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喜剧

喜剧

喜剧(comedy)是戏剧的一种类型,旨在通过设计精巧的情节桥段、幽默风趣的语言对话引人发笑。喜剧起源自古希腊时期的酒神祭祀活动,后逐渐发展出滑稽戏、闹剧、笑剧等多种喜剧类型。

随着喜剧艺术的发展,“喜剧”这一概念已经不局限于传统的戏剧领域,也逐渐被应用在电影电视广播、小品等其他娱乐形式中。喜剧的影响广泛,喜剧作品往往聚焦于反映社会现实,探讨人性的深度与广度。

历史沿革

在古希腊时期,为了祈祷和庆祝丰收,人们每年会在春秋两季举行酒神祭祀活动。公元前六世纪至公元前五世纪雅典主庇士特拉妥 (公元前605~公元前527) 时期,酒神祭祀成为了合法节日,政府会举行大型的祭祀活动。人们会装扮成半人半山羊的酒神组成合唱队,歌唱赞颂狄俄尼索斯的赞美诗。祭祀后会举行研会和游行狂欢,表演一些插科打诨的机智玩笑或滑稽模仿,这种充满戏谑的表演方式成为了喜剧发展的雏形。

公元前487-486年,喜剧(古希腊称谓:komoidia)被城市酒神节所接受,是最后一个获得雅典官方承认的主要戏剧形式。亚里士多德认为,喜剧是从生殖崇拜文化活动里歌队领队的临时口占(一种口头即兴表演)中发展起来的。旧喜剧以阿里斯托芬的喜剧作品为代表,大多展现出对时事政治的嘲讽和批判。作品言辞尖锐、尺度开放,充分体现了民主政治时期的自由气氛。公元前404年,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失败,此后对政治和社会的讽刺逐渐从喜剧中消失,新的喜剧类型:中期喜剧和新喜剧开始出现。

奴隶主贵族复辟之后,雅典公布条法律,禁止喜剧讽刺个人。因此,与旧喜剧不同的是,新喜剧无关社会和政治问题,而是更关注爱情纠葛、金钱困扰及家庭关系等话题。创作上常常采用“被隐瞒的身份——巧遇——相认”这样经典的喜剧桥段,喜剧情节主要依靠信息差和误会来实现,人物构建类型化。新喜剧在风格上较为混杂,作品中的感伤情愫与对道德的探讨往往会增添严肃的氛围,部分作品带有强烈的讽刺性意味,但用词仍然为韵文,不过分口语化。目前所知的新喜剧作家共有64位,但完整流传下来的作品只有米南德的一部《恨世者》,剩下大多为残篇。公元前三世纪后,喜剧衰落,新喜剧是古希腊戏剧最后的具有生命力的形式。

古罗马追随着古希腊艺术文明的脚步。公元前三世纪之后,古罗马喜剧继承了希腊新喜剧的传统,以歌颂性喜剧为主,但其中也包含一些轻度的讽刺。中世纪时期,在封建专制王朝的统治下,戏剧创作的主题开始向宗教宣传和道德说教转移,由此兴起的宗教剧和道德剧大规模产生。这一时期的喜剧作品大多为笑剧或滑稽戏,作品的讽刺性和歌颂性交织在一起,既注重对正面人物的歌颂和赞扬,又不乏对反面人物的嘲讽和讽刺。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大旗同样推动了戏剧艺术的发展,讽刺性喜剧迸发出蓬勃生机。锡德尼在《诗辩》中的说法证明了这一现象:“喜剧描述我们生活中常犯的错误,诗人应揭示生活中最可笑、最难堪的情节,于是任何观众都不愿再作这种人。”莎士比亚则选择了歌颂性喜剧的道路,这与伊丽莎白盛世时期蔓延的乐观主义情绪相关。而随着伊丽莎白二世盛世的衰微,社会矛盾激化,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也逐渐走向了更深入的现实主义思考。

十七世纪时期,欧洲开始走向古典主义。古典主义戏剧强调理性,悲剧和喜剧的界限变得严格,剧作上以“三一律”结构为主。这一时期的喜剧创作以莫里哀为代表,他致力于讽刺性喜剧的创作,认为喜剧的责任在于讽刺和揭露人们的短板。十八世纪启蒙运动时期,作为启蒙主义思想家的哥尔多尼着力塑造作品中正面的人物形象,歌颂资产阶级和普通劳动者。十九世纪之后,欧洲戏剧被分为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种流派,以尼古莱·瓦西里耶维奇·果戈里为代表的讽刺性喜剧作家统治了喜剧舞台。

