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欧风格
北欧风格,指欧洲北部——挪威、丹麦、瑞典、芬兰、冰岛五国的艺术设计风格(主要指室内设计和工业产品设计)。这些国家由于地理位置、民族文化等原因被视为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因此北欧风格又被称为“斯堪的纳维亚风格”。
历史上,北欧诸国均为农业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受到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和欧洲大陆新艺术运动的影响,北欧才开始了具有特色的设计改革。北欧地区气候寒冷,因此北欧人在家居色彩上会选择面积较大的鲜艳的纯色,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20世纪初,浅色调才被北欧人尝试用来装饰空间。北欧风格将德国的“功能主义”理念和本土的人文主义相结合,更关注人本身的需求,在单个产品的设计上不再过度强调几何。在北欧风格的室内装饰中,善用皮革、木材等,家具所使用的木材基本上未经精细加工,在设计上也不喜欢雕花和纹饰。到20世纪40年代,北欧风格形成了系统独特的风格。
北欧风格注重功能、追求理性、颜色明朗、不饰雕琢、以人为本、崇尚自然,以简洁著称,以服务大众为主旨,提倡人人平等的观念,努力为社会中所有的人(包括残障人士)进行设计。北欧风格对后来的“极简主义”“简约主义”“后现代”风格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形成因素
自然地理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英文为Scandinavia,包括丹麦、瑞典、挪威、芬兰、冰岛等五个国家。北欧英文为Nordic Europe,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开始被广泛应用于对北欧这五个国家的总称。北欧地处北极圈附近,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和短促,但由于其海陆位置和海洋性气候的影响,它的气候与同纬度地区相比,全年气温偏高,更适宜动植物生长。北欧雨水充沛,为覆盖该地区的茂密森林提供了良好的生态条件;湖泊作为天然蓄水池,它维持了该地区一年四季相当大一部分的电力供应;海域辽阔,使得捕鱼成为该地区国家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由于北欧的冰盖在欧洲地区最晚消退,使得林区树种相对贫乏、生态环境单一。北欧土壤的生成时期较晚,在狭窄的局部范围内土壤品质与种类各异,有良田,也有可耕地,但大部分完全无法耕种。在19世纪后半叶人口过剩之际,大量农业人口迁徙至美洲大陆寻找他们的命运。北欧天然资源种类单薄,因此在工业革命时代处于非常不利的经济地位,直到20世纪各国才以不同的途径改善了自己的经济环境。
人文经济
在北欧,冰川时期比欧洲其他地方都持续得更久,大约公元前5000年,第一批农民才在此定居。寒冷的气候不适合人们进行长时间的户外活动,这就养成了北欧居民喜爱宁静平和的家居生活的习惯。北欧五国虽然邻近俄罗斯、德意志,但在波罗的海和芬兰湾这个天然屏障之后,它们逐渐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风俗文化和生活方式。
古代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人被称为“维京人”,庭(Thing或Ting)是一种人民大会,是维京社会唯一的立法与司法机构。庭使得北欧理智与民主的原则得到了集中体现,并从中逐渐培养出对有限的资源进行精细估价、合理使用的风尚。因资源缺乏而产生的一支具有熟练技能的劳动队伍成为当时北欧社会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他们工艺精湛,对有限的资源进行配置、斟酌、加工、再创造,从而形成北欧历史悠久的工艺品生产传统,该传统延续至今,构成了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北欧设计血脉的核心。
