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
相声(英文名:Crosstalk),是一种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艺术手段,以单口、对口、群口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具有喜剧风格的曲艺形式。
许多戏曲家认为相声由唐代的“参军戏”发展而来,主要形式就是二人互问互答相互打趣。后经几个朝代的传承和演变,说唱艺术在清咸丰、同治年间得到繁荣发展,逗笑的内容与形式更加成熟,相声的行规、行话、基本体系也形成,故相声被广泛认为真正成型于清。北京人张三禄被公认为现代相声的祖师爷,他的徒弟“朱绍文”朱绍文被公认为对口相声的开创者。清末民初,出现了以李德钖为代表的“相声八德”,流转于全国各地演出收徒。1949年后,曹宝禄、魏喜奎等人在北京成立“群艺社”,侯宝林、孙玉奎等人创建“北京相声改进小组”,再之后京津地区成立了许多曲艺队和相声团,影响范围逐渐辐射到全国。“文化大革命”十年中,相声团体被解散,相声演员被迫转业、相声演出被禁止。
“文革”结束后,相声以全新的面貌回归,其“讽刺、娱乐、歌颂”三大功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这时期创作的《夜行记》《追车》《关公战秦琼》《论捧逗》等名段经久不衰。1983年,首届《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就上演了7个相声节目,之后的每一年也都有相声作品登台。90年代初,相声逐渐走向衰落,从业人员大大减少。直至1996年,李金斗提出了“回归剧场”“回归民间”的发展之道。之后,天津中戏院、广德楼剧场先后举办相声表演,取得良好反响。2004年10月,郭德纲创办的“德云社”在天桥乐茶馆进行正式的剧场相声表演,其剧场巡演模式受到观众喜爱与追捧。之后,陕派相声、粤语相声等纷纷效仿,剧场驻点相声进入黄金期。此外,从2002年《首届CCTV电视相声大赛》起,中国中央电视台和行业等机构通过《全国相声小品大赛》《全国相声新作品大赛》《全国相声展演》《非遗相声大会》等多种竞赛和活动,推动了相声事业的持续发展。
经过多年的发展,相声已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表演艺术,它既是民族和民间喜剧意识与手法的集中体现,又影响了近代或当代喜剧品种的成长与发展。其代表作有《逗你玩》《宇宙牌香烟》《五官争功》《虎口遐想》《口吐莲花》等,代表人有朱绍文、马三立、侯宝林、马季、冯巩、郭德纲等。
名称由来
“相声”一词的由来,在相声艺术名家侯宝林、薛宝琨等人合著的《相声溯源》和《相声艺术论集》中给出了详细的论述,梳理出“像生——象声——相声”的发展线索,并且具体到相声的形成和成长阶段,最后从“象声”向“相声”的过渡中,进而定名为“相声”。早期的“相声”主要指的是对声音的模仿,又被称为“像声”或者“象声”,早期盛行于明代,迅速发展于清代。
早期“象声”起源于北京,主要是艺人在一个帐围内,模仿各种声音,而观众则在帐外,仅用听觉对其进行欣赏,这种的“像声”也可以称为一种“口技”。这种形式过于单调,后来艺人们又将这种“像声”发展为一个完整的表演,将各种声音融入到一个故事之中,使之成为一个以语言、声音为主的作品,这种形式在《相声溯源》中将其称作“暗相声”。到后来,逐步将遮挡艺人的帐围去掉,艺人在街上摆上桌子,形成案桌,面对观众进行各种声音的模仿表演,这就是对“暗相声”的发展,称之为“明相声”。这种艺人对各种声音的模仿,注重口技的表演,在其发展中,演变为单口笑话,这也使得“像声”变成了“相声”。不过早期相声形成之时,还带有明显的口技的内容,并且也多是以口技为其亮点。在清末民初,艺人们多在北京天桥下面进行“撂地”演出,到了节目表演的关键之时,就拿出能够盛放钱财的器物,边说边收钱。后来,又逐步从单口相声演变为多种形式的对口、群口相声。在这些各种相声形式综合为一体,才成为名副其实的相声。
历史沿革
早期相声
很多戏曲家认为相声是由“参军戏”发展而来的。唐代时,“参军戏”里的“参军”和“苍鹘”与现代相声里的“逗哏”和“捧哏”非常相似,主要形式就是二人互问互答相互打趣,它从古代曲艺“俳优”那里吸取营养,其表演形式丰富,有唱有动作有表演,所以更多被认为是现代相声中“逗”的一种演变形式。其内容多为对当时掌权的统治阶级的某些行为的讽刺,具有鲜明的人民性,是讽刺性相声的开端。
到了宋元时期,“滑稽戏”开始流行,“滑稽戏”在继承“参军戏”滑稽嘲讽特点的同时,用故事讽刺时事,其滑稽讽刺的特点被后来的相声继承。表演内容也从这时开始不断完善,艺术真正开始走向群众。
明代在继承宋元说唱技艺的基础上,兴起了讲史福州话、词话、宝卷、涯词等曲艺形式,艺人不仅在民间演出,名家们还常被召进宫中说书。
清代至清中特别是乾隆时期,对各种文艺都采取宽容的政策,促使各种民间艺术(包括戏曲和曲艺等)都出现了新的局面。在当时流传的民间艺术形式中,有很多是接受前代的传承项目,经过几个朝代的传承和演变,说唱艺术在清咸丰、同治年间得到繁荣与发展,其中逗笑的内容与形式更加成熟,相声的行规、行话、基本体系也在此时形成,故相声被广泛认为真正成型于清,形成现代的特色风格则是在晚清。
近代相声
清朝咸丰、同治年间,相声多为口技,江湖艺人管说相声的行当调侃叫“团春”,又叫“臭春”。用帐幔围着说相声,隔着帐听,看不见人,叫“暗春”。这一时期的张三禄放弃濒临绝境的“暗春”而在初兴的“明春”里寻求出路。张三,原为八角鼓之有名丑角儿,他擅长“单口笑话”,二是其演出多独自作艺、单人说唱而无对口。张三䘵最早致力于相声文明化,提升了相声品味,使相声“内容净,可以吸引妇女观众”。张三䘵还构建了相声史上最早的师承体系:张三禄其后相声的派别分为三派,一为朱派,一为阿派,一为沈派。团春的这行里,虽称为朱、沈、阿三大派。如今平津等地说相声的艺人,十有七八是朱(绍文)派传流的。张三禄是最早的相声孕育者,被公认为现代相声的祖师爷。
张三禄之后,到了光绪年间,以唱太平歌词享名而又擅演单口相声的“朱绍文”朱绍文(1829—1904年,张三䘵徒弟),迫于生活压力,从事相声表演。他每次演出前,都边撒着白沙边唱着自编的太平歌词,等观众有序聚拢后才开始正式表演。因为经常是一个人自说自话感到有些寂寞,所以朱绍文便常与弟子“贫有本”互问互答,这种模式逐渐演变成了今天的对口相声,朱绍文也因此成为公认的对口相声(现代相声)的开创者。
清朝时期的相声主要内容为反映现实生活、抨击满清政权,由于传播了当时情绪高涨的革命和武装起义,对清朝统治产生了负面影响,再加上当时的肃亲王爱新觉罗·善耆认为相声是种有伤风化、难登大雅之堂的艺术,相声便遭到了种种限制甚至禁止。因此相声开始向外地发展,传入天津市和沈阳市。
