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玛格丽特·希尔达·撒切尔

玛格丽特·希尔达·撒切尔

玛格丽特·撒切尔(Margaret Thatcher,1925年10月13日-2013年4月8日),曾于1975年至1990年出任领袖,是英国历史第一位担任英国首相(Prime Minister)的女性(1979年至1990年),也是英国19世纪初期以来在任时间最长的首相。

1925年10月13日,玛格丽特出生于英国林肯郡格兰瑟姆镇(Grantham , Lincolnshire),其家庭是一个信奉当地卫理公会的中产阶级家庭。她从小对学习和阅读充满兴趣,尤其喜欢学习历史和文学知识。1943年,玛格丽特被牛津大学索默维尔学院录取。她在牛津大学主修化学,其中最后一年研究X射线晶体学,并获得了理学学士。在校期间,她还是一名活跃的学生领袖,担任校保守党协会主席。她在这个职位上获得了许多经验和领导技能,这些对她日后的政治生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1953年,玛格丽特取得律师资格。在1950年和1951年的选举中,玛格丽特在达特福德选区(Dartford)成为保守党女性候选人。1959年,她正式成为英国下议院议员,并被任命为保守党议会研究部门的负责人。

1961年保守党上台,撒切尔被任命为退休金及国民保险部政务次官,1964年,保守党在大选中落败,从此撒切尔不再担任此职,而是被推选为影子教育大臣。1965年她担任住房和土地部新闻发言人,次年又出任了财政部发言人。1970年,保守党赢得选举,爱德华·希斯(Sir Edward Richard George 'Ted' Heath)当选,撒切尔成功加入内阁,1975年,撒切尔在保守党领导选举中当选党魁后,邀请很多希思派系的人加入影子内阁。1979年大选,保守党在下议院取得44席多数,撒切尔遂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1983年,撒切尔获得连任。1987年,撒切尔再次赢得英国大选。

玛格丽特·撒切尔在政治和经济上的改革措施,如私有化和财政紧缩政策,深刻地影响了英国的政治经济格局。她的领导风格以坚定、果断和强硬著称,这使她被誉为“铁娘子”。在她的任期内,英国经历了重大变革,包括私有化改革、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等。她在1982年的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中,带领英国赢得了战争胜利,提高了英国在国际上的声誉。玛格丽特在政治上的影响深远,她的决策和政策影响了英国上世纪下半叶的经济发展和劳工关系,同时也为后来的政治家和领导人树立了标杆。她是英国历史上最具争议性的政治人物之一。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25年10月13日,玛格丽特出生于英国林肯郡格兰瑟姆的一个信奉当地卫理公会的中产阶级家庭。她父亲阿尔弗雷德·罗伯茨是一名杂货商,母亲是一名家庭主妇。在当地教堂的活动中,玛格丽特接受到了音乐启蒙,在上大学之前,她因弹钢琴获得当地数个音乐会的奖项。

玛格丽特父亲对玛格丽特影响良多。他在任市议员时,周日破例为驻军开放电影院。这让玛格丽特学到坚持原则的同时保持灵活性。父亲的言传身教让玛格丽特树立了不因他人看法改变自己的原则。童年的玛格丽特·撒切尔还从母亲那里学会了节俭,从宗教学习中学会了勤劳。

当地宗教教徒政治倾向偏向左派,希望和平。但“我们罗伯茨一家有自己的看法。和平投票是一个愚蠢的主意,应对全国没有为最终打败独裁者及时进行战备负责”。玛格丽特一家与当地大多数人的政治倾向截然不同,玛格丽特从小就支持保守党。轮流寄宿于格兰瑟姆的犹太女孩讲述了犹太人在德国的遭遇,给玛格丽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逐步增加对法西斯主义的了解过程中,她对法西斯感到厌恶。20世纪30年代,英国绥靖求和平的气氛同样给玛格丽特很深印象,绥靖并未求得和平,多年以后她说这是“羞耻的记忆”。“我们希望结束希特勒的邪恶,如果必要,诉诸战争也在所不惜。从这一点来看,慕尼黑协定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她反对绥靖。

玛格丽特从小对学习和阅读充满兴趣,她喜欢学习历史和文学知识。她的父母很注重教育,鼓励她和妹妹在学习方面努力。玛格丽特的父亲是保守党支持者,并成功当选当地的市议员、市财政委员会主席和高级参议员,对政治和经济问题非常关注,并且对自由市场经济持支持态度。玛格丽特一直关注着父亲的政治生活,她从中受益良多,“我对政治的向往是父亲培养的,我对法律的兴趣也是父亲培养的。”

1943年,玛格丽特被牛津大学索默维尔学院录取。当时玛格丽特处在一个科学飞速发展的世界,“我清楚地意识到,一个崭新的科学世界正在展现。我想成为其中的一员。而且,我知道,我必须自己谋生”,玛格丽特还受到中学化学老师凯女士的影响,因此她决定专修化学。

她就读于牛津大学时主修化学,其中最后一年研究X射线晶体学,并获得了理学学士。在校期间,她还是一名活跃的学生领袖,担任校保守党协会主席。她在这个职位上获得了许多经验和领导技能,这些对她日后的政治生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玛格丽特从牛津大学萨默维尔书院化学专业毕业后,第一份工作是在化学公司,但实验室工作不是她志向所在,她很快就不再从事该工作,转而进入政治领域。进入政界需要专业知识,竞选议员尤是如此,为了更快融入政界,玛格丽特开始学习法律知识。1953年,玛格丽特·撒切尔取得律师资格。从毕业后到取得律师资格的时间里,玛格丽特遇到了他一生的伴侣丹尼斯·撒切尔,两人于1951年结婚。

从政生涯

早期生涯(1950-1970)

