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中程弹道导弹

中程弹道导弹

中程弹道导弹(英语:intermediate-range ballistic missile,缩写:IRBM)是将弹道导弹依射程进行分类时的一个子类。按照一般的定义,地对地导弹按照射程的远近分为近程(射程1000千米以下)、中程(射程1000~5000千米)、中远程(射程5000~8000千米)、洲际(射程8000千米以上)导弹等类型。但这一标准东西方并不统一,各国对于中程弹道导弹的射程范围的定义也不尽相同。例如著名的美苏《中导条约》规定射程在1 000~5500千米的为中程导弹,而射程在500~1000千米的为中短程导弹。中程弹道导弹通常它的范围被限定为地对地导弹。地对地导弹这种导弹由地面(或海上)发射,攻击地面(或海上)目标,因此称为地对地导弹。这种导弹攻击的都是固定的或不大活动的目标。

中程弹道导弹主要在中等大国和第三世界国家服役。

发展历史

早期发展阶段—20世纪50、60年代

20世纪50年代末期是弹道导弹发展初期,各国都将提高射程作为追求目标,因此导弹射程普遍很快接近或达到1000千米,其中的代表有苏联的SS-4,SS-5,以及美国的“潘兴”1,"潘兴”1A(射程760千米)。这个时期的导弹属于第一代,苏联基本采用低温、不可贮液体推进剂,作战适用性较差,而美国采用固体推进剂,适用性相对好一些。

苏联早期IRBM SS-4,SS-5

SS-4 是苏联第一种使用可储存推进剂和完全自主惯性制导系统的战略导弹。由于能够发射百万吨级核弹头,该火箭具备了攻击中程战略目标的能力。该系统构成了苏联对西欧的进攻性导弹威胁的主要部分。它被部署在软发射台和硬发射井上。该系统于 1960 年 11 月首次公开展示,并于 1962 年秋季部署到古巴。1964 年至 1966 年间,R-12 和 R-12U 导弹达到了 608 枚的最大作战中国湖泵动式榴弹发射器库存。1968 年开始逐步淘汰一些软场地,1972 年开始逐步淘汰一些硬场地。1978 年开始逐步淘汰它们并用移动式地面发射 ss20“先锋”导弹替代。SS-5 部署在软发射场和硬发射场。正常准备状态下的软站点反应时间为一到三个小时。正常准备状态下的硬点反应时间为五到十五分钟。允许的保持时间(反应时间等于三到五分钟)对于软站点来说是几个小时,对于硬站点来说是很多天。1964 年达到最大作战发射器部署量。1965 年至 1969 年间,R-14 和 R-14中程弹道导弹 的部署达到顶峰,共有 97 个中国湖泵动式榴弹发射器。从1969年开始逐步淘汰一些软站点,从1971年开始逐步淘汰一些硬站点。在1978年至1983年期间,它们被ss20先锋导弹取代,并在1984年完全退役。

美国早期IRBM“潘兴”1

潘兴计划是在“威尔逊备忘录”之后诞生的。1956 年,国防部长查尔斯·E·威尔逊 (Charles E. Wilson) 取消了美国陆军所有射程在 200 英里或以上的导弹。这项政策于 1958 年被废除,允许陆军弹道导弹局 (ABMA) 继续开发射程可达 800 英里的固体燃料导弹。从“潘兴”开始,美国陆军遵循美国空军的既定模式,从构思之时起就将导弹开发活动直接分配给军事承包商。第一代“潘兴”导弹被设计为移动导弹,称为“潘兴 I”,需要四辆车进行现场部署。第一辆车携带导弹本身和竖立发射器。第二个设有编程测试和发电站。第三辆车充当无线电通信终端中心,第四辆车包含导弹的核弹头和方位角铺设设备。发射前,“潘兴 I”垂直升起,竖起臂下降,导弹通过遥控发射。

潘兴一号采用了两个固体燃料级。Thiokol 第一级发动机产生 26,290 磅的推力,燃烧约 39 秒。Thiokol 第二级发动机产生 19,220 磅的推力,也燃烧了约 39 秒。日食先锋惯性制导系统将潘兴 I 号引导至目标。第一级采用三个三角形尾翼,第二级采用三个矩形楔形尾翼来控制飞行过程中的轨迹。惯性制导系统控制尾翼的运动,尾翼充当排气偏转器来引导导弹再入飞行器形状像尖锥体,采用烧蚀技术来运送潘兴一号武器有效载荷。再入飞行器可携带 400 千吨核弹头,有效投掷相当于 400,000 磅 三硝基甲苯 的弹头。

