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庄遗址
蒋庄遗址位于江苏省兴化、东台市两市交界处,分属兴化市张郭镇蒋庄村及东台市时堰镇五星村、双溪村。因泰东河水利拓宽工程需要,2011年10月至2015年12月,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及后续以学术导向为目的的主动性发掘。
蒋庄遗址以泰东河为界,可将遗址分为东西两区,东区(II区)以唐宋时期堆积为主,面积达45万平方米;西区(I区)以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堆积为主,面积近2万平方米。发掘工作主要集中于西区,总共发掘面积3500平方米,揭露良渚文化聚落一处。至2021年12月已清理良渚文化墓284座、房址8座、灰坑100余座以及水井、灰沟等,出土玉器、石器、陶器、骨器等遗物近1200件。
蒋庄遗址是长江以北地区首次发现的大型良渚文化聚落,是在长江以北首次发现随葬琮、璧等玉质礼器的高等级良渚文化墓地。突破了以往学术界认为良渚文化分布范围北不过长江的传统观点,对全面、深入研究良渚文明与良渚社会提供了新资料,填补了长江以北地区良渚文化考古发现的空白。
蒋庄遗址2016年1月12日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中国年度六大考古新发现,2016年5月16日入选国家文物局组织评选的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9年3月被江苏省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同年被国务院列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野城”
蒋庄遗址时代跨度较长,约五千年历史,从新石器时代、夏商周、春秋,经六朝、唐宋,一直到明清。蒋庄遗址发现了国内保存最大最完整的良渚人遗骨,勾勒出一幅清晰的良渚文化北上扩张路线图。长久以来,当地村民称遗址所在地为“野城”,有一片宋代青瓷,就恰恰写着“野城”两个字。蒋庄遗址可能就是地方志中不见记载的“野城”。
毁灭原因
蒋庄遗址发现的骨骸,尤其是随葬者,多有无首、独臂、无掌或首身分离的情况。南京博物院考古所所长林留根推测“这可能与战争或戌边有关,蒋庄部落的作用可能正是保卫核心区域,如果说良渚文化核心区的良渚遗址、莫角山、反山、瑶山的贵族坟山是良渚文化的社会金字塔尖顶,蒋庄遗址则是良渚社会的基础。”不过,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高蒙河认为“遗骸的残缺不能直接说明有战争存在”。后来随着挖掘工作深入进行,专家们注意到蒋庄遗址的土层中有洪水淤积的痕迹。林留根推测,这场史前的大洪水可能正是蒋庄人最终消亡的原因。
考古发掘
蒋庄本是长江以北一个并起眼的村落,地处泰州兴化与盐城东台的交界处,兴化地区水网密集,自古是宜居之地,村民偶然会捡到瓷片、石器与骨器等,并未在意。遗址的发现,还要追溯到2009年4月,兴化市张郭镇党委宣传委员赵晓喻介绍“当时镇中心学校的孙建忠老师,沿着张郭镇蒋庄东侧的泰东河沿岸寻找榆树根,几锄头下去,孙老师竟意外地发现了一些带花纹的破碎陶片。孙老师感觉可能挖到了文物,赶紧向上级部门汇报。随后,兴化市文广新局和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到现场发掘,确定这里是一处很大的早期文化遗址。”2011年,因泰东河进行全线疏通、拓宽,位于泰东河岸边的蒋庄遗址被划进工程的施工红线之中。因此从2011年5月份开始,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在蒋庄遗址设立项目部,以南京博物院、兴化博物馆、东台博物馆组成发掘单位,南京博物院考古所所长林留根担任项目负责人对整个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
自然地理
地貌特征
蒋庄遗址所在位置兴化市市,地处江淮之间,里下河地区腹地,境内地势东部、南部稍高,西北部偏低,为周边高中间低的碟型洼地,是里下河地区建湖、兴化、溱潼镇三大洼地中最低洼的地方,俗称“锅底洼”,古地貌为大型湖盆洼地。在第四纪,洼地经由江河、海合力堆积,经历了海湾——潟湖——水网平原的演化过程,形成湖荡、沼泽地貌特征,均为第四系全新统湖积层和河流泛滥物所覆盖,其基底是以碳酸根为主的古生代地层。
气候特征
蒋庄遗址周边水系发达,外围水网与泰东河相连,并通达长江,位于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兼受大陆与海洋性气候影响,具有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冬寒夏热和雨热同步等特点。
土壤环境