英国政治是典型的两党政治,保守党工党作为对手在上世纪下半叶通过竞选击败对手上台执政。当某一党通过竞选上台执政后,该党称为执政党,落败方称为在野党。执政党执政后,党魁出任政府首相,选择党内重要成员任重要职务组成内阁。在野党在政治上并非毫无作为,只是重要程度不如执政党。与执政党相对而言,在野党组成的内阁称为影子内阁,在英国政治中起监督作用。

在1950年和1951年的选举中,撒切尔在达特福德选区成为保守党女性候选人。为了得到下议院保守党议席,撒切尔先于1954年婉拒出选奥平顿选区(Orpington),直至1958年4月才决定出选芬奇利选区(Finchley),并于1959年获胜,正式成为英国下议院议员,并被任命为保守党议会研究部门的负责人。

1961年保守党上台,撒切尔被任命为退休金和国民保险部政务次官,1964年,保守党在大选中落败,从此撒切尔不再担任此职,而是被推选为影子教育大臣。1965年她担任住房和土地部新闻发言人。次年又出任了财政部发言人,在议会辩论中,抨击工党推行的物价限定和收入控制政策。

希思内阁时期(1970-1979)

1970年,保守党赢得选举,爱德华·希斯当选,撒切尔成功加入内阁,在上任教育及科学大臣的第一个月,她做出取消向全国学校提供免费牛奶的决定。该事件引发一连串的公众示威。《太阳报》因此称其为“英国最不受欢迎的女性”,更给她贴上了“抢走牛奶的玛格丽特·撒切尔”的标签。

1974年,保守党大选落败后,撒切尔出任影子内阁环境事务大臣,任职期间她承诺废除保守党推行多年的定额制度,她的主张增加了保守党的支持度。由于希思的政府在货币政策上失去控制,以及希思在1974年第二次大选中再次落败后放弃角逐党魁。撒切尔决定参与党魁竞选,最终她正式成为保守党党魁。

党魁和影子内阁时期(1974-1979)

1975年,撒切尔在保守党领导选举中当选党魁后,邀请很多爱德华·希斯派系的人加入影子内阁。1978年,玛格丽特·撒切尔接受格拉纳达电视台《世界动态》(World in Action)的专访,表达了她对外国移民“涌入”英国问题的看法,这引起不少社会争论,并使得极右党派英国国民阵线的支持者重回保守党的怀抱。

1979年初,工党伦纳德·卡拉汉在大选前未解散议会,导致劳资纠纷。进而引发多批大规模工人罢工,公共服务瘫痪,民众对工党支持率每况愈下,史称“不满的冬季”。时任保守党党魁的撒切尔公开发表演讲,要求限制工会肆无忌惮的权力,赢得一些民众支持。“不满的冬季”使得民众对工党失去信任,1979年大选中,保守党在下议院取得44席多数,玛格丽特·撒切尔遂成为英国史上第一位女首相。

入主唐宁街(1979-1990)

1979年至1990年期间,撒切尔一直担任保守党党魁和英国首相。

而20世纪70年代初,英国经济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包括高通货膨胀、高失业率、工业衰退和国际贸易顺差下降。国有化的工业和服务业导致了英国经济的低效和缓慢增长。同时,英镑贬值导致通货膨胀率上升,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达到了20%以上的峰值,这使得英国陷入了“滞胀”的危机。同时英国面临着广泛的社会不满和动荡,特别是工人罢工频繁,导致能源危机和粮食短缺。不满情绪主要是由于失业率上升和贫困加剧,这使得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不断下降。此外,当时的英国社会还存在着阶级和种族歧视,这加剧了社会的分裂和紧张。工党政府的国有化政策导致许多企业效率低下,这也使得英国经济进一步恶化。同时,工党政府也加强了对经济和社会的管制和干预,限制了市场的发展和创新。在国际上,英国的国际地位也逐渐下降,国家的声誉受到了损害。

首相第一任期(1979-1983)
经济改革

1979年,撒切尔一上任,信誓旦旦要收拾英国这个“烂摊子”。在财政上推行货币主义政策,消减政府开支,取消汇率管制,这对伦敦成为国际主要金融中心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削减工业补贴导致许多企业走投无路。全球经济衰退之下,到了1981年,英国失业人数超过300万。同年,女王陛下政府预算中仍包含了大量削减开支的计划,进一步压制了需求。

在国际上,撒切尔做的第一件大事是与欧洲理事会商议削减英国在欧洲共同体内的预算,欧洲共同体由法德两国领导,英国却要负担相当大的预算,彼时的英国经济并不算景气。1979年6月,玛格丽特·撒切尔在斯特拉斯堡欧洲议会正式将英国政府的诉求提了出来,但预期的削减目的并没有达到。

同年,她遵循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来制定国家经济政策,并奉承自由市场制度,称为“最不坏的制度”。她治理国家的个人信条是竞争、企业私有、节俭和自律,并试图打破英国政坛的旧有模式。玛格丽特·撒切尔第一任期内,英国经济的确走出了低谷。1983年成为自英国70年代以来经济增长最强劲的一年。

应对爱尔兰共和军威胁

爱尔兰共和军反对英国干预北爱尔兰事务,与北爱尔兰新教徒持续爆发暴力冲突并在英国各地策划恐怖袭击。这与当时北爱尔兰联合政府和女王陛下政府的治理方案矛盾。1981年3月爱尔兰共和军首领博比·桑德斯认为自己是为了民族独立而与英国政府斗争,不满英政府对其的“恐怖分子”待遇,在监狱开始绝食。玛格丽特坚决认为热衷于街头破坏袭击的爱尔兰军就是恐怖分子,以强硬的态度拒绝爱尔兰共和军及其拥要求。历时7个月,死去10余人后,绝食结束。

马岛战争

1829年6月10日,脱离西班牙殖民统治独立的阿根廷,宣布正式行使对马尔维纳斯群岛英国称福克兰群岛,以下简称马岛)的主权管辖。但由于该群岛重要的战略位置,在拉丁美洲进行殖民扩张的英国于1833年1月3日以武力占领马岛,驱逐岛上的阿根廷人并派驻大批驻军和移民,从此开启了两国的马岛主权争端。玛格丽特执政时,英阿关于马岛主权的谈判已经进行十五年但毫无进展,反倒双方矛盾不断升级。

