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周海婴

周海婴

周海婴(1929年9月27日—2011年4月7日),出生于上海市,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鲁迅研究会名誉会长,是鲁迅和许广平唯一的孩子。

1948年10月,周海婴从上海到东北解放区学习并开始参加革命工作。1952年10月,到北京大学物理学系学习。1955年4月,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60年9月,周海婴进入中央广播事业局工作。2005年,周海婴被聘为厦大鲁迅纪念馆名誉馆长。2008年,周海婴在北京举办了“镜匣人间——周海婴八旬摄影展”,照片内容以人物为主,也体现了其对社会的关注。2010年,《鲁迅回忆录》手稿本完整面世,周海婴任该书的主编。周海婴先后著作出版了回忆录《鲁迅与我七十年》,整理出版《许广平回忆录》等书籍。曾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届、五届、六届、七届全国人大代表,政协第八届、九届、十届、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也曾任上海鲁迅文化发展中心理事长,中国鲁迅研究会名誉会长,北京鲁迅纪念馆、绍兴鲁迅纪念馆等职务。

2011年4月7日凌晨,周海婴先生在北京医院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82岁。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周海婴1929年9月27日出生于上海市,是鲁迅许广平唯一的孩子。鲁迅给其取名为“海婴”,意思就是上海出生的孩子。7岁那年,父亲鲁迅逝世。

1936年鲁迅去世后,母亲许广平带着8岁的周海婴到杭州市蔡姓女友处休养。10岁那年,周海婴正式拿起相机开始拍摄;12岁时,许广平在他的相簿上题写了“雪痕鸿爪”“大地蹄痕”,以鼓励做出成绩。1942年起,周海婴开始拍摄,后从没间断过,一共拍摄照片两万余张,其中有许多重要历史时刻瞬间。如1948年,周海婴随母亲和郭沫若、李济深等500多名爱国民主人士从香港特别行政区绕道沈阳市大连市北上北平市。20岁的周海婴用镜头记录同行的共和国贤达的生活瞬间,后成了新政协档案的历史孤本。

生平经历

1948年10月,周海婴从上海市到东北解放区学习并参加革命工作,后到华北大学台湾辅仁大学学习。1952年10月到北京大学物理学系学习,任实验员、器材组长,1955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9月进入中央广播事业局工作,历任技术部副主任、政策法规司副司长等职。曾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届、五届、六届、七届全国人大代表,政协第八届、九届、十届、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2005年,周海婴应厦门市大学之邀,第一次来厦门,并被聘为厦大鲁迅纪念馆名誉馆长。2006年,周海婴再次来到厦门市,参加厦门大学85周年校庆、厦大鲁迅纪念馆重修开馆暨鲁迅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在三天的鲁迅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来自国内外的70余名鲁迅研究专家、现代文学学者就 “鲁迅在厦门”、“鲁迅与中国文化省思”等主要议题进行深入的学术研讨。2008年,周海婴举办了“镜匣人间——周海婴八旬摄影展”,照片内容以人物为主,其中有家庭生活照片,捕捉了母亲许广平磨杏仁、誊写鲁迅日记的镜头,也体现了其对社会的关注,比如拍摄解放前街头乞讨的孩子、杂货小贩,露宿街头的难民以及上海弄堂生活等。2010年,《鲁迅回忆录》手稿本完整面世,周海婴任该书的主编。

周海婴作为鲁迅仅有的儿子,其先后著作出版了回忆录《鲁迅与我七十年》,整理出版《许广平回忆录》等书籍,向中国捐赠鲁迅先生的房产和珍贵文物资料等。曾任上海鲁迅文化发展中心理事长,中国鲁迅研究会名誉会长,北京鲁迅纪念馆、绍兴鲁迅纪念馆、厦门鲁迅纪念馆名誉馆长,笃志女中绍兴鲁迅中学名誉校长,中国鲁迅研究室、上海鲁迅纪念馆顾问。

2011年4月7日凌晨,周海婴先生在北京医院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82岁。

人物生活

家庭生活

周海婴父亲为鲁迅,母亲许广平。夫人是马新云,两人上世纪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在上海成为邻居,互为要好并结婚。婚后二人共有三子一女。其中长子周令飞,次子周奕斐、三子周令一及女儿周宁。周海婴另有一侄孙,就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明星许绍雄

个人生活

周海婴一生热爱摄影,在其八十岁生日之际,举办了《镜匣人间——周海婴80摄影展》个人摄影展,人们才逐渐知道周海婴是一位摄影家。

个人作品

书籍作品

个人摄影展

2008年,周海婴举办了“镜匣人间——周海婴八旬摄影展”。

个人理念

关于文化

生活中的周海婴,不但写作,出版了《鲁迅与我七十年》《鲁迅回忆录》《鲁迅是谁》等书籍。 其还摄影,拍摄过大量具有非凡历史与人文价值的纪实摄影,包括《文学家巴金》《胡风家属》等文学家系列;记录解放前上海市难民生活的《难民》系列;还有亲情作品系列《母亲许广平在外滩》《三叔周建人》《周家“老台门”》等。