历史沿革
起源
北欧靠近北极,气候寒冷,日照时间段短,因此当地人特别喜欢晒太阳,这使得他们在色彩和光线布置上更倾向于白亮。北欧地广人稀,天然资源种类较少,但是森林资源丰富,且铁矿、石油、天然气、地热等矿产资源也较丰富,因此在北欧设计风格中,由这些资源衍生出的金属、塑料、玻璃等材质也多有体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受到工艺美术运动和新艺术运动的影响,北欧才迈出工业文明的步伐。北欧设计诞生之初,受到包豪斯风格所倡导的功能主义的影响,但由于此风格过于冰冷、过分拘泥于几何形式,因此并未在北欧生根。后来,来自德国的功能主义在北欧融合了当地的人文主义,相对于过分强调几何,它更注重于人们本身的需求,且形式简约,于是在北欧设计中得到了深入发展,北欧风格开始形成。
发展
工艺美术运动和新艺术运动提倡师法自然,反对矫揉造作,这与北欧的民族精神和设计观念不谋而合,北欧国家成立了诸多工艺协会。如:1845年瑞典成立了瑞典公益协会,1875年芬兰成立了芬兰手工艺和设计协会,1918年挪威成立了挪威手工艺和工业设计协会。这些协会将欧洲的设计理念带回北欧,同时维护着手工艺生产的高标准。北欧各国的工业发展从先前的手工艺行业开始启动,逐步涉及家具、染织、金属工艺、陶瓷等行业。在1900年巴黎世界博览会上,北欧设计的陶瓷、家具、金属工艺和新艺术染织都得到了肯定,特别是设计中固有的传统工艺令人瞩目。
北欧风格在其发展中,还受到了东方文化元素的影响。在19世纪,丹麦设计师托瓦尔·宾德博尔的黑陶、金工和染织作品就从中国设计中吸取了灵感。丹麦家具设计师汉斯·维格纳设计的椅子就体现了他的中国文化情结。
在德国工业同盟的影响下,1911年~1915年左右,丹麦、瑞典等国相继成立了类似工业同盟组织。在1930年斯德哥尔摩博览会上,北欧设计展品大放异彩,其中包括广播、录音机、汽车、电话亭、钟表、桌椅、橱柜、玻璃制品、陶器、照明设备等,参展的设计师有西蒙·盖特、卡尔·马姆斯登、西格德·劳伦兹。1931年,丹麦著名设计师和建筑师阿尔托两度到柏林拜访包豪斯校长瓦尔特·格罗皮乌斯,包豪斯给予了北欧许多设计上的启示。在1939 年的纽约世界博览会确立了“瑞典现代风格”作为一种国际性概念,博览会上的芬兰展厅就是芬兰建筑师阿尔瓦尔·阿尔托设计的。尽管北欧各国设计都有其历史背景,但是在1950年的一次以设计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为主题的展览后北欧风格才被作为一种风格而被广泛接受。在1951-1954年米兰三年展上,芬兰的陶瓷和玻璃器皿等产品受到赞扬,人们心中开始形成“芬兰设计”的概念。北欧国家的设计组织达成了合作,第一项合作就是名为“北欧设计”的展览。在美国艺术基金会的赞助下,从1954-1957 年,这些展览在北美22 个城市的主要博物馆巡回展出。美国在1954 年举办了“北欧设计”展览,把它作为“优良设计”的例子介绍给社会各界。1958 年,巴黎艺术博物馆举办了名为“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式样”的展览,向巴黎人民展示了北欧设计。1961 年在伦敦紧绷国际都市举办了“芬兰制”展览。北欧设计在国际间广为流行。
北欧风格在接受功能主义的同时,并未照搬其模式,而是在自己的民族意识下对其缺陷提出质疑并做修正,遵循功能主义的原则又秉承北欧的文化内涵。因此在功能主义转化为冷漠而单调的风格时,北欧设计却适应了时代的要求,集浪漫与理性为一体。
现状
