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迟敬德
尉迟敬德(585年-658年),朔州善阳人(今山西朔州),原名尉迟恭(一说为尉迟融),字敬德。隋末唐初的著名军事家、政治家。
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年)尉迟敬德随刘武周起兵,为偏将。李渊武德三年(620年)尉迟敬德献城归降于李世民。武德九年(626年)参与“玄武门之变”,授太子左卫率。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封右武侯大将军、吴国公。贞观十一年(637年),授宣州刺史、鄂国公,并监工重修老君庙。贞观十七年(643年),封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李治显庆三年(658年),尉迟敬德离世,享年七十四岁,谥号忠武,陪葬在唐太宗的昭陵。唐高宗追认他为司徒、太原市都督。
尉迟敬德策划并参与了玄武门之变,后帮助李世民大破突厥、讨伐辽东,对唐朝的安定有着突出贡献。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隋开皇五年(585年),尉迟敬德在朔州善阳(今山西省朔县)出生。青年时期尉迟敬德在高阳(今保定市)从军,参与讨伐暴乱。尉迟敬德生性英武果敢,曾经率领数百名轻骑在幽州(今北京)击败山贼翟松柏、刘宝强等人,缴获马匹三千,俘虏五万人。此后几役,他多次获得胜利,不久便被提拔为朝散大夫。之后他又击破王须拔、历山飞等人,因为战功被授予正议大夫的职位。在刘武周起义之际,尉迟敬德被任命为副将,与西南道大行台宋金刚一起出发至南方,攻陷了晋州(今属河北省石家庄市代管的县级市)、浍州。武德二年(619年),宋金刚需要接应魏王吕崇茂(起义军首领),于是便派遣手下将领尉迟敬德、寻相二人带兵到夏县(今山西省运城市)接应他。尉迟敬德他们突袭击破李孝基李孝基的军队,捉拿了独孤怀恩、唐俭等人。但在尉迟敬德、寻相要回浍州(今翼城县)时,秦王李世民、陈郡公殷峤、将军秦琼等人对他们进行截击,结果尉迟敬德大败。之后尉迟敬德带领部下想要援救王行本,但是被李世民截败,在逃脱的过程中其部下被李世民所俘。
武德三年(620年),当时李世民在柏壁城(今山西新绛县旧址)攻打刘武周,刘武周让尉迟敬德与宋金刚在介休县驻兵以制衡唐军。但在与唐军的交战中,宋金刚大败,他潜逃于突厥,介休县城只剩下尉迟敬德守卫。李世民有心拉拢尉迟敬德,便派李道宗等人去开导他。权衡之下尉迟敬德选择归顺于李世民,并将介休、永安二城献给了他。李世民得知这一好消息,亲自在指挥部设下宴席迎接尉迟敬德,并任命他为右一府统军,跟随李世民到东都洛阳去进攻起义军王世充。
武德三年(620年),李世民出征洛阳。九月,之前投降于唐的叛军将领大多数选择背叛,逃往别处。李世民的部下担心尉迟敬德身在曹营心在汉,决定将他囚禁于军营之内。之后屈突通屈突通、殷开山劝李世民趁此机会将其诛杀,不然日后他可能会来报今日被囚禁之仇。李世民并没有采纳他们的进言,而是将尉迟敬德释放,让其进入自己的寝殿进行面谈,并赏赐了尉迟敬德许多财宝,一是为了劝慰于他,告诉他自己并没有相信谗言而害了忠义之士;二是为了善始善终,如果尉迟敬德因为被囚之事心生怨恨,不想再继续在此处效忠,便可带着金银选择离开,尉迟敬德选择继续效忠李世民。
唐初战功