1982年4月2日,阿根廷加尔铁里军政府为转移国内矛盾决定武力夺取马达加斯加岛。这引起了英国政府的极大不满,但英国国内在开战与否的问题上意见并非一致,玛格丽特年幼时对绥靖的厌恶一定程度上使她在1982年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期间展示了强硬的态度。

下令派遣军队夺回群岛是一次冒险的行动,但玛格丽特认为这是保卫英国领土完整和国家荣誉的必要举措。玛格丽特·撒切尔支持英国军队在英国国内和国际上维护英国的权益。最终,英国在战争中取得胜利,取回了马尔维纳斯群岛。玛格丽特·撒切尔在马岛战争期间表现出来的强硬态度、战争的结果帮助她赢得了英国国内的支持,同时也增强了她的政治声望。

香港归属会谈

1982年9月24日,撒切尔访问中国,与时任中国领导人邓小平见面。香港问题是历史遗留的问题。香港特别行政区(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一八四○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于一八四二年签订《南京条约》,永久割让香港岛。一八五六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一八六○年英国迫使清政府缔结《北京条约》,永久割让九龙半岛尖端。一八九八年英国又乘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之机,逼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的大片土地以及附近二百多个岛屿(后统称“新界”),租期九十九年,一九九七年六月三十日期满。

中国领导人正式通知英方,中国政府决定在一九九七年收回整个香港地区,同时阐明中国收回香港后将采取特殊政策,包括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由香港当地中国人管理,现行的社会、经济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等等。撒切尔夫人则坚持三个不平等条约仍然有效,提出如果中国同意英国一九九七年后继续管治香港,英国可以考虑中国提出的主权要求。针对撒切尔夫人的言论,邓小平在同她会见时作了重要谈话。邓小平说:“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是明确的,这里主要有三个问题。一个是主权问题;再一个问题,是1997年后中国采取什么方式来管理香港,继续保持香港繁荣;第三个问题,是中国和英国两国政府要妥善商谈如何使香港从现在到1997年的15年中不出现大的波动。”邓小平指出“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表示“香港现行的政治、经济制度,甚至大部分法律都可以保留”,“香港仍将实行资本主义”,并“建议达成这样一个协定,即双方同意通过外交途径开始进行香港问题的磋商。前提是1997年中国收回香港,在这个基础上磋商解决今后15年怎样过渡得好以及15年以后香港怎么办的问题”。通过这次谈话,双方同意通过外交途径就解决香港问题进行商谈。此后的半年里,由于英方在香港主权问题上立场不变,双方的磋商没有进展。一九八三年三月撒切尔夫人写信给中国总理,作出了她准备在某个阶段向英国议会建议使整个香港主权回归中国的保证。四月中国总理复信表示,中国政府同意尽快举行正式谈判。

  一九八三年七月十二日至十三日中英两国政府代表团举行第一轮会谈 ,由于英方仍然坚持一九九七年后英国继续管治香港,直至第四轮会谈毫无进展。一九八三年九月邓小平会见访华的英国前首相爱德华·希斯时说,英国想用主权来换治权是行不通的,劝告英方改变态度,以免出现到一九八四年九月中国不得不单方面公布解决香港问题方针政策的局面。十月英国首相来信提出,双方可在中国建议的基础上探讨香港的持久性安排。第五、六轮会谈中,英方确认不再坚持英国管治,也不谋求任何形式的共管,并理解中国的计划是建立在一九九七年后整个香港的主权和管治权应该归还中国这一前提的基础上。至此,中英会谈的主要障碍得以排除。1984年12月19日,经历22轮谈判,中英双方发表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称,香港将于1997回归中国。

首相第二任期(1983-1987)
对内主张

1983年,撒切尔获得连任后,由于其所领导的自由化改革必然触及工人利益,她对工会奉行强硬态度。

次年,撒切尔拉开了私有化改革的大幕,通过廉价股票来邀请公众购买国有企业的股份。在税收资金的支持下,亏损企业扭亏为盈并且成为缴税大户。玛格丽特·撒切尔把英国亏损的国有企业从占该国经济的将近一半,削减到不足1/10。

作为对撒切尔政府自由化改革的对抗,1984-1985年,在英国矿工工会(National Union of Mineworkers,NUM)的组织下,发生了一场规模大、时间长的罢工运动。然而,矿工工会低估了撒切尔政府贯彻改革的决心。撒切尔政府成功镇压了罢工,并借此打击了工会势力。而玛格丽特·撒切尔也躲过了针对她的布赖顿旅馆爆炸案。最终使得英国从一个受罢工困扰最多的欧洲国家,成为了工人运动几乎销声匿迹的地方。

对外影响

1984年12月19日,玛格丽特·撒切尔在北京与中国签订《中英联合公报》,香港特别行政区将于1997年回归中国。

这一任期内的1984年,里根(Ronald Reagan)连任美国总统成功。次年,玛格丽特访美,并在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发表演讲。1987年,撒切尔再度访美。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1984年访问英首相别墅,玛格丽特表示“我们可以打交道”。此次会面,不仅解冻了苏联英国的关系,也缓和了戈尔巴乔夫与其他西方国家领导人的关系。次年戈尔巴乔夫任苏共中央总书记。

1985年-1986年,英国与英联邦国家就南非种族隔离问题产生争议,英国因国内经济利益拒绝制裁南非,英联邦国家不满英国做法。最终,在伦敦举行南非问题的英联邦国家首脑峰会特别会议后,英国同意对南非进行九项“经济措施”。

1987年,撒切尔再次赢得英国大选。

首相第三任期(1987-1990)

这一任期内,撒切尔先后访问亚洲、非洲、土耳其波兰、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爱尔兰共和军仍在英国境内活跃,巴利高莱、蒂龙郡等地发生了爆炸案和暗杀案。1988年,乔治·布什当选美国总统,玛格丽特·撒切尔赴美与里根告别,并与布什会谈。