如今,在用户体验、材料选择及生产流程控制等方面,北欧人已经形成了属于自己的可持续设计理念。21世纪是北欧风格家居设计国际化发展的关键时期,企业之间的国际化竞争成为北欧风格设计的主要影响因素。在环境问题的影响下,绿色环保成为了新时期家居设计领域所关注的主要内容,注重高质生活的先进理念也开始融入到北欧家居设计领域,北欧国家的设计和品牌都具有注重环境因素与社会责任的特点。
室内设计
设计理念
以人为本
北欧设计研究人的行为特性,注重人们日常活动的流线设计,满足整个家庭的活动需求,并且运用人体测量学等研究手段和方法研究人体结构功能、心理、力学等与室内环境之间的协调。除了考虑家具造型,北欧设计也致力于使家居生活更灵活便利,如:叠加的椅子节约了人们的生活空间,可调节桌脚帮助人们根据地面进行平稳调节,抽屉、橱柜内部分隔方式也会考虑人们的收纳需求。北欧设计注重人情味,针对残障人士的设计在北欧地区开展得较早,且获得世界范围的影响,如:1974年由瑞典的马瑞·本克特滋和西文·艾克·琼林设计的切面包机就是为残疾人设计了,它可以被牢牢抓住并为面包的放置提供了足够的空间;1980年瑞典的Ergonomi设计小组开发了一系列功能良好的餐具、盘子、水杯等,是为那些手受伤的残疾人所设计的。
诚实设计
北欧风格尊重材质的本貌,不刻意隐瞒用材和工艺,在室内设计上更关注生活本身,注重实用功能的合理性,反对浮夸,节约用材,回归本真。如:屋顶和墙面保持原来的结构,只是简以乳胶漆取得统一感;家具材质的肌理、结疤与构造节点不可以掩盖修饰;家具连接处会保留企口或螺帽。这些细节体现了北欧人对自然材质的审美情趣,材料的环保性也体现了北欧风格对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的诚实态度和责任感。
自然的仿生设计
北欧人注重环保,生活离不开自然,北欧风格的家具、灯具、工艺品的设计常常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如:纺织品的设计图案通常是自然界的植物、动物。北欧人还擅于利用不同的灯光来体现温馨的室内气氛,一改过去人们只用单一照明的方式。在家具设计上,仿生设计成为众多设计师的设计方法。如:丹麦设计师安恩·雅各布森(Anne Jacobsen)为哥本哈根皇家饭店设计的天鹅椅;以及蛋椅。
传统的工艺与技术
北欧风格的家具陈设品大部分的灵感来自于传统和生活,它并不是激进地把现代和传统两者对立,而是保留一部分传统元素,再利用现代的材料和技术,舍弃繁复,既能让人觉得亲切而去接受,又赋予时代的创新,把传统和现代完美统一。北欧风格十分推崇传统的手工制品,无论是传统造型、图案、灵感、色彩,都会在设计中予以表达。如:丹麦设计师凯尔·柯林特设计的Faaborg椅。北欧风格认为传统不论内外古今,只要设计师认为合适,都可研究改进。如:汉斯·维格纳设计的“中国椅”“牛角椅”就吸取了中国明代椅的精华。
设计元素
色彩
北欧风格的室内环境没有繁复的修饰,而是以大面积的浅色来定义功能区域。在选择色彩时,北欧风格常用白色、米色、奶油色、灰色和浅原木色来营造空间的基调,尤其是白色。北欧的日照时间短,因此常会运用一些清新明亮的纯色,如浅蓝、亮红、橙色、荧光黄色来作为空间的局部点缀色,增添活力,且由于色彩的点缀面积较小,所以即便长期居住,也不会让人感觉沉闷和厌烦。同样,黑、白、灰的使用也较频繁,或作为主色调,或作为点缀色,这些色彩组合给人宁静、简约之感。此外,低饱和度的马克龙色也非常契合北欧风格,虽然看起来色彩缤纷,但不混乱。只要掌握好色彩面积的平衡,空间的配色可以随意搭配。
家具
北欧森林资源丰富,木材是北欧风格表达的灵魂。家具和木地板基本都使用未经精细加工的原木,以突出材质的原始自然感,能够平衡生硬的线条和色块。北欧风格的家具多以纯几何形和直线型为主,并具备多功能性的特点。家具造型简洁流畅有力度,细节处理非常到位。与现代主义相比,现代主义过于强调形式,北欧风格的家具从简洁的造型到对自然材料的使用,都展现出人性化的特点。除了考虑其美观性外,北欧风格的家具还考虑是否方便收纳、储藏、组合,细节设计贴心有趣味。
灯饰
