的宝贵艺术品质。更重要的是,民歌往往是一隅一地区域传统文化的精神标志。

在政府文化管理者眼里,陕北民歌是发展文旅事业的对象,是推动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地方文化的招牌和名片。

传承状况

起初陕北民歌靠口口相传推广传播,随着信息媒体的进步,电视广播网络都为陕北民歌的传承做出极大的贡献。陕北民俗音乐流行化是应时代所需而发生的变化,民歌大会、艺术节的开展是推陈出新创新发展的手段。但陕北民歌在传承过程中也出现了断层现象。老一辈民歌歌手日渐衰迈,年轻一代对传统音乐表现形式的文化认同感日渐衰弱,导致陕北民歌的传承发展受到阻碍。在如今的社会中,能够流行传唱的很少。能够被人们所熟知的陕北民歌,都是在很大的机缘巧合下成为流行的民歌,这样的陕北民歌也时常出现在文艺汇演中。

除此之外,陕北民歌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诸多问题:

一、曲式单一、内容老化、受众面小与人们多元化的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

二、陕北民歌的传承出现断层,欣赏与传承陕北民歌的年轻一代越来越少

三、陕北民俗音乐数字化水平偏低,无法切实有效地推进陕北民歌在互联网时代的传承和发展

四、传播手段相对单一

解决以上发展问题,让民歌重新进入大众视野,要靠“两条腿”走路。一是做好传承工作,二是传统文化要“传”也要“创”。民歌歌手也要根据时代发展与现实需要,提高创作能力,在不破坏它原本地方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推广。

传承活动

1929年,清华大学开设了歌谣课程,民歌研究开始走进课堂。朱自清负责讲授《中国歌谣》课程,郭沫若用歌谣体创作了短诗《陕北谣》。洗星海谱写了《黄河大合唱》,并与柯仲平一起撰写了有关陕北民俗音乐的学术论文。

从1943年农历春节至1944年上半年,延安创作并演出了300多部秧歌剧,观众达800万人次。据《延安文艺档案·延安音乐·秧歌剧卷》不完全统计,从1942年“讲话”发表以后至1947年党中央撤离延安5年的时间里,共创作演出秧歌剧195部,其中实际演出记录有171部。现在可查阅到的、较完整的延安时期的秧歌剧剧本,收录在《延安文艺档案·延安音乐·秧歌剧》中的有47部,《延安文艺丛书·秧歌卷》中有28部,张庚《秧歌剧选》中有18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由文化部主办的独立建制的国家级音乐、舞蹈综合性表演团体“中央歌舞团”在北京正式成立。为了发展具有中国民族、民间特色的歌唱、舞蹈和歌舞艺术,探索中国自己的民间合唱艺术的新课题,中央歌舞团在建立后不久,成立了一支民歌合唱队并选定陕北民歌为合唱队的主要曲目。后合唱团组建了中国民间古典音乐巡回演出团进行全国巡演,引起了全国范围的强烈反响。从1953年到1958年的六年间,合唱队正式演唱过的诸多主要曲目大约在1956年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部录音,并向全国播放。《三十里铺》《对花》《对面沟里流河水》《冻冰歌》几首,于1955年由上海唱片厂灌制唱片发行,广为流传。

至文化大革命前,榆林市各地民歌演唱活动都非常活跃,许多村镇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民歌村”。陕北民歌还被广泛改编为管弦乐曲、电影音乐、音乐教材等。

随着陕北民歌集的整理与出版,陕北民歌已广为流行。2006年,《陕北民歌大全》收录了1942—1988年的陕北民歌共1427首。之后几年又陆续出版了《中国陕北民俗音乐经典》《陕北情歌》《永远的信天游———精选陕北民歌108首》等作品。

2008年6月,陕北民歌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确立延安市文化艺术中心(延安市群众艺术馆)为责任保护单位。延安市政府组织干部深入各县区89个乡镇,走访老艺人166位;举办各类民歌大赛及8期陕北民歌大讲堂专题讲座;邀请专家为陕北民歌爱好者、词曲作家授课;建设陕北民歌传承保护基地1个、传习所3个;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活动,通过民俗音乐展演、民歌进校园等形式,拉近群众和民歌的距离。此外,还选送延安市陕北民歌手参加第四届中国西部民歌会、中国原生民歌节、中国洛阳牡丹节等活动,进行对外文化交流。2016年,在中国中央电视台猴年春节联欢晚会上,贠恩凤王向荣王二妮陕北民歌老中青三代演唱《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展现了陕北民歌发展过程中的代代传承。

2017年,榆阳区开始筹建陕北民歌博物馆,并于2018年建成开放。陕北民歌博物馆的建成投用,更是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对民歌艺术欣赏、学习、交流的需要,为陕北民歌的保护、传承、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延安市文化文艺中心(延安市群众艺术馆)和榆林群众艺术馆获得陕北民歌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1年,经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考察论证,决定命名榆林市榆阳区为“中国民歌之乡”。榆阳区将利用好“中国民歌之乡”这块特色文化品牌,充分开发陕北民歌博物馆宝贵资源,加快建设集保护、传承、创作、民宿、餐饮、演艺等为一体的陕北民歌文化产业园,做优做强全国文旅融合发展示范样板区。

