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恶的彼岸
《善恶的彼岸》(Beyond Good and Evil),全名是《善恶的彼岸——一种未来哲学的序曲》,由弗里德里希·尼采在1886年完成的一部反传统伦理学的作品。全文包括九章和一个序言,共二百九十六节。于1886年夏由莱比锡市瑙曼出版社首次自费出版。
《善恶的彼岸》中,尼采关注的领域涉及到哲学、社会学、文学、伦理学和宗教的大多数原则和教义。《善恶的彼岸》第四章将前面三章与后续篇章分隔开来。前半部分主要讲哲学和宗教,第一章是哲学,第二章给自由精神下定义,即善于思考的人,第三章分析了宗教的信仰,还谈到了基督教的各种影响。后半部分就是弗里德里希·尼采关于道德的阐述,追溯了道德的历史与发展,提出欧洲逐渐一体化,以及“主人道德”和“奴隶道德”的思想等。
《善恶的彼岸》包括尼采关于新道德体系的阐述,以及“主人道德”和“奴隶道德”、“超善恶”、“权力意志”、“宗教情绪”、“道德的起源和本质”等主要思想。尼采的善恶观与基督教传统道德相对抗,给基督教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尼采的道德观也对后世起着积极的作用。而反犹太分子和法西斯主义主义者摘选了本书中的很多话语,对弗里德里希·尼采的思想加以篡改和利用为他们自己的观点寻找支持性的理论依据。
书名释义
善恶的彼岸,意思就是超出善恶之外。也就是不承认现有的衡量善恶的标准。书名描述了尼采要表达的观点:对真理感兴趣的人会超越简单的善和恶这种非黑即白的道德范畴。道德是基本的生命力量的一种表达,尼采称这种力量为权力意志。与他同时代的人所持有的价值观的最深刻的起源是残忍和超越别人的欲望,而不是来自同情心和博爱。
《善恶的彼岸》对价值和道德尤为重视,这部书的中心意思是,高傲的、富有创造性的个人在行动、思想和创造性上超越善与恶。
作者
作者介绍
1844年,弗里德里希·尼采于出生在普鲁士王国莱比锡市的一个乡村牧师家庭。儿时的尼采性格忧郁内向,家庭环境促成了他早熟。1864年,20岁的尼采进入波恩大学,1869年,年仅24岁的尼采被聘请为巴塞尔市大学有史以来最为年轻的古典语言学教授。
1879年,尼采辞去了巴塞尔大学的教职,开始了十年的漫游生涯,同时也进入了创作的黄金时期。1883年至1885年,他完成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之后,尼采将《瓦格纳事件》《偶像的黄昏》《反基督》《看哪!这人》《尼采反驳华格纳》等文一气呵成。1900年8月25日,尼采与世长辞,享年55岁。
创作经历
尼采在1885年以后,由于《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不为世人理解,更抱着一种孤独感,夏天他在瑞士的希尔斯·玛利亚度过,冬天则在法国南部的尼斯居住。在那段时期,他广泛阅读自然科学和法学方面的书,特别热心阅读尼可罗·马基亚维利的著作,对政治及道德的根本进行思考,为创作《善恶的彼岸》打下了基础。
1886年到1887年,尼采把他浪迹天涯时写下的箴言、警句、词条汇集起来,组成了两个集子,其中之一就是《善恶的彼岸》。
成书背景
哲学背景
在《理想国》中,苏格拉底将哲学家提高到了城邦的立法者和统治者的地位,但也限制了哲学家的事业,让他们去认识理念世界和至善,让他们相信善与恶、正义与不义、知识与无知的非此郎彼的对立。后世的哲学以这两个原则作为基础和目的,对它们没有彻底地批判。于是,由此而来的哲学家们的生活即是求知的生活,是 一种完美的、完全超越的、形而上的生活模式。在弗里德里希·尼采看来,这就是哲学家们的偏见——他们的生活理想恰恰远离了真实的生活,并最终阻碍了生活。
宗教背景