灯具在北欧风格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吊灯、射灯、台灯等不同款式和质感的光源在不同空间使用,能更好地表达房间的风格。北欧风格灯具外观不浮夸,充满了设计师的情怀,在传统美学和工艺的基础上,运用全新的材料和设计,创造出个性十足的灯具,与家具的搭配相得益彰。北欧灯饰造型简练,用线条作为设计元素,在结构上追求创新。灯具配色清新稳重,亮丽又低调。材料运用多元化,玻璃、木材、金属、陶瓷都得到了恰当的运用。
织物
北欧风格的织物注重材料本身,给人回归自然、享受宁静之感。织物图案多以当地动植物为主,如:鹿、狗、芬兰棕熊、芬兰松鼠、挪威森林猫、北极海鹰、冰岛马、环斑海豹、阔叶林植物等。窗帘常使用纯色或拼色,以及一些几何图案;地毯多用抽象、几何、线条等图案;抱枕多用纯色、抽象、动植物、几何图案。北欧风格的织物也讲究与家具的和谐搭配,如:木色布艺沙发会搭配浅色抱枕;室内若有深色的挂画,织物通常会选择与挂画相近的纯色调。在质地上,棉麻、藤等天然材料是北欧风格织物的首选,给人亲近自然的舒适感。
装饰品
在北欧风格中,装饰品以玻璃、陶瓷和塑料制品为主,这些小饰品通常色彩明亮,被随心所欲地摆放。造型以自然的有机形态为主,也会成组出现,体现北欧风格的组合型特点。北欧本地的传统纹样常被装饰在饰品上,体现出北欧本土的民族文化。装饰画也是北欧风格的助力,其多用实木边框,色彩层层叠叠,营造出多维空间感,色调柔和,舒适随性。虽然装饰画并不过分强调艺术高度,但非常讲究与环境相协调。绿植在北欧风格中必不可少,中华常春藤、香蕉树、招财树、仙人掌科、橡皮树、多肉等,搭配藤编的篮子或者是用水泥、铁桶、麻绳等材料DIY的各种器皿,为居室增添盎然生机。
工业设计
设计理念
由于气候原因,北欧各国对“家”的概念非常重视。在19世纪末,北欧社会学家埃伦·凯写了《大众化的美》一书,提出设计师应该为普通人的生活设计更美观的产品的宗旨。北欧设计师将注意力聚焦在普通人的生活用品上,希望通过良好的设计和技术手段来提高大众生活质量。到了20世纪30年代,北欧设计师们对刻板的德国功能主义做出了适度修正,形成了自己的特征,在接受简练的几何造型的同时,擅用有机的曲线和曲面。在家具、玻璃、陶瓷工艺品上,这种处理柔化了直线和方形的冷漠感,使之富有动态美,材料上更倾向于使用木材、皮革等当地的天然材质,使功能主义显示出亲和力,将“形式服从功能”调整为在形式服从功能的同时由形式来完善功能,因而被称为“人文功能主义”。
设计特征
人性化
北欧风格工业设计从人性化角度出发,兼具功能性与美观性,人体工程学的引入是人性化设计最重要的因素。芬兰家具设计大师约里奥·库卡波罗设计的Karuselli椅在1974年《纽约》杂志组织的设计竞赛上被评为“最舒适的椅子”。他使用了当时很稀少的玻璃钢材料,制作出符合人体生理系统所需的曲线造型。椅子的座位与腿之间使用了库卡波罗独创的弹性连接,以保证造型的整体感。这项设计是人性化设计与功能结合的典范。北欧工业设计的人性化还体现在为特殊人群设计,1988年,在纽约现代艺术馆举行的针对病人和残障人士的“独立生活设计”展上,有2/3的展品由北欧提供。
重视自然环境
北欧风格工业设计强调以自然形态为模本。阿尔瓦尔·阿尔托设计的Savoy花瓶完全打破了传统轴对称的设计标准,而有着随意且有机的玻璃曲线轮廓,许多人认为此花瓶的设计灵感来源于芬兰那些星罗棋布的湖泊。塔皮奥·维尔卡拉设计的“树叶”托盘,形如一片新鲜树叶,木材的细腻纹理犹如叶筋,整个设计质朴自然。北欧设计师从自然中寻找灵感,但并不生搬硬套,而是对之进行艺术提炼,源于自然,却高于自然,被称为“永不过时的形式”。
简约的设计形式
北欧风格工业设计造型简洁。丹麦设计师阿诺·雅克布森在1952年使用曲目胶合板设计的“蚂蚁椅”是简约风格的代表作。他给椅子外形设计做减法,使椅子的部件仅包含两部分:胶合板座面和靠背、三只作为椅腿的钢管支架。在结构上受包豪斯钢管家具的影响,在形式上却是对机械功能主义的反叛。在靠背与座面造型上,以典型的北欧“微笑式的线条”取代包豪斯生硬的直线。“蚂蚁椅”虽简约,但未影响其功能与审美,人体背部在靠背中能均匀受力,座面的前端设计使使用者的腿部肌肉更放松。
各国设计特征