2023年2月,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在榆林市开幕,以“打造非遗年度名片、绽放非遗绚丽色彩”为主题,让游客深度体验各地非遗风情。同年,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新陕北民歌创作演出基地揭牌暨陕北民歌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京举行。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在榆林市陕北民歌博物馆设立采风创作演出基地,并在榆阳区文艺工作团的基础上恢复组建中国东方演艺集团陕北民歌合唱队。

传承方向

大数据和“互联网+”的兴起,为陕北民歌的数字化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构建陕北民歌的云储存、云共享和云传播的发展路径,可以增加陕北民歌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应用大数据技术,对陕北民歌的创作内容和旋律进行创新,拓展传播途径,提升传播的有效性,为陕北民歌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以陕北地方高校为主要载体,探索陕北民歌进高校的传承路径,为推动陕北民歌系统性、可持续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参考资料

陕北民歌的学术概念检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2023-08-09

理论网_黄土地唱出的陕北民歌.理论网.2023-08-09

..2023-08-10

陕北民歌的三次发展历程.今日头条.2023-08-09

耳朵里的非遗:聆听陕北民歌,感受安塞活力.今日头条.2023-08-09

..2023-08-09

..2023-08-09

陕北民歌.中国航空旅游网.2023-08-09

颂歌刘志丹——兼论20世纪30—40年代的陕北民歌.陕甘宁边区红色记忆多媒体资源库.2023-08-09

多维文化视阈下的陕北民歌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2023-08-09

“永远的信天游”陕北民歌音乐会走进上海徐汇---中国文明网.中国文明网.2023-07-28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23-08-19

..2023-08-09

..2023-08-09

..2023-08-09

西北革命根据地:用热血和生命写就史诗.光明日报.2023-08-09

..2023-08-09

..2023-08-09

..2023-08-09

陕北民歌用声音守望时光岁月.延安新闻网.2023-08-09

音乐基础知识——陕北民歌.信阳农林学院.2023-08-10

【党史故事】陕北民歌改造.学习强国”延安学习平台.2023-08-09

..2023-08-10

陕北民歌合唱队成立的缘起及其历程.网易.2023-08-10

【丝路中国·西北风】陕西民俗文化特色知多少.搜狐网.2023-08-10

延安红云平台.学习强国.2023-08-10

..2023-08-10

..2023-08-10

黄土地唱出的陕北民歌.学习时报.2023-08-10

习俗.陕西省人民政府.2023-08-19

..2023-08-10

..2023-08-10

让山西民歌“五更调”焕发新生.搜狐网.2023-08-19

《揽工调》赏析.中国知网.2023-08-19

榆林学院陕北秧歌课程开设现状及对策研究.中国知网.2023-08-19

陕北民歌——黄土高原民俗风情的画卷.靖边在线.2023-08-10

榆林小曲.中国知网.2023-08-19

二人台.中国知网.2023-08-19

风俗歌.中国知网.2023-08-19

..2023-08-10

..2023-08-10

..2023-08-10

..2023-08-10

..2023-08-10

陕北民歌唱法传承.中文期刊.2023-08-10

..2023-08-10

..2023-08-10

..2023-08-10

..2023-08-19

一对对鸳鸯水上漂.今日头条.2023-07-28

贠恩凤简介.新华网.2023-08-10

迎澳门回归 南北民歌大王同台献艺.北京晚报.2023-08-10

中国民歌大王贺玉堂病逝 享年65岁(图).人民网.2023-08-10

陕北民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向荣访谈录.中国知网.2023-08-10

孙志宽.神木市人民政府.2023-08-10

2021“中国非遗年度人物”30位提名候选人:雒胜军.光明网.2023-08-10

歌手王二妮成陕西政协委员 忙春晚彩排缺席两会.凤凰网.2023-08-11

王二妮王大治主演爱情电影《哭恋》.网易新闻.2023-08-10

王二妮 Erni Wang.豆瓣电影.2023-08-10

【非遗故事】陕北民歌——黄土地的诉说.西部网.2023-08-10

陕北民歌,流淌在榆林人基因之中的天籁之音!.网易.2023-08-10

..2023-08-10

..2023-08-10

民歌还能“出圈”吗?晚会化现象值得关注.人民网.2023-08-10

北大歌谣征集运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光明网.2023-08-10

1944年3月19日 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发表.搜狐新闻.2023-08-10

..2023-08-10

陕北民歌的历史渊源.今日头条.2023-08-10

富县民歌的地域特色.今日头条.2023-07-28

央视“春晚”陕西元素集中亮相 老腔民歌震撼全场.央视网.2023-08-10

..2023-08-10

陕北民歌博物馆:这里的传承“ 唱” 不完.中国科普网.2023-08-09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公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3-08-10

陕西榆林:非遗传承 百花齐放.人民网.2023-08-10

200余个项目集中亮相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央视网.2023-08-10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新陕北民歌创作演出基地揭牌.人民网.2023-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