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经方
李经方(1855年6月6日-1934年9月28日),字伯行,号端甫,安徽合肥人。
李经方是李鸿章六弟李昭庆之子,1862年过继给李鸿章作嗣子,受家庭影响,自少便潜心向学,成为了府学廪生,被列为候选郎中。1882年,27岁的李经方在江南乡试中考中举人,其外语天赋很好,精通英、法、德、俄、日等国语言文字。
李经方中举后便留在北洋大臣衙门,襄办外交事宜。1882年至1894年,李经方协助李鸿章办洋务,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随李鸿章签订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跟随李鸿章遍访西方诸强国。1886年夏,他随驻英钦差大臣刘瑞芬赴英,后于1889年回国。1890年,李经方以候补道出任出使日本大臣。1895年,因李鸿章受伤,李经方不得不赴台交接割台手续。
李鸿章病逝后,李经方因为父亲的去世而回到原籍守孝,在家乡将庐阳书院改为合肥市第一中学,自任堂长,开设中西课程,成为安徽新式学堂的创办人之一。辛亥革命后,李经方隐居上海市,不再参与政治活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李经方通过买卖江边荒地和古董积累了丰厚资产。1927年,北伐军到上海后,李经方逃亡至大连市避难。1934年,李经方病逝于大连,后归葬原籍合肥市。
李经方著作有《李袭侯遗集》《安徽全省铁路图说》等,其重视教师、中西结合以及“扶助清寒”的教育思想影响至今。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过继为嗣
1855年6月6日,李经方出生在安徽合肥的一个耕读官宦之家,字伯行,号端甫,是李鸿章六弟李昭庆之子。其曾祖父李殿华家境并不富裕,科考屡屡失败后,着力培养儿子李文安。李文安与曾国藩是爱新觉罗·旻宁十八年(1838年)同科进士,有六个儿子, 即李瀚章、李鸿章、李鹤章、李蕴章、 李凤章、李昭庆。李经方出生时,三十三岁的李鸿章已是京官,封一等伯爵,之后又任两江总督。
因李鸿章到四十二岁还没有子嗣,同治元年(1862年),7岁的李经方过继给李鸿章作嗣子。虽然李经方是过继的儿子,但李鸿章视其为己出,终身保留他长子的身份。
求学备考
李鸿章主持北洋通商事务不久,将两个儿子李经方和李经述带到天津市,不但请来美国驻天津领事馆的毕德格等中外名师在家教习洋文,而且让毕德格用中文朗读了不下八百部英文、法文和德语书籍。李经方一边研读中学,准备科考,一边学习洋文和西学,以备实用。李经方的外语天赋很好,在教师毕德格的培训下,精通英、法、德、俄、日等国语言文字, 阅读了大量外国报刊、书籍为李家父子 “睁开眼睛看世界”,为走上外交之路奠定了基础。受父祖读书传统影响,李经方自少便潜心向学,成为了府学廪生,被列为候选郎中。1882年,27岁的李经方在江南乡试中考中举人,名列第三十八名。 从此李经方取得了入仕资格,先后被委以分省补用知府、分省补用道、江苏省补用道、军机处记名。
外交生涯
出使英日
1886年夏,李经方随驻英钦差大臣刘瑞芬赴英,担任参赞,于1889年回国。1890年(光绪十六年)9月9日,李经方以二品顶戴江苏候补道被清廷任命为出使日本国钦差大臣,于1891年2月10日至日本。出使期闻,他与日本关系甚密。据当时许多人揭露,其父李鸿章在日本有商号、洋行、茶山,李经方在日本也曾开有八百万资本的洋行一座,且与日本天皇“情意亲密",时“与其宫誉相往还”,“倭王之女拜伊为义父”,“复议聘为儿她”。1891年9月4日,李经方请假归国,于1892年1月14日回到任所,至10月11日卸任。1907年3月(光绪三十三年),李经方出任出使英国大臣,于1911年12月,调任邮传部左传郎。
甲午议和
1892年10月11日,卸任日本大臣后,李经方长期跟随李鸿章,实任秘书兼翻译。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李经方常常同张佩纶、张士珩等一起与李鸿章在“密窒聚谈”,很多事均由李经方等主持。1895年3月13日,中日甲午战争后, 李经方被任为参议,随李鸿章赴日本马关议和,面对伊藤博文的咄咄逼人之势,李经方有自己的想法,他几次欲据理力争,结果都被李鸿章制止了。《马关条约》 签署回国后,全国骂声一片,李鸿章由于受伤然,无法前往台湾交接割让事宜。于是,李经方不得不赴台湾进行交接。
随父访俄
1895年,清政府派李鸿章为专使参加俄罗斯沙皇尼古拉二世继位大典。1896年1月13日,李鸿章递交《李经方随行片》,称李经方自幼兼习外国语言文字,后曾任驻英参赞,到过欧洲诸国,又任过出使日本大臣,于对外交涉事务较有经验,遂请清廷批准李经方随行。李经方遂以二品衔江苏省存记道充当李鸿章的随员。
1896年3月18日,他们抵达圣彼得堡,22日,沙皇在皇村接见李鸿章,25日,沙皇以回宫验收礼物为名,破例秘密召见李鸿章,请李鸿章只带李经方作翻译,不使他人闻知,会谈有关在中国修筑铁路问题。经反复谈判。4月15日,李经方与李鸿章共同参与《中俄密约》会谈,李鸿章于18日收到《中俄密约》约成的电报。4月26日,李鸿章向沙皇辞行,沙皇请李鸿章带李经方晋见两次,座谈一刻钟。
游历欧洲
1895年5月1日,李经方随李鸿章登车转赴德国。抵达柏林的第二天,李鸿章率李经方等晋见德皇,递交国书。5月24日,离开柏林前往荷兰,再往比利时的首都布鲁塞尔,又到法国首都巴黎等地访问。6月23日,李鸿章、李经方等到达英国,晋见英国女王,与女王陛下政府谈判增加税收之事。
赴美出访
1895年7月21日,李鸿章、李经方等一行抵达纽约,会见美国总统克利夫兰,于8月27日回到天津市。