瑞典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瑞典受到“新艺术”运动影响,虽然瑞典对传统手工业持保护态度,但也没有排斥现代工业特征,使它在北欧五国中最早提出了“功能第一”的思想。19世纪40年代形成了新的陶瓷和玻璃器皿设计风格——瑞典设计风格,这种新风格设计造型简单朴实,功能良好。瑞典的玻璃器皿擅长运用趣味性元素,并赋予其某种象征性,努力在古典主义与现代主义之间寻求平衡。瑞典的“功能主义”与德国的“功能至上主义”有明显区别,瑞典在建筑和家具设计上曾一度受到包豪斯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中期起,瑞典设计师们开始探索自己的现代主义风格,他们强调设计的功能性与大众化原则,也强调图案装饰性,以及传统与自然形态的重要性。如:早期家具设计师布鲁诺·马松和约瑟夫·弗兰克的设计经常采用木材、皮革等自然材料,设计过程高度重视人体工程学,他们的产品具有舒适、安全、方便的特点,为瑞典的现代主义设计奠定了坚实基础。
丹麦
丹麦历来崇尚民主,并具有长期的手工艺传统,它的设计融合了北欧及其它国家的设计思想,同时具有其独特标志。丹麦设计兼具现代设计简单明快的风格和传统典雅的特点,朴素、精细、自然、优美集于一身,是现代与传统的完美结合,被称为“没有时间限制的风格”。自20世纪初以来,丹麦的家具设计就享誉国际,首都哥本哈根的贝勒中心是世界上三大家具展销中心之一。丹麦的灯具简洁又有强烈的个性,是“将一种实用照明转化为艺术形式”。丹麦建筑师兼设计师保罗·海宁森提出:“照明应遮住直接从光源发出的强光,且遮盖面积要大一些,以创造一种美丽、柔和的阴影,且利用相对向下的光线分布,产生一种闭合的空间效 果。”在20世纪20年代,他设计出了世界第一盏PH灯,从而获得了1925年巴黎世界博览会金奖。丹麦的家具设计尤为突出,使用木材、皮革、藤条等自然材料,设计造型更重视从国内外传统家具式样中寻求灵感,如18世纪英国“温莎式” 家具的优雅、中国明式家具的简洁等。丹麦家具具有民主主义特征,适合广大平民消费者。同时也有一批专为少数上层消费者设计的产品,这些产品的手工韵味更强烈、装饰更具特色,具有很高的艺术品味。这种多面适应的特点,也是丹麦设计特征之一。
芬兰
芬兰是北欧除冰岛外最晚进入现代主义阶段的国家,因此在设计上也晚于瑞典和丹麦。芬兰建筑师与设计师阿尔瓦·阿托曾说过:“一切都在于审美与功能。”这句名言对于芬兰设计思想的形成具有很深的影响。到了20世纪60年代,芬兰设计异军突起,成为世界设计中一支非常特殊的力量,被称为“芬兰风” (Finnish Flair)。芬兰的设计形式更加独特新颖,综合运用各种材料,色彩明快、功能完善,完全抛弃了古典形式和手工艺传统。这种风格在建筑、家具、大宗商品、纺织品等方面都有体现。芬兰家具设计师安尼·努梅斯尼米设计的桑拿浴凳,造型奇特,但功能完善,是现代设计中的杰出代表作。另一位家具设计师艾诺·阿尼奥经常以各种圆形作为家具设计的基本造型,时尚又具个人风格,是20世纪50、60年代芬兰波普设计的典型代表。陶瓷设计师凯·弗兰克在50年代设计的一套“基塔”餐具,因其大方的造型和良好的使用功能而被沿用至今。
挪威
由于受丹麦在政治上的影响,挪威设计的开辟之路充满曲折,在设计领域与时代的步伐产生了距离。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挪威许多设计作品都有“装饰艺术”运动风格的痕迹,到20世纪50年代,北欧的设计师的作品在世界上获得了空前的影响,挪威设计师提阿斯·艾克霍弗(Tias Eckhoff)在1949年设计了咖啡和茶具“凹槽”系列,设计中杯口和壶口的波浪线打破了功能主义的纯几何造型,器具上由粗到细的凹槽突出了造型的起伏,给人生机勃勃感,这个设计系列被认为是挪威现代设计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表示出挪威设计已开始大胆而跳跃式地转型。但挪威在消费品的工业化生产上仍落后于瑞典、丹麦和芬兰。到了20世纪70年代,挪威的设计开始跳出封闭狭隘的民族情节,接受了新科技思想,大部分设计师注重利用新思想新技术来提高设计的实用性。如:设计师扬·伦德·克努森最早在办公家具设计中引入模数、标准化等概念。20世纪70年代末,北欧设计中最激进和成功的作品是挪威设计师彼得·奥普斯维克和克里斯蒂安·门格休设计的平衡椅子。挪威的设计彻底突破了现有框架,展现出全新的家具设计概念。