武德三年(620年)九月,李世民在巡查战区地形时被王世充率军偷袭,敌军将领单雄信手持长枪刺杀李世民,尉迟敬德将单雄信刺下马,带领李世民突围。后屈突通前来支援,他们合力击溃了王世充的军队,活捉陈智略。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用全部兵力对抗窦军,并带领尉迟敬德等人暗访窦军军营。不料被敌军发现追击,李世民用弓箭射死数名追兵,尉迟敬德也斩杀十几余人,追兵认识到二人具有非凡的战斗能力,都不敢上前。
武德五年(622年),唐太宗虚心改过、尉迟敬德等人前往洺州(今属河北省地区)征伐起义军刘黑闼,与刘黑的军队僵持六十余天。不久,刘军偷袭唐军,尉迟敬德冲入包围圈,李世民与略阳郡公李道宗才脱离危险,这是尉迟敬德第二次救李世民脱险。武德七年(624年),尉迟敬德被任命为泾州道行军总管,在泾阳县(今陕西省咸阳市县区)与突厥人交战,获得大胜,并俘虏了突厥的俟斤(官名)阿史德乌没啜。尉迟敬德在唐初巩固政权的战争中多次立下功绩,被李世民授秦王府左二副护军职位。
玄武门之变
武德九年(626年),突厥进犯边郡,皇太子李建成推荐齐王李元吉领兵北讨,并邀请李世民一起为李元吉送行,其实二人私下合谋想要乘机刺杀李世民。他们暗中递信给尉迟敬德,希望尉迟敬德可以为他们所用,并且赠送一车金银器物以表真心。尉迟敬德郑重的拒绝了二人,并说明李世民对自己有救命之恩,永远不会背叛他。李建成二人自此便将他视为眼中钉,后来尉迟敬德将此禀于李世民,李世民很是感动,但又担心尉迟敬德逆李建成二人,会遭到报复,劝解尉迟敬德日后可以假意附和他们,不用顾虑自己的感受。事情的发展正如李世民预料的一般,李建成派刺客去暗杀尉迟敬德。尉迟敬德知道后,将家中所有的大门全部敞开,自己若无其事地躺在床上睡觉,刺客多次进出尉迟府的厅堂,但始终不敢进入尉迟敬德休息的房间。这个计谋失败之后,李元吉又向李渊诬告尉迟敬德,将其关押入监狱准备问斩,经过李世民的再三请求才得以保全性命。
李建成与李元吉不只陷害了尉迟敬德,还先后诬陷李世民身边的大将军程咬金、房玄龄、杜如晦等人,他们的目的是将李世民架空,方便日后的刺杀行动。尉迟敬德等人意识到李建成二人的目的,恳请李世民诛杀李建成和李元吉。但李世民却认为时机尚未成熟,想要在李建成二人陷害自己的事实成立之后,再依据法理进行反击。后来经过尉迟敬德又和侯君集连夜进言,李世民终于下定决心听取尉迟敬德等人的意见。当时房玄龄、杜如晦都被李渊逐出秦王府,不能再来与李世民进行商议。李世民便让尉迟敬德拿着自己的宝剑去请房玄龄和杜如晦。如若二人还是不愿前来,就将他们的首级带回来,房玄龄、杜如晦这才进了明秦王府城墙遗址。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626年7月2日),李世民、尉迟敬德等人在太极宫玄武门遗址附近进行埋伏,率先将李建成诛杀,李元吉骑马逃向东面,尉迟敬德和部下一齐开弓将他射下马。李世民骑马追赶,但在追击过程中被缰绳挂到地上不能起来。李元吉上前夺过弓箭即将灭其性命,尉迟敬德一箭又救了李世民一次。之后李建成、李元吉的部将薛万彻、谢叔方等人率领队伍聚集在玄武门,想要进行讨伐。尉迟敬德提来李建成、李元吉的首级震慑他们,他们连忙撤走。在玄武门之变后,李渊仍在划船游水,于是李世民令尉迟敬德去海池中保护李渊。李渊见到了身着盔甲手执兵器的尉迟敬德非常吃惊,尉迟敬德对他解释了太子和朱榑发动叛变并将秦王全部诛杀。随后尉迟敬德为李渊签署诏令,由秦王负责国家所有事务。李渊为了慰劳尉迟敬德,还赏赐给他诸多金银财宝。
