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GBT
LGBT是包括女同性恋者(Lesbians)、男同性恋者(Gays)、双性恋者(Bisexuals)与跨性别者(Transgender)在内的性少数群体的英文首字母缩写。以彩虹旗为主要的群体标志。
LGBT的概念于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被首次提出。20世纪90年代,LGBT作为中立词汇被用来指代男同性恋,女同性恋,双性恋与跨性别人群。1973年,美国精神病学会理事会确信,同性恋并不是精神疾病。2014年,联合国在《人类发展报告》中公开使用LGBT这一词汇指称性少数人群,并且在联合国机构内部设立专门的LGBT人权事务官,以此来应对LGBT群体权利保障这一问题。2016年8月,联合国发布了第一份全面剖柝中国LGBT群体现状的综合性国别报告—《联合国研究报告中的LGBT群体》。2024年5月,60多位联合国独立人权专家发表共同声明,表达了对性少数群体现状的担忧。
截至2023年年底,已有100多个国家采取积极措施,保障性少数群体的权利。35个联合国会员国的法律改革为同性伴侣带来了完全的婚姻平等。43个会员国禁止基于性取向、性别认同或性特征的歧视。
相关概念
LGBT
LGBT是女同性恋者(Lesbians)、男同性恋者(Gays)、双性恋者(Bisexuals)与跨性别者(Transgender)的英文首字母缩略字。在现代用语中,LGBT一词十分重视性倾向与性别认同文化多样性,除了狭义的指同性恋、双性恋或跨性别族群,也可广泛代表所有非异性恋者。
出柜
出柜,意思是从橱柜里走出来。即同性恋者在自愿或非自愿的情况下向除自己之外的第二人公开自己的性取向,出柜一般从个体出柜到家庭出柜再到社会出柜,依出柜者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而不同。“出柜”,最早见于精神分析学家森格斯的著作,用于表示自我接受。20世纪20年代初,出柜的含义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了新的赋予,在广义上,出柜被用来表示同性恋者第一次进入同性恋群体中,而在狭义上,出柜则是指同性恋者在一定的环境影响下,开始意识到同性对于自己的吸引力,更多地倾向于表达同性恋者的自我识别及被动识别过程。50年代,出柜被男同性恋者狭义的指代自己的第一次性经历。
生理性别
出生时根据医学判断所区分的性。身体的性。
社会性别
是指社会层面及文化层面所建构的性别。有别于生理性别(身体的性),例如男性在外工作赚取生活费,女性做家事和从事育儿、照护等等,受到社会所期待的性别角色即是社会性别,不仅是男女之间,也衍生出对于性少数的歧视、偏见和不平等。
性倾向
自己会对什么样的对象感受到恋爱情感和性魅力。
形成原因
科学家对于一个人形成异性恋、双性恋或同性恋的具体原因还没有达成共识。许多人认为先天和后天因素均发挥了复杂的作用。大多数人对自己的性倾向没有或有极少的选择意识。
先天原因
从遗传学的角度分析,性取向存在家庭聚集性,同性恋男性的同性恋兄弟比直男多(大约多15%),而同性恋女性的同性恋兄弟则更多。关于性取向的病因学理论,其重点在于大脑的性别分化,并且这种理论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支持。其中很大一部分支持来源于在动物模型中对性偏好和性别分化的实验性操作;与同性恋有关的性别异常特征在发育早期就已分化,并且很少受到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
与同性恋相关的非典型性征特征在发育早期就出现差异,并且受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极小。可能存在一种伴随的发育途径,既能决定性偏好的方向,又能决定上述非典型性征的“组合”。这些机制可能源自X染色体(一个可能决定性取向的基因位点),因为它有大量与性别分化相关的基因。