关于写作

周海婴认为:现在的青少年写作真心话太少,假、大、空太多,匠气太重。全国有数家上海市鲁迅中学,周海婴经常到青少年中走走,对他们的写作现状有所了解。他认为:学生写作有问题,和阅读有问题密切相关。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许多学生舍弃了经典文学这一类的‘闲书’,而把注意力集中于‘某某考试作文攻略’。青少年还应多用眼睛看社会,多体验生活,但凡成就卓著的文学家,他们的眼睛都是关注社会的。

关于摄影

周海婴建议:当下随着摄影活动的广泛普及,通过摄影来教育青少年也是一种很好的途径。现在很多青少年迷恋电子游戏,这已成为社会一个关注点。希望各种摄影展能带动青少年从游戏中脱离出来,拿起照相机去摄影。周海婴认为,让他们用眼睛、相机定格社会,发现社会本真,帮助树立科学的人生观,这或许是摄影的一个新功能。

关于读书

长江文艺出版社主编安波舜回忆,“我们长江社与周老的关系始于出版许广平著《鲁迅回忆录》。《鲁迅回忆录》初版于上世纪五十年代,里面有很多当时作者不得以的修改和提法,为了恢复作者许广平的原稿原貌,周老决定以文史资料形式再版。”当时签了两万册精装版合同,但事后,周海婴一直担忧出版社亏损,“你们能发行那么多吗?现在人们都追星、追物质的东西,鲁迅的东西怕是没有市场吧?”在周海婴的坚持下,初版数量由两万册降到5000册,结果发行了4万多册,并得到了鲁迅研究界和业界的好评。“周老很高兴,当即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将编辑酝酿中的36卷、1500万字、囊括鲁迅和许广平全部作品的《鲁迅大全集》交由长江出版。”

任职经历

2005年,周海婴被聘为厦大鲁迅纪念馆名誉馆长。曾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届、五届、六届、七届全国人大代表,政协第八届、九届、十届、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也曾任上海鲁迅文化发展中心理事长,中国鲁迅研究会名誉会长,北京鲁迅纪念馆、绍兴鲁迅纪念馆、上海鲁迅纪念馆顾问等名誉馆长。还出任笃志女中绍兴鲁迅中学名誉校长,中国鲁迅研究室、上海鲁迅纪念馆顾问,中国无线电运动协会(CRSA)顾问(火腿电台呼号BA1CY)等职务。

社会活动

2004年,周海婴倡议发起“鲁迅青少年文学奖”的设立。2009年,该奖项举办了第一届,其宗旨是:“尊重母语,学习语文,独立思考,培养韧性”。由鲁迅文化基金会指导,上海鲁迅文化发展中心与上海教育报刊总社、东方教育时报主办,鲁迅青少年文学奖组委会联合部分学校与机构共同承办此项年度大型活动。

2006年,76岁高龄的周海婴来到厦门市,参加厦门大学85周年校庆、厦大鲁迅纪念馆重修开馆暨鲁迅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在三天的鲁迅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来自中国国内外的70余名鲁迅研究专家、现代文学学者就“鲁迅在厦门”“鲁迅与中国文化省思”等主要议题进行深入的学术研讨。周海婴在大会上作了《鲁迅是谁》的发言。

2007年7月,周海婴在锦州凌海出席萧军诞辰一百年纪念大会。期间获得沈阳市沈阳收藏家詹洪阁赠送其父鲁迅的两件早期史料,令周海婴十分高兴。

人物事迹

父亲鲁迅的遗嘱

鲁迅在遗嘱中“希望后代万不可做空头文学家”,这一教诲始终贯穿于周海婴的一生。他的启蒙教育一向顺其自然,不被强迫。小时候,他很喜欢一种叫积铁成像(也叫小小设计师)的玩具。这是一盒用各种金属零件组成的玩具。他用这些零件学会了组装小火车、起重机,装好了再拆,拆了又装,鲁迅总是在一旁鼓励他。鲁迅去世后,周海婴用自己储蓄多年的压岁钱交纳学费,报考南洋无线电夜校,1952年考进北大物理系后开始走上科研道路,最终成为一名无线电专家。

一生痴迷于摄影

周海婴第一架照相机是从母亲许广平的朋友借来的一只小方木匣镜箱,由此正式开始学习摄影。对于儿子的喜爱,许广平非常支持。周海婴拍的早期照片都用几本厚厚的黑卡纸老式相册珍藏着,都是许广平帮儿子细心粘贴的,有些用了三角形相角。许广平还为海婴的初学摄影簿亲笔题字:“姚雪垠鸿爪”“大地蹄痕”。周海婴拍摄的《华中轮抵达东北解放区(丹东)》《民主人士讨论新政协的召开(沈阳铁路宾馆)》《黄炎培在火车上致词(火车上)》等照片被摄影界称为见证历史的“孤本”。

捐献鲁迅遗物给国家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许广平、周海婴母子将鲁迅留下来的物质财富,包括鲁迅在北京的两处房产,以及在北京、上海市的生活用品——小到一双筷子,大到家具,还有鲁迅的手稿,全部捐献给了中国。