西方文明兴起于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古希腊。那时的希腊人朝气蓬勃、乐观向上。几百年后,政治、 军事更加强盛的罗马人征服了这些地区, 带来了先进的法律,也带回了颓废的东方宗教——基督教。基督教是失去祖国的犹太人发起的。作为亡国奴,他们的宗教宣扬仁爱、怜悯、屈服、忍耐、禁欲、贬低理性和知识、希冀来世生活,这些信条能迅速被罗马占领区的广大被征服民族接受。基督教牢牢统治西方的一千多年,被称为“黑暗年代”。尼采是查尔斯·达尔文进化论的产儿,他虽然生长在基督教牧师世家,却对基督教深恶痛绝。 他贬斥基督教道德为懦弱卑贱的“奴隶道德”,并扬言要将其颠覆。
历史背景
从时间顺序看,《善恶的彼岸》中最早的部分可追到《快乐的科学》出版前夕,因为有一些格言是尼采从编号M Ⅲ 1和M Ⅲ 4a的笔记本(1881年春/秋)中补上的。“箴言和插曲”则出自编号ZⅠ1和ZⅠ2的手稿汇编,即就在1882年秋到1882—1883年的冬季。其他的格言则出自编号MⅡ4b(1883年春/夏)。编号WⅠ1和WⅠ2的笔记本(1884年春到秋季)中的某些笔记亦被用于《善恶的彼岸》。早在《善恶的彼岸》动笔之前,即1885年6月,弗里德里希·尼采就为该书写下了这篇伟大的序言。这个序言开篇就刻画了哲学本身的一个特征,并以戏剧的形式言简意地展示了西方哲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从而极为精确地为该书备好了主要论题。
1885年,除了多项计划之外,尼采的《人性的、太人性的》的受挫促使尼采动笔写一部新作品,即《善恶的彼岸》1885—1886年的冬季完成了打字稿,其中所利用的除了上述的早先笔记本之外,还有1885年的笔记;编号WⅠ3、WⅠ4、WⅠ5、WⅠ6、WIⅠ7以及编号N Ⅶ 1、N Ⅶ 2、N Ⅶ 3(少部分)和编号Mp XⅥ 1的散页。
该书于1886年5月底到8月间印出,弗里德里希·尼采和彼得·加斯特一起读了校样(今不存)。《善恶的彼岸,一种未来哲学的序曲》,莱比锡市1886年,卡·古·瑙曼印刷和出版社,尼采自费出版。
内容概要
本书第一章题为“哲学家的偏见”。在这一章中,尼采勾勒出他的辩证法将采取的路线。首先是分析和驳斥先前的教条主义者所采用的思维方式,其次是解释他自己的哲学所依据的前提。这是本书最重要的一章,实际也闸明了其强力意志学说的基本原理。
本书第二章题为“自由精神”。弗里德里希·尼采给“自由精神”下了最精彩的定义,即:善于思考的人,知识贵族、哲学家和统治者,并描述了这种优等人的主要特点:“都不孤独,都没有个人内心的那种孤独感”,“是耿直而诚实的,不乏勇气,亦不乏光明磊落”
本书第三章题为“宗教情绪”。尼采对宗教信仰的各个方面作了深入而意义深远的分析。他把精力放在了“宗教狂热和纵欲之间的关系”,“教徒想要否定意志的企图”,“宗教上的感激之情向恐惧的过渡”,“圣徒崇拜背后的心理”等问题。这一章还谈到了基督教的各种影响,比如“基督教正在毁灭欧洲种族。通过向人们灌输对尘世幸福和美的怀疑,通过驯服具有最高素质和最有魅力的(因而是最罕见的)人的本能,基督教已经创造了自己的最理想的人类类型——一种极端畸形的人”,阐述了宗教上的残忍行为经历的各种重要阶段,阐述宗教上各种献祭行为背后的动机。
本书第四章题为“箴言和插曲”。“大约123条”箴言和插曲组成的第4章将前面三章与后续篇章分隔开来。第四章由此把全书分为两个主要部分,所以第四章被称为是最伟大的使命与伟大的使命之间的间歇。
本书第五章题为“道德的自然史”。弗里德里希·尼采在本章中追溯了道德的历史与发展——这种考察扩充成了他接下来论述更为详尽的著作《道德的谱系》。尼采认为道德起源于人类的群居生活 。“人类存在以来的漫长时期中,在一切时代 ,就有了人的群体(氏族 、团体、 部落、民族、国家、教会)。”在此之前,他只是分析道德准则和体系,只是分析道德和不道德行为,只是分析对行为所作的判断。他进入了一更为广阔的道德研究领域,把道德偏见视为与人类进步共同起作用的力量。