后天原因
成年人的性倾向通常在童年中期至青春期初期形成,且可能在无性经验时产生。人们即便独身或禁欲,也能明确自身性倾向。不同性少数群体在性倾向上的体验差异较大,确定自身性倾向的时间节点不同。偏见和歧视使得很多人难以接受自己的性倾向,导致认同或宣称自己的性少数身份成为一个缓慢过程。
发展历史
背景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性革命之前,社会上并没有中性词可以指代非异性恋群体,这引发了很多LGBT群体人士的不满,其中最接近的中性词被称为“第三性”。但在19世纪60年代,这个词并没有被社会熟知及广泛认可。第一个被社会大众熟知并认可的词语是“同性恋”,在1950和1960年代,这个词被认为是贬义的,所以它在后来被“同性爱”所取代。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用“gay”来指代同性恋,随着女同性恋者被越来越多的关注,她们不满与男同性恋被归为一类,所以“lesbian”后来被专门用来指代女同性恋,而“gay”则成为男同性恋的指代称呼,现在,这两种指代词语已经社会大众广泛接受。
起源
双性恋与跨性别的产生“石墙运动”在LGBT群体维权的历史上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这是历史上LGBT群体第一次为自己的平权运动发声并抗争,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双性恋与跨性别者这一概念开始出现,他们不同于双性恋群体,却也属于性少数人群,在自我认知和性倾向上他们不同于异性恋,但在某些方面,他们与同性恋有着共同的平权诉求,即要求消除歧视,获得尊重,并获得婚姻的自主权。
诞生
“LGBT”的概念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美国被首次提出。上个世纪九十年代,“LGBT”作为中立词汇被用来指代男同性恋,女同性恋,双性恋与跨性别人群。但这一词语的出现也遭受到了一些非议。因为其并不能包涵所有非异性恋的小群体,该概念被指责只能涵盖“LGBT”这一少数人概念中的多数人。其次,也有人认为“LGBT”所涵盖的四个群体因为其诉求的主要权利不同,因此并不适合被放在一起谈论。尽管如此,“LGBT”还是指代性少数人群体的主流用法,不同于带有一定贬义的同性恋,LGBT这一词尽可能的将所有不同于异性恋的性少数人群都包括在内,显示出了更强的包容性。
发展
1973年,美国精神病学会理事会确信,同性恋并不是精神疾病。在将同性恋作为精神病分类单位从其《疾病统计手册(DSM)》中删除时,该学会声明:“同性恋本身并不意味着判断力,稳定性,可信赖性,或一般社会或职业能力的损害”。1990年5月17日,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式将同性恋从精神病名册中除名,这一天后来成为—“国际不再恐同日”。2001年4月20日,第三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宣布了同性恋不在属于精神类疾病,实现了中国同性恋的去病理化。联合国在2014年《人类发展报告中》,公开使用LGBT这一词汇指称性少数人群,并且在联合国机构内部设立专门的LGBT人权事务官,以此来应对LGBT群体权利保障这一问题。2016年8月,联合国发布了第一份全面剖柝中国LGBT群体(女同性恋、男同性恋、双性恋和跨性别者)现状的综合性国别报告---《联合国研究报告中的LGBT群体》。
现状
从1980年代中期到1990年代中期进行的研究显示,16%到68%的性少数群体受访者表示在他们生命中的某个阶段经历过就业歧视。自1990年代中期以来,15项研究发现15%至43%的性少数群体受访者在工作场所遭受歧视。当被问及所经历的歧视类型的更具体问题时,性少数群体受访者报告了以下与他们的性取向相关的经历:8%到17%被解雇或被拒绝工作,10%到28%被拒绝晋升或被拒绝在绩效评估中,7%到41%的人受到口头、身体虐待或工作场所遭到破坏,10%到19%的人报告称获得了不平等的薪酬或福利。
