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生殖崇拜

生殖崇拜

生殖崇拜(Reproduction Worship)是一种古老习俗。人在文化的形式里表现的生命崇拜的意味,就是生殖文化。生殖崇拜文化体现在为祈求生育对生物生殖力或男女生殖器官进行崇拜和祭祀的行为,这种习俗在原始社会广泛存在,其核心价值观是祈求子嗣,最普遍的一种物化形式是对母体、性器或象征物的崇拜。

生殖崇拜文化形式主要有:崇拜图腾、崇拜自然神(如石神、山神等)、崇拜祖先神、崇拜性器官、崇拜生育神(如送子观音等)。具有多元性、互动性,循环性,活态性的特点。

生殖崇拜是一种全球性的历史现象。在古印度、古埃及、古希腊、古中国等文明发达较早的地区,以及至今仍未完全开化的许多民族和部族中,都有生殖崇拜的身影。在世界各地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俗、宗教、艺术和语言中,生殖崇拜的材料有的以原始直露的形式保留,有的已被转化为隐喻的表述、象征的符号或吉祥意味的图饰。

定义

生殖崇拜文化是一种古老习俗,体现在为祈求生育对生物生殖力或男女生殖器官进行崇拜和祭祀的行为。这种习俗在原始社会广泛存在,其核心价值观是祈求子嗣,人们经常通过巫术来实现目标。世界上几乎所有民族在生殖文化的发展中都经历了原始自然崇拜阶段,人们崇拜自然界中某些事物以获得强大生殖能力,满足繁衍和种族兴旺的愿望。这种生殖崇拜信仰最普遍的一种物化形式是对母体、性器或象征物的崇拜。作为人类特有精神文化,生殖崇拜现象一直伴随着人类历史进程,以其独特形式对人类产生深远影响。

相关背景

宇宙间所有的生命都需要生殖。从最低级的生命形式到最高级的生命形式,都具有武装到牙齿的生存手段。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生殖活动都具有文化的意义,某些动物在交配后就死了,尸体成为他的子孙和异性的食物。但这种牺牲精神只完成了生物意义上的生命传递,而没有任何文化的属性。只有人例外,人是生存者,又是存在者。人在文化的形式里表现的生命崇拜的意味,就是生殖文化。

生殖崇拜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类历史中的世界性文化现象。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提出了“两种生产”的理论,明确指出了人类社会的生产包括物质生产和人类自身繁衍两大方面。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对生殖器的崇拜表达了他们祈求生育、繁衍人口的强烈愿望。因为在生产力低下、人口稀少、生存环境恶劣的氏族社会,人类面临着自然灾难、瘟疫和野兽的伤害,他们认识到自己生命的有限,但是通过繁衍后代可以使生命生生不息,所以他们需要以“生”的力量来战胜灾难和死亡。灾难越是深重,对生殖的祈愿便越强烈,出于对作为社会生产力的人的再生产的严重关切,原始人类中出现了生殖崇拜。赵国华在《生殖崇拜文化论》中指出,在人类的原始文化中,“食”是服务于“生殖”的,人类自身的再生产文化即生殖崇拜文化是人类精神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生殖崇拜文化在人们生活中的影响虽然日趋衰落,但并没有完全消亡。而且还通过一些民俗形式集中的表现出来。

生命需要生殖来延续,但并非所有的生殖行为都具有文化意义。只有在文化中表现出的对生命的崇拜才被称为生殖文化。人类历史上曾有生殖崇拜时期,例如欧洲旧石器时代晚期和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一些文物。文明发展后,尤其是父系文明的建立,性本能被压抑并成为禁忌,但生命崇拜的顽强力量使性欲本能转化为婚姻本能,婚姻被视为实现生命冲动的方式。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婚姻至关重要。追求快乐的原则变成追求生育的原则,原始先民生命意义只追求快乐。在父系文明社会里,性的目的变成生育目的。欧洲中世纪盛行禁欲主义,但仍承认以生育为目的的婚姻合法性。中国人特别强调子嗣传承、多子多孙,繁育出十亿多人的泱泱大国。人的自然性特征被掩饰,但文化的性特征不断强化且具有审美特征。从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人像雕塑中,生殖部位清晰逼真。