清末民初,相声艺人增多,出现了以李德钖为代表的著名艺人,并产生了“相声八德”之说,这些艺人流转于全国各地演出收徒,使得相声流转于北京以外的城市。
20年代左右,各地搭起了简易席棚,演员开始在室内表演,此时演员以唱吸引观众到棚内听相声,唱毕开始演出。这种大棚也就是茶社的前身,内部陈设简陋,收费时还是由演员手拿箩走到观众中间敛钱。此后相声的表演场地不断扩大,逐渐进入茶社、小院子和大观园。20年代末至30年代中期军阀混战,相声艺人在此期间不断遭受迫害,创作的作品都深刻表现着相声演员们的无奈与心酸。正是这类题材的相声反映了真实生活,受到广大老百姓的欢迎,观众越来越多,促使了从事相声行业人员不断攀升,不但北方许多城市专门表演相声的场地越来越多,甚至连南方也出现了相声艺人的足迹,相声从个别城市不断向外扩散发展直至蔓延全国。1927年7月,张寿臣和陶湘如在天津市广播无线电台直播的《对春联》,成为“相声上电台”现有的最早记录。
1937年七七事变打响了抗日战争第一枪,各地因战争流亡的人聚在一起创作抗战相声,相声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此时也涌现了一批优秀的相声艺人,如常宝堃、侯宝林、高德明、刘宝瑞等。拜师习俗也开始兴起,相声界的行规基本形成。
1945-1949解放战争期间的相声内容,大多反映了民众对帝国主义的愤恨和民间疾苦,是百姓苦难生活的真实写照。此时相声经过几代艺人的丰富积累,基本结构得到定型,包袱也开始具有规律性,批判性得到极大发挥,初步形成一定的艺术流派。从唐代到新中国成立前,相声艺术不断发展兼收并蓄,既有对各种时代笑话的总结与改编,又有从现实生活中获得素材的创作,内容十分丰富,满足了不同时代群众的需要。
现代相声
新中国成立初期
1949年后,曹宝禄、魏喜奎等人在北京前门箭楼成立了“群艺社”,紧接着相声艺术大家侯宝林、孙玉奎等人又创建了“北京相声改进小组”,创作和改编了一批又一批相声,更新了相声的表演方法。此时的侯宝林意识到相声想要长期发展就必须远离低俗消极的内容,于是他开始注重相声语言的净化。从倡导并标举“文明相声”的实践轨迹来看,正是侯宝林超前的意识和高品格情怀的追求,积极地引导和提高受众审美趣味,真正提高了艺术自觉,为后来的相声发展奠定了准则和基础,让相声走上健康发展之路,对全国相声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起到示范作用。再之后京津地区成立了许多曲艺队和相声团,其影响范围逐渐辐射到全国,相声行业遍地开花,迎来发展繁荣期。同时一批优秀的相声新人也在此时开始崭露头角,如马季、李文华、高英培等。
停滞时期
在“大跃进”中,相声内容大多是表现当时的“敢想敢干”、“破除迷信”,鼓吹不信专家的一种蛮干思想,作品都是表现豪言壮语式的口号,缺乏深刻的情节及人物刻画,相声整体呈现一股浮夸风,歌颂性相声也因此开始流行。1961年开始,北京电视台先后举办了几届《笑的晚会》,其演出内容全部是相声,相声作品中的表演成分逐渐增多,充分发挥引人发笑的作用,在一片赞扬声中获得了观众的一致认可和喜爱。“文化大革命”十年间,相声团体被解散,相声演员被迫转业、相声演出被禁止,相声遭受到极大的迫害,很多演员被打成反动派,不少人不愿再与相声沾边。
大发展期
直到“文革”结束后相声才以全新的面貌回归舞台。自此之后,相声开始加速度全力冲刺,进入大发展期,演员将心中的苦闷倾诉在如雨后竹笋般出现的新作品上,群体创作热情高涨,不断推出反映“文革”的新作品,其中有《舞台风雷》《白骨精现形记》《特殊生活》等。常宝华与常贵田共同创作并表演的《帽子工厂》,通过形容无数的知识分子、艺术家、老干部、作家在煎熬的十年中被迫戴上各种各样的“帽子”,来表达许多无辜的人在“文革”期间背上了莫须有的罪名,有着非常深刻的寓意。常宝华创作的《狗头军师张》《“四人帮”办报》等作品都是在讽刺抨击“文革”这个罪魁祸首。相声演员们用自己的方式扬眉吐气,得到了人民的肯定和赞赏。经历“文革”之后相声内容变得干净阳光,相声的三大功能讽刺、娱乐、歌颂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相声迎来了全盛期。一些娱乐性段子的成功演绎更是使得这类相声经久不衰,风靡一时,例如《夜行记》《追车》《关公战秦琼》《论捧逗》等等。
当代相声
电视传播时期
随着电视逐步普及,当代相声艺术由电视承接无线广播,给相声艺术带来了重大发展。通过电视,老中两代相声家继续广受欢迎,马季、姜昆、侯耀文、李金斗、冯巩等青年相声演员进入大众视野。相声内容在原有的幽默、讽刺和歌颂等内容的基础上,突出了娱乐消遣方面的功能,加之借助于主流文化传播媒体和联欢晚会的演出形式,相声的影响扩大到了全国。
1983年,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上就上演了7个相声节目,有马季与赵炎的相声作品《山村小景》《小小雷峰》《说一不二》;有李文华和姜昆的相声作品《对口词》《战士之歌》《错走了这一步》;还有侯宝林先生的《戏剧杂谈》。这一时期,相声走红于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之后每一年的春节联欢晚会都有大量的相声作品出现,相声受欢迎的程度也远远超越出其他艺术形式;《买猴儿》《夜行记》《画像》等知名相声段子受到全民的欢迎,学习相声的演员也逐渐增多。而后由于受到娱乐文化多元化,传媒技术巨变,体制改革,人员流失严重等现实因素的影响,当代相声艺术的发展受到了抑制。到了90年代初,相声逐渐走向衰落,从业人员也大大减少。
网络传媒时代
就在相声艺术持续衰落之时,著名相声艺术家李金斗在1996年,针对相声艺术的衰落提出了“回归剧场”“回归民间”的相声艺术发展之道。1998年,田立禾、金文声、范振枉以及青年相声演员郭德纲在天津中戏院开启了小剧场的相声演出方式,吸引了很多观众,“回归剧场”的想法首次得到实现。2002年,张文顺与郭德纲等人在广德楼剧场又举办了一次相声表演,也取得了很好的反响。2004年10月,郭德纲重新组建了自己的相声团体,在天桥乐茶馆进行正式的剧场相声表演,并在《开心茶馆》中播出,通过各种现代媒介传播,德云社逐步被大众所知道,也有了很多固定的观众,从而这种剧场相声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在商业运营下,德云社的剧场相声也开始了巡演的模式,渠道其他地方进行表演,一时名声大噪,几乎每一场表演都受到观众的喜爱与追捧。之后,陕派相声、粤语相声等纷纷效仿“德云社”驻点演出,剧场驻点相声进入黄金期。此外,从2002年《首届CCTV电视相声大赛》起至今,中国中央电视台和行业协会等机构通过《全国电视相声大赛》《全国相声小品大赛》《全国相声新作品大赛》《小品相声大会》《全国相声展演》《全国相声小品优秀节目展》《“马季杯”全国大学生相声展演》《非遗相声大会》《央视新春相声大会》等活动,推动相声事业持续发展。