2016年8月,联合国发布了第一份全面剖柝中国LGBT群体(女同性恋、男同性恋、双性恋和跨性别者)现状的综合性国别报告---《联合国研究报告中的LGBT群体》,虽然“同志爱”成为舆论热点与话题焦点,但总体来看LGBT群体仍旧处于“边缘”地带,不被社会的主流群体与文化所接纳。联合国2016年《中国性与性别少数群体生存状况调查报告》显示,超过一半性少数人士说他们曾遭受歧视或不公正的对待。家庭是排拒和歧视发生最多的地方,学校和工作单位次之。相较其他人群,性少数人士工作稳定性更差,失业率更高。并非所有LGBT人士都同等受到歧视的影响,他们遭受歧视的方式也不一样。跨性别人士遭受的歧视程度最深,花样最多。另一方面,女同性恋在家庭内部和工作单位最有可能遭到歧视和排拒,而男同性恋在学校最容易受到歧视,成为校园欺凌的受害者。
中国关于LGBT群体权利的保障在立法上处于空白状态,也没有相关法律表明支持LGBT人群的性别认知多样化以及同性婚姻合法化。因此若要给保障LGBT群体权利立法,会受到较大的阻力。截至2023年底,已有100多个国家采取积极措施,保障性少数群体的权利。35个联合国会员国的法律改革为同性伴侣带来了完全的婚姻平等。43个会员国禁止基于性取向、性别认同或性特征的歧视。2024年5月,60多位联合国独立人权专家发表共同声明,表达了对性少数群体现状的担忧。
分类
女同性恋者(Lesbians)
Lesbian,谐音“蕾丝边”,指女同性恋者,亦称为拉拉、拉子。对于女同性恋群体的性别文化分类,最初的划分仅仅只有两种类别,即男性化或女性化特质的女性同性恋者。后来中国大陆研究者在台湾学者的分类基础上,将女同性恋群体的性别文化分为四类:即纯男性化特质的女性同性恋者、纯女性化特质的女性同性恋者、外男性化特质内女性化特质的女性同性恋者和外女性化特质内男性化特质的女性同性恋者。
男同性恋者(Gays)
Gay,粤语发音“基”与“Gay”相似,普通话便沿用了“基”的用法,用“基”“基佬”来称呼男同性恋者。网络用语中的“好基友”“基情四射”也是来自同性恋文化,引申为关系十分密切的男性朋友。Gay本来泛指同性恋,包括男同性恋和女同性恋,现专指男同性恋,香港人还发明了一个用于男同性恋者的称呼——“同志”。
双性恋者(Bisexuals)
Bisexual,即双性恋,喜欢异性,也喜欢同性,所谓“男女通吃”。历史上的双性恋很多见,许多国家的皇帝在维持家室的同时与男性保持同性恋关系。中国古代的富贵阶层里,丫鬟与夫人、侍从与老爷之间的双性恋关系更是普遍现象,属于公开的秘密。奥斯卡影帝马龙•白兰度就是双性恋。
跨性别者(Transgender)
Transgender意思是跨性别者,跨性别者是LGBT中最复杂的一个类型。首先,跨性别者并非雌雄同体。所谓雌雄同体,即生理上具有男性的特征,也有女性的特征,民间称其为“阴阳人”。跨性别者生理正常,或者男性,或者女性,但是他们的心理认定的性别与生理性别相反,即生理上的男人认定自己是女人,生理上的女人认定自己是男人。
相关文化
彩虹旗
彩虹旗,英文名rainbow Flag,是代表LGBT性少数群体(即女同性恋者LES电影、男同性恋者Gay、双恋者Bisexual及跨性别者Transgender,四类人群的英文首字母缩写)的旗子。如今最通行于世的标准彩虹旗式样为“六色彩虹旗”,自上而下的横条颜色依次为:红、橙、黄、绿、蓝与紫色,以缤纷的颜色代表LGBT群体的多元性。世界上第一面象征同性恋的旗帜,是艺术家和同志运动家吉尔伯特·贝克尔(GilbertBaker)于1978年6月25日以彩虹为灵感设计而成,旗帜由八种颜色组成:粉红、红色、橙色、黄色、绿色、青绿、靛蓝和紫色,分别象征着性爱、生命、治愈、阳光、自然、艺术、和谐以及精神。后为方便大规模制作并节约成本,彩虹旗去除粉红色和青绿色,由八色变为六色。如今,由六种颜色(红、橙、黄、绿、蓝、紫)所构成的彩虹旗,已经被广泛认同为LGBT性少数群体的象征。每逢六月,即彩虹月,彩虹旗就会在世界各大城市的街道上飘扬,宣示着性少数群体不可剥夺的权利。