冰岛
冰岛设计师大多在北欧其它国家受教育,因此冰岛的设计风格与北欧其它国家会有相似或共同之处。但是,金属工艺与染织是冰岛传统工艺的杰出领域,其中能看到冰岛设计独特的创造力。冰岛的金属工艺设计具有现代抽象形式,能批量生产雕塑般几何形的作品。染织工艺有着深厚的传统基础,1951年的米兰三年展上,冰岛的染织获得金奖。在家具设计领域,风格保守而传统。20世纪中叶最重要的冰岛家具设计师斯温·基亚瓦尔利用了胶合板和木材制造的具有乡土风格和新颖结构的圈椅,反映出他遵守传统,强调实践与制作工艺的重要作用。
代表人物及作品
卡尔·马姆斯登(Carl Malmsten)
卡尔·马姆斯登(Carl Malmsten,1888-1972)出生在瑞典新技术文明威胁着古老的生活方式的时代,青年时代立志保护和发展瑞典的传统工艺。受过商业教育后,进入木工厂学习家具制作。1916年参加斯德哥尔摩市政大厅的家具设计竞赛,获得第一名。后自己开设工厂,从事家具和室内装饰活动。1917年,在斯德哥尔摩居室设计展览上,他的作品显示出功能主义的倾向。在1925年巴黎国际展览会上,他的家具设计获得金奖。20世纪30、40年代是卡尔·马姆斯登的设计全盛期。他讲究功能主义,以继承瑞典传统木工技术为基础,采用现代加工手段,力求设计纯朴简洁、优质耐用。他的名言“适度则永存,极端则生厌”影响着北欧设计。1928年至1941年,他创办了艾洛夫工艺美术学校。此后,他一边从事设计和写作,一边担任皇家工艺美术学校的教师。他是瑞典现代设计代表人物之一,被称为“瑞典现代家具设计之父”。他一生都投入到家具和手工艺中,即使在他去世后,仍有10000多张设计原稿未曾实现。
卡尔·马姆斯登在1942年制作出了Lilla Aland小奥兰餐椅。他设计的家具建立了轻巧而富于人情味的居家格调,为人们度过漫长寒冷的冬天提供了心理依托。
阿尔瓦·阿尔托(Alvar Aalto)
阿尔瓦·阿尔托(Alvar Aalto,1898-1976)出生于芬兰科塔涅,1916年-1921年在赫尔辛基科技大学学习,1921年去欧洲游历,1923年在于韦斯屈莱成立了自己的建筑事务所,该所于1927年搬回图尔库时重建。1935年,他与妻子艾诺·玛索(Aino Marsio,设计师,1894-1949)创立了制造公司阿尔泰克(Artek)。1946-1948年,在麻省理工学院任建筑学教授,1963-1968年任芬兰科学院主席。作为“有机设计”创始人之一,阿尔瓦尔·阿尔托认为尽量少使用直线,使用富于情感变化的波浪线更能表现亲和力。阿尔瓦·阿尔托的职业生涯跨越了现代主义的诞生和成长期,同时自身也对这场运动影响巨大。他赢得了包括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和美国建筑学院的金奖在内的多项设计奖项,是20世纪建筑和设计的核心人物之一,是北欧建筑和设计的现代主义先锋。
阿尔瓦·阿尔托的建筑设计包括维堡图书馆、帕米奥结核病疗养院、1939年纽约世界博览会的芬兰馆、诺尔马库的Mairea别墅、麻省理工学院的贝克公寓、芬兰的珊纳特赛罗市政中心等。
阿尔瓦尔·阿尔托的第一件重要家具“帕米奥椅”是他为帕米奥结核病疗养院设计的,这件家具使用的材料是他研制三年多的层压胶合板,在确保功能方便的前提下整体造型非常优美。1930年,他开始为维堡图书馆设计一种叠摞式圆凳,其特点是面板与承足的连接非常干净利落。1933年,他成功制作出全木质悬挑椅。1936年,他为伊塔拉公司设计了“皱叶甘蓝”花瓶。1954年,他设计的扇足凳将扇形足和座面直接连接,显示了结构的可能性和木材的自然美。
安恩·雅各布森(Arne Jacobsen)