第一次潘兴一号试射于 1960 年 2 月 24 日从卡纳维拉尔角进行。到 1961 年,所有潘兴一号试飞都得到了实际四运载火箭移动发射系统的支持,该系统将在现场操作中使用。潘兴 I 型导弹于 1962 年 7 月宣布投入使用,并被命名为 MGM-31A,部署在西德。

蓬勃发展阶段—20世纪70、80年代

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期,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推出了全新的ss20中程弹道导弹,中程弹道导弹在欧洲的部署在 20 世纪 70 年代末首次成为军备控制问题,苏联开始用更新、更精确的 SS-20 取代其老式单弹头 SS-4 和 SS-5 中程弹道导弹,该弹道导弹可发射三枚弹头。每枚核弹头的发射距离为 5,000 公里。SS-20 导弹安装在苏联欧洲部分的移动发射器上,可以在 10 分钟内打击西欧任何地方的目标。同时,苏联还加快了在东欧部署中短程弹道导弹的步伐。

另一方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西欧盟友的压力下,美国于1979年承诺在西欧部署自己的两种中程武器系统:潘兴II和BGM-109巡航导弹。潘兴 II 是一种安装在移动发射器上的中程弹道导弹,可以携带一枚核弹头射程约 2,000 公里,并在不到 10 分钟内袭击莫斯科附近地区。ss20 和潘兴 II 能够以前所未有的精度将弹头发射到目标。因此,他们有能力摧毁敌方领土深处的强化指挥掩体和导弹发射井。有人认为,此类导弹本质上不具有防御性,但实际上是破坏稳定的“首次打击”武器,直接威胁到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军事指挥结构和苏联腹地的主要目标。这为双方通过军控谈判削减此类武器创造了政治动力。

由于美、苏的这两种武器都采用固体推进剂和较为先进的制导方式,而且都部署到了欧洲地区,射程相互覆盖,且部署距离较短无法预警,加之机动发射生存性较高,因此双方都认为是克制对方的有效手段。双方生产和部署数量都较大,苏联共实际部署了441套ss20导弹。SS-20的出现不仅使苏联导弹的生存能力和技术水平有了质的飞跃,而且使苏联核武库迅速膨胀,1980年苏联拥有5500枚核弹头,到1985年急剧上升到了9 300枚,而美国同期的弹头数基本在7 800枚左右。这使苏联在核弹头数量上首次超越了美国,从而改变了东西方核力量对比,使美国感到了自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后的第二次恐慌。这实际使双方都意识到这是一种相互毁灭的方式,于是双方从部署伊始就着手此类武器的削减。

苏联SS-20

SS-20 是一种基于 SS-16 第一级和第二级的固体燃料两级战区弹道导弹。SS-20 可能是为了取代或增强部署在苏联东欧战区的 SS-4 和 SS-5,从而提供大约是旧部队三倍的弹头数量。带有单喷嘴维持器的两级固体燃料“先锋”源自SS-16洲际弹道导弹的第一级和第二级。支撑级的圆柱形外壳由复合材料制成。固体推进剂装药牢固地固定在维持器主体上。带有机载数字计算机和带有浮动陀螺仪的陀螺稳定平台的制导/控制系统使导弹能够水平定位并确保最佳的目标精度。第一阶段飞行期间的飞行控制是通过空气动力学和喷气叶片实现的。在第二阶段期间,低温气体被注入维持器喷嘴的发散部分。

该导弹部署在运输发射筒中,该发射筒安装在公路移动发射装置上。发射器配备了确保持续战备、准备和发射所需的系统。该导弹可以从团基地的滑动屋顶车库或野战部署地点发射。在点火之前,发射器悬挂在液压支架上,然后将容器竖直放置在垂直位置。在第一级维持器点火之前,导弹在固体推进剂气体发生器的帮助下从容器中弹出,导弹和第一级维持器启动。发射控制是通过移动控制中心进行的。ss20 还具有重新装填和重新发射的能力。