文化体现

生殖崇拜文化的特点

生殖崇拜文化具备多元性、互动性,循环性,活态性的特点。

多元性:多元性是生殖崇拜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主要体现在生殖崇拜文化的多民族性和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方面。

互动性:人类生命自身及其与自然物之间所存在的这种涉及生命繁衍的互动性,也就构成生殖崇拜文化的互动性。

循环性:生命的诞生、人丁的繁殖、生命的健康与长寿、生命的死亡与再生之间,就构成了一个内在的生殖循环体系。

活态性:活态性主要指的是生殖崇拜文化不但具有悠久的历史,同时更是一直绵延不断地存活在中华各民族的各种生活以及生产习俗之中。

生殖崇拜文化的形式

生殖崇拜形式主要有以下5种

印度生殖崇拜文化的体现

印度北方,有一种属于大戟科的余甘子树,结的果实可以生吃、药用。当地人把它当做神树,每年二月十一日这天,人们都要祭祀它,把酒或油洒在树下,将一根红色或黄色的细绳拴在树干上。他们相信,只要祭了树神,女人就会平安生孩子,家中养的牲畜就会兴旺。

洛蒂土著人生殖崇拜文化的体现

新几内亚岛西部和澳大利亚北部之间的洛蒂、萨马他以及其它群岛上的土著人把太阳视为男性的本源,地球作为女性的本源。他们相信,有了男性的太阳和女性的大地,才能生育繁殖。他们称太阳为马普一列拉,或太阳先生,用椰子树叶做成灯的形状来象征太阳。在巴伯尔群岛,每逢这个节日,人们会悬挂一种旗帜,作为太阳创造性能力的象征。旗帜是用白棉布做成的,长约9尺,旗帜上绘有一个与真人大小差不多的人像。土著人在祭祀时的狂欢和交,是严肃和虔诚的。这是一种生殖信仰习俗。他们认为,如果没有这种祭祀活动,大地就不会富饶,人类就不会幸福。

意大利生殖崇拜文化的体现

意大利的古罗马人,十分崇拜生殖神。他们崇祀最广的一位,是从希腊领岛萨摩特剌西亚介绍进来的卡拜里斯。罗马人崇拜生殖神简直无与伦比。各大城市的每一条街道,差不多都建有崇奉生殖女神的庙堂,凡供奉男性生殖神的田野、花园及公众广场,无不饰以伟岸的男势。

中国生殖崇拜文化的体现

人祖庙会

上古时代,中国的广大地区曾经存在着春天时男女郊野狂欢的盛大节日一-人祖庙会。这个节日,直至春秋时期还在中原地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河南省淮阳区,相传是“三皇五帝”之首的太昊伏羲氏的故都。每年农历二月二至上巳节,民间要举行规模盛大的庙会,俗称“人祖庙会”。所谓“人祖”,是当地民众对伏羲的俗称。伏羲,是神话中人类的始祖。传说,华夏民族是由他和女娲兄妹相婚配而产生的。他教民结网,从事渔猎、畜牧,反映了中国原始时代开始渔猎畜牧的情况。人祖庙,实际上是伏羲庙和太昊陵。当地民众称伏羲为“人祖”,称女娲为“人祖奶奶”。每年的人祖庙会,方圆数百里的民众蜂拥而至。他们自发地组成队伍,打着各种旗帜,每天少则几万人,多则十几万人。庙会的主要活动,都围绕着求子的目的而进行。在各种活动中,除一般的祭祀、占卜而外,令人注目的是一项原始的遗风一节日中的“野合”。有些来朝祖进香的人,为了祈求生育,不仅祈求人祖保佑,实行“舍娃娃”巫术(即买一些泥娃娃、泥玩具带回家中,象征带子回家),而且求育者遇到一见钟情的人,夜里可以在僻静处与之同居。在这种情况下,一般不能拒绝,次日天明则告别而去。这种“野合”,大多限于多年不生育的中年妇女。每当庙会之时,那些平时对媳妇管教甚严的婆婆们往往一反常态,亲自热心地为儿媳打点行装,送她们夜里出去。在人祖庙会上,有一种民间舞蹈叫做“担花篮舞”。“担花篮”又称“担经挑”。3人表演担花篮,1人打竹板;打竹板者以数、唱形式为舞者伴奏。3副经挑,6种花篮,制作非常精巧。每逢庙会,必有担花篮到场,舞者三五成群,肩担花篮,拥进伏羲两周王陵。她们把花篮视为圣物,恭恭敬敬地合在一起,1人双手举起,双膝跪下,其余舞者分列两旁,也一起下跪。有的合掌祷告,有的手捧香炉,焚纸进香。进香毕,便在太昊伏羲陵统天殿、女娲观等地表演担花篮舞,围观者则鼓掌助兴。在古代,人祖庙会是非常庄重的神圣之事,是至尊的国君也要参加的国家大事。人祖庙会,特别是“野合”的风俗及其艺术表现形式-“担花篮舞”表现了一种古老的生殖崇拜的原始礼俗。