艺术特色

发笑机制

喜剧和悲剧作为两种相互对立参照的剧作类型,在人物设置、冲突建立、情节结构、审美情感反应等方面有着不同的分野,其中喜剧最为人所公认的审美情感反应是引人发笑。人们在观看喜剧时之所以发笑,亚里士多德认为滑稽是诱因:“滑稽的事物是某种错误或丑陋,不致引起痛苦和伤害。”即滑稽的事物往往是对常理的违背现象,而它所表现出的行为是不至于引起痛苦或伤害的错误或丑陋。因此表现滑稽是喜剧的基本任务,喜剧创作正是要通过人物活动的环境、外貌装扮、形体语言、戏剧行为等要素展现出人物违背常理的滑稽现象。

人物塑造方式

一般可以从四个方面处理人物形象的戏剧性

1.器官功能方面,例如在由英国著名喜剧演员罗温·艾金森参演的电视喜剧《憨豆先生》中,由于看病的医生高度近视而引发了一系列令人捧腹的喜剧桥段,利用人物近视、耳聋、口吃、跛脚等生理缺陷,将缺陷夸张化,具有闹剧风格。

2.神经系统方面,在阿里斯托芬的喜剧《云》中,他将苏格拉底塑造成一个精神“失常”的形象,通过一定程度的夸张手法,营造出不同于常人常理的滑稽形象。

3.性格特征方面,可以采用各种极端性格,例如高度谨慎、高度自闭、高度脆弱、高度偏执、过分自信、虚荣虚伪等,如同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笔下的小公务员和“别里科夫”,这邪恶特异的性格成为人物压倒性的唯一轴心,决定着人物的思维和行为逻辑,这类人物可称为“异突型滑稽性格形象”。

4.智性思维方面,充满机智的语言往往能体现出说话者在智性思维方面的睿智,睿智的人物身上的喜剧性借由“错误或丑陋”展现,即使睿智、聪慧与“错误或丑陋”形成反差,从而引人发笑。

情景设置方式

喜剧桥段往往依靠误会产生笑料。正是因为误会,由特定的时空环境、特定的戏剧事件、特定的人物关系构成的特定戏剧情境,对于人物来说形成了一个陷阱,使人物产生错误的行为认知,因而导致了种种捉弄和滑稽情节的出现。这种捉弄情境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1.上当型捉弄情境,指被捉弄者深陷喜剧陷阱而不自知。这一类型又可分为主观误会和客观被骗两种。例如,英国剧作家哥尔斯密的喜剧作品《屈膝求爱》中,主人公马洛因为妻弟汤尼的戏弄而差点毁了自己的姻缘。

2.疑惑型捉弄情境,指被捉弄者明晰自己已经陷入了某种窘境中,但他记不清楚这种情况从何而来,也不知道该如何摆脱。疑惑型捉弄最大的特点是错误的惩罚,被捉弄者常常感到无辜,他们本来只是在正常的行动,却被天降横祸影响了处境,遭遇了本不应该遇见的厄运。在这种情况下,滑稽的产生不是由于他们本身有什么违背常理的言行,而是由于“反常的捉弄”本身。例如,在古罗马剧作家普劳图斯的作品《孪生兄弟》中,由于人们错认了哥哥和弟弟,导致了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误差情景。

3.哑亏型捉弄情境,指被捉弄者知道自己陷入窘境,但无法摆脱也不能声张,只能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这种类型的特点在于,特定情景仿佛枷锁,束缚着被捉弄者的行动。例如,英国戏剧作家理查·谢立丹的作品《造谣学校》,伪君子约瑟夫不仅玩弄人妻,还造谣兄弟,随着几位当事人的意外碰面,约瑟夫的真面目也暴露在众人面前。

类型划分

赞美喜剧

赞美喜剧还可称为抒情喜剧,指以抒情的方式热烈歌颂剧作中的正面人物或美好构想,展现出乐观主义情愫。在赞美喜剧中,人物往往具有正面品格,通过对其高尚的行为举止的展现,实现作品的教化或价值弘扬的目的。观众沉浸在这种积极向上的氛围中,这种喜悦是欢欣鼓舞的,是充满赞同欣赏的笑。