六月初七(626年7月5日),李世民被立为太子,尉迟敬德被封为太子左卫率。李建成、李元吉死后,李世民想要严惩其家仆以警示世人,但被尉迟敬德劝下。后来论功行赏时,尉迟敬德被认定为头功,李世民赏赐给他一万匹绢,并将整个齐王府都赏给了他。
自高其功
贞观元年(627年),尉迟敬德被任命为右武侯大将军,赐吴国公爵位,收一千三百户租税。突厥进犯唐朝边境时,李世民任其为泾州道行军总管去击退突厥军队。在泾阳县,尉迟敬德诛杀敌军大将,突厥军队大败。但尉迟敬德恃功而骄,目无他人,经常揭别人短处。每当他发现长孙无忌等人的任何过失,一定是不讲情面直言指责,也因此与一众官员相处的并不和谐。
贞观三年(629年),尉迟敬德离京任襄阳市(今湖北省襄阳市下辖区)都督。贞观八年(634年),尉迟敬德出任大荔县(今属陕西省渭南市)刺史。同年九月,李世民在庆善宫大设宴席,尉迟敬德入席时见到有人的席位在他之上,便斥责对方无功劳竟然还敢坐在自己的上位。任城王李道宗对他进行劝慰解释,想要平息他的怒火。尉迟敬德却拳打李道宗,让他一只眼睛几近失明。李世民不高兴地离开宴席,再次面见尉迟敬德时,用汉高祖刘邦大肆诛杀功臣的故事警告他即使是拥有天大的恩遇,也要谨慎做事,不要祸乱朝纲,以免引来杀身之祸,尉迟敬德从此事后意识到应当约束自己的行为。
位列凌烟阁
贞观十三年(639年),尉迟敬德任鄜州(今陕西省富县)都督。贞观十七年(643年),尉迟敬德上表希望可以告老还家,朝廷任命他为开府仪同三司,允许他五天一上朝。不久后,李世民命人将长孙无忌等二十四人绘制成像放在专门为表彰功臣而修建的凌烟阁中,尉迟敬德位列第七名。
晚年与逝世
贞观十九年(645年),李世民亲自东征,任命特进萧瑀为洛阳皇宫的留守,并下诏由皇太子监国。当时尉迟敬德上书请求他不要亲自前往高丽,可能会导致首都内部空虚。李世民并没有听从他的建议,反而任命其为左一马军总管,随行到高丽。而在成功收服高丽之后,尉迟敬德也没有重返官场,而是选择回归山林。
随着年龄的增长,尉迟敬德变得十分迷信,成天沉迷炼丹,吞服云母矿石粉。他喜欢弹奏乐曲自娱自乐,整整十六年不与外人交流。显庆三年(658年),李治根据尉迟敬德所立下的功劳,追认他的父亲为幽州都督。同年,尉迟敬德寿归正寝,享年74岁。唐高宗李治为其举行哀悼活动,敕令五品以上的官员前去吊祭和存候。并追认尉迟敬德为司徒使持节、太原市都督,赠绢一千五百段,米粟一千五百石,谥号为忠武,赐灵柩,陪葬在李世民的昭陵(今礼泉县)。
家族情况
人物轶事
敬德借钱
太原有一个穷困潦倒的书生,整日以教书为生。于是他萌生了偷盗官府银钱的想法,还没等他拿到钱,仓库内忽然出现了一位穿着金甲的人。金甲人告诉书生这里所有的钱都是尉迟敬德的,如果想要钱就去尉迟敬德那里要一个公帖。书生为了拿到钱就一直在寻找尉迟敬德的下落,但是一直毫无音讯。有一次他听说有一个铁匠的名字就叫尉迟敬德,于是赶紧去拜见。尉迟敬德很是疑惑,书生将来龙去脉一一向他说明。尉迟敬德很气愤,认为自己受到了愚弄。但是书生求财心切,尉迟敬德没有办法,只好给他打了一个条子。回到库房内,金甲人让书生将纸条系在房梁之上,并让书生拿走五百贯钱。之后尉迟敬德投军跟随李世民横扫战场,在他告老还乡时,李世民赏给他一个宝库。在清点银库内的钱财时发现少了五百贯,而房梁上悬挂着一个字条,打开一看正是尉迟敬德打铁时期写给书生的。尉迟敬德便派人寻找书生,详细地询问金甲人的事情,末了又重赏这名书生。
忠贞可见
