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公战秦琼
《关公战秦琼》是侯宝林改编的相声作品,内容主要依据相声前辈张杰尧基于同名笑话创作的作品进行改编,并于1962年正式演出。1974年,北京电视台录制了由侯宝林和郭启儒表演的版本。
《关公战秦琼》说的是旧社会山东省军阀韩复榘为他的父亲祝寿办堂会,请来戏班子演唱一出红净戏关羽“千里走单骑”。可老寿星不喜欢,并且点戏要看一出关公和山东好汉秦琼比武的戏。结果,演员们勉强上演了一出《关公战秦琼》的尴尬戏,唐朝的名将秦琼大战400多年前三国时期的关云长。
《关公战秦琼》的故事原本长期以民间笑话的形式流传,后被相声演员张杰尧收入中国稽语促进社1937年4月版《笑海》第一集中,并根据此笑话创作了同名相声,于20世纪30年代开始在北京表演。另外,也有说法认为相声《关公战秦琼》的创作可能受到了地方戏《关公战秦琼》(又名《汉唐斗》)的启发。1961年,侯宝林所在的中国广播艺术团说唱团挖掘整理传统相声,邀请张杰尧来京,由侯宝林捧哏,共同录制了《关公战秦琼》的音带。为进一步提高节目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侯宝林在张杰尧演出本的基础上加以改编,形成了新版本的《关公战秦琼》,表演形式以“学”和“唱"为主。《关公战秦琼》讽刺的是旧军阀不学无术,但也说明了外行观众会破坏艺术创作的道理。后来“关公战秦琼”成了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情的代名词,还用于讽刺不懂装懂,不切合实际,盲目指挥的人。
故事原型
民间笑话
《关公战秦琼》以笑话形式在民间流传。在中国稽语促进社1937年4月版《笑海》第一集中记载了“关公战秦琼”的笑话,内容大意如下:河南一乡村土财主八旬寿辰,约请京戏班演出,其愚昧无知胡乱点戏,竟点唱《关公战秦琼》,把汉唐两将扯在一起,演员无奈,临场编词,难以为继,闹出笑话。
戏曲故事
地方戏原本有一出戏叫《唐汉斗》,又名《关公战秦琼》。主要叙说一位书生自幼与一位小姐订婚,书生家道中落后,小姐之父要退婚。小姐与书生相约于关帝庙互诉心曲,并将佩饰赠与书生。引起庙里的关羽、周仓不满,认为两人玷污圣庙,关羽派周仓去捉拿书生,但行至书生家门时,却遇到门神秦琼、尉迟敬德阻挡。于是引起一场“关公战秦琼”。后由玉皇大帝调解,最后书生高中衣锦还乡,引出洞房花烛大团圆的结局。这出戏常由河北梆子剧团上演,在二三十年代流行于韩复榘一度管辖的鲁西北一带。有提倡男女婚姻自由的思想,在旧时代还是具有积极意义的。相声《关公战秦琼》可能受它的启发。
作品沿革
张杰尧收集
据《中国相声史》记载,《关公战秦琼》这段相声早在30年代即已问世。成为相声作品之前,它以笑话形式在民间流传,后来被张杰尧编入《笑海》一书。也有说法称是相声名家韩子康和张杰尧一起编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张杰尧由西安市赴京,将方言版的《关公战秦琼》连同《曹操打严篙》《罗成戏貂掸》三个作品带到北京,分别赠给了侯宝林、王世臣、罗荣寿三位。
侯宝林改编
1961年,侯宝林所在的中国广播艺术团说唱团挖掘整理传统相声,为了扩大节目来源,特意邀请定居于西安的张杰尧来京,由侯宝林捧哏,录制了《关公战秦琼》等段子的音带。为了进步提高该节目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侯宝林在张杰尧演出版本的基础上加以改编。并于1962年正式演出。此后在侯宝林相声选集的不同版本中均注明该作品“根据张杰尧口述本修改”。1974年,北京电视台录制了侯宝林和郭启儒合说的相声《关公战秦琼》的视频。