艺术特点
作品结构
一段完整的相声结构分为垫话、瓢把、正活、底四个部分。相声创作确认主题后,“垫话”部分开始围绕主题做人物铺垫,为主题场景做铺垫。垫话有两个功能:一是顶门包袱起到热场作用,产生幽默好笑的第一印象;二是为正活和主题做铺垫,一般情况下要把现实中的“捧逗哏”和观众连接到故事场景中,无痕迹地跳到故事中。“瓢把”部分主要功能是引入主题场景,是从演员身份到人物身份的重要关节,是现实和主题结合的一句话。“正活”部分围绕主题场景描述描写,正活部分的素材删减选用围绕主题进行,正活的高潮展示主题。符合主题的故事,人物要受到奖励;背离主题的故事,人物要受到惩罚。通过故事中人物的奖励和惩罚,起到彰显主题的作用。“底”起到主题升华的作用。底是故事的高潮,是人物面临困难时最后的选择,而这个选择起到升华主题的作用。
表演手法
相声艺术的产生,是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一脉相承的喜剧精神基础上孕育脱胎而来的。就表演形式而言,相声综合了历史上诸多民间艺术的特点,尤其是直接借鉴了“拆唱八角鼓”中丑角的插科打诨的表演和“说、学、逗、唱”的技巧以及笑话、说书等的表现手段和技巧,进而发展成为自成一格的独特表演形式。
语言风格
相声主要以语言为载体制造幽默,在相声表演中,预先设计的幽默语言是决定表演成功的关键。相声的幽默语言包括:同音异形、语码混合、巧妙断句等。幽默是一种艺术性的语言,并非低俗的趣味。首先,语言的表述要高雅,用词要多注意,多斟酌,要做到雅俗共赏,趣而不粗。其次,对人要友善。最后,要分清场合,在一些比较严肃的场合时,比如一些政治会议、悼念会等,要避免制造幽默。
常用道具
醒木:来自评书,经常在长篇单口相声中也会用到。如bra、武肚、僧道领、书口、役袖、媒扇肩,意为文人扇胸,武士扇肚,僧道两门扇衣领,说书的扇嘴,衙役用小扇扇袖口,媒扇是用鹅毛扇扇肩膀等。
折扇:在相声表演过程中可以虚拟为其他物品:刀枪棍棒、笔、鼓槌等。再如文胸、武肚、僧道领、书口、役袖、媒扇肩等,意为文人扇胸,武士扇肚,僧道两门扇衣领,说书的扇嘴,衙役用小扇扇袖口,媒扇是用鹅毛扇扇肩膀等。扇子在相声表演舞台上有一个禁忌.便是无故扇风。
手绢:可以在化妆时作为道具使用:《学四省》《武松打虎》《捉放曹》。
桌子:传统相声中常用的道具。表演对口相声时为逗哏站在桌外,捧哏站在桌子里边。表演“腿子活”时则以桌子区分前后台和上下场门。
手玉子:唱太平歌词时伴奏的乐器,一般是两个竹板。
相声分类
按表现形式
相声从表现形式上可以分为:单口相声、对口相声和群口相声。其中对口相声有分为“一头沉”“子母哏"和“贯口",此外还有相声小品。
●单口相声,单口相声是相声里最早出现的一种表演形式,其历史久远,与笑话、评书关系密切。单口相声由一个人表演,自捧自逗,道具也很简单,一般只有扇子、醒木、毛巾。单口相声很重视“包袱”的构思,其人物刻画、故事细节的描绘,增强了形象性、生动性和知识性,蕴含了浓郁的历史感和丰富的社会性。代表作有马季的单口相声《宇宙牌香烟》。
●对口相声,对口相声由两个人进行表演,在文本上的区分为“甲”“乙"。通常情况下,“甲”是捧哏演员,“乙"则为逗哏演员。对口相声又可以分为“一头沉"、“子母哏’’和“贯口’’。
●群口相声,群口相声也叫“群活”,指三人或者三人以上的相声,甲称“逗哏”,乙称“捧哏”,丙称“腻缝”。如2009年春节联欢晚会由马季的儿子马东及其搭档表演的相声《新五官争功》就属于群口相声。
●相声小品,“小品”一词早在晋代就已经出现,本属佛教用语,与“大品"相对,指佛经的节本。我国现在影视媒体上播放的小品分为两种,一种是喜剧小品,属于戏剧范畴;另一种就是相声小品。相声小品是在相声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借助了舞台表演艺术的手段,它与喜剧小品的区别在于:相声小品角色跳进跳出,以语言和“包袱”为主要的艺术手段,而喜剧小品则是角色固定,以人物性格刻画和滑稽表演为主要的艺术手段,两者在表演上也有共同之处。在我国,相声小品出现较早,兴起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由北京曲艺团首创。相声小品是对传统的相声的发展,满足了影视媒体对视觉审美的要求,代表了相声艺术发展的一个新方向。
按内容功能
相声艺术具有讽刺、歌颂和娱乐三大功能,以讽刺为主。
●讽刺型相声:讽刺功能是与相声艺术共存共生,从相声艺术的孕育时期,讽刺功能就成为传统,例如古代的俳优、唐代的参军戏都含有强烈的讽刺功能。讽刺的对象有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矛盾和日常生活,一类是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随着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空前发展,讽刺敌我矛盾的相声段子已经不复存在了。相声艺术讽刺的基本特色是夸张、犀利、含蓄。
●歌颂型相声:歌颂功能在传统相声段子里并不多见,相声艺术的歌颂功能往往是为讽刺服务,在讽刺封建统治者的同时,歌颂劳动人民的智慧。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由于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发展需要,出现了大量的以歌颂为主的相声,歌颂新时代、新生活、新人物、新观念,使相声的歌颂功能得到了突破性的发展。已经谢世的相声大师马季是歌颂相声的代表人物,他不仅继承了相声艺术的传统,也为传统相声赋予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内容,在相声的发展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娱乐型相声:娱乐功能是相声存在的根本,但是娱乐并不是相声艺术的全部。相声艺术的娱乐能够让观众在愉悦的同时得到启迪,有所领悟,所谓之“寓教于乐”。单纯以娱乐为主的相声段子就失去了生命力,没有发展的空间。
按发展阶段
●奠基期相声:相声艺术形成至1948年。这个时期的特点有,一是涌现了数量可观、技艺高超的五代十国相声艺人。二是创作并累积了大量的相声段子,就是今天所说的传统相声宝库。三是相声的三大功能齐备,讽刺功能成为相声的主要功能。四是艺术技巧趋于成熟,组织“包袱”渐具规律性,具体的艺术技巧和手段相当丰富,张(寿臣)派、常(宝堃)派、马(三立)派相声等艺术流派初步形成。