当初窦建德的军队与唐军各自驻扎于营地中,在双方处于对峙时,王世充的侄子王琬骑着隋炀帝的青马,身披崭新的铠甲兵器前来炫耀。李世民看到他的骏马,夸赞了两句。尉迟敬德便不顾劝阻和高甑生、梁建方三人上前替李世民夺马,结果将王琬活捉,骏马也献给了李世民。
太宗嫁女
李世民曾经有过将女儿许配给尉迟敬德的想法,并询问他的意见。尉迟敬德谢绝了李世民的美意,并说明自己的夫人虽然粗俗浅薄,不及公主的金枝玉叶,但是二人之间情比金坚。尉迟敬德称富贵之后不更换妻子的人才是真正的仁士,并俯身跪拜,以头叩地,以最郑重的一种礼节感激李世民的好意,李世民之后也就不再提这件事。
夺槊三条
马槊便是长矛,是古代战争中骑兵所使用的一种古代兵器。《旧唐书》中记载尉迟敬德善于避让、夺取马,每一次单枪匹马冲入敌人的阵营时,都能毫发无损地归来。即使是敌人一起使用马槊攻击他,也不能伤他丝毫。齐王李元吉自认马槊技术十分神化,他听闻尉迟敬德的好名声之后,便要亲自比个高低。当真正比试时,李元吉先拿马槊进攻,被尉迟敬德巧妙地躲过了。李世民在一旁观战,让尉迟敬德先拿下李元吉的马槊,他果然不费吹灰之力便三次夺取了元吉的马槊。
门神传说
在上古传说之中已经有了门神这一说法,自先秦起,中国民间便流传着在大门上张贴门神画像的习俗,人们相信门神可以驱逐厄运,保佑平安。门神并不只是单一的形象,而是被分成了三个体系,即文、武、祈福三类,尉迟敬德则属于武门神体系之中。作为门神形象的尉迟敬德经常与秦琼配为一对画像,这也是有说法的。在《三教搜神大全》中这样记载:李世民因为在战场上经历了太多血腥厮杀,导致他在夜里经常睡不着觉,总觉得有鬼魅要来索取自己的性命。于是他便命令两位大将秦琼和尉迟敬德站在自己的寝殿门口守卫自己,此举果然让李世民睡了一个好觉。但是一直让尉迟敬德和秦琼站在门口侍卫也不是长久之计,于是李世民命令画工将二人的画像画下,悬挂在宫门上。久之,尉迟敬德与秦琼的画像也被民间拿来当成玉貔貅的门神。
黑虎下界
关于尉迟敬德是黑虎下界的说法最先出现在一些民间传说之中,古籍中有两条记载,其一是尉迟敬德的母亲在怀上他的时候经常梦到有黑虎跑进自己的怀抱之中,久之,就有了尉迟敬德是黑虎下界的说法;其二是尉迟敬德刚生下来时便是黑黑胖胖的,个头壮大活脱脱像一个老虎,所以也有人因此传言尉迟敬德是黑虎下界。
后世纪念
庙宇
建中三年(782年),唐德宗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为他们设庙享奠,尉迟敬德画像位于庙内东壁,配享众人敬拜。
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宋徽宗听从礼部建议,沿袭唐代武庙祭祀旧制,为古代七十二位名将设庙,亦包括尉迟敬德。
元顺帝至元六年(1340年),在梧州建立庙宇用于祭祀尉迟敬德。
祠堂
尉迟敬德曾多次主持修建寺庙,贞观年间,他奉旨在邠州建造江南第一大佛,老百姓感念他的所作所为,便为尉迟敬德建立了一座生祠。时至今日,位于陕西省彬县泾河南岸的唐朝大佛寺的明镜台东面有一个洞窟,洞窟的入口上方刻有“鄂公生祠”的题记。另有史书记载尉迟敬德曾经在徐州市治理水患,让百姓免受水深火热之苦,之后徐州的民众自发为尉迟敬德建设祠堂,用于祭祀他。历代以来,朝廷为了弘扬尉迟敬德的义举,曾多次修鄂国公祠。明朝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马邑县县主发起重修鄂国公祠的号令,百姓和乡绅纷纷响应,可见尉迟敬德在民间的影响力。
墓址