江淮东部的沿海地区许多地方的成陆时间都只有七、八千年,在这之前,这一片区域还是一片汪洋,经过长江、淮河长时期的泥沙堆积,才逐渐成陆地,因为海水带有碱性,蒋庄这块在海洋中新生的陆地也呈碱性,并且湿度较大,蒋庄遗址西北东北部沿河局部剖面显示,良渚文化层之上叠压着一层厚0.8—1米的纯净黄土,墓葬内保持了一定的恒温恒湿,所以良渚墓葬人类以及动物遗骨保存得相对完好。
出土文物
良渚墓地
蒋庄遗址西区发掘揭露的良渚文化墓地,是蒋庄遗址良渚文化聚落最为重要的内容。墓地位于聚落东北部,整体呈南北走向,其东、南、西界已明确,北侧未完全揭露。墓葬分布十分密集,叠压打破关系复杂,其中一组打破关系涉及墓葬达80余座。这样的墓葬密集程度与层位关系,显示出其作为一处公共墓地,有着持续而稳定的使用过程。随葬玉璧、玉琮的较高等级墓葬主要集中于墓地南部,而“平民墓”主要位于墓地中北部。这种不同等级墓葬间随葬品的差异,体现了对应的社会分层现象。
墓葬形制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葬式多样,一次葬与二次葬并行。一次葬均为单人仰身直肢葬,主要分布于墓地的中北部。二次葬分烧骨葬与拾骨葬两种,随葬玉琮、玉璧的较高等级墓葬均为二次葬。其中,烧骨二次葬墓主要分布于墓地的中东部区域,墓坑偏小,少量使用葬具,骨骼为白色碎块状,系异处焚烧后,再将焚烧后的遗骸入葬,多呈条形摆置,个别随葬玉璧,多随葬石器与小型陶器。
除烧骨二次葬外,大多墓葬人骨保存较好,不仅可以鉴定出性别、年龄,还可见个体特殊的骨骼损伤和埋葬特征。绝大部分墓葬头向东,少量二次葬呈南北向,个别头向西。葬具使用较为普遍,可辨别的均为弧底独木棺,盖板则分平板与弧形两种。
房址
蒋庄遗址发掘8座良渚时期房址,均为挖基埋柱的平地起建式,平面形状有圆形及长方形两种,并见多间联排式房址。通过对地层堆积的分析发现,房址在修建之前常见有大范围的浅黄色人工垫土,垫土多取自遗址附近,局部呈明显的团块状。如F3为近东西向长方形,挖基槽埋柱平地起建式,被隔断成三个独立单间,中部房间大两侧小,整体尺寸东西长7.3米、南北宽2~2.25米,面积约16平方米。柱芯明显,北侧基槽内柱芯大多呈半圆形,平面朝向外墙侧。室内未发现灶坑及明显活动硬面。水井、灰坑多位于居住区,遭废弃后内填大量动植物遗存。
玉器
玉器是良渚文化最具特色的标志物 ,作为华夏文明的源流之一,夏商周及后世“苍壁礼天,黄琮礼地”的祭祀文化正是来源于良渚文化。这些曾在杭州良渚遗址大量出现的玉器,也在蒋庄遗址发现。其中,玉琮是良渚文化所特有的遗物。蒋庄遗址随葬玉器种类有琮、璧、锥形器、镯、环、管、珠、坠饰等。
陶器
蒋庄遗址出土的各类陶鼎其鼎足各异,有截面呈“十”字形、外“T”形、近跟部穿圆孔等,具有鲜明的自身特点。该遗址的发掘对于构建江淮东部史前考古学文化谱系、研究良渚文化与本地土著文化以及北方大汶口文化的关系都具有重要意义。
专家们在蒋庄遗址的文物清理中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蒋庄遗址中出土的陶器几乎全部破碎。有人认为陶器破碎的原因是因为陶器本身的制作不过关所导致的,但是这个说法并没有得到很多专家的认同,而陶器修复的专家们却在修复陶器的时候发现了破碎的陶器并不完整。考古专家林留根就此分析认为这应该是因为古人的毁器习俗导致的,这是一种刻意毁坏陶器的丧葬习俗。
专家们在一件黑陶壶上发现图案内容为4根绳索从一只类似于野猪的动物身下穿过,然后被棍子挑起。南博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员甘恢元表示“这描绘的是当时打猎之后,众人将猎物抬回聚居地的情形,是记事性的文字符号,也是早期文字的雏形。”
石器
石器有钺、璧、锛、凿、刀、纺轮等。
骨器
蒋庄遗址出土骨器有锥及鱼钩等。
重要意义
考古意义
蒋庄遗址是长江以北地区首次发现的大型良渚文化聚落,是在长江以北首次发现随葬琮、璧等玉质礼器的高等级良渚文化墓地。突破了以往学术界认为良渚文化分布范围北不过长江的传统观点,对全面、深入研究良渚文明与良渚社会提供了新资料,填补了长江以北地区良渚文化考古发现的空白。
文化意义
蒋庄遗址良渚文化墓地时代涵盖良渚早中晚期,为良渚文化核心区之外已知发现数量最多、埋葬最为密集的良渚文化墓地。葬式葬俗丰富多样,部分人骨及葬具保存情况较好,对研究良渚文化的埋葬习俗、社会组织关系与人种属性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实物资料。
蒋庄遗址地处长江以北水网密布的里下河地区,是良渚文化北上的重要通道。其远离良渚文化核心区,出土的各类陶鼎其鼎足各异,有截面呈“十”字形、外“T”形、近跟部穿圆孔等,具有鲜明的自身特点。该遗址的发掘对于构建江淮东部史前考古学文化谱系、研究良渚文化与本地土著文化以及北方大汶口文化的关系都具有重要意义。
墓地中所发现的无首、独臂、无掌、或首身分离以及随葬头颅的现象可能与战争或戍边相关,换言之,他们是捍卫良渚王国的英雄。蒋庄墓地的发现对良渚文明边缘区域的聚落、社会形态的研究提供了新材料,从而对研究良渚文明都邑聚三重社会结构、国家形态具有重要意义。蒋庄墓地早期墓葬较少、葬式单一,中晚期二次葬与大量的烧骨葬流行,墓地的兴衰投射出核心区良渚社会的文明化进程。