奇特的葫芦

中国的各个民族,都有崇拜女神、女阴的习俗。但是,具体的崇拜对象却不尽一致,有山洞、石窟窿、水井等等。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是女阴的相似型。在盛产葫芦和瓜类的地区,人们则把葫芦作为女阴的象征加以崇拜。在汉族古老婚礼仪式中,多在新郎、新娘的衣被上写上“瓜绵绵”,或者绘有大小葫芦并写上“子孙万代”等文字。在高山族的民间故事《谷物的起源》中,还强调葫芦能出粟子或稻子。

久木鲁,生孩子的石头

“久木鲁”是中国云南省摩梭人的石祖。摩梭妇女想要生孩子时,就去求“久木鲁”。其实,“久木鲁”是一根上部略尖、下部较粗的天然钟乳石笋。“久木鲁”,意思就是生孩子的石头。它的意义与摩梭人对男性生殖器“巴窝”的称呼含义完全是一样的。云南的摩梭人和台湾的摩梭人,都有崇拜“久木鲁”的风俗。台湾摩梭人平时崇拜的“久木鲁”,高约80厘米,直径约90厘米,顶部还有一个直径20厘米、深15厘米的坑,立在那里,完全是一个男性生殖器的形状。摩梭人把这个坑叫做“垮”,是碗的意思。

嵩山“摸摸会”

位于登封市唐庄乡王河村九龙庙和九龙圣母殿,该会于每年的农历五月十四晚开始, 次日黎明结束。一年一次,遇见有闰五月的年份会是一年两次会。会期之所以定在这一日,相传是因为该日 是九龙圣母的生日。整个会场在深山老林之中,赴会人于五月十四晚摸黑上山,摸黑祭拜,摸黑念经,十五 早又摸黑下山,其名称是所以叫“摸摸会”也于此有关,当地也有人称之为“拍手会”、“嬷嬷会”的。相传山上的九龙潭圣母庙十分灵验,古代未婚男女纷纷来此祈求良缘,已婚男女则来求赐龙子凤女,往往有求 必应。每年来赶会的人很多,大概有四五万人的规模,辐射汝州、偃师、新密、巩义、平顶山、郑州、禹州 等地区,其影响在逐年增大。“摸摸会”是在当地有关部门进行非物质文化项目普查时被发现的,随即引起 学界和当地政府的重视,于2009年被评为河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生殖崇拜文化的意义

生殖崇拜,这一源自远古社会的原始宗教,是一种全球性的历史现象。在古印度、古埃及、古希腊、古中国等文明发达较早的地区,以及至今仍未完全开化的许多民族和部族中,都有生殖崇拜的身影。在世界各地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俗、宗教、艺术和语言中,生殖崇拜的材料有的以原始直露的形式保留,有的已被转化为隐喻的表述、象征的符号或吉祥意味的图饰。