在1987年的英国大选中,由于经济复苏,以及反对党工党盲目反核,撒切尔所在的保守党再次胜出。但在第三任期中,她推出了人头税计划,引起平民和中产阶级的普遍反对。此项税制改革在英国引起两次骚乱,由此撒切尔变得不得人心。同时,她对欧洲共同体的看法也没有得到内阁其他成员的认同,但慑于撒切尔的过往资历和个人威望无力阻挡。

1990年,撒切尔支持率下降,她在保守党内部逐渐失势,11月1日,当时的副首相贺维辞职,其在辞职演讲中攻击玛格丽特对欧洲共同体的政策,鼓动保守党党员反对撒切尔,信任危机由此产生。保守党内撒切尔的政敌、前环境大臣迈克尔·赫塞尔廷向她的地位发出挑战,与其竞选保守党领袖职位。1990年11月20日,在保守党党魁选举第一轮投票未胜出的情况下,经内阁成员劝说,玛格丽特·撒切尔宣布不再参加第二轮投票,并支持当时的财政大臣约翰·梅杰当选党魁。当月28日,约翰·梅杰继任首相。

卸任生活

1992年,撒切尔夫人被册封为终身贵族。同年从议会退休。退休之后,她仍然坚持自己的政治信仰,多次参加活动发表公开演讲。1993年-2000年,玛格丽特·撒切尔人出任美国维基尼亚州威廉斯堡威廉与玛丽学院的名誉校长。2002年,玛格丽特·撒切尔出现中风的症状,不再发表公开演说。

2003年6月26日,玛格丽特·撒切尔的丈夫丹尼斯去世。2004年,玛格丽特·撒切尔参加前美国总统里根的葬礼,因身体健康问题,悼词为提前录好的10分钟长的视频。此时的撒切尔夫人因为几次中风,表达能力已不能与往昔相比。

在2005年玛格丽特·撒切尔80岁生日上,她收到一份肯定她对工党保守党贡献的贺词,来宾包括女王、爱丁堡公爵、亚历山大公主和首相托尼·布莱尔

2007年2月21日,撒切尔的铜像在威斯敏斯特宫正式落成,铜像高2.24米,矗立在英国下议院的议员休息室内,与二战时期英国首相丘吉尔的铜像相对。撒切尔夫人亲自参加了铜像揭幕仪式,她同时打破了英国的“首相铜像必须在首相去世后落成”的惯例。撒切尔在铜像揭幕仪式上说:“我可能会倾向于铁像,但铜像也行,它不会生锈,我希望这次它的头部会牢牢地呆在那里。”

2008年,玛格丽特·撒切尔确诊阿尔兹海默症

2013年4月8日,玛格丽特·撒切尔因中风并发症去世,享年87岁。撒切尔夫人去世后,被葬于英国伦敦切尔西皇家医院墓地。葬礼仪式结束后,撒切尔夫人的遗体在伦敦西南部的莫特莱克火化,骨灰被安葬在英格兰切尔西皇家医院坟场,与丹尼斯相伴。

执政举措

撒切尔是英国历史上最具有争议和标志性的政治领袖之一。她在1979年至1990年担任英国首相期间,推动了一系列的经济和社会改革,被称为“撒切尔主义”。她主张大幅度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削减公共开支和税收,并大力推动私有化。她的政策和理念引起了激烈的争议,但也为英国的经济和社会变革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在她任职期间,英国的失业率下降,通货膨胀得到控制,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英镑的汇率稳定。

在社会和福利方面,玛格丽特推动一系列的改革,包括改善公共服务和住房条件,加强了英国的法律和秩序。玛格丽特的外交政策在加强英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她积极推动英国与欧洲共同体的关系,并在1984年签署了英法海底隧道协定,将英国和法国通过英吉利海峡隧道连接起来,这是一个历史性的里程碑。玛格丽特对英国的教育、医疗和社会福利系统进行了重大改革。她推出了一系列的私有化政策,将国有企业和公共服务转变为市场化的经济实体,这一政策使得英国的经济竞争力和市场效率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以下是其中一些重要的方面:

国内政策

经济政策

玛格丽特·撒切尔领导了一系列重大经济改革,被称为“撒切尔主义”。以下是她对英国经济改革的历程:

劳工关系

在任期内,撒切尔对英国的劳工关系进行了重大改革,她的改革措施主要是针对工会、高福利和固定工资制度进行的。以下是她的主要改革措施:

教育政策

撒切尔在担任英国首相期间,对英国教育制度进行了广泛的改革。她的改革目标是打破英国传统的教育制度,推动教育自由化和市场化,鼓励竞争和创新,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具体改革经过包括:

总的来说,撒切尔的教育改革方案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批评,但其对英国教育制度的改革也为英国教育体系的发展带来了重要的影响。

福利政策

撒切尔在1980年代对英国的福利政策进行了广泛的改革。她主张减少国家福利开支,并鼓励人们自力更生。

她主要的福利政策改革包括:

这些执政举措的效果是复杂和争议性的。玛格丽特·撒切尔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引发了巨大的社会分裂和抗议,但也带来了经济的繁荣增长。她的劳工关系政策引起了工会的强烈反对,并导致了多次罢工和社会动荡。她削减社会福利支出的决策在社会上引发了极大的争议。

养老金制度改革

养老金制度改革也被视作撒切尔夫人私有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措施有:一、将收入关联养老金的增长方式由根据价格和工资增长较高的一个指标来调整,改为根据物价增长来调整。因养老金调整机制的改变会逐渐削减公共养老金水平,有学者称之为“隐性私有化”;二、对收入关联养老金做“减法改革”,降低替代率,降低计发基础;三、引入个人养老金计划,以经济激励鼓励雇员从收入关联公共养老金中“协议退出”,选择个人养老金。经过撒切尔夫人和约翰·梅杰两任首相的改革,英国养老金制度路径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向,民众对福利国家和养老金的态度也发生重大转变。