蒋庄遗址出土了丰富的良渚文化玉、石器、骨器和陶器。黑陶壶上带有猪形、鹿形等刻画符号,反映了良渚先民的生产生活与艺术创意;而刻画有“凸”字形祭台符号的玉璧,首次在有明确地层关系和共存关系的墓葬中出土,对于良渚先民精神信仰的研究,弥足珍贵。
展望意义
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林留根表示,考古学证明良渚人无论从存在时间,还是分布空间上,都同古代传说中的蚩尤部落非常接近,可以说是蚩尤传说的原型。然而因为以往的遗址中很少发现遗骨,考古界一直未能得知良渚人的身体特征。林留根说“蒋庄遗址中出土了大量完整的人类遗骨,我们不仅可以复原出良渚人的身体及面部,甚至可以通过脱氧核糖核酸技术,确定整个墓葬群所有墓葬的亲属关系,进而‘复活’一个完整的良渚部落。”
保护沿革
名人评价
2016年2月27日,兴化市召开蒋庄遗址考古成果专家论证会,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成员 、故宫博物院原院长、82岁高龄的张忠培先生说“蒋庄遗址的发现是考古界的重大事件,这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最好例证,兴化文化底蕴深厚,在这里找到了根脉,希望文物界和政府部门要共同挖掘好、研究好、整理好、保护好蒋庄遗址,在保护中提升自己的知名度。”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先生说,以往良渚遗址都没有什么遗骸,蒋庄遗址中发现了这么多的保存完好的良渚时期人类遗骨非常难得,非常重要,要充分利用这样一个宝贵的资源,加强研究,揭示出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徐光冀先生说“张郭镇要充分利用蒋庄遗址资源优势,打造文化名镇”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新石器时代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文博学院教授、博导赵辉先生认为,蒋庄遗址这么多的遗骸,为研究古代葬式葬俗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历史研究资料,出土的陶器年代跨度很长,显示出自身特点。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北京大学震旦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李伯谦教授说,蒋庄遗址为研究人类文明的起源、国家的起源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历史资料,非常珍贵,不可多得。一定要保护好,刻不容缓。复旦大学文博学院教授、博导高蒙河说,蒋庄遗址在经济发达、物质文明程度较高的张郭镇被发现了,要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历史文明,有所创新,保护好,利用好这一资源,打造出一张金名片、钻石名片。
参考资料
江苏兴化、东台蒋庄遗址.国家文物局.2023-08-25
江苏兴化、东台蒋庄遗址.中国考古网.2023-08-25
《蒋庄遗址墓葬土质和骨质遗存处置与保护项目》通过专家评审.中国网·东海资讯.2023-08-25
蒋庄遗址入选"十大发现"扬州曾现良渚文化相似元素 .中国网·东海资讯.2023-08-25
国务院关于核定并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3-08-25
2015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出炉(名单).凤凰网.2023-08-25
http://jiangsu.china.com.cn/html/Culture/focus/10753537_1.html.中国网·东海资讯.2023-08-25
探访消失于历史的蒋庄:陶器、玉器与遍地尸骸.第一财经.2023-08-25
《探索发现》节目预告.央视网.2023-08-26
探访“消失”的蒋庄:陶器 玉器及遍地尸骸.张雄艺术网.2023-08-26
江苏良渚文化遗址出土完整人类遗骨(组图).新浪新闻.2023-08-26
兴化气候概况.江苏省自然资源.2023-08-26
江苏兴化蒋庄遗址:跨越长江的文明曙光.中国日报网.2023-08-26
蒋庄良渚人的神秘葬俗.兴化市人民政府.2023-08-26
国家文物局专家组赴兴化市张郭镇考察蒋庄遗址国保申报工作.中国网·东海资讯.2023-08-25
蒋庄遗址考古成果专家论证会在江苏兴化市张郭召开.今日头条.2023-08-26
习近平的文化情怀|“要加强古代遗址的有效保护”.中青在线.2023-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