组织
纪念日
相关法律
综述
进入20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和地区都相继通过了一系列保障LGBT群体权利的法律,包括德国与台湾地区的《性别平等教育法》、美国的《反歧视法》、北欧各国的《同居法案》《同性收养法》等法律。2000年荷兰参议院通过一项法律,使荷兰成为世界上第1个实现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国家,该法不但允许同性婚姻,而且同性婚姻可以完全享有与异性婚姻相同的所有权益。因而,它是一部真正的同性婚姻法。此后,北欧各国、英国、德国等国家相继颁布各自关于同性婚姻的立法,承认了同性婚姻的合法性。在有宗教信仰的保守的的南美洲,同性婚姻合法化并不是一件易事,然而在2010年阿根廷成为第一个承认同性婚姻的南美国家。
中国
上世纪80年代,中国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了一项司法解释《关于当前办理流氓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答》,其中明确将同性恋行为规定为“流氓罪”。该罪于1997年才被新颁布的《刑法》取消,实现了同性恋行为在我国的去罪化。2001年4月20日,第三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将“同性恋”分为自我认同型和自我不和谐型,前者被从精神疾病名单中剔除,实现了中国同性恋非病理化。2011年,李银河教授起草了《同性婚姻合法化草案》并委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代为转交。2004年6月,台湾地区《性別平等教育法》通过并开始实行,2015年《性别平等教育法施行细则》也颁布施行。
美国
2010年5月26日,美国白宫表示,支持废除禁止同性恋公开服兵役法令。2013年11月08日美参议院通过议案保护同性恋和变性人就业权利。2015年6月26日,美国联邦最高法院裁定各州禁止同性婚姻的法律违反宪法,应予废除。2015年11月10日,美国白宫表示,支持将美国同性恋者权利写入联邦法的行动,希望看到一个全面保障同性恋者免遭歧视的法律。截止2017年,南美已经有6个国家承认同性之间的结合实合法的。至2017年,同性婚姻与民事结合在全球五大洲得到合法化,全球范围内实现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国家达到27个,另有入若干地区也承认同性婚姻的法律地位。
俄罗斯
2013年,俄罗斯国会通过了极具争议的“同性恋宣传禁令”,禁止任何关于男同性恋的公开演讲、书报宣传或公众示威,因为当局认为这样做会“影响儿童”。2016年,一向反同的俄罗斯颁布新法,禁止同性在公众场合牵手或亲吻,违者可罚5000卢布(约合人民币414元),若犯法地点为学校或儿童聚集地点,再判囚15天,但法案仅适用于男同性恋者。
匈牙利
2021年6月15日,匈牙利议会通过了一项法案,该法案禁止学校教材和18岁以下的少儿节目中出现性少数群体(LGBT)相关内容。
相关文件
资料来源:
相关研究
性别本质主义的批判的研究
凯特·米利特的《性政治》;西蒙·德·波伏娃《第二性》;米歇尔·福柯的《性史》;朱迪斯·巴特勒的《性别麻烦》都发展了性少数群体的理论(又称为酷儿理论),通过性别本质主义进行批判,为性少数群体获得平等权利有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凯特·米利特的《性政治》一本书中,她认为“性别”是生物学的概念,而“性属”则是心理学的概念。西蒙·德·波伏娃指出的那样“女人并非生来就是女人,而是后天才成了女人”。米莉特认为,植根于社会中的性角色是受压制的,而在支配与从属这一不平等关系之中则存在着一种角色之外的行为,即“性政治”。