●发展期相声:1949年至1966年。这个时期的发展状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作了大量的新的相声段子。如《夜行记》《买猴儿》《昨天》《追车》《妙手成患》《醉酒》等优秀作品。二是由侯宝林带领的“相声艺术改进小组"整理了一批传统相声段子,修改后的相声《改行》《关公战秦琼》《论捧逗》等相声段子,久演不衰。三是相声的讽刺、歌颂、娱乐三大功能得以全面发展,尤其是歌颂功能,更有突破性的发展。四是涌现了一批很有艺术造诣的相声演员。如:侯宝林、刘宝瑞、常宝垫、赵佩茹、苏文茂、康松广、殷文硕、王凤山、藤田香锄等。
●挫折期相声:1966年至1976年。这期间,受四人帮“文化大革命”影响,相声艺术遭受全面的摧残。不少相声演员被打成“反动艺术权威”、“牛鬼蛇神",不论精神和肉体,都饱受摧残和迫害。在“四人帮”为害最烈的那些日子里,相声从舞台上销声匿迹,成了“绝响"。
●复苏期相声:1976年至今。粉碎“四人帮"后,相声艺术开始复苏。一是涌现了大量的新人、新作。二是讽刺、歌颂、娱乐功能得以充分发挥。粉碎“四人帮"以后,相声艺术一马当先,涌现了《如此照相》《白骨精现形记》《帽子工厂》等一批讽刺杰作。此后的一段时间里,在抨击不正之风方面发挥了尖刀作用。通过电视,相声的娱乐功能得到长足发展,涌现了大量娱乐性的相声段子,为群众生活带来了欢笑。艺术技巧趋于多样化,快、新、奇、巧,成为相声艺术的走向,相声艺术重新焕发了青春魅力。
主要流派
地区特点
大陆相声
北方相声
1949年后,以马三立、侯宝林、刘宝瑞为代表的相声演员,将相声的内容加以改造,由此相声快速普及,成为全国性、全民性的曲艺形式。1958年总路线时期,以马季等为代表的相声演员推动了一大批歌颂型相声作品的出现。文化大革命中,很多相声艺人遭到打压,曾一度让相声在中国大陆绝迹,只有一些歌颂型相声得以在文革时期仍然能够演出。文革之后,相声迅速走红,以杨振华、金炳昶的《假大空》,姜昆、李文华的《如此照相》,常宝华、常贵田的《帽子工厂》为代表的一大批讽刺“四人帮”的相声迅速流行。侯宝林等人的相声也重新在广播电台播出。进入80年代,在小品的冲击下,表演形式简单的相声不再得到以电视为主要传播媒体的观众的关注。一些新的相声形式如弹唱相声、相声剧等发展起来,但市场仍不大。尽管如此,这段时间里相声也获得了一定的发展;新一代演员涌现,各种内容和形式上崭新的相声段子不断登台,形成了有别之前的“当代相声”。
1990年代中后期开始,相声逐渐式微,包括许多知名演员在内的相声演员离开了相声舞台转而从事其他工作,可是新人中能接班的却不多。相声的地位逐渐为繁荣的小品所取代。在21世纪初,相声在中国大陆处于青黄不接的局面。为了重振相声,中国中央电视台分别在2002年元旦、2003年元旦、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和2008年“国际劳动节”黄金周期间举办了四届“全国相声大赛”。首届和第二届受到了观众的好评,第三届和第四届相声大赛却被指“看不到相声的相声大赛”。第三届相声大赛闭幕式中马季与主持人周涛和毕福剑合说的相声《学相声》成了马季最后的公开相声演出。
陕派相声
陕派相声创立者张玉堂是侯宝林的师兄,1937年从天津来到西安市表演相声,成立了阔旺相声社。在张玉堂的影响下,1950年至1952年,仅西安市内就有三十多家表演相声的书棚茶社,各地相声艺人向西安聚集,演出终日不断。1974年,西安市曲艺团正式成立,张玉堂任首任团长。1985年,西安市曲艺团推出了“欢歌笑语”相声专场晚会,在全国十多个省市巡回演出。西安市曲艺团成为当时的全国五大说唱团之一。
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西安相声进入了低潮。2007年,受德云社的启发,衡小珍、周春晓、于海涛、刘文友等创办珍友社,成为西安市第一家相声小剧场。同年,苗阜在西安北郊成立了青曲社,青年相声演员马腾翔等人创立“天禧相声社”。2012年、2013年成为西安相声小剧场的黄金时期。青曲社、天禧苑等每晚的演出都是满座,碰到周末常常一票难求。很多西安相声演员走上当年东方卫视热播的《相声有新人》节目。2014年,亮相北京卫视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陕派相声《满腹经纶》被赞为“中国好相声”,它的表演者、来自西安的年轻相声演员苗阜和王声迅速走红并登上央视元宵晚会。2015年,西安市“最年轻”的相声小剧场“世源社”成立,西安有了4家相声小剧场。另外,王木犊剧场也聚集了很多曲艺、相声演员,西安相声小剧场已经成为排在京、津之后的全国第三。2017年陕派相声在元宵晚会上再度表演相声《打灯谜》,2019年陕派相声登上湖北春晚。”
海派相声
20世纪初开始,随着相声前辈艺人陈子贞、广阔泉、李德铴、吉坪的传播,相声渐渐扎根上海市。新中国成立后,刘宝瑞、张永熙、立明、候宝林、赵佩如、李寿增、李伯祥等老艺人都在上海留下足迹。在上海的电影演员如石挥、陈述、程等人也曾票演相声。1984年,由叶惠贤、陈述表演的相声作品《配音与方言》荣获了全国相声大赛表演二等奖。相声演员金岩,2008年在上海市虹口区创建“上海品欢相声会馆”,“海派相声”在上海茁壮成长。之后,上海的民间相声团接连涌现,如乐透社、田耘社、上海相声大会等。受海派文化影响,海派相声注重把动作、语言和表情相结合。海派相声作品《辛德瑞拉的眼泪》参加全国优秀相声小品展演,《三把斧子》入选首届全国相声小品大赛并获优秀作品奖,演员金岩和马春然带着“海派相声”参加中国曲艺家协会代表团远赴阿根廷、墨西哥、古巴演出。海派相声作品《垃圾类新时尚》和《扫黑除恶立新功》登陆“学习强国”平台。
“海派相声”既保留了传统相声的表演形式,又融入了现代化的题材,节目中插入上海方言,形式上拓展出相声情景剧。《步步狙击》《梦回》等作品摆脱相声的形式,在上海演艺市场异军突起。海派相声的表演更加夸张,“演”字当头,金岩、马春然、徐强表演的作品《小红帽》《辛德瑞拉的眼泪》《米拉迪亚的报复》《红楼梦》《牡丹亭不停》等,更接近情景剧的表演,但演员依然注重切换角色,比如在作品《霸王别姬》中,金岩表演的角色超过了15个。海派相声还大量运用灯光、背景、音乐及多媒体手段烘托舞台气氛。2020年12月.上海品欢相声会馆成为上海市虹口区非遗项目“相声”的保护单位。
粤语相声
粤语相声由粤语相声掌门人黄俊英开创。1958年,22岁的黄俊英到北京参加第一届全国曲艺会演,对相声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会演结束后,他和琵琶演奏家黄锦培合作,首次尝试表演北方相声中的一个返场小段《文化水平》,过了一把“笑星瘾”。之后,他开始潜心探索、研究、改编,把北方相声这一艺术形式移植到南粤大地,并先后创作、主演上百个粤语相声作品。粤语相声的特点,是把市井生活融入相声里,在改编、移植北方相声过程中,黄俊英将别的语言没有办法“翻译”出的广州话歇后语、俚语融入其中,用粤语方言抖包袱,发挥粤语优势,引出更多笑点。