更换人物
张杰尧演出版本中的乱点戏目者是山东省军阀张宗昌之父,而在侯宝林演出本中则换成山东军阀韩复榘之父。侯宝林为什么要张冠“韩”戴呢?这是由于50年代中期批判“反动学术权威”梁漱溟曾出现过“韩复用枪杆子杀人,梁漱溟用笔杆子杀人”的流行语,当然这是为批判梁漱溟而以韩复榘做衬托,但客观上更加提高了韩复榘的“知名度”,侯宝林因此认为将《关公战秦琼》的荒唐故事安在韩复榘身上更富戏剧性、更易收到社会效果。
增加内容
《关公战秦琼》虽非侯宝林创作,但在改编和表演上他倾注了大量心血。为了发挥自己善于摹拟山东方言之长,侯宝林还把河北省藉的韩复榘之父设计为山东人;并且以新的“垫话”(即开头)介绍旧北京戏园子嘈杂喧嚣的景象,侯宝林青少年时代耳闻目睹过这种场合,追述起来,栩栩如生,真切动人,然后从“戏园子乱”转到“堂会戏更乱”从而巧妙地由“垫话”转入“正话”。
设计表演
在排演相声《关公战秦琼》时,侯宝林特地去请教了京剧表演艺术家关公的亮相姿势问题。在相声的结尾,逗哏(甲)摹拟“关羽”唱,“叫你打来你就打,你要不打——(手指韩父)他不管饭!”由于逗哏(甲)站在捧哏(乙)右边,所以侯宝林设计“(手指韩父)他不管饭”这一动作就考虑宜用右手指着前方而以左手持刀,否则右手持刀,左手指着前方势必挡着捧哏而不尽理想,但需要澄清京剧舞台上是否有关公左手持刀的形象。
为了找到这一姿势的根,侯宝林特意向擅演关公戏的著名京剧武生演员王金璐先生请教,王告知《屯土山》这出戏里就有关公左手持刀的“亮相”,侯宝林这才将这个动作确定下来。
作品内容
相声台词资料来源
甲:您看今天呢,这个观众啊,在哪儿演出都是这样。
乙:是吗?
甲:秩序良好。
乙:哎。
甲:您不像我小时候,那戏园子里头,那么乱。那真受不了。
乙:过去那戏园子啊?
甲:哎,大戏园子还好点儿,什么“吉祥”“长安”哪还好一点儿。你要到天桥那个小戏园子儿,。乱极啦。
乙:是乱。
甲:哎,首先说门口儿,这卖票的,就这嚷劲儿就受不了。
乙:哎?他干吗嚷啊?卖票就在售票室里头卖呀?
甲:小戏园子儿,不登报,没广告,就指着门口儿那儿搁个人儿嚷。
乙:噢。
甲:你听他嚷那个词儿——“看戏吧。看戏吧。又擦胭脂又抹粉儿,有男角、有坤角、有文戏、有武戏呀,又翻跟头,又开打,真刀真枪玩了命啦。”
乙:玩儿命啊。
甲:“两毛一位,两毛一位。”
乙:好嘛。
甲:花两毛钱,看玩儿命的。
乙:真是。你说这叫什么玩艺儿哪。
甲:就说是啊。这是戏园子外边儿,就这么乱。
乙:那么里边儿好一点儿啦?
甲:更乱啦。
乙:里边儿怎么更乱啦?
甲:戏园子里边儿有打架的。
乙:戏园子里头有打架的?
甲:你爱听这个演员,他爱听那个演员,因为叫好,俩人打起来了。
乙:,就因为这个在戏园子里头打架?
甲:有时候,楼上跟楼下还能打起来呢。
乙:这可真奇怪啦。楼上楼下谁挨不着谁,怎么会打起来?
甲:他那阵儿的楼啊,它没有护楼板,都是一棵一棵的栏杆儿。什么东西都往下掉。
乙:噢。
甲:你掉个戏单儿啊,掉个手绢儿不要紧哪,掉个茶壶给那位开啦。
乙:那还不打起来呀?
甲:就说是啊。里边儿有什么带座儿的、找人的、沏茶灌水儿的、卖饽饽点心、瓜果梨桃的,还有卖报的、卖戏单儿的。最讨厌就那扔手巾板儿的。
乙:哦,有手巾板儿。
甲:其实夏天人出汗,擦擦毛巾是好事儿。
乙:对。
甲:就他这来回扔啊,弄得你眼花缭乱。
乙:哎,影响人家看戏呀。
甲:就说是嘛。十几条毛巾,搁在一起,拿开水一浇,把它拧干啦,上边儿洒点花露水儿。这个角儿一个人,那个角儿一个人。
乙:啊,怎么样?
