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南京保卫战

南京保卫战

南京保卫战,又称南京战役,是指中国军队在淞沪会战失利后,于1937年11月底至12月13日,为保卫国民政府首都南京与进攻南京的日军展开的作战。

淞沪会战后期,中国守军节节失利,国民政府开始考虑南京的防守问题。11月12日,上海沦陷,日军兵分三路向南京追击。蒋介石接连在南京召开高级幕僚会议,会议上唐生智主动请缨保卫南京。11月24日,蒋介石正式任命唐生智为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对南京外围阵地和复廓进行设防。12月1日,日本下达进攻南京的命令,于12月5日完成了对南京的合围,并在当晚展开了对南京外围阵地的进攻。至12月8日,南京外围阵地失陷,唐生智下令弃守外围阵地,中国守军退守复廓阵地,进行防御作战。12月8日晚,日军向南京城发起总攻。次日松井石根发出“投降劝告书”,遭到唐生智的拒绝。12月10日,日军占领复廓阵地,向南京城发动总攻,中国守军发起猛烈反击,但在日军的强大火力支援下,接连败退。12日雨花台阵地被日军攻陷,南京城防出现缺口,中国守军与入城的日军展开激烈巷战。同日下午,唐生智下达撤退命令,但由于命令下达失误,导致约十万中国守军滞留江边,除少数部队顺利渡江,及部分从其他方向撤退的中国守军顺利突围外,大部分滞留江边的中国守军成为战俘。12月13日,南京陷落,日军入城后,对缴械的中国守军和南京城中的百姓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自淞沪会战至南京保卫战期间,中日双方一直就和谈问题进行磋商,日军攻陷南京城后,为了扩大战果,在中日和谈工作中提出了极为苛刻的条件,该条件遭到了中国人民的反对,国民政府最终未能接受日军的和谈条件,中日双方的“陶德曼调停”失败。1937年12月12日,南京即将沦陷的最后时刻,中国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邵力子在武汉广播电台发表广播讲话,题为《我们的信心》,称:“首都被日军围攻,实在是我们莫大的耻辱。”

战役背景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件爆发,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在侵占中国华北地区平津要地的同时,出兵中国上海。国民政府作出主动发起淞沪会战的决策,在华东开辟第二战场。

淞沪会战爆发的同时,紧邻淞沪战场的国民政府首都南京自8月15日起开始频繁受到日军的空袭。随着淞沪会战的战况吃紧,以及南京古城的惨遭破坏,国民政府于10月底起,开始向武汉、长沙和重庆三地疏散南京国民政府的机关人员,以避免日军的胁迫,同时对南京附近各线阵地的加强与构筑。11月初,随着中国守军在淞沪战场的失利,当淞沪守军开始由苏州河后撤,蒋介石便开始召开会议商议保卫南京的策略。

11月9日晚,中国守军全线撤退,至11月12日上海沦陷,历时3个月的淞沪会战结束。日军占领上海后,认为淞沪会战虽然没有歼灭中国军队的主力,但中国军队已处于混乱状态,如抓住时机断然出击,很快就可以占领南京,扩大淞沪会战的战果。日本陆军参谋本部在经过商讨后,于12月1日下达命令,以松井石根为华中方面军司令,攻占中国首都南京。

面对日军向南京的攻势作战,蒋介石自11月13日起三次召开幕僚会议,讨论南京的防守问题。在高级幕僚会议上,时任警卫执行部主任兼军法执行总监部总监的唐生智坚决主张死守南京,并主动承担起保卫南京之职。唐生智的意见得到了蒋介石的首肯,除此之外当时国民政府正寻求外交手段干预日本的侵略,因此蒋介石认为南京保卫战后,国际形势会随之改变。会议最终决定,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军事委员会迁长沙,与此同时发起南京保卫战。