幽默喜剧

在幽默喜剧中,除了以戏谑的态度审视人物的行动外,往往还带有怜悯的爱心。在这种类型中,剧作家所塑造出的人物大多具有正面的品格,人物言行上的滑稽表现总是在经历一切后走向成功或圆满,从而引发观众发自心底的愉悦与满足。幽默喜剧的代表作品有:阿里斯托芬的《鸟》,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哥尔斯密的《屈膝求爱》,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的《罗慕洛斯大帝》等等。

讽刺喜剧

讽刺喜剧中作者不止对剧中人物抱有戏谑的态度,还带有明确的道德层面的价值批判,剧中人物往往具有负面品格,成为剧作家讽刺的对象。在讽刺喜剧中,人物常会因为自己的言行而受到喜剧性的惩罚,因此作品也具有揭露丑恶、批判现实的能力。例如,阿里斯托芬的《云》,莫里哀的《贵人迷》《太太学堂》《伪君子》,理查·谢立丹的《造谣学校》,尼古莱·瓦西里耶维奇·果戈里的《钦差大臣》都是讽刺喜剧的代表作品。

怪诞喜剧

怪诞喜剧诞生于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是在一种特殊的心态下产生的特殊喜剧样式,它倾向于用怪诞的手法揭示人类中存在的不协调问题,既引人发笑又遏制大笑。在怪诞喜剧中,作品到处都体现着一种违背常理的滑稽和荒谬感。戏剧情境的历时性变化构成了剧作的情节,作品的整体结构呈现出一种无法言喻的错乱,打破了日常生活的所有沟通和行为定式。由于违背常理而导致的情节断裂,反而展现出怪诞喜剧对剧作情节的解构。作品中没有精巧安排的误会或巧合,也没有细致入微的人物描写,更多的是破碎的人物、离奇的环境、不可理解的事件和违反逻辑的情节。怪诞就是变得陌生的世界,是异己的、非人的存在的表现形式。而观众会由于对剧作的困惑和不理解而被调动起理性思维,这也为怪诞喜剧的审美流程增添了一些哲学意味。正如学者菲利普·汤姆森认为:“怪诞乃是疏离的或异化的世界的表现方式,也就是说,以另一种眼光来审视我们所熟悉的世界,一下子使人们对这个世界产生一种陌生感,而且这种陌生感很可能既是滑稽的,又是可怕的,要么就是二者兼有的感觉。”

笑剧

中世纪笑剧具有典型的玩世不恭的声口,主要用于展示世俗社会中人性的不完美,例如:婚姻的不忠、争吵、欺骗、虚伪等题材。在笑剧作品中聪明人往往被当做正面的英雄,哪怕他可能是邪恶卑鄙的;而被愚弄的人往往由于他们的愚蠢被当做嘲笑、戏弄的对象。笑剧最早出现于13世纪,现存最早的笑剧作品是《男孩与瞎子》,大约创作于1280年左右。现存的笑剧主要来自于法国德国,其形式短小,采用诗体,突出性和下流笑话。这些作品往往情节简单,人物较少且关系简单,故事发展迅速。

笑剧有两种变体:傻子剧(sotties)和愚人布道(sermons joyeux),这两种形式的出现是由于教会企图压制愚人节。愚人布道是一种具有滑稽性质的布道剧目。傻子剧是一种稍加化妆的表演,主要对政治、社会、宗教加以讽刺,剧中的所有人都是傻子,他们身着奇装异服参与演出。中世纪巴黎著名的傻子剧表演剧团有两个:宫廷法院书记剧团和无忧童伶剧团。皮埃尔·格兰瓜尔(1475-1539年)创作了当时最著名的傻子剧《傻王的把戏》,讽刺了法国国王路易十二教皇尤利乌斯二世的争吵。英国的笑剧是由约翰·海伍德(1497-1580年)在十六世纪发展起来的,最著名的作品是《约翰,约翰》(1533年)。

笑剧的特点是,作者对作品中的人物抱有一种戏谑的态度,且不抱除此以外的任何其它情感。作者的态度决定了笑剧中的人物性质:人物是“去品格”化的,即作品中对人物在人性方面的展现和挖掘很少,几乎可以看作没有。在笑剧中,人物大多是由于自身的原因或捉弄情景的产生而在言行上展现出滑稽。笑剧也总是讲述一些肤浅的玩笑故事,例如普劳图斯的作品《孪生兄弟》就是这种类型的代表。