1983年,广州相声艺术团成立,黄俊英出任第一任团长。他与搭档杨达、何宝文等共同创作了《广州话趣》《打破常规》《省港澳大比拼》《借电话》等反映老百姓生活的作品,带领粤语相声进入一个全盛时期。此后,广州相声艺术团的节目频频在电视和电台播出,成为各类晚会的压轴戏,足迹遍及省内外50多个市县的大小城镇,演出3000多场,观众300多万人次,成为岭南地区极受欢迎的艺术团体。”粤语相声也出现过青黄不接的情况,但在2016年5月开始,粤语相声效仿“德云社”驻点演出,以广州相声艺术团为班底开设“心堂”平台,每月第一个周六晚上演一台全新粤语相声小品晚会。2020年6月,《粤语相声》入选越秀区第七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台湾相声
相声正式登陆台湾,是1949年以后的事。相声初到台湾,主要活跃于军中,内容取材于传统者多,目的为提供娱乐,新编段子则赋以教化宣传之用。50年代,相声透过广播、娱乐场所一度从台湾军中推向民间,但当时台湾与大陆相声绝缘。60-80年代,台湾的相声演员纷纷改业。70年代未到80年代初,魏苏、吴兆南及陈逸安等为数不多的相声演员延续着相声在台湾的微弱脉搏。1984年,赖声川、李立群、李国修合作成立表演工作坊,次年,工作坊的《那一夜,我们说相声》获得演出成功,被推定为“台湾新相声”的开始,接着推出了《这一夜,谁来说相声》《暗恋桃花源》《红色的天空》《谁家老婆上错床》等相声作品。之后演出的单口相声《台湾怪谭》,则创立了台湾全新风格的相声表演方式。1988年4月,冯翊纲、宋少卿组成相声瓦舍(随后加入黄士伟),开启了舞台剧融合相声艺术的创作表演。1993年,台北曲艺团成立。2004年,倪敏然和艺人夏祎、干德门合演《大宅,门都没有》,同年和倪嘉升父子二人共同推出《没大没小说相声》,于2005年5月,获得第16届金曲奖传统暨艺术音乐作品类最佳曲艺专辑奖。2011年12月23日,台湾相声瓦舍经典作品《东厂仅一位》在北京保利剧院首演。
马新相声
民国时期,一部分中国南部的演出团体前往马来亚地区发展(当时新加坡,马来西亚尚未独立)。相声艺人冯翔、白言、路丁在马新地区表演相声。因为马新地区所独有的多元语言环境使得“马新相声”较“大陆相声”和“台湾相声”别具一格,但也因为中文并非主流语言的问题使得马新相声界的职业演员很少。这两国都有许多长期定居的中国移民,他们在共同的社会背景下发展。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也就在那里流传,其中就包括相声艺术在内。新、马两国的相声肩负了中华文化的传递任务。
马来西亚相声
相声在马来西亚的传播方式主要包括参加华人文化节活动、举办相声比赛以及参与其他社会活动等。1983年起,马来西亚每年举办全国华人文化节,相声是文化节中不可缺少的项目。马来西亚的学校经常举办相声比赛,“全国相声表演赛”有较大影响力。马来西亚相声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推广华语,表演相声成为训练学生们运用华语表达能力的项目。马来西亚的第一位相声演员是冯翔。他祖籍南京.在上海长大,幼习京剧,三十年代到东南亚,在新加坡及马来半岛巡回演出京剧。马来西亚的相声六十年代陷入沉寂,七十年代又复苏,八十年代相声创作和表演更加活跃.涌现出姚新光、义、粱雄才、陈志光、陈淑风等相声佼佼者。他们创作并演出了一批反映马来西亚社会生活的相声,如《探亲记》《歌台风光》《谈喝酒》《语言专家》《新年颂》《马来风光》《看相》等。1988年以后,马来西亚举办过两届颇具声势的全国相声表演赛。1990年10月,马来西亚举办国际相声大赛。马来西亚的相声队伍以业余为主,尤以学生占多数。马来西亚成就卓著的相声界人士是姚新光,被誉为“马来西亚相声之父”。
新加坡相声
新加坡的相声是由中国大陆传入的,最先传入的是上海市的独脚戏。当时较为活跃的演员有冯翔、路丁、白言、陈常临、关新艺、张弓等,常演的剧目有《黄天霸拜山》《打棍出箱》《黄金台》《三娘教子》《空城计》等。后来,白吉与关新艺搭档,合说相声。五十年代,关新艺编演的相声《停职反省》大受欢迎。陈伯汉是新加坡相声界承前启后的名家,他曾与郭宝昆搭档,合说关新艺的名作《停职反省》,并把它改编为《医者父母心》《拆线》。此外,陈伯汉还与何奇仔、萧之仓、林刚等搭档,演出相声。之后,陈伯汉一直从事相声的创作和表演,并先后创作相声结集出版了《陈伯汉相声集》。他创作的相声《孝道》荣获新加坡相声比赛创作奖。韩劳达,是新风相声学会发起人之一,还是著名的相声作家和理论家,著作有《关于相声》《谭天相声集》《谭天相声二集》。新加坡的相声注重新作品的创作,在大、中、小学校中都有相关的相声活动。新加坡的“新风相声学会”,已有30年左右历史,其成员都是利用业余时间担任学会工作,却十分具有专业精神,并且每年都筹办新加坡的“华族文化节”。
相声行规
资料来源:
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
传统相声
资料来源:
现代相声
资料来源:
价值与影响
团体兴起
“德云社”。2005年,由郭德纲为主组建的专业相声演出团体“德云社”几乎一夜之间走红全国,引起了大众的关注,每一场的表演都是人气爆棚。据统计,由郭德纲和搭档于谦在一次表演中应观众的要求,连续返场22次;并且在“德云社”爆红之后,次年与新浪联合推出的相声新年晚会有20万人同时在线观看,“德云社”与郭德纲也因此收获了不少的粉丝,也称为“纲丝”,数量达到千万人,并且这些粉丝遍布社会各个阶层,年龄跨度也很大,有小孩也有老人,可以说“德云社”为当代相声界创造了很多奇迹,不仅让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声艺术得到了继承和发展,也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可以说,郭德纲和他的“德云社”正式迎来了中国当代相声艺术的鼎盛时期。“德云社”现有六个演出小队100名演员,长期在北京、南京、哈尔滨市六个剧场定点演出。
“嘻哈包袱铺”。2008年底,在高晓攀的带领下,聚集了近百名相声演员和专业化运营团队,成立了集传统与创新于一体的相声团体“嘻哈包袱铺”。他们的表演以视频的方式在各个网站上迅速传播,得到了大量的点击和广大的关注,一夜成名。随后,还被邀请到湖南卫视参加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元宵晚会。