因书价高买过盗版书

2007年3月7日,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举行界别联组讨论。周海婴发言称自己买过盗版书,自己要检讨一下。话题从“于丹现象”说起,周海婴认为“于丹现象”和“易中天现象”都说明———不是书卖不动,不是大家不看书、不买书。而是因为书价虚高,使许多老百姓不得不去买盗版书。 周海婴建议从广大读者角度出发推广普及本和“廉价书”,将虚高的书价降下来,使更多的人享受到知识的阳光。

后世纪念

2019年3月1日,为纪念鲁迅先生独子周海婴诞辰九十周年,“记忆星辰——纪念周海婴诞辰九十周年摄影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启幕。展览展出周海婴先生收藏、拍摄的摄影作品百余幅,集中展现了周海婴先生对摄影的独特理解和非凡成就。开幕当天,周海婴之妻马新云和长子周令飞都出现在展厅现场。周令飞表示,父亲从事摄影70年,一直非常低调。2008年才第一次将压箱底的照片拿出来在孔子庙展出。2019年是父亲的摄影作品首次进入国家的美术馆,代表了摄影界对父亲摄影作品的文献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肯定。

2011年4月7日凌晨,周海婴离开了这个世界。为了传承父亲的精神,周海婴病逝前给后人留下了三个遗愿,一是出版1500万字33卷的《鲁迅大全集》;二是办好今年9月鲁迅诞辰130周年纪念活动;三是成立全国性的鲁迅基金会。2011年9月26日,是鲁迅的第130个生日,周海婴的遗愿已经完成了两个。除了已经顺利完成的两个愿望,最后一个关于全国性鲁迅基金会成立的愿望,也在同月25日的“鲁迅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有了着落。

人物评价

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赵丽宏获悉周海婴去世的消息说:“鲁迅之子是一个很重的头衔,但他承担得起。”(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赵丽宏 评)

摄影评论家刘铁生曾评论说:“周海婴摄影作品不仅记录了鲁迅的挚友、周氏家族,还以平民真实的视角记录了大量底层的人,这与鲁迅的精神一脉相承,因为他是鲁迅的儿子,心灵深处有着和父辈一样的关注。 ”(摄影评论家刘铁生 评)

在友人眼中,周海婴之可敬尤在于他为人低调、谦和、朴实、生动。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赵丽宏说,“相识这么多年来,我感到海婴先生是一个正直、有智慧、有修养的人,也是一个老派的知识分子。”前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孙郁回忆说,“周海婴很多地方都像鲁迅,他脾气耿直,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他很低调,很少见到他在媒体上说话,偶尔有,也很谦虚。私底下说话待人,他向来很幽默。学术方面,基本不发表意见,只是很支持,很关注。当年他和许广平先生把鲁迅的遗稿都捐出来支持鲁迅研究工作,令我们非常感动。”(友人赵丽宏 孙郁 评)

年轻时,周海婴他不愿在父亲的光环下生活;年老后,他又执着地想研究父亲,为他多做一些事情。(北京鲁迅博物馆常务副馆长 黄乔生 评)

参考资料

他是鲁迅独子,70年拍摄数万张底片,不为“猎奇”只为证明时事.今日头条.2023-11-18

周海婴(1929-2011).光明网.2023-11-18

鲁迅的光环让他不自在,但他对得起“鲁迅之子”四个字.今日头条.2023-11-18

海峡导报:厦大老师追忆周海婴老先生:厦大让他有回家的感觉.厦门大学新闻网.2023-11-18

周海婴很多地方都像鲁迅 名片简单只有一个邮箱——中新网.中国新闻网.2023-11-18

..2023-11-18

一代文豪鲁迅55岁离世,其后人今何在?独子成高官,孙女远嫁日本.今日头条.2023-11-18

摄影家——周海婴.半月谈.2023-11-18

鲁迅与我七十年.豆瓣读书.2023-11-18

追忆周海婴:他承担得起鲁迅儿子的头衔(组图).中国新闻网.2023-11-18

镜匣人间.豆瓣读书.2023-11-18

鲁迅回忆录.豆瓣读书.2023-11-18

历史的“暗室”.豆瓣读书.2023-11-18

鲁迅是谁.豆瓣读书.2023-11-18

2011年逝去的文化人:周海婴担得起鲁迅之子头衔.中国新闻网.2023-11-18

周海婴语录:今天大家都成了背着壳的蜗牛.中国新闻网.2023-11-18

[纪念周海婴先生]周海婴:我喜欢朴素的摄影.中国摄影家协会网.2023-11-18

鲁迅之子周海婴昨日病逝 出版鲁迅大全集成遗愿.胶东在线.2023-11-18

周海婴 Haiying Zhou.豆瓣读书.2023-11-18

第十届“鲁迅青少年文学奖”公益活动启动 打造青少年文化原创.今日头条.2023-11-18

鲁迅独子周海婴昨晨逝世(组图).鲁迅独子周海婴昨晨逝世(组图).2014-06-01

周海婴委员质疑高书价.新浪网.2023-11-18

迅迎第130个生日 鲁迅精神:岁月拂不去的光芒.中国文明网.2023-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