即兴喜剧

对于即兴喜剧的起源,学者们有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它发源于中世纪时期古罗马流浪艺人表演的阿特拉闹剧,或是源于拜占庭帝国时期的拟剧;另一种观点认为它起源于16世纪上半叶的意大利闹剧。即兴喜剧于1600年以前就已经普及全欧洲,直到十八世纪即兴喜剧都是十分受欢迎的娱乐形式。即兴喜剧的两个基本特征是即兴性和角色固定化,演员上场表演前往往只有一个情节大纲,所有的台词和动作全凭自由发挥,每个表演者总是扮演固定的角色。即兴喜剧的角色总体上可分为两种:戴面具者和不戴面具者。不戴面具的往往是年轻恋人,通常是社会规范的代表,他们往往被塑造成具有智慧、美貌、教养的年轻男女,有些也会被描绘的过于天真而显得不够聪明。戴面具的角色大多是主人或仆人,主人中最常见的人物形象是:卡皮塔诺(Capitano)、潘塔隆(Pantalone)和多托雷(Dottore)。而即兴喜剧中差别最大的人物就是仆人,每个剧本中至少需要两个仆人的角色,一个聪明一个愚蠢。1570年至1650年是即兴喜剧最为活跃的时期,这种演出形式一直持续到今天。

喜剧芭蕾

在1660年代,喜剧芭蕾被法国王室所青睐,这种演出形式混杂了芭蕾舞剧和戏剧的对话场面,这种作品大多由莫里哀和法国歌剧的奠基者让·吕利(1632-1687年)所写,融合了芭蕾、机械戏剧和传统喜剧。从1672年到1687年,让-巴蒂斯特·吕利还完成了一系列堪称法国歌剧开端的标志性工作。

代表人物及作品

古希腊时期

阿里斯托芬(约公元前448-前380年)

目前保留下来的公元前五世纪的喜剧作品均出自阿里斯托芬之手。根据后世资料记载,他大约完成了四十部戏剧作品,有十一部被保留下来。其中,前九部为“旧喜剧”作品,完成于雅典与斯巴达漫长的战争时期,包括:《阿卡奈人》(前425年)、《骑士》(前424年)、《云》(前423年)、《蜂》(前422年)、《和平》(前421年)、《鸟》(前414年)、《吕西斯特刺忒》(前411年)、《地母节妇女》(前411年)、《蛙》(前405年)。后两部为“中期喜剧”,创作于雅典失败后的十年间,包括《公民大会妇女》(前392-391年)、《财神》(前388年)。他的剧本被视为这一时期喜剧作品的经典,作品中包含了对当时社会、政治、戏剧及战争的直接评论。他的作品中总是围绕着一个核心主题展开结构,通过“快乐思想”的情节设定,采用荒诞夸张的方式,冷嘲热讽的语言来实现喜剧性。

欧里庇得斯(公元前480年-前406年)

欧里庇得斯是古希腊时期著名的剧作家,与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并称为希腊三大悲剧大师。欧里庇得斯的作品《伊翁》《海伦》《伊菲革涅亚在陶洛人里》《阿尔刻提斯》均为悲喜剧作品,在喜剧性氛围中不乏悲剧的内核。欧里庇得斯的作品为新喜剧的情节结构设置建立了一套规范:开场白后接合唱歌分开的若干段落,合唱歌和情节插曲无关。

米南德(公元前342年-前291年)

米南德在公元前321年前后创作过超过一百部的剧目作品,是新喜剧时期的最重要的作家之一。米南德的《恨世者》是唯一一部完整留存于世的古希腊新喜剧时期的作品,作品于1957年被发现。此外他还有三篇较长的残篇留世:《公断》《萨摩斯女子》《被剪掉头发的姑娘》,篇幅较短的残篇八十五部。米南德的创作风格多样且自然,作品富于同情心和同理心,笔下人物情感充沛,情节设置精巧,米南德也因此成为罗马时期被改编作品次数最多的古希腊喜剧作家。

中世纪时期

汉斯·萨克斯(1494年-1576年)

汉斯·萨克斯曾是一名鞋匠和歌手,他游历广泛,一生创作了198部戏剧作品,其中64部为忏悔节戏剧,他的代表作均为闹剧。汉斯·萨克斯的作品中几乎从不涉及政治或宗教,他被公认为最好的笑剧作品是《流浪学士与驱邪法师》,作品讲述了一名学生让一个人相信自己能将魔王召唤出来的故事。汉斯·萨克斯还在创作中删除了部分表演规格,以改善演出质量。他的作品代表着中世纪德国世俗戏剧的最高成就,为后世的民族戏剧奠定了创作基础和民族基因。

