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南极仙翁

南极仙翁

南极仙翁是执掌人间生命寿数的天界神仙,原指属于西宫的南极老人星,其初为掌国运之寿命长短,以后被视作长寿之神,也是道教神仙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神,别名寿星、南极老人星。现代通常被描述为脑门隆起,一手持拐杖,一手捧寿桃的白发长者,身旁跟着各种寓意长寿的动植物。

南极仙翁通常被认为是寿星,也叫南极老人星。起源于星官崇拜,古人认为南方有不死之国,而寿星也是在南方出现。两汉时期人们将寿星同敬老仪式结合,将寿星视作长寿的象征。唐朝时期,老人星和角亢七宿合祀。两宋时期,寿星已经产生神祗的形象,并出现许多相关的诗作与故事。元代时期,许多关于寿星的剧目出现。明代,因朱元璋废除官方祭祀寿星的活动,所以寿星变成为人人供奉的神灵。其中在《封神演义》《白蛇传》等书中,都出现南极仙翁这一角色,仙风道骨,慈祥和蔼。清代这一时期人们祝寿的礼品中经常会出现寿星。近现代以来,寿星的形象同清代相差不大,只是更加具有喜庆色彩。

寿星最早源于古人对星宿的崇拜,此后又被演化出多种文化内涵。儒家的孝思想同寿星相结合,衍生出祝寿的思想。长寿是人们一直渴望的目标,民间祝寿时,会为“老寿星”献上各类寓意长寿的物品,并献上祝福长寿的话语。道教追求长生的理念同寿星的司职相似,二者相互影响,道教为迎合人们的愿望,将寿星同福星、禄星相组合,分别代表长寿、好运和富贵。

寿星相关的作品,如《封神演义》《西游记》中,寿星都是一位和蔼的老神仙。相关的绘画、雕塑与歇后语,主要突出的都是寿星的长寿属性。

基本情况

外貌性格

寿星形象为一白发老翁,鹤发童颜,慈眉善目。寿星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他那突出的脑门,这个脑门是古代养生术所营造的。一些代表长寿的事物,如丹顶鹤头部就高高隆起,而蟠桃也是肥大壮硕的,这些意向叠加起来造就了寿星的大脑门。此外寿星还有一个特征,就是他的手杖。原为鸠杖,此后演变为桃杖,这个手杖高过寿星,且形状弯曲。此外寿星还会一手托着寿桃,周边点缀着蝙蝠、白鹿等吉祥物,寓意健康。

宗教角色

南极仙翁在道教中被称为寿星,常常同福星、禄星一起出现。寿星是主管世间生灵寿命的神仙,是道教中一位重要的神祗。

所掌职司

南极仙翁的前身南极老人星,早在汉时就被民众视作为福瑞,认为见到它就能带来安定,此后更是被视作长寿的象征。此后的历朝历代,南极仙翁所掌职司一直同寿命有关。

历史演变

先秦至南北朝时期

古代常将长寿与南方相联系,《山海经》当中曾数次记载不死之国,这些不死之国多位于南方。在《吕氏春秋》中,记载大禹曾去南方的不死之国寻找贤人。《楚辞集解》中,记载王子乔为求长生“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旧乡”,这里的不死之乡也是位于南方。因此在古人的心目中,不死之国位于南方,因此长寿同南方就此联系在一起。

寿星最早记载出自古籍《尔雅》,书中将二十八星宿中的角星、亢星称作寿星。晋代学者郭璞注解为“数起角亢,列宿之长,故曰寿”。古人对天空中的星宿有着浓厚的崇拜,根据《通典》记载,在周代时期就已经有官方祭祀寿星的活动。因为寿星是在秋季才在南方的星空出现,因此祭祀寿星的场所都是在南郊。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其著作《史记》中记载,在於、一带有寿星祠。司马迁认为天狼星的下面有一个大星,叫做南极老人。如果能看到南极洲老人则寓意天下平安,如果看不见这颗星的话,就预示着战乱将起。《黄帝占》《春秋纬》《春秋元命苞》等书籍,也表达出同司马迁相似的观点。从这时候起,古人就已经将老人星视作祥瑞,将它同国家的安危联系在一起。寿星处于南纬50度以南,在中国北方地区不常见到,但是在长江以南地区却很容易看到,尤其是在二月时晚8点以后。汉乐府诗歌《长歌行》中,已经出现短发、长耳、白鹿的仙人形象,同后世的寿星形象有相似之处。