此书为美国最高院对民权法案第七章中“性别”概念提供了强有力的女权主义批评理论支撑。米歇尔·福柯的《性史·第一卷》中详细的介绍了性少数群体是一种社会构建,该书对本质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吉野贤治的《掩饰:同性恋的双重生活及其他》一书的作者是纽约法学院教授同时也是一名同性恋者。从他的视角去观察同性恋的平权保护有一种切身的体会。社会上的每个人只有在受到别人的歧视和不公之后,才会体会到公平和自由的可贵,也因此产生对他人的共情。
性少数群体平权历史研究
迈克尔·布朗斯基的《美国的酷儿史》是全面而又详细地展开了美国性少数群体的历史。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的LGBTQHeritageThemeStudy系列研究中,梅根·E·斯普林盖特的《美国性少数群体民权史》和马克·斯坦的《性少数群体法律的历史地标和景观》,这两篇文章,详细的展示了美国性少数群体的民权的发展和针对性少数群体的相关法律的变化。乔伊·L·莫古尔的《美国对性少数群体的刑事定罪》一书从刑事犯罪的角度去展现了性少数群体的的平权历史。从中可以把握性少数群的去罪化历程。
对性少数群体少数群体相关立法的研究
《性少数群体工人权利的简要(且令人沮丧)历史》是一家美国的月刊商业杂志。该文主要内容是自1920年代以来性少数群体工人权利以及州和联邦立法如何演变和进步。该文只是一种科普性质的历史爬书,但大而全的介绍了性少数群体雇员权利变化。杰罗姆·亨特的《就业非歧视法的历史》一文详细的叙述了《就业非歧视法》这一立法草案的历史发展,及其为什么屡次都未能通过国会通过的原因。朱迪·贝内特·加纳,桑迪·詹姆斯的的《针对性少数群体的就业歧视》一文详细的论述了美国性少数群体的就业歧视的状况。克里斯汀·米歇尔·达菲的《工作场所的性别认同和性取向歧视》一文作为TheWilliamsInstitute的研究调查,是一本实践性很强的小册子,是针对的数据调查和性少数群体寻求救济的参考。
对民权法案第七章中对性少数群体就业歧视保护的研究
罗纳德·特纳的《第七章和未设想的案例是反LGBTQ歧视》一文中作者通过对关联性歧视概念的引入,从而将民权法案第七条中对其他少数群体的保护扩大到性少数群体。小威廉·N·埃斯克里奇的《民权法案第七章的法定历史和性别歧视论点》一文重点论述了三种歧视的模型,第一种是基于关系性的性别歧视,第二种是恐同心理的性别歧视,第三种是对性取向的歧视。该文还将歧视的类型与生理性别(sex);社会性别(gender);性取向(sexuality)相对应。雷吉娜·兰伯特·希尔曼的《民权法案第七章歧视保护和性少数群体员工:奥伯格费尔后对一致性、确定性和平等的需求》集中论述了在美国同性恋者获得婚姻权利之后到博斯托克诉克莱顿县一案之间,美国立法和司法对性少数群体的就业歧视保护的实践。
相关人物
相关作品
发表文章
影视作品
书籍作品
争议内容
截至2024年,LGBT这一概念没有得到所有人的认可。有些人认为跨性别人群、双性人不同于同性恋和双性恋,所以这两者不应该被归类为一个群体来进行讨论。根本原因在于,两者所追求的主要法律权利并不相同。跨性别人群的诉求通常集中于性别身份的被认同上和自主选择性别的权利上,而同性恋与双性恋的诉求焦点则主要集中在性倾向被认可和同性结合合法化权利的争取上。同样,双性人希望加入LGBT群体而合称为LGBTI,但是部分人认为双性人与LGBT群体不同,双性人更多倾向的是一种生理上的困扰,因此希望将他们排除在外。另外还有部分人认为,LGBT这一词语具有过于强大的包容性,反而不利于对其中每个单独的小群体的保护。LGBT群体这一概念的出现,并没有起到尊重理解这一群体的目的,反而强调了这一群体与多数人之间的不同,并不有利于对整个群体的保护。由此可见,LGBT虽然已经是一个被明确提出的概念,但却存在许多现实意义上的争议。
相关事件