外交关系

当撒切尔于1979年成为英国首相时,英国与法国、德国、中国、美国苏联的外交关系都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变化。撒切尔夫人执政期间,对外增加军费预算,加强防务,确保独立的核威慑力量;主张加强同欧洲经济共同体成员国的合作;协调欧美关系,加强大西洋联盟,与美国总统隆纳•威尔森•雷根的关系极为密切;同意美国在英国部署带核弹头的巡航导弹;巩固同英联邦国家的联系;重视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经济合作关系。

英欧

在撒切尔的领导下,英国与法国关系一度紧张。 1982年,两国发生了一场渔业争端,导致军队出动。然而,1984年,两国签署了一项历史性的协议,即《英法海底隧道条约》,这使得两国关系得到改善。撒切尔和德国总理科尔(Helmut Kohl)关系亲密。两国合作推动欧洲一体化,1979年签署了《斯图加特条约》,以改善两国之间的经济和政治关系。1989年,保守党在是否加入欧元联盟的问题上陷入分歧。撒切尔同意加入欧盟,但拒绝使用欧元,她拒绝接受“我们根本无法控制、连利率都不能由自己决定的统一货币”。1990年10月30日,她在英国议会下院对欧洲一体化呼声直接做出回应:“No, no,no”(不,不,不)。

英中

撒切尔对中原地区保持了积极的外交政策。1982年,她访问中国,成为第一位访问中国的英国首相。此次访问,开启了中英关于香港回归谈判的进程。7月18日,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一结束,撒切尔夫人立即在首相府召开专门会议,研究香港特别行政区前途问题。会前,她早已获悉中国领导人与爱德华·希斯等人的谈话内容。但是,她要挟马岛胜利的余威,拒绝接受中国的建议。9月,撒切尔夫人访问中国,正式拉开中英关于香港问题谈判的序幕。会谈中,撒切尔夫人强调香港的繁荣有赖于英国的统治,并说如果现在对英国的管理实行或宣布重大改变,将对香港产生灾难性影响,强烈表示不能单方面废除有关香港的三个条约。

对于撒切尔夫人的言论,邓小平寸步不让,毫不含糊地回应道: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是明确的。这里主要有三个问题。一个主权问题;再一个是一九九七年后中国采取什么方式来管理香港特别行政区,继续保持香港繁荣;第三个是中英两国政府要妥善商谈如何使香港从现在到一九九七年的十五年中不出现大的波动。邓小平逐一解答三个问题。针对第一个问题,他强调指出: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的余地。一九九七年中国将收回香港,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否则,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代,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代。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不迟于一、二年时间,中国就要正式宣布收回香港特别行政区这个决策。

针对第二个问题,邓小平提出,中英两国应该合作,共同处理好香港问题。保持香港的繁荣,我们希望取得英国的合作,但这不是说,香港继续保持繁荣必须在英国的管辖之下才能实现。香港继续保持繁荣,根本上取决于中国收回香港后,在中国管辖下,实行适合于香港的政策。

对于第三个问题,在撒切尔夫人提出有人说一旦中国宣布一九九七年要收回香港,香港就有可能发生波动后,邓小平指出:我的看法是小波动不可避免,如果中英两国抱着合作的态度来解决这个问题,就能避免大的波动。中国政府在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各种可能都估计到了。如果在十五年的过渡时期内香港特别行政区发生严重的波动,中国政府将被迫不得不对收回香港的时间和方式另作考虑。如果说宣布要收回香港就会像夫人说的“带来灾难性的影响”,那我们要勇敢地面对这个灾难,做出决策。

最后,邓小平向撒切尔夫人建议:“达成这样一个协议,即双方同意通过外交途径开始进行香港问题的磋商。前提是一九九七年中国收回香港,在这个基础上磋商解决今后十五年怎样过渡得好以及十五年后香港怎么办的问题。”对此,撒切尔夫人表示接受。

会谈后,撒切尔夫人发表声明:“今天,两国领导人在友好的气氛中就香港特别行政区前途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双方领导人就此问题阐述了各自的立场。双方本着维持香港的繁荣和稳定的共同目的,同意在这次访问后通过外交途径进行商谈。”

中国新华社在报道上述声明时,补充了一句:“至于中国政府关于收回整个香港地区主权的立场是明确的、 众所周知的。”

邓小平同撒切尔夫人的谈话,鲜明地表达了党和政府按时收回香港的坚定决心,充分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意志。通过这次会谈,中国掌握了收回香港的主动权。解决香港回归祖国问题的基调,就这样按照中国人民的意志定了下来。

经过多轮谈判,1984年12月19日,中英双方发表关于香港特别行政区问题的联合声明,香港将于1997回归中国。她还为英国与中国之间的贸易关系正常化开辟了道路。

英美

英国和美国一直是紧密的盟友。撒切尔和美国总统里根关系亲密,两国合作推进了反共主义的外交政策。英美关系历来是英国外交政策的支柱之一。撒切尔上台执政后,保持了同美国的“最密切的合作”关系,是美“最强有力和最坚定的支持者”。她认为西欧的经济实力同苏联相当,但军事力量要弱得多,必须依靠美国的保护。她积极支持在英国部署美国中程弹道导弹。在一些重大国际问题上支持美国的立场,如中东和美洲问题等。当欧美出现矛盾、发生争吵时,她也竭力从中调停。

英苏

英国与苏联的关系一直很紧张。玛格丽特采取了强硬的姿态,对苏联实行了经济制裁。她还支持美国的对苏政策,这导致了苏联对英国的不满。但在传统实用外交的影响下,玛格丽特也有对苏联缓和关系的举动,如访问东欧国家,和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的来往等。