老人星一般在秋分时节才能被人们看见,而这时是丰收的日子,古人会在这一时期举行举行庆典,祭祀神灵和祖宗的仪式,并授予老人食物与鸠杖。这一时期出现的老人星被东汉政府同敬老活动相结合,因此老人星被视作长寿的象征,而这时候的寿星也被奠定了老者形象。魏晋以后人们因桃木能延年益寿的观念,而将鸠杖化为桃木杖。

隋唐至两宋时期

唐代文人杜佑所著的《通典》中记载,在这时期,官方就已经将老人星和角亢七宿一起祭祀。唐代史学家司马贞在其著作《史记索隐》中注解到,寿星既是南极老人星。并表示是因为人们相信见到他就能天下安稳,故此祭祀他以谋求福寿。另一位为《史记》作注的张守节,解释说老人星在天狼星东南,是人主寿命长短的象征,见到它预示国绵长,见不到的话则人主就要开始担忧了。唐代诗人李白曾在诗中提及寿星:“衡山苍苍入紫冥,下看南极老人星。”诗人赵蕃也作诗曾提及“大史占南极,秋分见寿星”。这一时期的寿星,应当还只是星辰名《册府元龟》中,记载了唐朝开元二十四年,官方祭祀老人星的诏书。

宋朝时期,文人祝寿时往往会提及寿星。如周必大为门客绘画题诗“谁吧江西省一幸民,强摹南极老人星”,辛弃疾的夫人过生日时,辛弃疾为她写下诗作:“平安频外拆家书,年年堂上寿星图。”这一时期寿星已经出现三种含义,分别是星名、神仙名、高寿者。如晁补之的宋词《醉蓬莱》中,就将寿星称作神灵。《濯缨亭笔记》中记载在赵恒时期出现南极老人星的化身,书中描写为“身与首几相半,丰秀耳,乞食下”。可见最迟在这一时期,寿星“身首相半,丰髯秀耳”的形象就已经形成。苏轼在绍宋二年(1095年)所绘的《寿星图》,则更加能证明此事。《事物纪原》中,记载了文人王钦若建议在八月社日的时候,将寿星纳入太社坛祭祀。《见闻录》中记载,北宋嘉祐八年(1063),寿星出现在北宋首都的奇异故事。《桯史》中记载,赵昚时期关于寿星的故事,以及吴越国王钱俶进献寿星犀带的故事。在这一时期,寿星已经被人们当做吉祥物,运用在日常生活中。

元明清时期

元代杂剧《南极登仙》《群仙祝寿》《长生会》当中,都有寿星出现。在这些杂剧当中,寿星的形象为着如意莲花冠、鹤、珰,手持玉圭,白头发白胡子的老者,这些戏剧中的寿星没有光头拄拐的形象。

明初时,朱元璋废除官方祭祀寿星的活动,因此寿星褪去政治色彩,被家家户户供奉。明代小说《封神演义》中,首次出现名为南极仙翁的仙人。他是阐教元始天尊门人,出场次数较少,但地位很高。同时期的另一小说《西游记》中,南极仙翁的名称为南极星君、老人星,书中对他的外貌描写是“长头大耳短身躯”。书中他的形象同《封神演义》相差不大,都是一种慈祥和蔼的高人形象。弹词《白蛇传》,以及后续的改编作品《雷峰塔》《义妖传》《三仙宝传》当中,南极仙翁都是以一个善良的老神仙形象出现,不计较白蛇的偷盗行为,将灵芝赠送给她。形象变化较大的是,这一时期的南极仙翁已经出现头长身短的特征。