战前态势

中国方面

11月24日,蒋介石正式任命唐生智为南京卫戍司令长官,罗卓英、刘兴为副司令长官,周斓为参谋长。南京卫戍部队除首都警备军谷正伦部等,其他大部为淞沪战场败退下来的军队,且补充了一部分新兵员,战斗力整体较弱,全部兵力约15万人左右。

唐生智发表就职感言,宣誓与南京共存亡,并将南京的防御体系分为东南正面外围阵地和复廊阵地两部分。东南正面外围阵地设于江宁镇、牛首山、淳化镇、汤山、龙潭镇一线,其部署为:以孙元良第72军派出右侧支队至江宁镇附近,任右翼掩护;以俞济时第74军任牛首山至淳化镇附近之守备,并向陵关、湖熟镇派出前进部队;以叶肇第66军任淳化镇附近至凤牛山之守备,并向句容附近派有力之前进部队;以邓龙光第83军任凤牛山附近经拜经台至龙潭之守备,并向下蜀派出前进部队;以徐源泉第2军团在栖霞山、乌龙山一线占领阵地,并封锁长江。

复廊阵地包括雨花台、紫金山、乌龙山、幕府山及南京城垣,为南京城防阵地,守备情况为:以孙元良第8师任右地区雨花台及城南之守备;以桂永清教导总队约两个师任中央地区紫金山及城垣东部之守备;以宋希濂第78军任左地区江山、幕府山及城北守备;以王敬久第71军任河定桥至工兵学校一线之守备;以约两个团的宪兵部队任清凉山附近之守备。

日本方面

日本陆军参谋本部作出进攻南京的命令前,占领上海后的日军便以6个师团,20万的兵力沿京(南京)沪线大举进犯,分三路进军,企图从东西两面对首都南京形成合围。

11月25日,日军攻占无锡,进攻中国军队所在的锡澄线,与中国军队在江阴要塞对峙。12月1日,日军得到参谋本部进攻南京的命令后,于当晚攻陷江阴要塞。

参与围攻南京的日本华中方面军由上海派遣军和第十军两个军组成。第十军所辖第十、第十一、第十三三个师团沿京(南京)沪线经丹阳、镇江、句容西进;第三、第九师团由金坛进攻南京;第十军一部沿宜兴、溧阳、水公路前进,并以第六、第十八师团沿宁国—芜湖公路进攻芜湖,以切断中国军队西撤之路;上海派遣军从12月3日期以第十三师团从江北迂回围攻南京。

至12月5日,日军华中方面军完成了对南京的合围,对以南京为中心的长江南岸中国军队的阵地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包围圈。

战役过程

日军发起进攻

12月5日,日军第16师团约3个联队在坦克、大炮掩护下向句容发起进攻,其主力军从土桥镇、牧马场包抄中国守军第66军两翼,并攻占了新塘,句容守军的退路被切断。中国守军第66军进行反击,双方陷入苦战。

12月6日,向牧马场攻击前进的日军入侵孟塘,后接连进至高家庄、大胡山一线,威胁中国守军侧背。唐生智急令中国守军向孟塘、大胡山进攻,但由于部队进展迟缓,以及未能协同作战,故未能在有利时机内歼灭日军。同日,日军第9师团1个联队攻克中国守军第51师湖熟镇防线,湖熟失陷。当日,日军正面部队皆已在宣城、秣陵关、淳化镇、汤水镇、龙潭一线的中国守军外围阵地对峙。

12月7日拂晓,日本军部下达攻占南京的命令,日军遂对南京的外围阵地发起总攻。12月7日,汤山方面的一线阵地失陷,次日,汤水镇在日军主力协同炮兵机械化部队的猛攻下失陷。与此同时,高家庄、大胡山一带的中国守军均因伤亡较重而放弃阵地。8日午后,淳化方面的中国守军第51师伤亡惨重,其第5营官兵几乎全部牺牲,淳化最终被日军攻占。此外,在秣陵关、板桥一带的中国守军在日军坦克部队的强攻下接连败退,日军直逼牛首山阵地。