甲:这么老远扔,往起扔。扔得很高啊。那玩儿也是技术。
乙:还技术呢?
甲:哎,你别看扔那么高,上边什么东西都碰不着。扔的这主儿这个姿势。
乙:怎么扔。
甲:“日——。”
乙:扔过去啦。
甲:接的那主满不在乎,“——嘣儿。”
乙:就这么准。
甲:哎,准。有时候,楼上楼下离得近了也扔。
乙:噢,也扔。
甲:离得近了,还来花样哪。
乙:什么花样啊?
甲:扔的这主来个“张飞骗马”。“日。”上去啦。
乙:接的那主呢?
甲:来个“苏秦背剑”——“嘣儿。”
乙:你瞧。
甲:有时候弄散啦,还来个“天女散花”。
乙:嘿。什么花招全都有啊。
甲:你再听这卖东西、找人的——“里边瞧座。”“跟我来您呐,这儿四位。”、“给这儿续水呀。”、“有人拿张票。”、“这儿添个碗儿”、“薄凉糖瓜籽儿烟卷儿哎”、“面包点心。”、“看报来看报来。当天的戏单儿。”、“哎哟,嗬。二婶儿。我在这儿哪。”
乙:这份儿乱呐。
甲:坐下就好好听戏吧。
乙:啊。
甲:坐下聊天儿。
乙:还聊?
甲:台上你唱你的,开场戏没人听。这聊上啦。“哟,二婶儿,你怎么这晚才来?”“可不是嘛。家里有点事,要不然我早就来啦。你看今儿这天儿倒是不错,响晴白日的。哟。这挺好天儿怎么?怎么下雨啦?”
乙:怎么,下起来啦?
甲:“嗨。楼上你们那孩子撒尿啦。”
乙:嚄。行啦。这就快打起来啦。
甲:您说受得了受不了?
乙:是嘛,太乱啦。
甲:就这样的戏,有的时候花两毛钱买的票,看不成啦。
乙:啊,怎么?
甲:戏回啦。
乙:回戏。
甲:哎。
乙:因为什么回戏呀?
甲:台上戳个大牌子,写着“今日堂会”。
乙:噢,有堂会。
甲:“堂会”就是上人家去唱去。
乙:是啊。
甲:那阵儿有钱有势力的人呐,家里办喜寿事,把艺人找到他们家去唱。
乙:对。
甲:这叫“堂会戏”。
乙:不错。
甲:他就为了摆谱儿,为了铺张,不是真懂艺术。所以堂会戏呀,比戏园子里还乱。
乙:哦,比戏园子还乱?
甲:什么笑话儿都出。
乙:是啊?
甲:哎。有一次我在山东济南府,在韩复榘家里头,看了一次堂会戏。
乙:就是那个大军阀呀?
甲:对,给他爸爸办生日。
乙:噢,那儿是堂会戏。
甲:那天戏可不错。
乙:啊,都什么戏呀?
甲:头一出儿是《百寿图》。
乙:啊,拜寿的戏。
甲:二一出儿是《御碑亭》——“大团圆”。
乙:吉祥啊。
甲:三出儿是“红净戏”。
乙:什么戏呀?
甲:《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
乙:这戏可好啊。
甲:是啊。
乙:文武带打。
甲:唱、念、做、打哪样都好。
乙:那是啊。
甲:韩复榘他爸爸在头一排,弄个大沙发在那儿一坐。台下不断喝彩。
乙:那是唱的好嘛。
甲:可是这“寿星老”不愿意听。
乙:怎么?
甲:听着听着站起来了,“别唱啦。”
乙:哟嗬?
甲:“你们这是嘛戏呀?”
乙:听了半天不懂啊?
甲:“都上后边去。”
乙:给轰下去啦?
甲:“把你们那管事儿的叫来。”演员不知道怎么回事儿啊,跑下台去啦。
乙:下去吧。
甲:管事的来啦。“呵。老太爷,您有什么吩咐?”“你们唱的这是嘛戏呀?”