清代时期,康熙六十大寿时,皇子和官员的祝寿礼品当中就有许多“寿星”。文人曹雪芹所著《红楼梦》中,描写贾母八十大寿,贾元春特地送来一尊金寿星。清代以后,以寿星为题材的各类艺术作品越来越多,先后出现年画、剪纸、竹雕、木雕、刺绣、陶瓷等表现方式。文人翟灏通俗编》中记载,民间绘制寿星画像的时候,都会将头画的很长。他认为这是人们在画一位长寿的君主毗骞王,而不是在画寿星。《集说诠真》中记载,清代人们供奉的寿星都是一个白发老翁,并介绍人们对他的虔诚态度。

民国至现代时期

近代以来寿星的形象变得更加具有喜庆色彩,寿星出现极具特色的“寿星头”。在诸多民间传说或戏曲中,人们已经开始将寿星同南极仙翁的形象混合在一起。如鼓子曲《白蛇传》中,称南极仙翁为“寿翁南极仙翁”。现代寿星形象多为白须老翁,手持龙头拐杖,身旁点缀着蝙蝠、鹿、鹤等寓意长寿的动植物。

文化内涵

寿星(南极仙翁、南极老人星)中国民间信仰中的长寿之神,是受早期宗教信仰和天体崇拜而产生的神灵。从最早的国家寿星祭典到后来的民间寿星崇拜,寿星被赋予许多文化内涵。

星宿文化

远古民众因对科学认知程度不足,难以认识到世间事物,便将它们变得神异,以此来解释世界和万物。人们将星辰同国家政权命运相互联系,认为二者之间会互相反应,为此形成早期的星象说。此后人们发挥想象力,将这些神异的事物人格化,这些事物被塑造成各类神祗。

寿文化

从古至今长寿是人们一直苦苦追求的目标。古人对于长寿十分渴望,采用辟谷导引、吃砂服丹、参星拜斗等多种多样的方式。而正是这种渴求,一直维系着祝寿文化的存在与南极仙翁崇拜的世俗心理。因此长寿和子孙众多便被联系在一起,民间流传“老来无子真的哭,苦比黄连胜三分”。这种对家族兴旺的渴求,反映了个体生命的延续,是世俗幸福观的心理基础。现代的寿星图画,正是这种思想的直接呈现,是人们对“多子多孙”观念的直接映射。

儒学文化

古籍《周易》中曾记载“九三,日之离,不鼓而歌则大之嗟,凶”。古人首次将人的寿命同星象联系在一起。儒家讲究尊老敬老,因此孝文化对中国产生深远的影响,使得人们在很多方面都以“孝”作为衡量的标准。传统的祝寿仪式是一种对父母养育之恩的表达,是尊老孝亲的直接体现。寿星同孩童玩闹的图画,则反映了人们对家族兴旺的渴求。汉代学者恒谭曾表示五福是“寿、福、贵、安乐、子孙众多”。宋代文人苏轼曾感慨,“有子万事足”。

道教文化

道教文化对寿星崇拜的形成有较大的影响,道家一直追求着长生的思想,而寿星则同这种想法十分符合。人们出于对神仙和不死的追求,促进道教信仰的形成和发展,也增加了对寿星信仰的追求。道教供奉的神灵当中,有许多是后天通过修炼而得道成仙的人物,这样的成神方式,使得古人相信可以通过修炼养生的方式来成为长生不老的神灵。在道教文化中,寿星一般同福星、禄星一起出现,这三位神祗分别代表好运、富贵与长寿,这些充分的迎合人们的愿望。南极仙翁是道教信奉的保佑民众长寿神仙,但民间却普遍称呼他为“寿星”。道教中的南极仙翁受民间信仰影响,从而产生独特的寿文化。

民间信仰

寿神崇拜是民间信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寄托着人们追求长久生命的渴望。祝寿又称“做寿”,是老人为庆祝寿辰的一种民俗活动。民间为老人做寿时,往往会在桌上摆放蟠桃寿酒、 寿鱼,并在墙上贴寿星图。寿星图上点缀着白鹤、鹿、祥云、寿桃等寓意长寿的吉祥物。寿星图边上往往会有“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的对联。老人穿着“寿服”同子孙一起吃生日面,来宾为老人献上“万寿无疆,福寿同享”的祝福。

