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马褂
《扒马褂》是传统相声曲目之一,也是群口相声,取材自《新镌笑林广记》里的笑话《圆谎》,该曲目经过改编后,一般由逗哏、捧哏和腻缝(分别是圆谎人、领衔、扯谎人)三个角色组成。
该相声主要讲述了爱慕虚荣的帮闲羡慕一位阔绰少爷的马褂,为了多穿两天别人的马褂,帮闲采用各种说辞,向少爷解释、圆谎,但随着谎话越来越多,帮闲也从信手拈来到绞尽脑汁,最终只好主动脱下马褂还给少爷,不再曲意逢迎。相声的核心包袱便在于一人说“奇”谎、另一人“妙”圆谎。
《扒马褂》结构上用先倒叙后顺叙的手法,关注悬念的解决过程,以倒叙的整体式悬念精取主题,具有很强的戏剧性,是传统相声讽刺艺术的精品。赵佩茹、马三立、郭荣起三位先生的《扒马褂》中,各个情节部分之间接合贴切,过渡自然,对话顺畅,是为经典。
剧情简介
故事由羡慕人家穿马褂,爱慕虚荣借马褂开始,穿着对方的马褂不得已为之圆谎,逐渐不情愿圆谎,在冲突之中扒马褂,最后圆谎人脱下马褂不再圆谎。马褂是引发事件的核心,作为线索贯穿始终。
在郭荣启、赵佩茹、马三立演绎的相声中,圆谎人是贪图小利、鼓舌如簧的帮闲,扯谎人是靠别人哄着捧着的少爷“秧子”,领衔人饰演一位普通艺人。“秧子”财大气粗,一向自诩博学,信口开河、谎话连篇,仗恃帮闲穿着他的马褂在人前显贵,就经常让他给自己圆谎。这帮闲为了多穿两天马褂,就依靠自己的机智,挖空心思给“秧子”的谎话找出依据。哪知这人越说越玄,帮闲从信手捏来到绞劲脑汁、窘态百出,最后只好主动脱下马褂,不再随声唱喏、仰人鼻息,不再替“秧子”圆谎。
创作背景
文化背景
马褂,原为清代满族的便服,后于中华民国升格为礼服。“业余的穿马褂,专业的穿大褂”,早年间,穿大褂说相声的多以卖艺为生,而穿马褂的人以消遣为乐,所以,衣服的不同体现了社会阶层和财富等级的差异。常被穿着消遣娱乐的马褂代表上流社会,经济实惠、四季适用的大褂则代表社会底层。而“借马褂”的情节也是真实存在的常事,比如相声《骗剃头挑》中有一句台词“我是给人家送份子去,我借的这么一件大褂”,由于出门办事借穿他人衣服比较常见,故有人注意到爱慕虚荣的人追求不存在的富贵,有所感叹,产生创作灵感,同时,这样的文化背景也恰恰组成了借马褂、穿马褂、护马褂的底层逻辑。
内容取材
《扒马褂》内容主要来源于笑话集,总体上是根据《新镌笑林广记》里的笑话《圆谎》改编而成,笑话原文为移植改编提供了一定的艺术起点、审美结构和表演空间。
《圆谎》中写道:有人惯会说谎,其仆每代为圆之。一日,对人说:“我家一井,昨被大风吹往隔壁人家去了。”众以为从古所无,仆圆之曰:“确有其事。我家的井,贴近邻家篱,昨晚风大,把篱笆吹过井这边来,却像井吹在邻家去了。”一日,又对人说:“有人射下二雁头上顶碗粉汤。”众又惊诧之,仆圆曰:“此事亦有。我主人在天井内吃粉汤,忽有一雁坠下,雁头正跌在碗内,岂不是雁头顶着粉汤。”一日,又对人说:“寒家有顶漫天帐,把天地遮得严严的,一点空隙也没有。”仆乃攒眉曰:“主人脱煞扯这漫天谎,叫我如何遮掩的来。”
此外,相声中的一些包袱也多取材于笑话集。例如,在郭荣起、赵佩茹、马三立演出本中,“骡子掉茶碗里淹死”这个“包袱”在明代《续金陵琐记》中可寻踪迹。原名叫《鸡食黑驴》,大意是有人用一头黑驴换了一只“将军虫”(蟋蟀科),结果掉在地上被鸡给吃了。相声中是把黑驴换成骡子,蟋蟀换成螽斯科,被鸡所吃变成了掉茶碗里送命。