生殖崇拜是生育文化的组成部分

生殖崇拜和生殖信仰是原始人类的重要意识活动,人们通过这种活动摆脱动物式本能,将生命延续理解为种族缔造。这种活动展现了新的欲望,产生了“你们”和“我们”的社会属性,对人口再生产、经济活动、艺术生产和社会发展都有深远影响。生殖崇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者认为其起源于生殖崇拜文化,也有人认为就是生殖崇拜文化。随着社会历史演进,生殖崇拜的形态和结构会发生变化,其载体和功能转移,价值观念更易,表现出中国生育文化的盛衰和发展。生殖崇拜的内涵包括生育文化的基本形态,其演进是生育文化变迁的主要变量,表现层面的开拓和转移,可以看作是我国生育文化勃兴的标志。生殖崇拜的功能反映了生育文化服务于社会的生存观、人口观。生殖崇拜反映特定社会生育文化,适应一定自然、科学和社会条件,制约人类活动。生殖崇拜整合且适应,意味着生育文化不断变迁。

生殖崇拜文化的功能意义

生殖崇拜是人类生理需求和社会生育文化需求的反映,是人类工具和风俗的一种直接或间接的满足。生殖崇拜功能的演进是生育文化盛衰的重要动因,它决定了一切生殖与生育习俗的实际价值与存在价值。从功能主义的角度看,生殖崇拜是生育文化的载体和承传的手段。也就是说,作为符号等表象系统,生殖崇拜构成了生育文化的必要媒介。载体的演进决定了生育文化承传机制的调整,并在一定范围内促进或限制生育文化自身的传习,从而导致生育传统的继承与衰亡。

相关作品

维纳斯

米洛斯的阿芙洛蒂俗称米洛斯的维纳斯、断臂的维纳斯、维纳斯像等,大理石雕像,高204厘米, 亚力山德罗斯创作于约公元前150年左右,现收藏于法国巴黎卢浮宫。 从雕像被发现的第一天起,就被公认为是迄今为止希腊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这尊雕像还是卢浮宫的三大镇馆之宝。

大卫

大卫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雕塑家(画家)米开朗基罗的代表作,创作于公元1501-1504年,现收藏于佛罗伦萨美术学院。这尊雕像被认为是西方美术史上最值得夸耀的男性人体雕像之一。像高2.5米,连基座高5.5米,用整块大理石雕成。它对人体的赞美,表面上看是对古希腊艺术的“复兴”,实质上表示着人们已从黑暗的中世纪梏中解脱出来,充分认识到了人在改造世界中的巨大力量。

圣剑寺

圣剑寺最大的看点,就是幸存下来的生殖象征物石器,即“林迦”和“优尼”。在印度教中,“林迦”和“优尼”分别代表男性和女性生殖器,这是古代高棉民族崇拜生殖的产物。圣剑寺里的“林迦”,是整个吴哥窟中完整保存下来唯一的一座。“林迦”是印度教三大神之“湿婆神”的化身之一,湿婆具有毁灭与创造的双重性格,印度教认为“毁灭”有“再生”的含义,故表示生殖能力的男性生殖器,林伽即是湿婆神创造力的象征。

尼泊尔性庙

加德满都谷地的三座哈努曼多卡宫广场矗立着众多性崇拜图腾,由此构成了个性鲜明的“性庙”。“性庙”建筑最特殊的地方,是在每根斜撑庙宇的支柱上面,都有雕刻十分精细的男女交欢图案。其实,对于民风保守的尼泊尔人而言,这些令人脸红的性爱浮雕只是来自宗教和艺术的表现形式而已。性爱雕塑取材于印度八世纪《爱经》的教义,充分表达了古代宗教价值观和对生殖能力的崇拜。

康家石门子岩画

康家石门子岩画是一幅国内及世界上罕见的生殖崇拜岩画。位于昌吉回族自治州 呼图壁县天山腹地,  两条山溪汇流处的西北岸的新第三纪的粉砂岩壁上。岩面平整,距地表约10米上下。画面东西长14米,上下高9米多,整个面积达120平方米左右。上面刻绘着二三百个大小不等,身姿各异的人物和动物。大者高  2.04米,小者19厘米。有男有女,或站或卧,  或衣或裸,男女合图、双头同体、三头同体图像。岩画采用浅浮雕的手法,所雕人物的面部均面型瘦长,眉弓发育,大眼、高鼻、小嘴,形象秀丽。头戴高帽,帽著毛,作舞蹈状。相当数量的画面显示或隐喻了男女交媾的动作。在此图像下还刻绘了成排的小人在欢快舞蹈的场面,以表现祈求子嗣繁衍、人丁兴旺的愿望。真实地体现了原始人祈求生育、繁衍人口的群婚制生活场面。