南京复廓防御战

至12月8日,南京外围阵地均被日军突破,唐生智于当晚下令放弃外围阵地,集中兵力固守南京城。与此同时,蒋介石于当晚飞离南京,并向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请求调停中日战事。12月8日晚,中国守军退守南京复廓阵地,其具体部署为:第74军固守牛首山一带据点至河定桥之线;第88师固守雨花台;第71军第87师固守河定桥至孩子里(江南铁路北)之线;教导总队固守紫金山;第2军团固守杨坊山、乌龙山之线及乌龙山要塞;第36师固守红山、幕府山一带;第66军至大水关附近集结整理待命;第83军之第156师及第36师之1团,在青龙山、龙王山线掩护撤退;在镇江之第103、第112师向南京急进。

12月8日晚,日军向南京城发起总攻。按照战略部署,上海派遣军负责攻占中华门、太平门、和平门,第10军攻占共和门、中华门、水西门;两军在城内的作战区域以“共和门——公园路——中正街——汉中路”为界。日军趁中国守军立足未稳,于当晚接连攻占高桥门、七桥瓮、中和桥,并于次日突进至南京城光华门外大校场、通光营房,并以炮火将光华门轰开两个缺口,派出小股部队进入城内。由于中国守军配置了反坦克炮、机关枪,并在城墙上大量投掷手榴弹。在中国守军的第87师后续部队的反攻下,大校场的日军伤亡惨重。但一部分日军仍盘踞在通光营房和光华门城洞里顽抗。

南京城垣守卫战

中日双方在光华门外激战之时,松井石根向南京城内的中国守军发出劝降书,限中国守军于10日上午进行答复。唐生智拒绝了日军的要求,并于10日傍晚下达命令,以复廓阵地于日军做最后的战斗,并严令各军私自逃跑、撤退。

日军劝降不成,于10日下午1时从雨花台、通济门、光华门、紫金山等处同时发起总攻,日本空军为配合陆军的作战,对南京城外的中国守军阵地进行猛烈轰炸,并对紫金山的中国守军实施重点轰炸。

光华门附近,日军在炮火的掩护下,接连向城内发起冲锋,在中国守军的阻击下两次被击退。10日晚,中国守军第156师组成敢死队,将潜伏在光华门内的日军小股部队消灭尽。光华门、通济门城防得以转危为安。紫金山方面,负责防守的教导总队居高临下接连抵挡住日军第16师团的猛攻。11日晚,唐生智曾连接蒋介石两份电报,称“如情势不能持久时,可相机撤退,以图整理而期反攻之要旨也”。

至12日,日军在强烈的炮火下,接连攻克中山陵、吴王坟,紫金山的城防被轰塌三处。雨花台方面自12月10日日军总攻起来战斗最为激烈,在日军第114、第6师团的猛烈攻击下,日军占领江心洲,威胁中国守军第74军侧背,第74军遂撤至水西门,雨花台阵地暴露。次日,日军接连攻克雨花台右翼安德门、凤台门阵地,中华门被轰塌。

12日晨,各路日军再次发起总攻,中国守军与之激战至中午,雨花台主阵地被日军突破,第88师在退入城内时,被日军突入城内,第88师等中国守军遂向城北溃败。与此攻势,日军主力从中华门攻入南京城,至此南京城城垣被攻破,双方展开激烈的巷战。

中国守军溃退

12日下午3时,败退的第88、87两师部分官兵企图从挹江门渡江北逃,被第36师及本部特务队阻拦,南京城内中国守军秩序大乱。5时,唐生智召开高级将领会议,决定弃城撤退,并拟定了详细的撤退计划。然而蒋介石因寄希望于外交谈判,故急令唐生智再坚守南京,蒋介石在电中称“如南京能多守一日,即民族多加一层光荣,如能再守半月以上,则内外形势必一大变;而我野战军亦可如期策应,不患敌军之合围矣”。