本书第六章题为“我们学者们”。弗里德里希·尼采继续给哲学家下定义,他认为哲学家是最高类型的人,“真正的哲学家们却是命令者和立法者”,“哲学家作为一个不可缺少的人物”;除了描述哲学家的智力特征外,该章还列举了那些冒充哲学家的现代人的缺点,并分析了科学家和天才,估量了他们在社会中的相对重要性。
本书第七章题为“我们的道德”。该章涉及尼采哲学的许多基本观点,探讨了人的行为,较为广泛地研究了道德,并辅之以对具体道德特性的研究。这一章对现行道德提出了质疑,弄清了它们的历史意义,考察了它们对不同类型的人所具有的价值,考察了奉献、同情、手足之情、为他人服务、忠诚、利他主义、相同的理想等道德的价值,证明这些道德与现代社会交往的需要是不相容的。
本书第八章题为“民族与国家”。弗里德里希·尼采在本章讲述了欧洲一些国家,例如英国,法国,德国等,其民族和人民的一些特点,比如“英国人太‘机械’了”,“法国人不能避免悲观主义”,“德国既年轻又古老”。他认为欧洲人具有一种卑小的、偏狭的爱国主义因素,但在这种表面倾向之下,却有一种向“超民族”的人发展的趋势。欧洲正在变成一个一体化单位这才是真正的倾向,而民族主义不过是表面现象。
本书第九章题为“什么是高贵?”。尼采的许多哲学观念是在最后一章中形成的。本章中直接提出了奴隶道德和主人道德学说,并特别解释了构成主人阶级“高责性”的那些道德和特性。弗里德里希·尼采指明了他所谓的贵族肩负的责任,而根据个人地位为人类性格特点作了分类。他认为,较为冷酷的人类性格特点,如利己主义、残忍、傲慢、报复和占有,要优于柔弱的道德,如同情、仁慈、宽容、忠诚和谦卑,宣称前者对于天生的贵族来说,是其道德准则的必要组成部分。
重要思想
主人道德和奴隶道德
尼采将道德主要分成两类:主人道德和奴隶道德。主人道德。这是由主人、统治者、高尚的人创造的一种道德,这是一种创造肯定性价值的道德。主人道德视自主、独立、强力、自豪、自发、智识、激情为“好”,视懦弱、胆怯、过于注重功用、不信任、自我贬低、不诚实为“坏”。奴隶道德。与主人道德相反,它是受压迫者、受难者、不自由者的道德。奴隶道德视同情、刻苦、耐心、热心为“好”,视对自己的放纵感到内疚、进退两难而产生嫉妒、粗鄙而自以为有道德为“坏”,因为生活被体验为一种负担,而不是快乐。它不仅暗含着对强者美德的怀疑,以及对他们的“好”的怀疑,也包含着对整个人类境况的不信任,对人的幸福机会的不信任。这种道德产生于奴隶对安适和相互支持的需要,因此它高度赞扬仁慈、顺从、自省、耐心等。
善恶观
弗里德里希·尼采提出的善恶观,是一种自然生命的道德观。尼采认为道德和善,是从人的本性出发的,表达人本质的生命需求;同时又是有强大力量的,自由意志的表达。真正的善恶没有完全的统一的唯一的标准。真正的强者能通过他们的自我教育,观察比较,运用自我强力意志严肃畏惧的做事,达到自己定义的善恶观,实现符合人类本性的生命意志,体验到人生真正的本性需求。尼采认为恶的存在是有价值的,它有刺激人类的功效。恶的刺激对于人类是不可或缺的,其影响是和善一样的, 只是它们的作用不同罢了。
权力意志
对于弗里德里希·尼采来说,生命就是权力意志,就是保存和发展自身的意志,就是追求更多生命力量的意愿。生命或权力意志对于人来说才是最根本的尺度,而不是那些超出人之外的雅威、道德、科学和历史。尼采在《善恶的彼岸》中指出,哲学家和科学家对真理的追求同样是一种权力意志。
尼采认为从各种肉体过程到最高级的精神活动都是权力意志的表现。尼采还认为,权力意志也是人类一切信念与价值的评判标准。凡是有利于发挥权力意志的观念就是真理,反之则是诊误。因此,追求权力,要求统治的意志是最高的生活原则,也是最高的道德原则。
宗教情绪