乙:“千里走单骑呀。”
甲:这是红净戏呀。
乙:对。
甲:“那红脸儿的是谁呀?”
乙:听了半天,不知道这是谁。
甲:“那是关羽。”
乙:哎,关羽关云长。
甲:“关公?是哪儿的人?”
乙:山西省的人呢。
甲:“山西人为嘛到我们山东省来杀人?”
乙:啊?你这都什么呀?
甲:“有我们的命令吗?啊?你知道他是谁的人吗?”
乙:谁的人呀?
甲:他是阎锡山的队伍
乙:你这什么乱七八糟的?
甲:“为嘛不唱我们山东的英雄?”
乙:关云长也是英雄啊。
甲:“我们这儿有好汉秦琼秦琼。为嘛不唱?”
乙:哦,爱听秦琼戏。
甲:“老太爷。不知道您喜欢听什么戏。那好啊,请您点戏吧。”
乙:对。
甲:“我问问你,是关羽的本事大?是那个秦琼的本事大?”
乙:那谁知道啊?
甲:“那……他们俩人没比过。”
乙:是啊。
甲:“今天让他们比比。”
乙:啊?比比?
甲:“来个关公战秦琼。”
乙:这可真新鲜啦。
甲:那怎么唱?
乙:你怎么唱啊?
甲:哪儿有这么一出啊?
乙:不是一个朝代的事。
甲:管事的也不敢说呀,“你不懂戏。”人说:“嘿。那什么,老太爷。您点个别的戏吧。这个戏,我们不会。”
乙:是啊。
甲:“嘛?我点你的戏,你们不会呀?那全别唱啦。我不给钱哪。你们也全别走啦。在这里饿你们三天不管饭吃。”
乙:这叫什么行为呀?
甲:“看你们会不会。”
乙:嗬。
甲:管事的害怕啦。“那……什么,老太爷您别生气,我到后边去问问他们。”
乙:问谁去呀?
甲:问演员哪,“诸位老板呐,咱们这戏唱砸啦。那……南极仙翁老不愿意啦。不愿意听这个戏。”演员一想哪,反正也惹不起他。
乙:那是啊。
甲:“听什么戏?他说什么咱们唱什么?”
乙:对。
甲:“您看点了一出,那个‘关公战秦琼’。”
乙:那么谁会吧?
甲:“你吃多啦。撑糊涂啦?哪有这么出戏呀?关羽是汉朝的,秦琼是唐朝的。”
乙:对呀。
甲:“差着好几百年,那能搁到一块儿吗?”“他说:“不会也得唱,要不唱全别唱,也不让走,饿三天不管饭吃。”“饿三天?他饿一年这……这也不会呀。”“咱们来这么些人,这回真要饿死几个?咱们怎么办呢?”演员一想啊,
乙:怎么样?
甲:他不是不懂戏吗?他不是胡点吗?那咱们就胡唱。
乙:哦,就唱这出啊?
甲:关公还是原来的关公。“我还来这关公。”
乙:关公。那么秦琼呢?
甲:“谁来秦琼?”谁敢来呀?
乙:谁来?
甲:没这么出戏呀。得上去现编词儿啊。
乙:说的是啊。
甲:“老生扮。谁来?哎,那个刘备。把你那套脱了,扮个秦琼。”
乙:赶紧换这个;清箭衣、戴罗帽。
甲:干吗呀?
乙:秦琼啊。
甲:哪个秦琼啊?
乙:《卖马》呀。
甲:照着《卖马》那么办?
乙:啊。
甲:那哪儿行啊?
乙:不行?
甲:“卖马”是秦琼最倒霉的时候啊。
乙:那么,怎么个扮相啊?
甲:扮元帅。
乙:噢,大元帅。
甲:哎,照着瓦岗寨那时候扮。
乙:噢。
甲:“你扮个元帅。扎硬靠,雪蟒。戴帅字盔。”
乙:嗐。
甲:“赶紧给他扮。”这大伙儿给他扮戏。这老生着急:“不行,我……没词儿啊?”
乙:说的是哪。
甲:“没词儿上台现编。”
乙:啊?现编词儿。
甲:“不是,你给我出点儿主意呀。我现在一点儿主意啦。”“你呀,先来个坐大帐点将。”
乙:哦?