唐生智见南京已不可守,遂下令突围,具体计划为:第74军由铁心桥、谷里村、陆郎桥以右地区突围;教导总队、第66军、第103师、第112师,第83军于紫金山、鹿麒麟门、土桥镇一线向皖南突围;第2军团、第36师、宪兵部队及直属队、南京卫戍司令长官等渡江突围。然而,唐生智最终做了一个补充命令,即第87师、88师、74军、教导总队等部队如不能突围可以轮渡过江,向滁州集结。

唐生智的这一补充命令使得各部不顾先前的命令纷纷涌向江边,各江口的部队已经远远超过轮渡的负荷。下关与浦口之间集结了约10个师10万人的兵力;挹江门前因争相渡江部队之间起了冲突,士兵任意鸣枪。负责掩护撤退的第78军军长见到中国军队在争相渡江中自相残杀的场面不禁潸然泪下。最终10万等待过江的部队,除第74军因组织较好,乘轮渡成功渡江5000人,以及少量士兵泅渡过江外,大多滞留江边。其余方向的突围部队,仅有第66军安全抵达浙皖边区,其余部队仅有少部分突围,大多都以身殉国。

12月13日,南京城告陷,滞留城中的中国守军惨遭屠杀。

结果与后续

伤亡结果

中军损失

由于南京陷落后,日军制造了南京大屠杀,大量放下武器的中国战俘惨遭屠杀,加之战乱时期户籍和兵役制度相对混乱,因此统计南京保卫战中国守军的伤亡结果一直较为困难。

时任南京卫戍司令长官部参谋处第一科科长谭道平于1946年以亲身经历写就《南京卫戍战史话》,该书对参加南京保卫战的各部队人数有较为系统的分析,认为南京保卫战中国守军的参战人数为81000人,战斗损失为36000人,撤退人数为45000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副会长孙宅巍在《南京保卫战史》一书中,认为南京守军较为准确的人数为15万人,损失达10万人之多,只剩下了不足5万官兵撤到后方,且部队已大多不成建制。日军攻占南京后公布的所谓“战绩”,称“我军扫荡敌军人数合计约80000,逃亡人数约20000,俘虏数千”。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员,根据前者所计数的史料,通过统计、对比、分析,估算得出南京保卫战中方兵力10.8455万余人、撤离3.253万余人、损失7.3781万余人的数据下限;合理的区间应为参战人数11—15万、撤离人数3—5万。

日军损失

该战役中,日军投入的兵力上,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称“日本进攻南京有百万大军”,孙宅巍认为进攻上海的上海派遣军和第10军,共计有四个师团又两个支队、一个先遣队。由于日军乃得胜之师,又随时注意补充第一线兵力,因此这些部队基本或接近满员,按以满员计应有10万左右。

日军进攻南京的伤亡人数,日军公布的战况统计报告中显示该战日军仅伤亡4800人。中方的报道统计是不低于1.5万人。孙宅巍考虑到战场报道中缩小自己损失、夸大敌方损失等因素,认为大致可把日军的兵力损失定在1万名左右。

相关后续

南京大屠杀

日军进入南京城后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日军进入南京城时,各城门和江口堵满了滞留城中的士兵和逃难的百姓,这些人成为了日军首批屠杀目标。次日,日军大部队进入南京城,开始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大规模的屠杀事件。12月17日,日本华中方面司令官松井石根进入南京城,南京城的屠杀行为愈加惨烈。在大屠杀的同时,日军强暴、奸淫中国妇女,同时对南京城大肆纵火、劫掠,使得南京城惨遭破坏。

抗战胜利后,相关部门对南京大屠杀进行统计,认定南京大屠杀中有30万以上的中国军民遇难。经济损失方面,据抗战后的不完全统计,日军在南京城抢劫器具30.9万余件,衣服540万件,金银首饰1.42万两,书籍14.86万册,古字画2.84万件,古玩7300件,牲畜6200头,粮食1200万石,此外还包括毁于纵火的工厂、房屋、商店等。