SS-20 的部署于 1976 年 3 月 11 日开始,第一个装备先锋导弹的团于 1976 年 8 月 30 日进入空中警戒状态。1979 年 8 月 10 日,现代化的“先锋”-UTTKh (15Zh53) 在卡普斯京亚尔试验场开始测试。他们持续到1980年8月14日,并于1980年12月17日部署了命名为SS-20 Mod3的导弹。该变体具有与早期版本相同的推进系统,但由于指挥结构和仪表服务单元的升级,可以将精度(CEP)从 550 米提高到 450 米,最大航程增加 10%,并且增加弹头覆盖面积。

1978年至1986年间,总共部署了441个“先锋”导弹发射场。ss20 是根据 1988 年 6 月生效的《中导条约》条款淘汰的导弹系统之一。在《中导条约》缩减之前,SS-20 部队由 48 个基地组成,定期部署的部队有 405 枚导弹和发射器。

《中程和短程核力量[INF]条约》于1987年12月8日签署,并于1988年6月1日生效。《INF条约》的根本目的是消除和禁止美国和苏联(FSU)地面部队发射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以及相关支持设备,射程在500至5500公里之间。1988 年 7 月 22 日,根据《中导条约》,第一枚苏联 ss20 导弹和弹壳在卡普斯京亚尔导弹试验场被销毁。第一枚苏联 SS-20 导弹于 1988 年 8 月 25 日在赤塔和坎斯克导弹基地发射,被销毁。 1991 年 5 月 12 日,654 枚 SS-20 导弹中的最后一枚在卡普斯京亚尔导弹试验场被销毁。1991 年 5 月 28 日,499 个 SS-20 发射器中的最后一个在萨尼发射器消除设施被消除。

美国潘兴 II

到了70年代中期,美国又重新开始研制中程弹道导弹。这是由于与苏联的军事和政治平衡的变化。在其领土上遭受强大报复性打击的真正机会迫使美国战略家和政治家寻找一种可以接受的方式来摆脱这种局面。提出了“有限核战争”的概念,其实质是将核冲突地区转移到欧洲,同时占领苏联。1972年,开始对这个问题进行理论研究,为未来的导弹系统制定了一套战术和技术要求。新的潘兴-II 现在旨在对抗苏联 ss20,其航程要求增加了一倍多,达到约 1770 公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赫拉克勒斯开发了全新的火箭发动机,使用高能燃料和凯夫拉尔制成的轻质外壳。这有效地使约翰·潘兴-II 成为一种全新的导弹,并被指定为MGM-31C。潘兴-II 导弹与现有潘兴-I 地面设备完全兼容。潘兴-II再入飞行器装有单个可变当量(5-50 kT)W-85 氢弹。凭借 Singer Kearfott 惯性制导系统和弹头中的固特异航空航天主动雷达终端制导装置,潘兴-II 在最远 1770 公里(1100 英里)的射程内实现了约 30 m(100 英尺)CEP 的精度。

设计工作于1982年完成。4月,当时称为“潘兴-2”的火箭进入飞行测试。计划进行14次控制发射和14次军事发射。前两次发射分别于 6 月 22 日和 11 月 19 日进行,但均以失败告终。但设计者们很快就明白了这些失败的原因,接下来的7次100至1650公里射程的试射都取得了成功。总共进行了18次试射,之后决定将潘兴-2导弹系统部署到美国陆军第56旅。

裁减销毁阶段—20世纪80、90年代

苏联在欧洲部署ss20是用以威胁西欧城市,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采取“双轨战略”应对,这就是在进行军控谈判的同时,在欧洲部署美国的“潘兴”2导弹和BGM-1096陆射巡航导弹,但是最终战略对比并未发生改变,西万世界不得不重新回到谈判桌前。谈判于1981年11月开始,共举行了6轮会谈,111次全体会议。美国先后提出了“零点万案”、“临时协议万案”、“逐步削减万案”、"420颗弹头万案”等;而苏联则先后提出了“冻结万案”、“分阶段裁减万案”、“同等削减万案”等。双方都希望通过“万案战”获得优势,最终不得不放弃谈判。1982年后,苏联由于长期大规模军备竞赛对于资源的消耗和阿富汗战争的拖累,已无力维持对抗,最终不得不接受把部署在欧洲的中短程核导弹与中程导弹一起消除的“双零点”万案。