甲:“我来个小过场,咱们俩一碰面就开打,你把我打就完了吗?”
乙:这……真是,就这么唱啊?
甲:告诉场内,打吧。打鼓的。(学锣鼓,学出场动作)
乙:秦琼出场。
甲:演员心里想啊,这叫什么玩艺儿呢?
乙:抖袖。哎,正冠、捋。瞧这个作派。
甲:(学动作,走的特别慢)
乙:快点儿走啊?
甲:不成啊。他想词儿哪。
乙:对呀,没词儿。
甲:“将士英豪,儿郎虎豹,军威浩,地动山摇,要把狼烟扫。呛且且……”
乙:“点”是完啦。
甲:下边儿词儿还没有呐。
乙:对了,还没词儿哪。还有坐场诗呢。
甲:坐场诗也现编的,它不像话。
乙:怎么编的?
甲:“大将生来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
乙:好嘛,明朝的词儿。
甲:“我本唐朝一名将,不知何事打汉朝。”
乙:好。咚嗒嗒锵来一来锵。
甲:“本帅”。
乙:哒呛。
甲:“姓秦名琼字秦琼。”
乙:呛台。
甲:“程咬金驾前为臣,官拜天下督招讨兵马大元帅之职,奉了魔王谕旨,带领一哨人马,大战汉将关羽。”
乙:这都新鲜。
甲:“众将官。”
乙:有。
甲:“起兵前往。”
乙:嘟……
甲:“哒嘟喱切……”这场戏下去啦。
乙:他下了。
甲:关公上来啦。
乙:关公上。
甲:一手拿着刀,一手托着靠牌子,打扮是扎巾软靠。
乙:对呀。
甲:水底鱼上。(学锣鼓)“俺。”
乙:哒呛。
甲:“关云长。”
乙:嘟呛台。
甲:“不知为了何事?秦琼犯我边界,军士们。”
乙:有。
甲:“迎敌。”
乙:走……
甲:“咕噜”一加堂鼓,秦琼上来啦。俩人一碰面儿,秦琼摆开了双锏,关羽一横大刀,谁瞧谁都别扭。
乙:是别扭。他不是一个朝代的人。
甲:从来没见过面儿。
乙:是嘛。
甲:“来将通名。”“唐将秦琼。你是何人?”“汉将关羽。”“为何前来打仗?”这一问他,坏啦。
乙:怎么?
甲:他本来心里就火着哪,“唉。”
乙:怎么意思?
甲:他生气呀。
乙:生气儿啦。
甲:这一下儿坏啦。戏台上有个规矩,这样是叫板起唱。
乙:啊。
甲:打鼓的一听,哦?还有唱呢?(学锣鼓“钮丝”)拉胡琴儿的一听,“噢,还有我的事儿哪。”
乙:这份儿乱哪。
甲:胡琴儿响啦。非唱不可呀。
乙:那就得唱吧。
甲:现编词儿吧。
乙:是啊。
甲:这么唱的。
乙:怎么唱的?
甲:(唱西皮散板)“我在唐朝你在汉,咱俩打仗为哪般?”