“青曲社”。2014,由苗阜和王声为代表的陕派相声“青曲社”,通过北京卫视“相喜剧幽默大赛”,以其作品《满腹经绝》取得了金奖,使得“青曲社”一举成,受到观众的喜爱与追捧,甚至2015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反腐”题材相声都是向他们特别订制的。
“浄心堂”。2016年5月,粤语相声效仿“德云社”驻点演出,以广州相声艺术团为班底开设“浄心堂”,他们以“德云社”为榜样驻点演出,每月第一个周六晚上演一台全新粤语相声小品晚会。
走向世界
2013年4月,德云社在澳大利亚文化之都墨尔本成立分社,正式迈出了中国相声向海外传播的第一步,也成为了首个走出国门在海外开设分支的中国相声社团;2018年11月,德云社在英国伦敦站开展的专场演出座无虚席,其发布会更是受到英方的重点关注,英国前国务大臣麦克·贝茨勋爵和玛格丽特·撒切尔的官方中文翻译詹姆斯·理查兹也来到现场。2021年,嘻哈包袱铺十三周年的专场宣传登上了纽约时报广场的纳斯达克股票交易所大屏等等,让世界看到中国艺术的文化内核。相声作为一种中国的传统艺术,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代表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它是在中华土地上生长孕育的息息相关的独一无二的艺术形式,是人民生活劳动的智慧和结晶。
艺术影响
相声作为表演艺术大家族中的一员,相声一直以其独特而极具个性的艺术魅力征服着一代又一代的观众,经常活跃在我们的文艺舞台上,至今仍是各类晚会及综艺节目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有学者就认为:相声——“它既是所有民族和民间喜剧意识与手法的集中体现,又影响了所有近代或当代喜剧品种的成长与发展”。这也是相声之所以能够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重要原因。就其表演艺术而言,相声的表演同样既承继了诸多民间传统艺术的表现手法,又从自身独特的演绎方式中形成了与其他艺术门类不同的个性特征。
传承与保护
2006年12月21日,经过3个多月的公示调查,北京市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式对外公布。第一批市级“非遗”名单,相声位列其中。2008年6月7日,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正式对外公布。其中,相声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9-2022年,每年举办全国性的非遗相声大会。2022年度的第四届非遗大会因北京疫情态势影响延期至2023年2月在深圳举办,本次非遗相声大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中国广播艺术团、视听中国、i福田、抖音直播、DOU来唱好戏的官方抖音账号同步播出,四场累计线上观看人数达1310万人次。
2022年,冯巩、赵炎入选相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此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相声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只有三位,分别是常宝霆、姜昆和马志明。随着常宝霆先生的去世,其他两位也已经年过古稀。
相关文化
春晚相声
1983年,在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上,有7个相声节目,有马季与赵炎的相声作品《山村小景》《小小雷峰》《说一不二》;有李文华和姜昆的相声作品《对口词》《战士之歌》《错走了这一步》;还有侯宝林先生的《戏剧杂谈》。从此,相声艺术走红于春晚,每一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都有相声作品出现。同时,也出现了众多的知名相声段子,如《宇宙牌香烟》《虎口遐想》《买猴儿》《夜行记》《旧曲新歌》《画像》等。
相声大赛
全国相声大赛
全国相声小品大赛
全国相声新作品大赛
相声大会
非遗相声大会
央视小品相声大会
2023年11月17至2024年1月12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3小品相声大会》每周五在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CCTV-3)、央视频、央视网、云听等平台播出。节目不仅邀请知名喜剧演员参演,更为多年坚持表演创作的喜剧新人和新作品,搭建展示的舞台。节目形式多样、题材多元,除小品、相声外,还融合借鉴了默剧、魔术剧、四川谐剧、河南坠子等艺术形式,为广大观众带来轻松愉悦的感受。
央视新春相声大会
相声展演
全国相声小品优秀节目展
2013年起,中国文艺网、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办全国相声小品优秀节目展,至2023年已举办11届。全国相声小品优秀节目展,集结全国各地相声小品名家新秀,推出一批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语言类曲艺佳作,得到社会各界和观众的广泛好评。2023年12月8日至10日,第十一届全国相声小品优秀节目展演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剧院举办。3场展演聚焦优秀作品的创作生产,原创新创节目占比超90%,共70余位曲艺工作者参演,较好地展现了当下语言类曲艺节目的整体水平。这次展演的相声《歌曲研究》《这个好》《北京北京,了解一下》《重庆市,要得!》《三秦之宝》,从不同角度展现中国社会发展的成就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声《新说报菜名》《套路吧水浒》对传统文化经典进行新解读;相声《中国好舌头》《手机丢了》《想多了吧》《知父莫如子》等通过快板、贯口、方言等方式,演绎老百姓身边的生活笑料;相声《“非”比寻常》结合传统相声表现技法,展现外国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成果。这次展演扩大参与者覆盖面,大多演员来自基层和专业曲艺院团,其中基层曲艺工作者占比近70%。参演演员平均年龄38.4岁,既有知名相声小品演员、曲艺界的中坚力量,也有曲艺新人挑大梁、当主角。
“马季杯”全国大学生相声展