文艺复兴时期

莎士比亚(1564年4月23日-1616年4月23日)

威廉·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戏剧家、作家、诗人,他在欧洲文学史和戏剧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曾被喻为“人类文学奥林匹克山上的宙斯”。莎士比亚早期的戏剧创作以历史剧和喜剧为主。1590-1600年间共创作出10部喜剧作品,包括:《错误的喜剧》《驯悍记》《维洛那二绅士》《爱的徒劳》《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 》《 温莎的风流娘儿们》《无事生非》《皆大欢喜》《第十二夜》。其中,《第十二夜》《无是生非》《皆大欢喜》《仲夏夜之梦》《终成眷属》属于明显的歌颂喜剧。受到伊丽莎白盛世的影响,莎士比亚早期的作品整体基调是乐观明朗的,充满人文主义理想和解决社会矛盾的决心。这些作品大都以爱情、友情和婚姻为主题,主人公们大多是具有人文主义智慧和美德的年轻男女,他们积极追求自由、歌颂进步。作品中对旧事物的衰朽和丑恶也有所揭露,但态度较为温和。莎士比亚后期创作的喜剧作品,例如《威尼斯商人》,展现出了不同于早期的忧郁和悲剧色彩,深刻讨论了基督教社会中种族歧视、阶级压迫等现实主义问题。

本·琼森(1572年-1637年)

本·琼森英国的剧作家、抒情诗人,是文艺复兴时期最有成就的剧作家之一。他的作品纯朴而富有旋律,其中《伏尔蓬》《炼金术士》两部作品将讽刺喜剧发展到很高的水平。本·琼生最具代表性的喜剧作品大多创作于1605年-1614年间,其中于1606年上演的《狐狸》是他最出色的讽刺喜剧,也标志着他的戏剧艺术进入成熟期。在《狐狸》中,本·琼生融合了不同形式的写作手法,使作品既有讽刺谩骂的特色又有道德教化意义

古典主义时期

皮埃尔·高乃依(1606年6月6日-1684年10月1日)

皮埃尔·高乃依法国悲喜剧作家,他的喜剧作品有:《梅丽特》(1629)、《寡妇》(1632)、《皇宫画廊》(1633)、《撒谎者》(1643)。高乃依被认为是一个重实际而不拘泥于理论条规的戏剧家,他依据自己的剧本创作和舞台实践经验,为古典主义喜剧理论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他看来,悲剧和喜剧间的区别不应该局限在人物的地位尊卑上,而应该体现在剧中人物的道德素质上。悲剧应该讲述崇高的、不平凡和严肃的行动,而喜剧则需要通过日常的、滑稽可笑的事件来反映现实。皮埃尔·高乃依继承了古典主义文学思潮的思想,并对其展开大胆创新,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法国古典主义思潮的进步。

莫里哀(1622年1月15日-1673年2月17日)

莫里哀,本名为莫里哀(Jean Baptiste Poquelin),法国喜剧作家、戏剧活动家、演员,古典主义喜剧的创建者,同时也是法国喜剧芭蕾的创始人。他的喜剧风格和种类变化多样,作品中包含闹剧的成分,经常能在风趣粗犷的叙事风格中表达出严肃认真的态度。莫里哀热衷于探讨社会问题,强调作品的社会效应,其作品对欧洲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代表作有《无病呻吟》《伪君子》《悭吝人》等。

让·拉辛(1639年12月22日-1699年4月21日)

让·拉辛,法国剧作家,与皮埃尔·高乃依莫里哀合称为十七世纪最伟大的三位法国剧作家。主要作品有:《昂朵马格》(1667)、《费德尔》(1677)、《阿达莉》(1691)等。

启蒙运动时期

菲尔丁(1707年5月3日-1754年10月8日)

亨利·菲尔丁英国人伟大的小说家、剧作家,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人。菲尔丁的作品以幽默和讽刺见长,作品中积极地展现出了对虚伪、谎言、暴虐和罪恶的讽刺。他先后创作了《堂吉诃德在英国》《历史纪事》等二十五部政治讽刺喜剧,大多数是小歌剧形式的闹剧或风俗、阴谋喜剧。

哥尔多尼(1707年-1793年)