笑话《鸡食黑驴》中写道,一乡先生子,好斗促织,闻三牌楼有一促织,斗必擅扬,遂往求之,其人云:“若能以所骑黑驴相易,方可不顾银也!因爱之甚,乃曰:“古人尚以妾换马,何惜一驴乎!”相易归家,方持盒而玩,忽跳于地被鸡食之,乃顿足大怒曰:“一匹黑驴被鸡食之,可恨!可恨!闻者莫不大笑。”
改编情况
原作叙述了发生在主仆二人之间的一段笑话,仆人对主人是一种顺从关系,为维护主人的面子圆谎。经过改编后,从原笑话中获取到谎言圆谎的情节内容,改编后找到借穿马褂为之圆谎的行动目的,引发扯谎与圆谎的矛盾冲突。扯谎人索取马褂进行要挟,圆谎人借穿马褂为之效劳,领衔人在撮合相互关系的组织冲突中,利用突出、放大、夸张的艺术手法,强化事物的根本性质。
关于谎言圆谎的冲突事件,原笑话中写为“我家一井,昨被大风吹往隔壁人家去了”,“井”是有形物体的固态,改为“骡子掉茶碗里烫死”,不是固体而是活物。“他拿那骡子换那蝈蝈,烫死蝈蝈不就如同烫死那骡子一样嘛!”圆谎者为解释符合事理生拉硬扯,听起来更加滑稽可笑。原笑话中写道“有人射下二雁头上顶碗粉汤”,一句话一个错,改为“从窗外飞进一只烤鸭子,还没脑袋”,一句话三个错。生活中常说“到嘴的鸭子飞了”,“煮熟的鸭子飞了”,说鸭子飞是为了突出表现意想不到,彰显了夸张的手法强化突出。强迫解释增加了圆谎的难度,强化了人物冲突,三方都有各自的攻击目标进行辩驳争论,形成了互斥对立关系。
故事在被改编为相声之后,在故事情节、包袱设计、人物关系上均与笑话原作无异。其实,《扒马褂》中三人表演,看似群口相声,实际上真正矛盾仍在吹牛者和圆谎者之间。吹牛者步步紧逼,越说越荒诞;圆谎者拿人家手短,奋力遮掩,左右支绌。作品仍属“弄市井”结构,完全延续了笑话原作。
不同版本
老艺人版
《扒马褂》老艺人版本现存的有郭荣起、赵佩茹、马三立与刘宝瑞、郭启儒、马季表演的两种录音版本。赵佩茹、马三立、郭荣起三位先生的《扒马褂》中,每每圆谎结束的间隙中总有搭桥和过渡,以马褂和骡子为线索贯穿相声,各个情节部分之间接合贴切,过渡自然,对话顺畅,并且良好地发挥了“腻缝”的作用。
郭、赵、马演出本中用的是“骡子掉茶碗里淹死”,而没有”大风把井刮到墙外头”这个情节;刘、郭、马用的是“大风把一口井刮到墙外头”,而没用“骡子掉茶碗里淹死”这段,相声的结尾也不一样——郭、赵、马用的是“马褂给你啦”的结局也有独到之处。其它的结构则大同小异,这反映了相声艺术家们不同的艺术创作。
德云社版
郭德纲版本的《扒马褂》基于德云社做出人物身份改编,郭德纲多扮演腻缝,老辈艺术家扮演扯谎人,新生相声演员扮演圆谎者,利用“捧红”的逻辑关系做好甲为丙圆谎的行为解释。此版本仅以马褂为线索贯穿相声,过渡自然,融合现代元素后又增加包括“俩手没了大拇指还能戴十个大戒指”在内的几个奇谎,也相应给出“那人本来是六指症,没了大拇指,一手一个才正好十个”等等妙圆谎的解释。
角色介绍
三人所站位置的顺序,从左至右依次定为甲、乙、丙。