安恩·雅各布森(Arne Jacobsen,1902-1971)出生于丹麦哥本哈根,1927年毕业于哥本哈根皇家艺术学院,1929年与弗莱明·拉森一同参加“未来之家”设计比赛并胜出,由此开启多才多艺的设计生涯。安恩·雅各布森秉承“整体设计”的理念,对建筑过程中的各种元素都加以设计。他的设计涵盖了建筑、家具等许多领域,是北欧现代主义设计之父,是丹麦“功能主义”的倡导人,也是最早把现代主义引进丹麦的建筑师。
安恩·雅各布森承担的重要建筑项目有哥本哈根的SAS机场航站楼和皇家酒店、牛津大学的圣凯瑟琳学院,特别是圣凯瑟琳学院,因其设计切合建筑的历史语境而被视为他的杰作之一。
安恩·雅各布森最著名的家具是用模压胶合板固定在三条镀铬钢管上的“蚂蚁椅”,以及用玻璃纤维材料设计出的具有雕塑般美感的“蛋椅”“天鹅椅”。而专为SAS皇家酒店设计的“水滴椅”并未在市面上销售,因为是供女性使用的化妆椅,所以很小巧。他也设计了一系列家居用品,包括灯具、金属器皿、纺织品和浴室用品。他的Cylinda系列餐具荣获1967年丹麦工业设计协会颁发的ID奖和1968年美国室内设计学会颁发的国际设计奖。
布鲁诺·马松(Bruno Mathsson)
布鲁诺·马松(Bruno Mathsson,1907-1988)出生于瑞典瓦那穆。1933年,他开始正式在父亲的工厂工作,同年推出第一件以弯曲胶合板及编制皮革条为构件的休闲椅。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布鲁诺·马松的第一设计原则就是以对椅面靠背和地板中间关系的调查为设计依据,并寻找出形式和功能最理想的结合点。1936年,他受Rohsska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邀请,举办个人家具设计作品展。在1937年的巴黎世界博览会上,他的设计作品获得广泛好评。1939年,他的设计作品分别在旧金山及纽约展出。1955年,布鲁诺·马松获得斯德哥尔摩Gregor Paulsson奖章。1958年,他开始与Piet Hein合作设计家具。在他的晚年,开始运用人体工程学原理设计电脑桌。作为建筑师,他是最早在设计中考虑用地热和太阳能作为能源的人。布鲁诺·马松是现代家居设计师中最早研究人体工程学的设计师,并取得了成功。他热衷于研究解剖学,他的设计作品都带有建立在人体科学基础之上的美感。遗憾的是,他早期的设计作品虽被评论界看好,但当时的工业界不愿冒险批量生产,因此造成了这些作品不能大众化。当部分公司后来意识到马松家具的必要性并再版生产后,马松家具才真正成为瑞典家具的象征。布鲁诺·马松是北欧家具设计的先驱者,他的设计思想和手法对后代影响深远。
布鲁诺·马松在1934-1936年设计的Eva扶手椅是他的弯曲木家具代表作之一。20世纪60年代,布鲁诺·马松开始尝试用钢管结构设计出一批“马松椅”,风格独特。
汉斯·维格纳(Hans Wegner)
汉斯·维格纳(Hans Wegner,1914-2007)生于丹麦汤德恩,20世纪20年代后期开始接受木工训练。1936年,汉斯·维格纳在哥本哈根当地的工艺美术学校学习设计。1946年,他与布吉·穆根森开始合作设计家具,在“丹麦木工协会展览会”上几乎每年都能获奖。汉斯·维格纳这一批设计师们以设计为主,多数人有木工基础,并与基本固定的某位技艺高超的木工长期合作,这成为丹麦学派的一个特有现象。1943年,他获得伦敦The Royal Society of Arts颁发的皇家工业设计师荣誉。他几乎获得了颁发给设计师的所有重要头衔奖项。他对于材料的掌控十分精准,他设计的许多作品中,造型都呈现简单、流畅的特点。他的家具成为全世界主要的设计博物馆的收藏品,是使丹麦家具走向成熟的代表,他被全球公认为最具创造力且多产的家具设计师。
1944年,汉斯·维格纳设计出了中国”椅,其特点在于用实木作为整体框架,将靠背与扶手连接成一个整体,再与椅子的座面相结合,造型精简,整个椅子仅剩下基本构件。此“中国”椅不同于明清时代坚硬的坐面,它采用绳编加软垫替代,提升了椅子的舒适度。1947年,由汉斯·威格纳设计的孔雀椅一经展出,便成为焦点。
英格玛·瑞林(Ingmar Relling)