19世纪中后期,基督教在西方盛行。弗里德里希·尼采坚持主人道德, 反对奴隶道德。基督教就是一种奴隶道德。尼采认为,基督教摧毁强壮者,使一切伟大的梦想破灭,怀疑对美好事物的喜爱,捣毁一切自由自立、男子汉气魄、征服气慨、专横傲慢——所有这些最高等级和最为成功的人自然而然所具有的天性——把这一切都变为犹豫不决、自暴自弃;把对现世的全部热爱,把统治尘世的欲望颠倒过来,变成对尘世和世俗事物的憎恨。
尼采将基督教义解释成无名怨愤,这不仅揭示出宗教的本质是虚无的幻觉;而且分析了乐于接受这一幻觉之人的意愿与欲望。无名怨愤这一精神乐于在外部法则面前自降身份,以便保持一个软弱的状态。
译本
英译本
中译本
影响
《善恶的彼岸》清晰的勾勒出弗里德里希·尼采在思想成熟期形成的一些主要哲学观念,对19世纪的西方哲学和社会生活提出了具体的批评。他认为从道德角度理解世界,只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这种非道德主义的哲学观对19世纪末和20世纪西方文化的各个领域产生了极大影响。《善恶的彼岸》是尼采对一种新道德体系作出的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其中最主要的是尼采的“主人道德和奴隶道德”。主人道德是强者的道德,是创造的道德,是敢作敢为的道德;而奴隶的道德是弱者的道德,是平庸的道德,是畏首畏尾的道德。
弗里德里希·尼采的善恶观与基督教传统道德相对抗,给基督教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尼采有三句著名的口号:一是“捣毁一切偶像”;二是“重估一切道德”;三是 “上帝死了”。在这三句口号指引下,尼采以唯物主义和进化论为理论根据,提出了一套全新道德观,给西方传统道德体系以颠覆性的打击。
尼采的道德观对后世起着积极的作用。尼采认为道德就是习俗,道德就是对任何可能习俗的服从,服从即道德。这样看来,也就是哪里不存在传统,不存在习俗,哪里就不存在道德。远古的人类,刚刚直立行走, 无所谓传统,也无所谓习俗,所以就不存在道德问题。所以,自由的人就是不道德的人,因为无论在什么事情上,他都一意孤行的依靠自己而不依靠传统。弗里德里希·尼采对道德的否定与其说是不道德,不如说是一种更高的“道德”。尼采这种思想对充满贪欲、胆怯、懦弱、虚伪的社会来说,无疑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评价
中国现代杰出的革命文学家、 文学评论家茅盾钦佩尼采在道德方面的思考方式,茅盾同意尼采的“主人道德和奴隶道德”思想,指出“主人的道德”是“强和伟大、权力和整齐,健康和幸福的表现,它的动机是一种兼求灵肉美丽富足的意志,是贵族的心理状态;而‘奴隶的道德’则是人怜、施惠、慈善、勤、人道、忍受等等的表现。”
法国文艺理论家和史学家希伯莱特·丹纳在给弗里德里希·尼采回信中所说:“那如此生动、富于文学意味的形式,那充满激情的风格,那时常是悖论式的倾向,会使那些想了解您的读者耳目一新。我尤其要向哲学家们推荐第一部分关于哲学家与哲学的思想,而历史学家和评论家也会在这些有价值的新思想中获益;你在第八篇论文中谈到的民族精神与特征具有极大的启发性。”
政治哲人施特劳斯的《注意尼采 \u003c善恶的彼岸 \u003e的谋篇》中开篇首句是 :“我一贯认为《善恶的彼岸》是尼采最美的作品”。
名言
如果你长时间地盯着深渊,深渊也会盯着你。 ——《善恶的彼岸》第四章
一个人听凭自己堕落,听凭自己被掠夺、被欺骗、被利用,或许是缺乏自信的表现。 ——《善恶的彼岸》第四章
达到自己理想的人,也就因此而超越了理想。 ——《善恶的彼岸》第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