哥尔多尼的喜剧创作延续了传统即兴喜剧的特点,在人物角色、性格特征、语言动作等方面继承传统的同时,他还试图突破传统的束缚。哥尔多尼试图重新挖掘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着重在男性人物、女性人物、仆人等角色上发掘新的个性特征,以帮助剧作搭建叙事基础。哥尔多尼主张从现实生活中取材,展现人物的鲜明个性和激情,强调“摒弃面具”。他的代表作有:《一仆二主》《狡猾的寡妇》《女店主》《老顽固》等。

谢立丹(1751年-1816年)

谢丽丹,著名的风俗喜剧作家,代表了18世纪英国戏剧艺术的最高成就。理查·谢立丹幼年时在都柏林的文法学校上学,大不列颠与爱尔兰联合王国世代消遣生活的方法之一就是编写喜剧,再加上来自家庭的熏陶,谢立丹对喜剧产生了兴趣。

19世纪时期

尼古莱·瓦西里耶维奇·果戈里(1809年4月1日-1852年3月4日)

尼古拉·瓦西里耶维奇·果戈里俄罗斯杰出的讽刺戏剧作家,在二十年的创作生涯中,他创作的作品丰富了俄罗斯的文学和戏剧宝库,是十九世纪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一代宗师,影响到了包括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内的一大批俄罗斯文学创作者。他创作的喜剧《钦差大臣》和长篇小说《死魂灵》享有广泛的世界声誉。1835年,果戈理出版了喜剧剧本《三等弗拉基米尔勋章》和《婚事》,从此开始喜剧创作。《婚事》是他早期的喜剧代表作,作品表达了婚恋自由的主题。1836年4月,喜剧《钦差大臣》在圣彼得堡亚历山德拉剧院上演,随后产生了轰动。作品聚焦俄罗斯专制制度下的种种弊端和黑暗,深刻揭露了官僚阶级的丑陋与腐朽。

王尔德(1854年10月16日-1900年11月30日)

奥斯卡·王尔德的喜剧作品打破了19世纪英国舞台的沉寂,重新繁荣了本走向衰落的英国戏剧。王尔德一共写过4部喜剧作品:《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1892)、《认真的重要》(1893)、《理想丈夫》(1894)、《认真的重要》(1894)。王尔德笔下的喜剧与传统喜剧创作截然不同,他着重于描写上流社会的人物,在他的四部喜剧作品中,主人公均为公子贵妇,或是身居要职。这与西方传统喜剧创作中以描绘底层人为主流的传统方式相左。王尔德的喜剧作品展现了中传阶级的生活范例,得到了中产阶级观众的垂青。

萧伯纳(1856年7月26日-1950年11月2日)

萧伯纳,直译名为乔治·伯纳德·肖,爱尔兰剧作家。1892年,他发表了剧本处女作《夫的房屋》,此后共撰写了52个剧本。他的作品中经常可见对资本主义社会黑暗的揭露、对帝国主义侵略政策的讽刺,作品中着重突出了女性在社会中的作品,及对社会习俗的勇敢反叛。萧伯纳的思想深受阿图尔·叔本华弗里德里希·尼采、马克思的影响,他主张用循序渐进的方式改变资本主义社会弊病,认为艺术应当反映社会问题。他的喜剧代表作是《窈窕淑女》和《皮格马利翁》。

中国近现代喜剧

丁西林(1893年-1974年)

丁西林,原名丁变林,现代著名剧作家。他的主要喜剧作品有:《一只马蜂》(1923)、《亲爱的丈夫》(1924)、《酒后》(1925)、《压迫》(1926)、《瞎了一只眼》(1927)、《北京的空气》(1930)、《三块钱国币》(1939)、《等太太回来的时候》(1939)、《妙峰山》(1940)、《孟丽君》(1961)等。丁西林的早期独幕喜剧作品《一只马蜂》以机智风趣的语言、轻松幽默的风格、清新喜人的形式,反映出了知识分子和市民阶层的生活日常。他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作品《妙峰山》,歌颂了抗日爱国者们的英勇行为,通过喜剧化的呈现方式让观众们在愉悦中对正面人物感到认同。

李健吾(1906年8月17日-1982年11月24日)

李健吾是我国研究莫里哀喜剧的专家,此外他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风俗喜剧作品。他在20世纪30-40年代创作出的喜剧作品通常被认为是“莫氏喜剧”,与莫里哀的创作风格较为接近。1934年,他创作了自己的第一部喜剧作品《这不过是春天》,其“内悲外喜”的特点与当时对莫里哀的认知相一致。1936 年1 月,李健吾在文化生活出版社刊行了三幕喜剧《以身作则》。1937 年4 月,李健吾刊行了三幕喜剧《新学究》。