英格玛·瑞林(Ingmar Relling,1920-2002)出生于挪威,从16岁开始在一家家具工厂做工,之后参加了一个室内建筑和家具设计课程。在1950年开设了自己的工作室,正式开始了家具制作之路。起初,他从事室内建筑设计,为学校、宾馆、教堂等设计家具摆设,直到1960年才开始只设计家具,并迅速成为挪威最知名的设计师之一。之后,他与拉斯塔特合作创办家具与室内装饰设计事务所,推出了面向大众的家具系列,被评为1979年度优秀设计。英格玛·瑞林对北欧设计产生了重大影响。
1966年,英格玛·瑞林设计了一件Siesta座椅,是用木材很难实现的一种结构形式。他通过深入的研究和实验,采用胶合弯曲技术,让木材达到了难以完成的弯曲形态。这种椅子的设计,在靠背上采用的优美的线条,符合人体工学设计,提升了椅子的舒适度。1974年,他发表了Flex午休椅,随后又推出Cox椅、Lido椅。
约里奥·库卡波罗
约里奥·库卡波罗(Yrjo Kukkapuro,生于1933年)出生于维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移居依梅塔拉。1958年,约里奥·库卡波罗从芬兰赫尔辛基艺术设计学校的室内建筑与家具设计系毕业。当他24岁时,已有近30项设计投入生产,且市场效果非常好。1958年至1959年,他完成了第一个玻璃钢家具模型。1959年,他开始构思一种“坐上去真正舒适的椅子”,开始了对“卡路赛利”系列家具的探索。卡路赛利系列有椅、桌、箱柜等数十种家具。约里奥·库卡波罗注重对产品生理需求的考察,对“坐”的问题,他的解决方案一流。除了家具,约里奥·库卡波罗在灯具、电话、冰箱、农机具和平面设计方面都有不俗表现。在20世纪下半叶的50年间,他几乎荣获过国际国内关于室内家具设计的所有著名奖项,平均每年都得奖。他是当代顶级家具设计大师之一,他的设计充分体现了他的开放意识和创新精神,是北欧功能主义传统的重要继承者。另外,作为教育家,约里奥·库卡波罗非常注重对年轻设计师的培养,1988年他被芬兰总统授予“艺术教授”的最高艺术称号。
1964年初,由他设计的阿代利亚椅在德国科隆世界博览会上大获成功。1971年后,卡路赛利412椅被许多博物馆永久珍藏。1974年,他于1965年设计的卡路赛利418椅在美国纽约“国际椅子设计竞赛”中获得首奖,得名为“最舒适的椅子”。
价值与影响
北欧风格的设计都是基于天然的材料,充分利用自然环境资源,并不加以过多的修饰,让产品呈现最原始的自然状态。既环保,也让当地的资源得到充分的使用,促进了经济发展,也保护了生态环境。北欧风格强调对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推崇,讲求设计与自然融为一体,创作出简洁、简单、环保的作品,该创作理念也符合未来的发展趋势。设计最初的灵感来自于大自然,最终也回馈给大自然。
北欧风格的设计将人的需求放在了第一位,小到人们的衣食住行,大到人们的心理与精神需求,在北欧设计中都能有迹可循。北欧设计是真正的把人文主义、人性化设计推到极致的。他们不光注重普通人的家居需求,还关注到残疾人士的生活需求,例如对残疾人士设计的作品上,物品摆放高度不能太高,开关等设备也在残疾人能操作的范围内。这种人性化的设计是值得大众去学习的推崇的。
北欧设计以人为本,注重情绪价值的设计理念,对现代主义设计机械化量产的理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日益提升,人们更多的追求高品质、高舒适度的生活家居环境,因此,北欧风格这种关注人的心理与精神需求的产品设计逐渐得到大众的认可,并对后来的“简约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影响深远。北欧风格打开了现代产品设计新的窗户,使得产品设计告别了过去机械化的时代,转而走向更加成熟的人性化设计中。
参考资料
第一章 北欧风格的形成和发展.QQ阅读.2025-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