1983年年底,美国不顾大西洋两岸的反核呼声,把一枚枚精度更高的“潘兴Ⅱ”中程弹道导弹运到了德国,取代早期的“潘兴Ⅰ”导弹。“潘兴Ⅱ”导弹射程提高到1800千米,同时使用了先进的再入机动弹头和主动雷达地形匹配制导技术,具有高达40米的命中精度,对莫斯科构成了巨大威胁。1985年3月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就任苏联总书记后,《中导条约》谈判开始取得进展。同年秋天,苏联提出了在ss20弹头数量与不断增长的弹头数量之间建立平衡的计划。欧洲盟军中程导弹弹头的数量。美国对苏联的提议表示了兴趣,谈判范围于1986年扩大到包括美国和苏联在世界各地的所有中程导弹。借助这些会谈的势头,隆纳•威尔森•雷根总统和戈尔巴乔夫开始推动达成一项全面的中程导弹消除协议。他们的努力最终于1987年12月8日签署了《中导条约》,该条约于1988年6月1日生效。条约规定,销毁射程在1 000~5500千米的中程导弹和射程在500~1000千米的中短程导弹。该条约是东西万关系缓和的重要标志。根据最后签订的《中导条约》,美国销毁了“潘兴Ⅱ”弹道导弹和陆基“战斧”导弹等,苏联销毁了ss20、SS-4、SS·12等中程弹道导弹及部分短程弹道导弹。但中程导弹发展在美俄一蹶不振。

再次复兴阶段—21世纪初

在《中导条约》签署后的近30年中,由于美国等霸权主义国家的四处武装干涉和一些地区冲突,导致除美俄外的许多国家导弹武器发展迅猛,中程导弹成为这些国家武器换代和升级的必然选择。例如,印度开发了“烈火”2和“烈火”3导弹,朝鲜发展了“劳动”和“舞水端”导弹,伊朗发展了“流星”2和“流星”3导弹,而美国以此为借口大力推进导弹防御系统建设,并单方面撕毁1972年签署的《反导条约》。俄认为这是美对俄攻防兼备的核威胁万式之一,为此俄在2005年1月提出退出《中导条约》。此后,俄对北约东扩多次威胁要再次发展并在邻近欧洲的边境部署中程导弹。2013年后,美国发现俄开始试验射程约5800千米的PAS-26“前沿”导弹和射程超过500千米的巡航型伊斯坎德尔导弹系统。美国多次指责俄罗斯“打擦边球”,违反了《中导条约》。同时,美国认为该条约对美国的限制,放纵了其它国家发展中程导弹,威胁到了美国安全,美国一些智库提出应退出“名存实亡”的《中导条约》。至此,中程导弹问题再次成为国际军控谈判的新议题。

特别是2014年乌克兰危机爆发以后,美国宣布对俄罗斯进行经济制裁的同时指责俄罗斯违反了《中导条约》。有分析认为,美国此举意在修改或退出《中导条约》,企图重启在欧洲部署中程、中短程弹道导弹,加强对俄罗斯的威胁,迫使俄在乌克兰问题上让步。“合于利则止,不合于利则去。” 美国战略与预算评估中心的专家甚至对美国国防部提出,建议使用那些违反《中导条约》的具有双重性能的、能够携带核弹的导弹系统。

而俄罗斯更是把对美国违反《中导条约》的指责与俄罗斯安全利益面临的威胁相挂钩:一是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持续东扩,特别是一些东欧国家和波罗的海国家相继加入北约组织,严重压缩了俄罗斯的安全战略空间,对其安全利益构成严重挑战。二是美国在东欧部署弹道导弹防御系统,抵消俄罗斯战略进攻能力。2016年5月,美国正式启动在罗马尼亚部署的这一系统,并在波兰开始建造东欧第二套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站点,计划于2018年完工。三是北约在东欧地区相继举行大规模的军事演习并增加派驻兵力。这些演习公然以俄罗斯为假想敌。俄罗斯学者认为,俄只有以重新部署中短程、中程弹道导弹的方式予以回应。

2017年12月8日,特朗普政府发布了一项综合战略,以反击俄罗斯涉嫌违反该条约的行为,包括开始研发常规公路机动中程导弹系统。2018年10月20日,唐纳德·特朗普总统宣布打算“终止”《中导条约》,理由是俄罗斯不遵守该条约以及对中国中程导弹库的担忧。2018年12月4日,美国国务卿迈克·蓬佩奥宣布,美国发现俄罗斯“实质性违反”该条约,如果俄罗斯在60天内不恢复遵守条约,美国将暂停其条约义务。 2月2日,特朗普政府宣布暂停美国在《中导条约》下的义务,并正式宣布打算在六个月内退出该条约。此后不久,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也宣布俄罗斯也将正式暂停其条约义务。 