1955年12月1日傍晚,蒙哥马利一位黑人妇女罗莎·帕克斯(RosaParks)在公交车上,因为拒绝给南非白人让座而被捕。消息一传出,引起了马丁·路德·金(MartinLutherKing)的注意。12月5日他宣布成立蒙哥马利权利促进协会,并担任主席,为罗莎·帕克斯支援。该组织迅速组织领导了大量的罢工和抗议事件,如抵制公交车事件,向华盛顿进军,孟菲斯事件。这便是民权运动的开始,大量的抗议活动引发了美国行政、立法等一些列的改革,推翻了以前的歧视性做法,如种族隔离但平等政策,同时也出台了一系列的关于黑人的住房、就业、福利等方面的政策和法案。与其他少数族裔相同境遇的同性恋者们却掩饰着自己,不敢上街头要求自己的权利。然而弗兰克·卡梅尼(FrankKameny)选择将公开自己的同性恋身份。他因拒绝回答就职单位美国陆军地图服务处关于自己是否是同性恋的问题而遭到了联邦政府开除的遭遇。面对歧视他选择反抗,将联邦政府的开除行为诉至法院,虽然败诉,但是他仍坚持向联邦最高院上诉。1960年他与布鲁斯·斯科特(BruceScott)一起成立了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马塔钦协会(Mattachine),并且鼓励会员学习民权运动通过公开身份去争取权益,他还效仿金的作法,把每一个对同性恋歧视的案件和事件都公布于众,希望能引起社会的讨论,以此来寻求对同性恋群体的救济。
在1960年代在美国的东海岸,也出现了用公开和抗议路线取得同性恋群体权益的组织(如东岸同性爱组织),也开始效仿民权组织的斗争路线,组织了大量的示威活动,如1965年4月16号的在纽约联合国大楼前的抗议活动,1965年5月9日在华盛顿美国联邦政府大楼前的抗议活动等等。公开和抗争的形式让社会看见同性恋,并关注同性恋。
1969年6月28号,纽约格林尼治村的石墙酒吧发生了一连串的示威行为,同性恋群体以此来反抗美国警察的对同性恋聚集的酒吧的临时巡检。石墙事件的爆发,标志着美国男同性恋公开争取同性恋权益的序幕,同性恋解放和权利运动的兴起。标志着同性恋者走向政治舞台。同性恋“去病化”为同性恋权利运动扫清了障碍,进一步推动了同性恋者的身份认同,成为同性恋者争取权利的有力武器。
2011年6月22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国务卿希拉里22日分别发表讲话,呼吁结束针对同性恋者的暴力和歧视,并声言将积极采取行动保障同性恋者享有平等权利。2013年12月25日,苹果公司CEO蒂姆·库克公开支持同性恋。2020年6月7日,因哈利波特系列而享誉全球的女作家J.K.罗琳在推特上讽刺跨性别者,引发LGBTQ群体谴责。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期间,英国著名LGBT活动人士在多哈抗议遭官员阻止。2023年11月30日,俄罗斯最高法院裁定,“LGBT活动人士”应被认定为“极端分子”,并禁止其活动。
2024年2月4日,安东尼·布林肯声明:增进全世界LGBTQI+群体的人权。2024年7月份,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在接受心理学家兼保守派评论员乔丹·彼得森博士采访时表示,变性手术是“对儿童的残害和绝育”。他还谈到了20岁的孩子维维安·詹娜·威尔逊在疫情期间接受了变性手术。2024年巴黎奥运会开幕式上,LGBT团体代表模仿列奥纳多·达·芬奇名画《最后的晚餐》,此举引发了基督教徒和天主教徒的不适。
名称变体
LGBTQ
LGBTQ是指LGBT(女同性恋、男同性恋、双性恋、跨性别者)加上Q(酷儿)。“酷儿”是指性别认同或性取向不明确或故意不明确的人。
LGBTQ+
LGBTQ+是指除LGBT之外无法分类的性别。在LGBT包含的性取向之外,还有其他形式的性取向尚未被表达,而LGBTQ+一词则包含了这些尚未表达的性取向。
LGBTQIA
LGBTQIA是指LGBTQ(女同性恋、男同性恋、双性恋、跨性别者、酷儿)加上IA(双性人、无性恋)。I(双性人)是解剖学上与男性和女性不同的先天性疾病的总称,例如染色体和激素疾病。A(无性恋)是指对其他人没有性感觉的人。
参考资料