“马季杯”全国大学生相声展演由天津师范大学马季艺术研究会发起,首届于2017年举办,每两年举办一届,宝坻区和天津师范大学轮流组织,前三届累计吸引全国28个省市、百余所高校的上千名选手,共计743件作品参加,在全国高校兴起了大学生相声热,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相声新势力和文化名片。2023年10月,第四届“马季杯”全国大学生相声展演“在天津举行,本届展演共收到作品336件。其中原创241件,占比71.73%,包括表演作品143件,文本作品188件,马季模仿秀作品5件。作品涉及全国21个省份和新西兰、马来西亚两个国家,涵盖110所高校,其中“双一流”高校32所,呈现出覆盖面广、影响力大、原创比例高的特点。
相声衍生品
相声影视剧作品
相声书籍
天津相声博物馆
2011年9月17日,全国首家经过审批、认证的专门介绍相声、曲艺的主题博物馆—天津市相声博物馆,在天津估衣街谦祥益文苑开张。天津相声博物馆立足相声,涵盖曲艺的其他艺术形式。通过丰富的文字、模型、老照片、实物、书籍、唱片及其他音像资料,全方位地介绍相声在天津的发展历程。相声博物馆占地1400平方米。馆内陈列展示有关相声、曲艺的道具、文本、老照片、书刊、音像制品等珍贵文物2000余件。馆内有根据老艺人的回忆而以1:10比例复原的天津老相声茶馆——连兴茶社的模型,有相声名家常宝霆、刘文亨先生当年在舞台上的风采,还有马三立、于佑福、阎笑儒、冯宝华、刘文亨、陈鸣志等人的手稿。
演员要求
相声发于市井,为了取悦听众,早年流传于街巷的相声段子里,免不了一些粗俗之言。相声想要生命力更长久,需要升华、净化、去粗取精,凝练出有思想、有意义的内核,才能从人们闲暇取乐的段子,变成“登堂入室”的艺术。相声界前辈陈荣启先生、侯宝林先生开启了相声的改革,把大量低俗的哏、污秽的语言剔除出相声艺术。之后,马季、姜昆等优秀的相声演员将相声领进了春晚、电视节目,这门传统艺术终为人们喜闻乐见。相声变得轻浮,还是因为一些相声艺人基本功下得不深,把“传统”当成了营生的手段,没有挖到“传统”的精髓,才会被“流量”带着迷了路。相声的乐,应该是机敏睿智、幽默诙谐的,相声的思想内涵和价值观,才是相声能够成为传统艺术,并传承至今的安身立命之本。迎合市场而低俗,把“下三路”、侮辱人当噱头,这是极恶俗的文化趣味,也是自甘堕落。
相声术语
十三门
在传统上,相声艺人把相声的基本功细分为十三门:要钱口技数来宝太平歌词白沙撒字单口相声逗哏捧哏群口怯口/倒口柳活贯口开场小唱。
术语
资料来源:
师承关系总表
第一代-第二代
资料来源:
第二代-第三代
资料来源:
第三代-第四代
资料来源:
第四代-第五代
资料来源:
第五代-第六代
资料来源:
第六代-第七代
资料来源:
第七代-第八代
资料来源:
第八代-第九代
资料来源:
第四-九代代表人物
资料来源:
参考资料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4-02-03
南京夫子庙是相声发祥地之一!观众曾冒大雪排队来看相声.今日头条.2024-02-03
相声给人间带来欢笑 中戏明年开设“相声本科班”.今日头条.2024-02-03
一课译词:相声小品.今日头条.2024-02-03
陕派相声有新人.今日头条.2024-01-30
粤语相声效仿“德云社”驻点演出 首秀受追捧.凤凰资讯-国际在线.2024-02-03
首届CCTV全国电视相声大赛.央视网.2024-02-15
《首届中国相声小品大赛》获奖名单揭晓.人民网.2024-02-16
第七届CCTV相声大赛 (2014).豆瓣电影.2024-02-15
第七届全国电视相声大赛落幕 苗阜、王声获金奖-中新网.中国新闻网.2024-02-17
说学逗唱闹新春,《喜笑颜开2023新春相声大会》大年初二欢乐开演.今日头条.2024-02-16
创作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第四届非遗相声大会创作座谈会在深举办.今日头条.2024-02-16
全国相声小品优秀节目展演举办.今日头条.2024-02-17
冯巩赵炎入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扬子晚报网.2024-02-03
“云端”上下 相声何为?.中国新闻网.2024-02-17
第四届“马季杯”全国大学生相声展演在津圆满落幕.今日头条.2024-02-17
相声.滨州网.2024-02-02
黄俊英:“绝不封喉”的粤语相声掌门人.今日头条.2024-02-03
今生无悔 绝不“封喉”.今日头条.2024-02-03
越秀再添五项非遗.今日头条.2024-02-03
李立群赖声川上海聚首 揭秘当年分道扬镳.搜狐娱乐.2024-02-08
李立群称相声是方言文化 传统相同才能有共鸣.中国新闻网.2024-02-08
台湾相声“大姐大”:相声是两岸共同语言.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24-01-30
台湾相声瓦舍大陆首演 新《东厂》融入戏曲元素.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24-02-08
台湾相声瓦舍:把相声说进中学教材(图)——中新网.中国新闻网.2024-02-08
“台湾郭德纲”来沪“撂地摊”-新民晚报官方网站-北方网-新闻中心.北方网.2024-02-08
冯翊纲:台湾相声剧很吃香 通常票都会卖光(图)_南海网新闻中心.南海网.2024-02-08
飞鱼落入相声瓦舍_文娱新闻·综合_新京报电子报.新京报电子报.2024-02-08
台湾相声头牌冯翊纲:春晚很累人 郭德纲有古趣——中新网.中国新闻网.2024-02-08
你知道台湾也有相声名家吗?(我在大陆看台湾)(2).参考消息网.2024-02-08
台湾相声表演艺术家吴兆南去世 曾拜侯宝林为师.中国新闻网.2024-02-08
台湾相声充满现代感的荒谬喜剧——中新网.中国新闻网.2024-02-08
中国相声介绍.cul.sohu.com.2019-03-31
相声(中国曲艺).汉程网.2024-02-01
马三立.天津地方志.2024-02-06
相声泰斗马三立今晨在天津辞世 享年90岁(组图).新浪娱乐.2024-02-06
侯宝林 Baolin Hou.豆瓣电影.2024-02-05
马季.中国新闻网.2024-02-08
马季遗体告别仪式举行 胡锦涛等领导人敬献花圈-马季-北方网-新闻中心.北方网.2024-02-08
郭德纲 Degang Guo.豆瓣电影.2024-02-05
黄俊英 Junying Huang.豆瓣电影.2024-02-19
冯巩当选新一届曲艺家协会主席.北京青年报.2024-02-20