贺兰山岩画

贺兰山岩画是中国岩画的典型代表,集中了北方岩画的精髓。岩画图腾为研究对生殖器的崇拜提供了依据。在环太平洋五大洲岩画中有很多直接或间接的表现女性生殖器,动物生殖器的图腾。以贺兰山岩画图腾为例,岩画图腾中出现人或动物的生殖器都被放大突出,夸张。男女性生殖器和动物生殖器,很显然是意夸张,就是对生殖的崇拜。

商周时期“女阴”岩画

岩画位于古港村兴鼓寺后的庙山山腰,平均海拔分别为81米和91米,中央有一个因石英风化脱落后自然形成的小洞,整体酷似女阴。考古人员通过与东山其他岩画的比较,并参照附近已发现的史前文化遗存的年代,初步断定该岩画为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存,反映了古人的生殖崇拜意识。

南阳岩画中的生殖崇拜石雕

在南阳市岩画群中,男女生殖崇拜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据初步统计,大大小小总数达上百例之多。如南召县方城县唐河县宛城区社旗县、淅川等县市区,多多少少都存在有这样大同小异的石雕男根、女阴图腾。男根往往是伏羲女娲时代人类祭祀的源头,是人类生殖能力的象征。在女性乳房、臀部、子宫和女阴等生殖器官石雕中,以女阴为最有代表性。而女阴往往也就被视为女性生殖器的象征,成为女性生殖力的最佳载体。

伏羲女娲交尾图

伏羲女娲神话,在南阳郡(当然全国其它地方也有)留下有两大明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一,汉代画像石中,留有《伏羲女娲交尾图》。古人云:“姓者女生也。正姓氏以别血缘。在此基础上,太昊伏羲氏,始制嫁娶之礼。可以说,从伏羲女娲开始,我国各族由原始杂交演变为血缘家族的班辈婚。班辈婚,这是人类较群婚更为合理的婚姻制度。它限制了父母辈与子女辈的杂交,是人类婚姻史上的一大进步。而完成这一历史进步的关键人物,正是伏羲和女娲。”伏羲女娲婚配神话作为一种社会物质意识形态地产生、传承,带有深刻的社会烙印及其价值。

僰人“生殖崇拜”图

在两座相邻岩墓的岩穴外下方看见,该生殖图高约0.5米,宽约0.3米,上面阴刻着三个裸体人像,其中一男一女正在交合,另一裸男旁观,意欲后继。墓旁浮雕人物装束皆短衣、足、束有腰带,头饰高椎鬓,明显有别于汉族风俗,应为少数民族。这“生殖图腾”是人“生殖崇拜”的呈现。当时僰人数量较少,又常遇战争、疾病等,渴望增加人口以不断壮大族氏,由是产生对生殖的膜拜。

参考资料

..2024-03-13

..2024-03-13

周一嵩山夜,有场神秘浪漫的庙会.郑州晚报数字报.2024-03-13

..2024-03-13

..2024-03-13

维纳斯的变迁——从人类艺术和历史的角度来看.腾讯网.2024-03-18

米开朗基罗的《大卫》为什么会成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雕塑?.中国设计之窗.2024-03-18

吴哥窟 圣剑寺.新浪旅游.2024-03-18

尼泊尔瞠目结舌的生殖崇拜.新浪图片.2024-03-18

康家石门子岩画考古新突破 发现西王母形象岩画.人民政协网.2024-03-18

贺兰山岩画生殖符号解构.人民网.2024-03-18

漳州首现商周时期“女阴”岩画 体现古人生殖崇拜(图).闽南网.2024-03-18

南阳岩画中生殖崇拜石雕,暨伏羲女娲滚磨成亲神话研究.今日头条.2024-03-18

宜宾发现生殖崇拜图 线条轮廓清晰可见(图).凤凰网文化.2024-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