同性恋还是双性恋?是时候科普一下什么才是真正的LGBT !.福州大学化学学院.2024-06-18
联合国庆祝第20个国际不再恐惧同性恋、双性恋与跨性别日.联合国新闻.2024-07-28
What is Sexual Health?.tsh.ncgm.2024-07-28
解答你的問題——深入理解性傾向和同性戀.apa.2024-07-28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sciencedirect.2024-07-28
中国LGBTI调查 .微信公众平台.2024-06-18
“彩虹”旧金山:同性恋让城市意“趣”盎然.新浪旅游.2023-06-13
你知道彩虹旗的含义吗?.南方+.2023-06-13
彩虹旗到底有几种颜色?.澎湃新闻.2023-06-14
彩虹旗的历史与来历.搜狐网.2023-06-13
LGBTQ Resource List.glaad.2024-07-28
Key LGBTQ+ anniversaries to remember in 2024, including 10 years of same-sex marriage in the UK.thepinknews.2024-07-28
性別小辭典|國際性別紀念日:跨性別,不是精神疾病.womany.2024-07-28
Honoring Intersex Awareness Day.legalaidatwork.2024-07-28
美国白宫表示支持 废除禁止同性恋公开服兵役法令 .新浪网.2024-06-18
美参议院通过议案保护同性恋和变性人就业权利.中国新闻网.2024-06-18
虚假,并且站不住脚:罗伯茨大法官反对同性婚姻反错了 .澎湃新闻.2024-06-18
美国白宫支持同性恋平权法案 奥巴马登杂志力挺.CCTV.2024-06-18
俄立法禁止男性牵手:怕他们“情不自禁”.中国青年网-新闻.2024-06-18
匈牙利通过法案禁止在学校和少儿节目中播放LGBT相关内容 .百家号.2024-06-18
LGBTQ Rights Milestones Fast Facts.edition.2024-07-28
36 celebrities who are openly proud about being LGBTQ.businessinsider.2024-07-28
12 LGBT icons from history you should know about.BBC.2024-07-28
LGBT相关电影列表.豆瓣.2024-07-28
断背山.豆瓣电影.2024-07-28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豆瓣电影.2024-07-28
LGBT文学.豆瓣网.2024-07-28
奥巴马、希拉里发表讲话 誓言捍卫同性恋者权利——中新网.中国新闻网.2024-06-18
全球9大最敢说CEO:苹果库克公开支持同性恋.新浪财经.2024-06-18
一条推文引起的争议:J.K.罗琳是反LGBTQ人士吗?.界面新闻.2024-07-28
卡塔尔世界杯:英国著名LGBT活动人士在多哈抗议遭官员阻止.bbc.2024-07-28
俄罗斯最高法院裁决:“国际LGBT社会运动”为“极端主义”,并禁止其活动.百家号.2024-07-28
国务卿布林肯声明:增进全世界LGBTQI+群体的人权 .微信公众平台.2024-06-18
Musk says estranged child's gender-affirming care sparked fight against 'woke mind virus'.usatoday.2024-07-28
发生了什么?巴黎奥运会开幕式视频被删,赞助商“撤退”!.证券时报网.2024-07-28
LGBTとセクシュアルマイノリティの種類とは?-LGBTの種類まで解説.sdgs-connect.2024-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