陶德曼调停失败

七七事变后,蒋介石寄希望于使用外交手段,由国联出面干涉中日战事。中日双方在淞沪战场相持不下时,日本政府出台使用外交手段与中国进行外交谈判的政策,通过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对中日战事进行调节,由于蒋介石仍寄希望于国联,且要求日方的和谈条件必须是恢复成七七事变之前的状态,否则不接受日军的和谈,陶德曼的调停工作陷入停顿。

随着上海沦陷、南京告急,蒋介石见国联对中国无实际支持,12月2日,蒋介石向陶德曼表示愿意接受与日本的和谈,开启了第二次陶德曼调停。次日,南京陷落,日本借助其在南京取得的军事上的胜利,向中国提出了更为苛刻的条件,同时展开了对国民政府官员汪精卫等人的诱降。不久,中日密谈的消息暴露,社会舆论一片哗然。国民政府面对人民群众的抗议,以及日军提出的苛刻条件,不敢继续接受日本的和谈,陶德曼调停遂告失败。

战役评价

南京保卫战进行期间,《大公报》曾先后发表多篇社评,战役之初,《大公报》发表社评《置之死地而后生》,号召“全国军民作死里求生之战斗团结一致,坚决勇敢长期应战保卫祖国的独立”;南京城陷落之日,《大公报》发表社评《对于一切爱国者的警告》,向全国军民擂响了激动人心的战鼓,激励广大中国人民绝境中奋进。

1937年12月12日,南京即将沦陷的最后时刻,中国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邵力子在武汉广播电台发表广播讲话,题为《我们的信心》,称:首都被日军围攻,实在是我们莫大的耻辱。但我们应格外坚定抗战的决心,千万不可稍有悲观失望!我们不怕失败,只怕气馁。我们对日抗战,本是从极端的困苦中求生存,求复兴。

《毛泽东谈抗战》一文中,对南京保卫战进行了点评,毛泽东称:目前抗战,虽遇挫折,但在此挫折中,吾人已获得伟大教训。全国久已普遍认识致败之弱点。今后极应实施战略的反攻,改革军队素质,提高政治自觉性,进行独立自主的运动战以歼灭敌人。

日本随军记者小坂英一,根据战地见闻作《南京大攻略战从军私记》,记载了其随军队从上海至南京期间的见闻:沿途都有炮垒、战壕、火迹、弹痕,使人如亲见激战的面目;断壁残垣战火未熄,壕沟弹片鲜血尤殷。

中日参战部队

中国军队

日本军队

中方牺牲将领录

在南京保卫战中有8位实据可查国民党军牺牲将领,分别是:

后世留存

紫金山抗日碉堡群

紫金山抗日堡群是南京保卫战的重要遗迹,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国内规模最大且保留最完整的抗日碉堡群,已发现的碉堡有53处。碉堡群中以老虎洞阵地和西山阵地为紫金山战场的主要阵地。碉堡的外形,以圆柱体居多,少数为长方体,圆柱体外径最大者达4.6米。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于1985年8月15日建成开放,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实展、“三个必胜”主题展、“二战中的性奴隶-日军慰安妇”制度及其罪行展威基本陈列,共展出近4000幅照片,9992件各类文物,262部影像资料,展示了南京大屠杀、日军“慰安妇”制度、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历史。

纪念馆是关于南京大屠杀历史、日军日本女子挺身队制度、世界反法东西斯战争胜利的综合型博物馆,大量的文物、照片、历史证言、影像资料、档案以及遗址历史真相做了完整的阐述,每年都会投入资金对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慰安妇"制度受害者、抗战老兵等群体进行援助。

参考资料

第八集 南京保卫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档案局.2024-11-28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2023-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