英沙

1985年,英国和沙特阿拉伯在百慕大签署“阿尔-雅马哈武器合约”。英国向沙特出售100多架战机,总价值超过430亿英镑(约合3767亿元人民币)。为达成促成这笔交易,撒切尔夫人亲自前往沙特,劝说法赫德·本·阿卜杜勒-阿齐兹·阿勒沙特国王同意了这份“世纪协议”。这份合约不仅给英国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创造了成千上万个就业机会,还加深了两国的外交关系和国防合作。

人物影响

撒切尔是英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政治人物之一,她对英国和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下是她的主要影响:

人物评价

正面评价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的私人秘书、现议会上院议员查尔斯·鲍威尔(Charles Powell)认为,“撒切尔主义”一直在影响英国,玛格丽特之后的历任首相都没有从实质上改变她留下的政治构架。在鲍威尔看来,玛格丽特不想突出自己女性的身份,不愿被视作英国政坛的“稀有物种”。

英国前首相、工党领导人托尼·布莱尔(Charles Blair)认为,撒切尔夫人是一位政治上卓有作为的人,很少能有政治领导人能像她那样在重要的历史节点上影响英国的方方面面和全世界的政治潮流。

法国前总统密特朗(François Marie Adrien Maurice Mitterrand)曾评价:“她有一双暴君的眼睛,一张梦露的嘴。”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Obama)对撒切尔夫人盛赞有加,他认为“她是美国真正的朋友,是追求自由和解放的先锋人物”。奥巴马认为她的存在证明没有任何镣铐能把女性的力量限制住,女性的力量不存在一个天花板。

2013年4月1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时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分别向当时的伊丽莎白·亚历山德拉·玛丽·温莎(Elizabeth II)和时任英国首相戴维·卡梅伦(Cameron)就撒切尔夫人去世致唁电。二人在唁电中表示,撒切尔夫人是英国著名政治家,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她为香港特别行政区问题和平解决和中英关系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020年12日23日,英国《每日邮报》(Daily Mail)援引“JL Partners”民调显示,撒切尔夫人成为人们眼中最能解决问题的首相。

美国作家约翰·鲍威尔在《20世纪世界领导人传记百科》中评价,撒切尔是英国20世纪执政时间最长的首相。她与国有化的潮流背道而驰,调整了福利政策,协助英国从一个阶级社会转向贤能政治。撒切尔是否推动了妇女事业的发展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她本人虽然不是女权主义者,然而她通过自己的经历证明了女人能够成为高效的政治家和首相。她还给人留下了一种撒切尔风格,即以毫无瑕疵的打扮、品位高雅的服装、完美的发型和柔和的首饰为特点,并由此为女性政治家确立了一种个人风格,令其他人欲意仿效。

韩国前总统朴槿惠表示,自己虽然没有真正见到撒切尔夫人本人,但她是自己最尊敬的政治家。

英国第56任首相伊丽莎白·特拉斯在形象上大力模仿撒切尔夫人的造型风格,并曾告诉选民,自己最崇拜的英国首相就是撒切尔夫人。

德国前总理安格拉·默克尔赞扬撒切尔为“非凡的领导人”,为众多女性树立了一个榜样。默克尔说,撒切尔是“非凡的领导人”,在冷战时期,她为克服欧洲分裂起了关键性作用。默克尔还称,她将永远不会忘记撒切尔所作的贡献。

苏联领导人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说:“撒切尔夫人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杰出的人物。她将永远活在我们的记忆中,历史将会铭记她。”

法国前总统弗朗索瓦·奥朗德就撒切尔夫人去世一事表示,撒切尔是一名伟大的人物,她在英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迹。奥朗德说:“纵观她的政治生涯,撒切尔彻底遵循其保守理念,她关心着英国的影响力,捍卫本国的利益,在撒切尔任内,英法的关系是坦率而诚实的。”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在撒切尔夫人逝世当天表示,美国失去了一名“真正的朋友”,一名自由和独立的捍卫者。他在声明中说,作为一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帮助英国重拾自信心和自豪感。“作为美国的大西洋同盟,她知道只要有力量和决心,我们可以赢得美苏冷战。”奥巴马还说:“米歇尔·奥巴马和我向撒切尔的家人和所有英国人转达这一信息,那些她毕生奋斗的事业——自由人民团结起来书写自己的命运——也是我们至今所奋斗的目标。”

在撒切尔夫人逝世当天,时任英国首相戴维·卡梅伦表示:“我们失去了一位伟大的领导者、伟大的首相和一位伟大的英国人。”

撒切尔夫人的好友琳达·麦克道佳尔撰文道:“玛格丽特·撒切尔的大名几乎每天都会出现在报纸、杂志和电视屏幕上,但这个名字的主人却极少地被人关注,人们只是用它来代指‘撒切尔主义’,或者代指以她的名字命名的那段历史时期,撒切尔夫人虽然被奉为大众偶像,但真正的撒切尔夫人却早已被人们遗忘了。”

负面评价

撒切尔夫人在任期内推动了一系列改革和政策,引起了强烈的反对和争议:

个人作品

撒切尔夫人是英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政治领袖之一,她的书籍作品涵盖了她的政治生涯和思想观点,其代表作包括:

相关文艺作品

因撒切尔的知名度和巨大影响力,文艺领域出现了许多以她为原型或者缅怀她的作品:

人物轶事

“铁娘子”称号的由来

1976年,苏联国防部的官方报章《红星报》记者加夫里洛夫,将撒切尔和德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Bismarck)比较。他将“首相”一词换成了“娘子”,“铁娘子”的称号通过塔斯社传到世界各地。玛格丽特其它有名的绰号还有:“蒂纳”(取其英文Tina,“There is no alternative”,即“没选择余地”的缩写)、“大母象”(The Great She-Elephant)、“阿提拉母鸡”(Attila the Hen,取自匈人之王阿提拉“Attila the Hun”)和“杂货店主的女儿”(The Grocer's Daughter)。