尉迟敬德墓位于礼泉县烟霞镇街道,1971年被发掘,直到1972年1月结束。墓四周平坦,墓冢突出,整体呈圆锥状,当地群众称该墓为“东尖”。在被发现的时候,尉迟敬德陵墓已经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其陪葬物品多数被盗,保持完好无损的只有尉迟敬德及其夫人的墓志。在考古专家的鉴定之后,尉迟敬德的墓志被认定为一级文物,现在被收藏在陕西昭陵博物馆。
墓志
尉迟敬德墓志盖厚23.1厘米,底边长120厘米,四周饰缠枝牡丹纹,石色晶莹,雕刻细腻,在昭陵陪葬出土墓志中体量最大。尉迟敬德墓志盖上刻有一种极为罕见的飞白书体,上面一共篆刻了二十五个字,介绍了尉迟敬德的名号:大唐故司徒并州都督上柱国鄂国忠武公尉迟府君墓志之铭。而墓志铭的正文一共有47行,合计2818个字,上面并没有标注撰写、书写墓志铭的作者。在墓志的四周依次雕刻了十二生肖,每一边平均分配三个生肖,整体配饰为流云纹,看上去栩栩如生。
人物评价
尉迟敬德天性忠正勇武,是一位有勇有谋的大将军,关于他的评价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对尉迟敬德能力的肯定,李世民在一次战争中便肯定了尉迟敬德战斗能力:吾执弓矢,公执槊相随,虽百万众若我何!公之素心,郁如山岳。南宋学者陈元靓也曾夸赞尉迟敬德道:于惟鄂公,辅唐成绩。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千载而下,兹庙食。清王夫之的《读通鉴论》也对尉迟敬德在历史里发挥的作用进行了高度的肯定:无张公谨、尉迟敬德,则太宗不能杀兄;天下之乱,酿成于徼幸功名者之从臾者类然也。其二是对尉迟敬德英武气概的正面赞扬,唐代文学家吕温的《尉迟鄂公尉迟敬德》:“洸洸鄂公,百炼龙泉。沉未宣,气冲斗间。佩非其人,跃出大川”便高度赞扬了尉迟敬德英武之气。
人物争议
在《新唐书》《尉迟敬德碑》中皆记载尉迟敬德本名为“尉迟恭”,但在其墓志文中却记载他的本名为“尉迟融”,史学家毛汉光认为,尉迟融才是尉迟敬德原本的名字,后因故改为“尉迟恭”。在其死后,为了向先人表示尊敬,才书写“尉迟融’为本名。
艺术形象
文学形象
关于尉迟敬德文学形象主要体现在戏剧与小说之中,戏剧可分为三个类型:一是稍微改变尉迟敬德的历史信息,如杨梓的《功臣宴尉迟敬德不伏老》、无名氏的《尉迟恭鞭打单雄信》;二是为了突出戏剧冲突,故事化尉迟敬德,如尚仲贤的《尉迟恭单鞭夺槊》(《尉迟恭三夺槊》);三是将历史上尉迟敬德发生的小事件放大,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创作,如无名氏的《小尉迟将斗将认父归朝》、屈子敬的《尉迟敬德扑马》、郑廷玉《尉迟恭鞭打李道焕》等。小说可分为两个类型:一是历史演义小说中的写实性形象,如《唐书志传通俗演义》《大唐秦王词话》;二是英雄传奇小说中的传说性形象,如《说唐演义全传》《隋史遗文》《隋唐演义》。
影视形象
参考资料
历史沿革.朔州市人民政府.2023-09-21
大唐名相..豆瓣电影.2022-11-24
隋唐英雄传.豆瓣电影.2022-11-24
贞观之治.豆瓣电影.2022-11-24
薛仁贵传奇.豆瓣电影.2022-11-24
开创盛世.豆瓣电影.2022-11-24
隋唐英雄.豆瓣电影.2022-11-24
隋唐演义.豆瓣电影.2022-11-24
隋唐英雄3..豆瓣电影.2022-11-24
唐砖..豆瓣电影.2022-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