甲按相声术语称为泥缝或腻缝,其作用是调解丙与乙之间的矛盾,在《扒马褂》中扮演帮闲或小厮的角色,贪图小利,巧舌如簧,为了多穿两天马褂,挖空心思为丙圆谎;乙按术语为捧哏,在《扒马褂》中的角色为普通相声艺人,个性正直,打破砂锅问到底,作为领衔人在中间穿针引线;丙按术语则为逗哏,在《扒马褂》中的角色为少爷“秧子”,财大气粗,自诩博学多识,爱吹牛说大话,信口开河,谎话连篇,仗着甲穿他的马褂,让甲替他圆谎。却不想,丙越说越离奇夸张,甲窘态百出,无计可施,最后只好主动脱下马褂,不再随声唱喏,不再仰人鼻息,也不再替丙圆谎。最终谎言被戳破,丙在人前现了眼。
虽然相声着重塑造甲与丙的鲜明个性,但腻缝也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关于赵佩茹先生饰演的腻缝在《扒马褂》中发挥的作用,文艺理论家钟惦棐先生在《无与伦比\u003c扒马褂\u003e》这篇文章中如此评价:“三个人中,赵佩茹领衔,开始我不大懂,越听下去,就觉得有道理。他口齿清楚、字正腔圆,在剧情发展上,起了轴心作用。只消一句之差,岔口就接不下去了。许多重要之处由他复述,不仅加深了听众的印象,在文学上,也是必要的重复。”现代郭德纲改编的《扒马褂》中,利用广为人知的德云社关系,大多由学徒演甲,师父郭德纲演乙,自身带梗的老演员于谦演丙,灵活适应了社会变化和现代喜剧需求。
老艺人版
高德明、绪得贵、侯宝林、郭启儒、刘宝瑞、王长友、王世臣、马季、赵振铎、赵世忠、李金斗等都擅长演此曲目。1961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播放了马季、刘宝瑞、郭启儒表演的《扒马褂》。
德云社版
作品鉴赏
马褂背后的逻辑
早年间穿马褂和穿大褂表演曾有过区别,清门以消遣为乐,艺人以卖艺为生,穿戴不同引起对生活处境的感叹,受特定的刺激和启发,羡慕本身不存在的富贵,从生活中借穿马褂爱慕虚荣的表现,引发了创作灵感。
《扒马褂》由羡慕人家穿马褂,爱慕虚荣借穿马褂,拿人家的向着人家为之圆谎,不情愿圆谎形成扯谎人要马褂,冲突中扒马褂,到最后圆谎者放弃圆谎脱马褂。马褂成为引发事件的核心,一条线索铺设而成,使角色的性格体现出来了。有马褂的没穿,没马褂的借穿,马褂成为人物的形象语言,实际上已经体现了人物的身份和性格,也体现了创作的文化背景。
马褂背后代表的身份地位与“借穿”马褂的行为相互映照,形成了相声《扒马褂》的严实逻辑,即扯谎者肆意放言而圆谎人费力遮掩的逻辑。在老版本的《扒马褂》中,丙甲二人是主仆关系或少爷与帮闲的关系,客观身份地位决定了丙是马褂的实际拥有者,而甲只是借穿了丙的马褂的暂时保管人,为了多穿几天马褂,当甲遇到爱说谎吹牛或胡言乱语的丙时,会努力地维护丙并帮助圆谎,尽力用符合生活常识的解释丰富丙所说之事,“还原”事情真相。这样,以借马褂、穿马褂、护马褂的逻辑关系作底,相声的核心包袱既是人物的鲜明性格,也是人物在说奇谎、妙圆谎时的表现了。现代,郭德纲版的《扒马褂》仍然以此逻辑出活儿,但做了许多改动以使其更贴合现代生活。
矛盾冲突的设置
冲突的设置需要特定的环境,圆谎内容的表现形式都是人们熟悉的社会生活,人们所共有的情绪和兴趣。相关的知识与趣味相融,既表现人际关系的某些本质,又有一定的文化含量。“骡子掉茶碗里烫死”,所提到的茶馆、螽斯科、葫芦、骡子,表现出丰富的市井生活,反映了老北京的风俗物事。相声选择大家熟悉的生活组织矛盾冲突,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提取所需要的,以此表现对大众生活的理解认知,欣赏者更容易吸收内化、产生共鸣,激起联想。