与前美国总统里根的友谊

作为前英国首相和前美国总统,撒切尔夫人和隆纳•威尔森•雷根两位资本主义强国的领导人之间在现实的政治之外有一段深厚的友谊。撒切尔和里根相识已久,在里根任州长,撒切尔任保守党领袖时两人就已相识。1980年11月,里根当选为美国总统,撒切尔第一时间发去贺电并邀请里根总统访英。在这之后,玛格丽特成为了里根总统当选后第一个访美的大国首相。56里根去世后,撒切尔夫人称他为“最亲密的政治及个人朋友”。撒切尔夫人去世后,里根妻子称玛格丽特和里根是“政治上与私人关系上最亲密的朋友”。

英国足球迷对撒切尔夫人的怨恨

足球流氓的问题在英国一直存在,但一直未得到彻底的治理和解决。直到“海瑟尔惨案”震惊世界,“海瑟尔惨案”造成39名尤文图斯足球俱乐部球迷死亡,300多人受伤。撒切尔政府不仅仅把“海瑟尔惨案”看作是安保问题,而是把它看作危害公共秩序的问题。足球流氓多出身于工人阶层,于是便被与撒切尔的自由化改革致使大量工人失业联系起来。撒切尔政府出台了多项文件和政策来治理足球流氓问题,欧洲足联欧洲联赛总在撒切尔的要求下禁止全英所有足球俱乐部参加欧洲三大杯赛5年,利物浦足球俱乐部更是被欧战赛事拒绝7年之久。

人民大会堂台阶前摔倒

撒切尔夫人是首位访问中国的英国首相,1984年,撒切尔代表英国与中国签订《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在香港回归事项上,撒切尔未能像之前与阿根廷的战争中取胜,以至于恍惚中在人民大会堂外的台阶上不慎摔倒,这一幕被摄像机记录下来。(54)1997年,撒切尔夫人已卸任英国首相多年,但她仍然参加了香港回归仪式。

追悔从政

英国资深保守党成员斯派塞爵士的新书《斯派塞日记》从3月26日开始在《每日电讯报》上连载,这本书中透露了撒切尔夫人在许多重大问题上的私人观点,包括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伯明翰炸弹事件以及1990年在党内竞选中失利等。

书中写道,1990年11月份辞职后,撒切尔夫人对保守党大失所望,并于1991年2月份告诉斯派塞爵士,她讨厌去下议院。1995年4月份,撒切尔夫人又在与肖恩·斯派塞会面时说,如果时间能够倒流,她将不再从政,因为她的家庭已经为她的从政之路付出了过高的代价。

铜像揭幕被掷鸡蛋

2022年5月15日,纪念英国前首相“铁娘子”撒切尔的雕像在其家乡落成。仅数小时内,一些当地居民对雕像做出了投掷鸡蛋等挑衅行为。英国《卫报》刊文指出,人们对这些行为并不感到惊讶,但也意识到撒切尔在民众心中的形象有多么割裂。

外交喜好

在外交上,撒切尔夫人常常表现出强烈的个人喜好。作为新自由主义者,她与政见偏右的德国前总理赫尔穆特·科尔关系很差。撒切尔夫人和激进的社会党人、法国前总统弗朗索瓦·密特朗也非常亲密,密特朗曾形容撒切尔如碧姬·芭铎(法国艳星)般性感迷人。而与电影明星起家的美国前总统里根之间的关系更是广为人知,里根被撒切尔称为生命中“第二重要的男人”。但撒切尔却与里根继任者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不投缘。

感情用事

因为撒切尔夫人喜欢感情用事,那种通常认为铁娘子严肃呆板、喜爱道德说教的说法其实也不准确。据撒切尔夫人的幕僚回忆,她幽默不拘小节,对手下的“风流韵事”并不在乎。一次,撒切尔夫人和经济大臣因预算问题争执不下。一晚,撒切尔夫人酒醉回到唐宁街,发现经济大臣开闭门会议,撒切尔夫人推门而入,踢掉鞋子,盘腿坐下,接着说:“先生们,现在我们就把这件事解决了,怎么样?”这位幕僚称,当时的撒切尔夫人“如蜂王面对群臣般气势强大”。内阁大臣们窃窃私语“她非常性感”。而事情就按撒切尔夫人的意思解决了。

家庭生活

子女

撒切尔夫人在政治上如鱼得水,但在亲子关系方面却截然相反。她的女儿卡罗琳的前男友艾特肯在回忆录里提到"铁娘子”的家庭生活并不和谐,母女关系并不融洽。女儿卡罗琳与玛格丽特·撒切尔不像平常家庭中的女儿对母亲那么亲昵,“卡罗琳更习惯于远远地敬仰母亲,而并不愿真正亲近她。”这是因为撒切尔夫人对事业的关注超过家庭,但不代表她不爱女儿,她亦为母女间的生分而感到自责。为了弥补裂痕,她曾经为了带女儿外出滑雪,而更改议会一次重要会议的举行时间。

撒切尔夫人的儿子马克则让她操心良多。作为首相的儿子,马克读的是有名的贵族学校,但成绩却乏善可陈,成年后在南非定居。2004年,马克因一起“政变”官司被软禁在南非的家中,她不得不拖着病体去南非与儿子过圣诞节。马克获释后,2006年又因另一起官司被捕入狱,撒切尔夫人对他因爱而忧。卡罗琳曾说“母亲的身体每况愈下,与我这个不争气的弟弟脱不了干系。”

夫妻

与亲子关系不同,玛格丽特与丈夫丹尼斯可称得上模范夫妻。即使挑剔如英国媒体,也会说撒切尔夫人遇到了一位好丈夫。丹尼斯喜欢高尔夫球、抽烟和饮酒,她“不喜欢但能容忍”。撒切尔夫人从政特别是任首相后,分配给家庭的时间减少,丹尼斯毫无怨言支持她的事业并承担起更多家庭的责任。撒切尔夫人认为“没有丹尼斯,我在政治上将一无所成。”丹尼斯评价他的婚姻是“幸福的生活,当然!”