在民间年画中,常常可以见到寿星的形象,寿星往往会搭配鹤、仙桃等长寿物品。此外寿星也常常被模塑,质地以泥、瓷为主。这类塑像寿星是祝寿的上好礼品,此外也有将寿星塑像当做装饰品,取健康长寿之意。

中国山西省东部的寿阳县被誉为寿星生息地,当地人们相信寿星是在此出生的,因此该地流传着许多关于寿星的传说。

相关传说

古代传说

在古代有着许多关于南极仙翁(寿星)的传说故事,在这些故事中寿星的形象不一。

寿星下凡

清代陈梦雷所著《古今图书集成》中记载关于寿星下凡的故事。宋仁宗时期,寿星化作道士模样出现在汴梁。他身材矮小症,手持一根拐杖,额头高耸。周围人对寿星奇异的外形发出嘲笑,寿星毫不在意在人群中自顾自的漫步。寿星遇见酒馆就会进去饮酒,但无论怎么喝脸上都不会变色。寿星就这样一直在汴梁城内待着,面对他人的戏弄与嘲笑,没有任何反应。宋仁宗听闻后,将他请入宫内。寿星表示自己想饮酒,宋仁宗命人抬来一缸酒,并表示他想喝多少喝多少。寿星将饮下七斗酒后,便消失了。第二天观察天象的官员向宋仁宗报告,天上的老人星昨天来到皇宫,但不久后又消失不见了。宋仁宗这才发现,昨天的老者是寿星化身。

化身雕像

宋代文人洪迈在其著作《夷坚志》中,记述了一个关于寿星的故事。洪迈舅舅过生日时,仆人清洗完锡盆后,发现盆中的水凝结成冰。形状是寿星坐在石头上,旁边有松树、乌龟、丹顶鹤等吉祥物。洪迈的舅妈请画师将眼前的景色临摹下来,但画师还没赶到,冰雕就融化了。不久之后,洪迈的舅舅就升迁为兵部侍郎

降妖除魔

清代文人醉月山人所著的《狐狸缘全传》中,记载了寿星降妖除魔的故事。有一位姓周的人家,因为不堪被狐狸骚扰,便请来王一贴除妖。道士只想着能饱餐几顿,对狐妖却无能为力。狐妖在周家一通大闹,看门人见状向上苍祈求,希望能有神灵来解决此事。寿星知道后,派遣白鹤童子前往庐山吕洞宾解决此事。

民间传说

在民间传说中,有着许多关于南极仙翁的故事,下文两则故事出自学者何亮的著作《古代小说与神仙》。

寿星降世

寿星出生时在他母亲的肚子当中待了九年,他的母亲询问他什么时候才能出生。寿星表示自家门口的石狮子眼中流出鲜血,自己就会出生。隔壁的屠夫听闻这件事后心生怜悯,将猪血抹到石狮眼上。于是寿星从他母亲的腋下钻出,寿星本来需要十年才能发育完全,因早出一年脑袋还没有长结实,故此出生的时候脑袋就被拉长成今天的样子。

额头由来

寿星曾向昆仑山元始天尊学道,学成后,元始天尊用聚宝匣击打寿星额头。聚宝匣化作一道亮光飞入寿星脑门,寿星的额头因此隆起。

相关作品

歇后语

以上参考资料来源于

文学作品

绘画雕塑

影视形象

参考资料

京剧、川剧《白蛇传》,第四场,盗仙草.CCTV-11戏曲频道.2023-10-08

清人寿星轴.故宫博物院.2023-10-07

郭诩寿星轴.故宫博物院.2023-10-07

明代木雕彩绘寿星坐像.故宫博物院.2023-10-07

西游记.豆瓣.2023-10-07

封神榜.豆瓣.2023-10-07

天地争霸美猴王 西遊記貳.豆瓣.2023-10-07

封神榜之凤鸣岐山.豆瓣.2023-10-07

西游记.豆瓣.2023-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