开办学堂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9月27日,李鸿章在北京病逝。李经方因为父亲的去世而回到原籍守孝,第二年便率先在家乡将庐阳书院改为合肥市第一中学(俗称小书院,即今合肥一中前身)。庐州中学堂和吴汝纶创办的桐城中学堂、万祖恕创办的(舒城县)斌农中学堂,是安徽“开先河”的中学,李经方也成为安徽新式学堂最早创办人之一。1902年,李经方将庐阳书院改为庐州中学堂(今合肥一中前身),自任堂长,秉承“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办学宗旨,开设中西课程,成为安徽新式学堂的创办人之一。1903年庐州中学堂基建,1904年正式招收新生,李经方自任堂长。
晚年经历
隐居经商
1911年,辛亥革命后,李经方的仕宦生涯结束,选择隐居上海市,不再参与政治活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李经方通过买卖江边荒地和古董生意大发“洋财”,积累了丰厚资产。1927年,北伐军到上海后,国民政府声称要清查清末遗老财产,李经方被迫卖掉上海的房子,逃亡至大连市避难。避居大连期间,李经方一家的生活费用主要靠上海、芜湖市、合肥市等地的房租收人。他从不公开身份,以伯行(字)、端甫(号)交往办事。其丰富的外交生涯使他对欧美、日本有深层次了解,来大连未过几年便置办起丰厚家产,过上稳定的寓公生活。
逝世安葬
1934年,李经方病逝于大连,享年80岁,后归葬原籍合肥。
人物作品
李经方著有《李袭侯遗集》《安徽全省铁路图说》等。
思想主张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办学宗旨
李经方所创办的庐州中学堂承袭“以忠孝为本,以经史之学为基”的精神,又本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宗旨,既开设国文、修身、经史,传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又开设英文、算学、舆地、博物、物理化学、理财、体操等西学课程。采用班级授课制,学制为4年,学生按年级分为甲、乙、丙、丁、戊5个班,各班按课表授采用多科并进的新的教学形式。
“延聘名师硕儒”的人才兴校策略
从办学伊始,李经方就深知教师是学校第一资源。一方面他自己的求学经历使他清楚教师对一所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从他多年京官经历来看,他的见识也高出同乡一筹,对于创办中学堂是为乡里培养新式人才,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材,他有清晰的认识,这就决定他需要会广聘名师,如聘请严复主持堂务。
洋务思想的认同与实践
洋务教育重视培养外语人才,显著特点是培养“专才”。李经方出道就留在北洋大臣衙门,随李鸿章襄办外交事宜。期间,赴英国担任驻外参赞,出任出使日本大臣,到1895年赴日本马关参与对日谈判时,李经方已成长为比较成熟的外交官。从接受中西贯通的家庭教到成为洋务运动的推动者之一,洋务教育思想已深入其骨髓。其与很多洋务运动的倡导者一样,十分强调“西学为用。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落后,更让他明白单靠“实业救国”不行,因而也更加明确了要“教育救国”,通过办学培养各方面兴国人才的想法。在洋务思想影响下,其开办的泸州中学堂很重视英文教学,但也不忽视国文,十分强调国文的教学和考试。
人物影响
合肥市第一中学之所以取得了丰硕的办学成果,根本原因在于能够“延聘名师硕儒”。正如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所说,“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其实中学也是如此,只有名师荟萃,才有学校发展的底气和根基。在办学条件日益改善的今天,学校不能只重其外,而忽视其内,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当然,还要能够让教师生活得有尊严,李经方不惜重金盖小楼给教师居住,正是把尊重教师落到了实处。
庐州中学堂西学课程设置,竭力聘请外教,与李经方办学伊始就着眼国际化密不可分。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学校切不可固步自封、安守一隅,而应该主动作为,积极寻求改变。在理念更新、课程设置、管理改革上,学校要与国际化接轨,探寻国际经验本土化的特色发展之路,培养具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
李经方“扶助清寒”的教育情怀,实则是晚清社会精英为改变国家命运的社会担当。启示我们,在当今推进精准扶贫的国家战略过程中,学校应该积极作为,发挥人才培养在改变个人命运、家庭命运中的作用。落实到具体层面,学校在做好国家贫困生补助工作的同时,还要在生活上多关心、心理上多沟通、精神上多鼓励,要把对落后地区的教育帮扶作为学校的责任担当,积极发挥辐射引领作用。
相关评价
“伯行聪慧绝人,从白狄克学英文,甫期年已通会,再加精进,必可涉览西书新报之属矣,伯行志意专笃,手操铅笔,口诵语规,孜孜不倦。”(曾纪泽评)
家族成员
参考资料
李经方.汉程网.2025-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