陈白尘(1908年3月2日-1994年5月28日)

在中国20世纪30-40年代,社会讽刺喜剧和政治讽刺喜剧的成型过程中,陈白尘讽刺喜剧具有标志性意义。他的《等因奉此》和《升官图》等作品有效地促进了讽刺性喜剧的发展,促进了中国讽刺性喜剧在近代的成熟和发展,创新了喜剧创作的新观念和新方法。《恭喜发财》《魔窟》《等因奉此》《结婚进行曲》《升官图》等作品反映了社会上存在的现实问题,表达出鲜明的道德价值取向,在讽刺中贴近艺术,在幽默中接近生活。陈白尘尤其擅长在喜剧作品中描摹人物,赋予人物以不同的性格特点,展现出反面人物们的群丑图。

艺术形态发展

喜剧小品

二十世纪后半叶,“小品”这种新型的创作模式在中国诞生。喜剧小品保留了传统喜剧中的舞台表演形式和滑稽讽刺的内核,同时又以中国的曲艺艺术为基础,形成了一个融合话剧、哑剧、戏曲、曲艺、影视、音乐、舞蹈、杂技、体育表演、时装表演、动画等多种艺术形式和技法的新型艺术模式。喜剧小品大多时间不长,集中于讨论一个核心议题,最终随着问题的解决达到逗乐、讽刺的效果。比较有代表性的喜剧小品作品有:80年代初王景愚游本昌的哑剧小品,陈佩斯朱时茂讽刺小品赵本山的喜剧小品等等。

喜剧电影

喜剧电影是喜剧艺术与电影媒介结合后的产物,最早可追溯到默片大师梅里埃。作为电影艺术中的一种类型而存在的喜剧电影往往以颇具喜剧性的故事为叙事内核,通过滑稽娱乐的方式让观众们在观影时感到愉悦。从创作角度来讲,喜剧电影的“变异性”极强,它需要紧紧把握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脉搏,明确不同时期不同地域观影者们的喜好和需求。因此喜剧电影几乎没有其他类型电影所通用的经典创作模式,这种类型电影的共同目的都是引人发笑。喜剧电影的重要代表人物有:查理·卓别林罗温·艾金森巴斯特·基顿金·凯瑞等,重要的代表作品有:《摩登时代》《将军号》《你逃我也逃》《玩乐时间》《土拨鼠之日》《大话西游之大圣娶亲》等。

情景喜剧

情景喜剧(sitcom)是由英文situation comedy缩写而来,这种喜剧形式诞生于二十世纪的二十年代。通常认为,第一部情景喜剧是1926年由芝加哥WGN广播公司播出的《山姆与亨利》(Sam and Henry)。此后情景喜剧深受观众们的喜爱,这种创作形式延续至今,情景喜剧的创作往往紧跟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在《电视、电缆和录像百科全书》一书中,情景喜剧被描述为:一种虚拟真实生活的幽默轻喜剧,通常围绕家庭生活展开,每周播放30分钟,分为3个小节,每小节8分钟(剩余6分钟为广告时间)。故事大多涉及日常生活,人物富有同情心且个性鲜明。情景喜剧采用幽默、滑稽、戏闹的方式,用逗趣幽默的表述形式在短小简洁的三节故事中融合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种种无奈、困惑、企盼、梦想,予以这些想法以喜剧化的绽放。代表性的情景喜剧作品有:《老友记》《生活大爆炸》《家有儿女》《武林外传》《编辑部的故事》《我爱我家》等。

参考资料

《独行月球》上映,踏上浪漫的“沈马”宇宙丨Weekly.网易.2023-05-24

高乃依.中国知网.2023-04-29

莫里哀 Molière.豆瓣读书.2023-04-29

拉辛.豆瓣读书.2023-04-29

菲尔丁.豆瓣读书.2023-04-28

谢立丹 Richard Brinsley Sheridan.豆瓣读书.2023-04-29

果戈理全集.豆瓣读书.2023-04-29

萧伯纳 George Bernard Shaw.豆瓣读书.2023-04-29

丁西林代表作:一只马蜂.豆瓣读书.2023-04-29

Forbidden.中国作家网.2023-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