2019年8月2日,美国正式退出《中导条约》。

技术特点

中程弹道导弹是按射程分类的,但这也决定了其基本性能,使其与其它导弹相比有较为优越的特点。中程导弹由于体积和整体质量适中,使其兼具了短程弹道导弹远程导弹两者的优势,因此其在导弹武器谱系中占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生存性强

作战弹道导弹部署在发射井、潜艇、水面舰艇、公路和铁路移动发射器和飞机上。机动导弹因其可隐蔽性而受到许多国家的青睐,这大大提高了其生存能力。它们的机动性也很强,相对难以防御。

由于中程导弹外观尺寸和整体重量适中,因此其既可以像中短程导弹那样设计成公路机动系统,又可以像远程导弹那样采用较为复杂的地面测量和定位系统,提高远程打击精度。特别是,考虑到经济成本和作战价值,以及弹体总体质量的问题,中程弹道导弹非常适合采用筒式冷发射设计。这也是较为典型的公路筒式冷发射设计基本都最早应用于中程导弹的原因。例如,苏联ss20导弹的起竖发射架装在改进型MA3-543机动车的底盘上,其地面指挥控制系统装在另一辆机动车上,可在公路上机动,在预测好的发射阵地实施发射。导弹装在特制的保护筒内,由运输发射车载运,既可隐蔽在森林里、桥下或涵洞内,又可经常转移位置,迷惑敌人,这样就不易被敌发现和遭到哭然袭击。据分析,SS-20导弹机动发射车战斗总吨位在60吨左右,可高速通过1-2级公路及桥梁,也可安全通过3-4级公路及桥梁,还可低速通过部分5-6级公路及桥梁,低级桥梁经临时桥面加固,亦能通过。此外,由于ss20导弹系统是采用筒式冷发射架,发射后可迅速转移重新装弹再次发射,这样就提高了备份导弹的生存能力和作战能力。

射程衔接

大部分导弹武器发展国家都经过了中程导弹发展的过程,只是美俄为了追求远程大威力和跨洲际战略威慑的目的,而将这一类导弹逐渐忽略。在使用上,其不如短程弹道导弹那样方便,可以立即解决战场战术问题;在战略上,其不如远程导弹那样具有较大威慑作用,因此该类型导弹虽然曾经繁荣,但其家族并不是很庞大,而且也首当其冲地被裁减。可是作为短程和远程导弹之间的过渡,其有着重要作用。例如,苏联为了对当时的主要对手欧洲和我国形成战略威慑,将ss20密集部署在了其国土周边的本土西部、乌拉尔、西伯利亚地区远东四个地区。其中,西部是在苏联西部白俄罗斯乌克兰地区的14处17个发射场,主要用于打击西欧重要目标。以斯莫尔冈发射场为例,其打击范围包括西欧、格陵兰、北非中东巴基斯坦和我国新疆等地区。乌拉尔是尤里亚、上萨尔达位乌拉尔山脉两侧的5个发射场,主要用于打击西欧重要目标,但也可以打击我国部分目标。尤里亚打击范围包括西欧、北非、中东、印度西北部,及我国拉萨市兰州市呼和浩特市一线西北。西伯利亚是新西伯利亚州巴尔瑙尔、坎斯克的10个发射场,主要目的是用来打击我国。以新西伯利亚为例,其打击范围包括北欧、西德、希腊,中东和南亚大部,我国全部和日本大部。远东是贝加尔湖以东地区的赤塔以南德罗维亚纳亚的5个发射场,主要目的是用来打击我国和日本,打击范围包括南亚、东南亚大部,中国、日本全部,及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的部分重要目标。可以看出,其可以代替远程或洲际弹道导弹对周边国家和地区形成较大规模的高度威慑,填补了短程和洲际导弹的空白。

弹道导弹由一级或多级组成。多级导弹的配置使每一级都有自己独立的推进系统,用于远程任务。洲际弹道导弹(ICBM)通常有两级或三级,配备强大的液体推进剂发动机或固体推进剂发动机,将有效载荷推向目标,以及具有较小推进系统的后助推器(PBV)。在高速和困难的大气条件下分离每个阶段所需的技术相对复杂和困难。这就是为什么只有少数国家拥有洲际弹道导弹技术(例如俄罗斯、中国和印度)。