乙:对。
甲:“听了。”
乙:哐来哐来七来呔哐。
甲:(唱)“叫你打来你就打。你要不打啊?”一指那老头儿——“他不管饭。”
乙:嗐。
重要演出
1962年,《关公战秦琼》首次演出。
60年代初,侯宝林曾多次出入中南海为毛主席说相声。毛主席听相声从没点过节目,唯独听了《关公战秦琼》之后又请侯宝林和郭启儒重演一遍。后来于1975年毛主席又特意请侯宝林为他录制了《关公战秦琼》等12段相声录像带。后又有侯宝林和郭全宝演出的版本。
作品赏析
主旨思想
《关公战秦琼》讽刺的是旧军阀不学无术,但也说明了外行观众会破坏艺术创作的道理。后来,“关公战秦琼”成了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情的代名词,还出现了“关公战秦琼——挨不上”,“关公战秦琼——换了朝代”等歇后语。“关公战秦琼”也用于讽刺不懂装懂,不切合实际,盲目指挥的人。
相声《关公战秦琼》有力地讽刺了官僚主义瞎指挥。硬要汉代的关羽与唐朝的秦琼比试武功高下,构成了这个作品的“哏”,用时下的语汇,也可以叫“笑点”。为了构造“笑”,最常见的对口相声中有“逗哏”和“捧哏”两个分工。“哏”设置得好,表现得好,“笑”的效果就迸发出来。
情节构思
《关公战秦琼》情节新颖,构思巧妙,体现了出乎意料之外而又在乎情理之中的艺术规律,寓庄于谐,富有情趣。
和不少传世相声精品一样,通过简练谐趣的演述,创造出特有的幽默意境和喜剧情节。即旧时代贫苦艺人在权贵之家的“堂会戏”上所受的责难和应变能力,这是具有深刻思想蕴含的,这就把大地主的专横跋扈,颐指气使又粗暴无知的言行暴露无遗。从中可以使人理解、同情艺人的不幸遭遇;又可感悟到惟我独尊、仗势武断、不学无术、盲目指挥的危害性,让人在笑声中感到作品丰富的哲理和犀利的讽刺锋芒。
语言特色
《关公战秦琼》的成功在于对其思想内容、艺术处理、语言风格做了全局性的变动与提高。如增设固定“垫话儿”,说明旧社会剧场混乱不堪。
用一些方言词语排列出群众所熟悉的环境,“茶房带座儿的、沏茶灌水的、卖报的、卖戏单儿的、卖瓜子的、卖糖的卖瓜果梨桃儿的、卖悖悖点心的、让人的、打座儿的、最出手的是打手巾把儿的。”靠着这些词语的排列便烘托出一种令人窒息的污浊嘈杂气氛。而对于乱飞的手巾把儿也只使用了“张飞骗马”,“苏秦背剑”,“天女散花”等几个熟语就把当时的景象和作者的态度表现了出来。这一“开门包袱”暴脆新颖,从而引出“堂会戏呀,更乱了。”在勾划寿翁蛮横无知的嘴脸时,更有画龙点睛之笔。三番责问,语言凝练准确,表演形神兼备。摹拟京剧演唱,贵在符合特定环境,意到神到,声情并茂。如唱“点绛唇”,由于是元帅升帐的固定词,所以满工满调,韵味凉厚。乙指出这是明朝的词儿时,甲面呈尴尬后振作精神念出实情:“我本唐朝一名将,不知何事打汉朝?”侯宝林演至此处均有强烈效果。结合阵前交锋的锣鼓经和唱、念、做,均有力的表现了主题思想。
在相声《关公战秦琼》中,侯宝林用山东话表现出大军阀韩复榘的父亲骄横跋扈,不懂历史却妄加点戏以致闹出笑话的滑稽嘴脸。
表演形式
《关公战秦琼》在“说"的基础上,穿插了较多的“学”和“唱"的成分。“学”,学的是山东方言,突出了怯和直的色彩,为的是刻划韩父不学无术,强横粗暴的性格特点。“唱”,学唱京剧,正学、歪学皆有,正学,学的是《千里走单骑》,要求酷似,给人以美的享受。歪学,临时现编词,斥责韩父,以此作为相声的“底”,妙趣横生,也给人以艺术享受。
潇洒漂亮的表演、极富韵味的“学唱”,不仅控诉着反动派对艺术的摧残,也因为与当时环境的极不协调而产生着喜剧效果。当“秦琼摆开双锏,关羽一横大刀”,在这剑拔弩张严肃的对峙和不伦不类荒唐的际遇中,侯宝林按照戏剧规定情境,一招一式一丝不苟地模拟着角色的动作,一面又从演员的角度诙谐风趣地解剖着人物的心理:甲 “来将通名。”“唐将秦琼。你是何人?”“汉将关羽。”“为何前来打仗?”“我知道为什么。”演员心里一生气,“唉……”这就是为什么在侯宝林的相声里,人们看到的是艺术而不是洋相,是真实的夸张而不是虚假的噱头的道理。惟妙惟肖、形神兼备是侯宝林表演的重要特色。