冯巩当选新一届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央视网.2024-02-20
苗阜.猫眼电影.2024-02-18
《金玉良岩》金岩相声专场全国巡演北京站将开启-中新网.中国新闻网.2024-02-16
相声走进澳大利亚.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24-02-08
2018德云社全球巡演东京站公演圆满落幕-新闻频道-长城网.长城网.2024-02-08
北京公布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02-03
老中青三代笑星齐聚一堂!第四届非遗相声大会落幕_深圳新闻网.深圳新闻网.2024-02-03
非遗相声大会月底深圳举行.今日头条.2024-02-03
2022第四届非遗相声大会演出延期.今日头条-北青网.2024-02-03
第六届CCTV相声大赛 (2012).豆瓣电影.2024-02-15
CCTV相声大赛落幕 曹云金成最受欢迎相声演员-中新网.中国新闻网.2024-02-15
CCTV电视相声大赛落幕 高晓攀获得大赛金奖-中新网.中国新闻网.2024-02-15
第五届CCTV相声大赛 (2010).豆瓣电影.2024-02-15
第四届CCTV相声大赛 (2008).豆瓣电影.2024-02-15
第三届CCTV相声大赛 (2006).豆瓣电影.2024-02-15
CCTV.com.央视网.2024-02-15
第二届CCTV相声大赛 (2003).豆瓣电影.2024-02-15
第一届CCTV相声大赛 (2002).豆瓣电影.2024-02-15
第一届中国相声小品大赛 (2018).豆瓣电影.2024-02-16
首届相声小品大赛决赛看点多 两位相声博士再PK.今日头条.2024-02-16
“南开杯”第三届全国(天津)相声新作品大赛鸣锣.中国新闻网.2024-02-16
全国相声新作品大赛颁奖晚会举行_共产党员网.共产党员网.2024-02-16
新人抢眼 新作夺目 相声新作品大赛大奖评出-新闻中心-北方网.北方网.2024-02-16
相声新作品大赛落幕 创新求变助推相声繁荣发展-相声-北方网-新闻中心.北方网.2024-02-16
姜昆冯巩都来了!福田喜剧艺术节暨第三届非遗相声大会开幕.今日头条.2024-02-16
姜昆戴志诚压轴!非遗相声大会收官,欢乐福田明年再续笑缘.今日头条.2024-02-16
名家齐登台福田成笑林!第三届非遗相声大会火热上演_深圳新闻网.深圳新闻网.2024-02-16
第二届非遗相声大会拉开序幕.今日头条.2024-02-15
深圳福田喜剧艺术节暨第二届非遗相声大会月底来袭.今日头条.2024-02-16
冯巩携新作《我爱诗词3》压轴非遗相声大会.今日头条.2024-02-16
“非遗”相声大会 苗阜王声《学外语》.今日头条.2024-02-16
周末开心礼!《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3小品相声大会》今晚欢乐开播.今日头条.2024-02-16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3小品相声大会》今晚收官!.今日头条.2024-02-16
2022新春相声大会 (2022).豆瓣电影.2024-02-16
独家冠名《2022新春相声大会》风光新580虎年送来欢乐盛宴_中新网_安徽新闻.中国新闻网安徽.2024-02-16
《2021新春相声大会》收官 为传统相声赋新能-中新网.中国新闻网.2024-02-16
2021新春相声大会 (2021).豆瓣电影.2024-02-16
新春相声大会有新意.今日头条.2024-02-16
抖包袱大会 (2023).豆瓣电影.2024-02-16
相声演义 (2022).豆瓣电影.2024-02-16
老郭有新番 (2021).豆瓣电影.2024-02-16
笑口常开 (2013).豆瓣电影.2024-02-16
相声有江湖 (2019).豆瓣电影.2024-02-16
笑礼相迎 (2018).豆瓣电影.2024-02-16
相声有新人 (2018).豆瓣电影.2024-02-16
世界杯相声汇 (2018).豆瓣电影.2024-02-16
笑神穷不怕的海报.豆瓣电影.2024-02-16
欢乐喜剧人 (2017).豆瓣电影.2024-02-16
相声大电影之我要幸福 (2017).豆瓣电影.2024-02-16
曲艺社的故事 (2011).豆瓣电影.2024-02-16
两光康乐队 (2010).豆瓣电影.2024-02-16
相声大师 (2009).豆瓣电影.2024-02-16
济公传 (2009).豆瓣电影.2024-02-16
窦天宝传奇 (2009).豆瓣电影.2024-02-16
中国相声一百年 (2003).豆瓣电影.2024-02-16
一百年的笑声 (2002).豆瓣电影.2024-02-16
马三立 (1995).豆瓣电影.2024-02-16
《笑》.豆瓣电影.2024-02-16
游园惊梦 (1956).豆瓣电影.2024-02-16
于谦:人间可爱.豆瓣读书.2024-02-16
过得刚好.豆瓣读书.2024-02-16
笑谈相声.豆瓣读书.2024-02-17
相声-中国文化知识读本.豆瓣读书.2024-02-16
李金斗陈涌泉给您说过的相声.豆瓣读书.2024-02-16
马三立别传.豆瓣读书.2024-02-16
包袱抖不完-裘英俊相声作品精选.豆瓣读书.2024-02-16
侯宝林.豆瓣读书.2024-02-16
相声大师.豆瓣读书.2024-02-16
郭德纲这点事儿.豆瓣读书.2024-02-16
我和爸爸马三立.豆瓣读书.2024-02-16
笑匠杂笈.豆瓣读书.2024-02-16
郭德纲话说北京.豆瓣读书.2024-02-16
马季表演相声精品集.豆瓣读书.2024-02-17
侯宝林表演相声精品集.豆瓣读书.2024-02-16
杨振华表演相声精品集.豆瓣读书.2024-02-16
姜昆表演相声精品集.豆瓣读书.2024-02-16
侯耀文石富宽舞台相声作品选集.豆瓣读书.2024-02-16
笑面人生.豆瓣读书.2024-02-17
李文华与相声艺术.豆瓣读书.2024-02-16
张寿臣笑话相声合编.豆瓣读书.2024-02-16
相声以外.豆瓣读书.2024-02-19
刘宝瑞表演单口相声选.豆瓣读书.2024-02-16
曲艺概论.豆瓣读书.2024-02-16
首家相声博物馆天津开馆.凤凰网.2024-02-16
不是竖根话筒就叫说相声 相声拒绝污言秽语.今日头条-光明网.2024-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