核常通用

远程导弹可携带多弹头,可容纳多达 10 个再入飞行器。再入飞行器以每秒 6-8 公里的速度重新进入地球大气层。这种弹头更难拦截,因为我们有 10 个目标,而不是一个。一些国家还开发了可规避防御和/或提高准确性的机动再入飞行器。这些被称为机动再入飞行器,具有独立的机动能力。

中程导弹由于射程适中,现代制导技术已经满足其较为精确的打击要求,因此不仅可以用于传统的中小当量的核打击,还满足较大威力的常规打击需要。例如,ss20中程导弹装备的是分导式多弹头,当量为3x15方吨,命中精度可以达到0.37千米,这在当时技术已算较为精确。美国稍后部署的“潘兴”2导弹采用了弹头末制导技术,其打击精度达到了40米,已经接近常规打击需要,而如果采用现代景像匹配和卫星制导技术,打击精度可以进一步缩小到10余米,这完全满足了子母弹型弹头的毁伤需要。但是也应该看到核常通用的特点有可能造成防御方对打击的核常性质判断失误,由于两种导弹的外观和弹道特性近似,从而将面临的常规打击误判为核打击,进而发动核武器反击行动,引发常规战争升级为核战争

服役国家

中程弹道导弹主要在中等大国和第三世界国家服役。

主要型号

苏联:R-14中程弹道导弹R-12(北约代号SS-4“凉鞋”)、R-14(北约代号SS-5“短剑”)、RT-15(北约代号SS-14“替罪羊”)、RSD-10(北约代号ss20“佩刀”)

美国:朱辟特雷神潘兴2

中国:东风3A、东风4号(可视为准洲际导弹)、东风集团股份21

法国:S-2、S-3

印度:烈火2、烈火3、烈火-1

巴基斯坦:沙欣2

伊朗:流星-2、流星-3、泥石-2

朝鲜:大浦洞-1、大浦洞-2、劳动、舞水端

俄罗斯ss-26战术弹道导弹

俄罗斯ss-26战术弹道导弹又称"蜘蛛b"导弹,其前身是曾被命名为"蜘蛛"的ss-23导弹.ss-23曾一度使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对其毫无招架之力"蜘蛛b"更是能突破"任何反导系统",连大名鼎鼎的"MIM-104防空导弹"导弹也速手无策。

发展趋势

中程弹道导弹的发展中程弹道导弹曾经在世界上大量装备。1987年,美国与苏联签订中导条约,根据此条约,这两国的中程弹道导弹被全部销毁。目前中程弹道导弹主要在中等大国和第三世界国家服役。朝鲜和伊朗研究中程弹道导弹的可能计划引起了西方国家普遍的担心,因为这两个国家拥有的中程导弹将威胁到欧洲和美国的亚洲盟国。

进入 20 世纪 90年代后,“精确打击"概念的提出对导弹武器的命中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性能先进的制导体制如毫米波制导、激光制导、红外成像制导、景像区域相关制导及 CPS/惯导组合导航等技术得以进一步发展,并广泛应用于先进的导弹武器上。

未来的中程弹道导弹必须瞄准作战需求、发掘作战需求,适应战场形势和新型作战理论的需要,进一步提高性能、进一步拓展能力,朝着实战化、协同化、跨域化、自主化、体系化、一体化、通用化、多用化、作战平台化、弹药化、小型化、廉价化、激光化、高功率微波化、全电化等方向发展。

参考资料

403 Forbidden.新华网.2024-02-02

[科普中国]-中程弹道导弹.科普中国网.2024-02-01

Strategic missiles.britannica.2024-02-02

R-12 / SS-4 SANDAL.fas.2024-02-03

R-14 / SS-5 SKEAN.fas.2024-02-03

PERSHING I FACT SHEET.spaceline.2024-02-03

Intermediate-Range Nuclear Forces Treaty.britannica.2024-02-03

风云三十年,中程导弹会否“复活”?.中国军网.2024-02-01

RT-21M / SS-20 SABER.fas.2024-02-03

Pershing-2 medium-range ballistic missile (MGM-31C).导弹信息网.2024-02-03

U.S. Pershing MRBM.b14643.2024-02-03

Cape Canaveral Air Force Station Operations.ccspacemuseum.2024-02-03

The 1987 Intermediate-Range Nuclear Forces (INF).armscontrol.2024-02-03

Ballistic Missile Basics.missiledefenseadvocacy.2024-02-03

印度成功试射“烈火-1”弹道导弹.中新网.2023-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