家庭成员

头衔和荣誉

头衔

荣誉

参考资料

撒切尔夫人简历.第一财经.2023-07-07

别了,“铁娘子”撒切尔夫人.半月谈.2023-07-07

Margaret Thatcher.history.2023-07-07

The London Gazette.the gazette.2023-07-07

撒切尔夫人简历.中国日报网.2023-07-07

“铁娘子”撒切尔:英国男性政坛里的“孤独者”.中国新闻网.2023-07-07

What was the Winter of Discontent?.hisrory extra.2023-07-07

撒切尔夫人抨击苏联被赠“铁娘子”绰号.新华网.2023-07-07

撒切尔夫人葬礼在伦敦举行.半月谈.2023-07-07

撒切尔:历史巨变留下的赫然身影.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2023-07-07

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最不受欢迎的首相”通过战争翻盘.澎湃新闻.2023-07-07

Margaret Thatcher.biography.2023-07-07

答读者问:英国的“影子内阁”是什么?.环球国际.2023-07-07

撒切尔夫人:与所有成功的革命家一样,她遇到了无能的对手.澎湃新闻.2023-07-07

403 Forbidden.人民网.2023-07-07

撒切尔夫人“铁娘子”和她的经济学.人民网.2023-07-07

On This Day: Bobby Sands dies after 66-day hunger strike at Long Kesh prison.Irish Central.2023-07-07

玛格丽特·撒切尔:“我不是女首相,我是首相。”.文汇.2023-07-07

阿根廷纪念马岛战争爆发四十周年 阿总统重申主权要求.央视网.2023-07-07

我国政府是如何通过谈判解决香港问题的.外交部网站.2023-07-07

新中国外交历史回顾.外交部.2023-07-07

The Miners’ Strike of 1984-5: an oral history.university of oxford.2023-07-07

铁娘子的九段传奇.新民日报.2023-07-07

英联邦首脑会议达成制裁南非协议.光明网.2023-07-07

“人头税”与撒切尔的政治命运.华夏时报网.2023-07-07

Ten days that toppled Margaret Thatcher.bbc.2023-07-07

1990年11月22日 撒切尔夫人告别唐宁街.人民网.2023-07-07

人物生平: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人民网.2023-12-26

THE 40TH PRESIDENT: THE FORMER PRIME MINISTER; Thatcher to Attend Funeral.the New York time.2023-07-07

撒切尔铜像落成 打破在世首相不立像惯例.中国日报网.2025-03-19

Margaret Thatcher.britannica.2023-07-07

撒切尔夫人.中国社会科学词条库.2025-03-19

撒切尔葬礼举行规格等同戴妃 英国女王破例参加.人民网.2025-03-19

英法海底隧道.世界观察报.2023-07-07

从撒切尔到梅的英国养老金制度改革及对中国的启示.澎湃新闻.2025-03-19

谈判受挫摔跤 撒切尔与邓小平就香港问题多次交锋.人民网.2025-03-19

共产党人的斗争 | 洗刷民族百年耻辱: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2025-03-19

撒切尔夫人的军火秘密.光明网.2025-03-19

最了解“铁娘子”的人:撒切尔夫人不会选“脱欧”.新华网.2023-07-10

法国前总统评撒切尔夫人:暴君的眼睛梦露的嘴.新华网.2023-07-10

奥巴马悼念撒切尔夫人:美国失去一位真正的朋友.人民网.2023-07-10

习近平李克强致唁电对撒切尔夫人逝世表沉痛哀悼.央视网.2023-07-10

哪位前首相可以更好解决英国2020年遇到的难题?英媒民调选出了她.今日头条.2023-07-10

朴槿惠:撒切尔夫人是自己最尊敬的政治家.环球国际.2025-03-19

英国新首相特拉斯发表就职演讲.澎湃新闻.2025-03-19

“翻版撒切尔”如何带领英国“过冬”.光明网.2025-03-19

默克尔称赞撒切尔:是女性通往权力殿堂先锋.人民网.2025-03-19

曾与邓小平激烈交锋 撒切尔逝世:世上再无铁娘子.新华网.2025-03-19

奥朗德:撒切尔夫人在英国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迹.新华网.2025-03-19

奥巴马回应撒切尔夫人去世:美国失去真正朋友.中国新闻网.2025-03-19

英国驻华使馆降半旗哀悼撒切尔夫人去世(图).环球国际.2025-03-19

英媒:撒切尔的遗产塑造了今日之英国.新浪新闻.2025-03-19

The Path to Power.豆瓣读书.2023-07-10

The Downing Street Years.豆瓣读书.2023-07-10

Statecraft.豆瓣读书.2023-07-10

影像中的“铁娘子”.青年参考.2023-07-10

王冠 第四季 The Crown Season 4 (2020).豆瓣电影.2023-07-10

马岛战火 (2012).豆瓣电影.2023-12-27

撒切尔夫人雕像在家乡揭幕被扔鸡蛋 英媒称其形象割裂.凤凰网.2023-07-10

撒切尔夫人雕像设计图纸亮相.bbc.2023-07-10

饥饿 的全部演职员.豆瓣电影.2023-12-31

走出唐宁街的人.豆瓣.2024-01-16

撒切尔夫人“铁娘子”绰号从何而来.新华网.2023-07-10

铁娘子撒切尔生前轶事:与里根是“最亲密朋友”.中国新闻网.2023-07-10

撒切尔夫人:若时光倒流将不再从政.环球国际.2025-03-19

撒切尔夫人雕像在家乡揭幕被扔鸡蛋,英媒:形象割裂.央视网.2025-03-19

你不知道的撒切尔.新华网.2025-03-19

揭秘撒切尔夫人鲜为人知的家庭生活.新华网.2023-07-10

撒切尔:输了亲情的女强人.人民网.2023-07-10

撒切尔夫人简历.中国日报网.2024-01-02

美国总统自由勋章简介.shareamerica.2023-07-10

‘British Schindler’ honoured for saving 669 children from the Nazis.the guardian.2023-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