讽刺色彩
《扒马褂》是传统相声讽刺艺术的精品。它既讽刺了满嘴胡言、信口开河的说谎者,又讽刺了游手好闲、迎逢权贵的帮闲。《扒马褂》的可贵之处在于不是宣扬市民哲学,而是批判市民哲学。作品刻画形形色色的市井小民,矛盾双方相互攻讦嘲讽,攻人之弊的同时自揭其短,形成包袱内核。
郭德纲改编的《扒马褂》摒弃了已经落后于时代的“少爷秧子”与“帮闲”身份或“主人”和“仆人”身份,而是利用广为人知的德云社关系,改换为“德云社老一辈”和“想要被捧红的徒弟”身份,既契合扒马褂的底层逻辑,又创造了新的现代讽刺色彩。
作品影响
作品价值
《扒马褂》艺术风格诙谐幽默,又极具讽刺色彩,通过群口相声三人捧逗顺承的表现手法,深厚的舞台功底加上演员风趣幽默的表演,使扒马褂的核心包袱有了极大的艺术观赏性和现实批判意义。同时,扒马褂历经多次改编,作为经典相声曲目,可以适应不同地区和不同时代,具有极大的民俗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
《扒马褂》作为一个群口经典曲目,对演员的表演功底也有一定的要求,为学艺和创作提供了范本。不同版本的表演也有不同特色,观众可以通过同样作品的呈现对不同演员做出独特的理解,这也是经典曲艺作品的独特艺术价值。
作品争议
在德云社,每逢开箱、封箱或重大演出活动时,节目单里总少不了这段传统相声《扒马褂》。近十几年来,德云社众弟子当中有幸受到力捧出演《扒马褂》的林林总总不下十余位,徒弟们形形色色的演出版本,也是良莠不齐,每次或多或少都有点不一样的改动创新。
马褂是表演的核心道具,但在创新的过程中也有演员改用其他道具,例如侯耀文、师胜杰、石富宽的版本用的是车钥匙,德云社封箱演出上郭德纲、于谦携阎鹤祥合作的版本以手机为道具。客观而言,这些道具上的创新都达不到原先马褂的效果。无论手机还是车钥匙体积都很小,放在偌大的舞台上,观众看过去都极不显眼。腻缝穿的马褂越不合身、越不得体反而更贴合主题,因为马褂是借的别人的。郭德纲曾和张九龄、王九龙两位弟子合作过一场《扒马褂》,腻缝张九龄所穿的马褂就过于合身了。虽然只是件道具,但唯有它先合情合理,才能让整个段子的表演合情合理。
作品台词
参考资料
传统相声“复活”重现生命力.今日头条.2023-08-27
笑话艺术对传统相声的价值及影响.中国知网.2023-08-27
最经典的一版《扒马褂》无人企及-今日头条.今日头条.2023-08-27
「转载」中国传统相声文本《扒马褂》刘宝瑞 侯宝林 孙玉奎 整理.今日头条.2023-08-27
传统相声《扒马褂》何以经久不衰?.新浪网.2023-10-26
孔云龙反套路版扒马褂一鸣惊人,郭德纲于谦岳云鹏张云雷等发文_【快资讯】.快资讯.2023-09-03
岳云鹏张云雷云字辈都火了拿他垫底 怒怼《扒马褂》德云社再起风波_明星八卦_海峡网.海峡网.2023-08-29
德云社《扒马褂》盘点,孔云龙凭此一举封神,尚九熙版比较失败.今日头条.2023-09-03
德云社:郭德纲于谦孔云龙,新《扒马褂》。.西瓜视频.2023-09-03
北京大学首届“传统文化节”正式开幕 传统相声晚会精彩纷呈.北京大学新闻网.2023-08-29
扒马褂.CCTV.2023-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