为加工关羽的身段,曾请教于京剧名家王金璐先生,以找准相声中处理的依据。
作品评价
在相声艺术的精品中,讽刺和歌颂都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相声《关公战秦琼》你说是讽刺反动军阀的无知,里面也有对京剧艺人的机智和正义的描写,“你要是不打,他不管饭。”这不是歌颂吗?(姜昆评)
相声《关公战秦琼》,作为文艺作品,堪称难得的艺术佳作。说它难得,是因为它的人物语言的高度个性化,令人瞠目;挖掘社会生活的深度与广度,令人叫绝。(王春来评)
《关公战秦琼》在艺术构思上就是一个睿智的包袱。(薛宝琨评)
侯宝林整理的相声《关公战秦琼》来说,它之所以脍炙人口,家喻户晓就在于它通过荒诞不经的故事情节,表现出强烈的讽刺效果。(鲁非评)
《关公战秦琼》则是国粹集锦,经典品牌;以剧场秩序为由,贯彻始终,剧场演出到堂会,名戏点缀。(鲍震培评)
作品争议
内容争议
《关公战秦琼》讽刺的是韩复榘和他的父亲,说他们完全是一对没有文化,不知历史,蛮横霸道的典型。而其实,相声讽刺的对象错了,韩复榘和他的父亲可不是那样的人。据地方志和族谱记载,韩复榘生于今霸州市煎茶铺镇东台山村。韩氏家族本为霸州望族之一。韩复榘是冯玉祥的十三太保之一,同时又名列五虎上将。韩复榘的父亲韩世泽还是清末的秀才,在村中开私塾,以教书为生。
《军阀与相声\u003c关公战秦琼\u003e》一文认为,《关公战秦琼》的相声段纯属艺术虚构,张宗昌和韩复榘二人均未点过此戏。相声《关公战秦琼》属舞台艺术,但内容同事实相悖。
起源争议
关于侯宝林改编对口相声《关公战秦琼》,一般认为《关公战秦琼》作品的内容来源于民间笑话,在张杰尧的收集整理、侯宝林的改编下形成,也有说法称《关公战秦琼》的创作可能受到了地方戏《关公战秦琼》(又名《唐汉斗》)的启发。关于侯宝林改编对口相声《关公战秦琼》的灵感,据说有这样一个故事。1956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李少春、袁世海、杜近芳主演的京剧艺术片《野猪林》。停机之日,首都许多影剧界人士前往祝贺。酷爱京剧艺术的谢添当场表示要和导演崔嵬凑趣扮戏,各扮不同朝代的人物,摄影留念。谢添扮演秦琼,崔嵬扮演关羽。二人随即上妆,摆开对阵的架式,拍下了关公战秦琼的剧照。后来这幅剧照被谢添的好友侯宝林看见,极感兴趣,不久就创作了相声《关公战秦琼》。这个故事只是巧合。
作者争议
关于《关公战秦琼》的原创作者,还有不同说法。一种说法是解放前相声名家韩子康和张杰尧一起编的。另一种说法是最早说《关公战秦琼》这段相声的是天津市曲艺家常宝堃,相声里的主人公讽刺的是军阀张宗昌。后来由侯宝林加以改编,将张宗昌换成韩复榘。
作品荣誉
1989年,侯宝林以北京相声唱片《关公战秦琼》获得中国唱片社金唱片奖。
作品版本
衍生作品
2006年,中国中央电视台利用传统的皮影和剪纸艺术,把《关公战秦琼》制作成FLASH作品,在《快乐驿站》栏目播出。
参考资料
QQ音乐-千万正版音乐海量无损曲库新歌热歌天天畅听的高品质音乐平台!.qq音乐.2024-03-02
原创丨相声名段《关公战秦琼》讽刺错了对象.今日头条.2024-03-01
听相声挥舞荧光棒?相声演员想做偶像索性转行.今日头条.2024-03-02
一五二、山东历史名人:秦琼.新浪看点.2024-03-02
[精彩回放]相声《关公战秦琼》原声表演:侯宝林、郭全宝 20121011.cctv.2024-03-27
相声:“哏”从何来?.今日头条.2024-03-02
相声“借题发挥”——从侯宝林四段相声说起.今日头条.2024-03-02
军阀与相声《关公战秦琼》.相声窝子-北方窝.2024-03-01
侯宝林.中国大百科全书网络版.2024-03-01
QQ音乐-千万正版音乐海量无损曲库新歌热歌天天畅听的高品质音乐平台!.qq音乐.2024-03-27
央视《快乐驿站》将皮影剪纸等融入FLASH作品.新浪网娱乐.2024-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