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
子宫(Uterus),是以肌肉为主组成的空腔器官,位于盆腔的中央,膀胱与直肠之间,子宫底位于小骨盆入口平面以下,子宫颈在坐骨棘平面稍上方接阴道。两侧有输卵管、卵巢固有韧带及子宫圆韧带等。子宫是产生月经、维护人体内分泌平衡和孕育胎儿的器官,是女性独有的内生殖器官。
成人妇女的子宫呈前后略扁的倒置梨形,成年妇女的子宫重约50g,长7~8cm、宽4~5cm、厚2~3cm,宫腔容量为5ml。子宫上部较宽大,称为子宫体,其上端隆突部分称子宫底,子宫底两侧为子宫角,与输卵管相通。子宫的下部较窄,呈圆柱状,称子宫颈。子宫体与子宫颈的比例,婴儿期为1:2,成人为2:1,老人为1:1。子宫壁由内侧向外侧可分为黏膜、肌层和浆膜3层。
子宫可能会产生病变,常见疾病主要有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子宫黏膜下肌瘤、宫内膜息肉、子宫畸形、子宫腺肌症。子宫病变不仅严重影响到女性健康,还会影响生育年龄妇女备孕和怀孕。
形态结构
子宫形态
成人子宫呈前后略扁的倒置梨形,长 7~8cm,宽 4~5 cm,厚 2~3 cm,重40~50g。子宫分为前后两面、左右两缘。子宫分底部、体部、颈部三部分。
子宫底部和体部
子宫上部较宽大,称为子宫体,其上端隆突部分称子宫底,子宫底两侧为子宫角,与输卵管相通。子宫的下部较窄,呈圆柱状,称子宫颈。子宫体与子宫颈的比例,婴儿期为1:2,成人为2:1。老人为1:1。子宫壁由内侧向外侧可分为黏膜、肌层和浆膜3层。
子宫内膜又称黏膜,子宫体腔的黏膜随月经周期增生和脱落,而子宫颈管的黏膜则不随月经周期变化。子宫内膜分为表面2/3的功能层和下1/3的基底层。功能层受卵巢激素影响有周期性变化,基底层不受激素影响,不发生周期性变化。
肌层最厚,由平滑肌构成,平均厚 0.8cm,妊娠期可增至 2.5cm。肌层由平滑肌束及弹力纤维组成,肌束外纵,内环,中交叉。中层肌纤维交叉排列,收缩时压迫血管,有效止血。
子宫体部和底部为浆膜,颈部为纤维膜。浆膜层覆盖宫底部和前后面的脏腹膜,子宫前面形成膀胱子宫陷凹,子宫后面形成直肠子宫陷凹(道格拉斯陷凹),为盆腔最低部位。
子宫颈
子宫下端狭窄的部分为子宫颈(neck ofuterus)。子宫颈主要由结缔组织构成,含有少量平滑肌、血管及弹力纤维。宫颈管黏膜也受性激素影响发生周期性变化。成人子宫颈长2.5~3cm,下1/3伸人阴道的部分为子宫颈阴道部(vaginal part of cervix),末端有平滑而隆起的周缘,其中央有子宫口与阴道相通。未产妇此口平滑呈椭圆形,经产妇为不规则的横裂状。子官口的前缘叫前唇,短而厚;后缘叫后唇,长而降凸。由于子宫颈的前倾关系,前唇低于后唇。子宫颈上2/3位于阴道以上,称为子宫颈阴道上部(supravaginal part of cervix)。子宫的内腔称子宫腔(cavityofuterus),平均长约7cm。子宫腔自上而下可分为:子宫体腔、管和子宫颈管3部分。子宫体腔为子宫底与子宫体构成的腔,呈前后略扁的三角形裂隙,底向上,两外侧角通输卵管,尖端向下移行于峡管。峡管为子宫峡的内腔,呈漏斗形,向下续为子宫颈管(canal of cervix ofuterus)。子宫颈管为子宫颈的内腔,上、下两端细狭,中问较宽阔,全长呈梭形。其上口与峡管相连;下口叫子宫口(orifce ofuterus),与阴道相通。
子宫韧带
子宫借韧带牵附以及阴道、尿生殖膈和盆底肌等承托维持其正常位置。如果固定装置薄弱或受损伤,可导致子宫位置异常或子宫脱垂。维持子宫正常位置的主要韧带有4条。
子宫阔韧带(broad ligament ofuterus)
位于子宫两侧,由两层腹膜构成,呈冠状位。其内侧缘于子宫侧缘处移行为子宫前后面的腹膜;外侧缘移行为盆側壁腹膜;上缘游离,包裹输卵管;下缘移行为盆底腹膜。阔韧带后层包有卵巢,前后两层之间含有子宫圆韧带、卵巢固有韧带,以及血管、淋巴管、神经和结缔组织等。阔韧带可限制子宫向两侧移动。子宫阔韧带可分为3部分:卵巢系膜(mesovarium),为卵巢前缘与阔韧带后层问的双层股膜,内含卵巢血管、淋巴管、神经等。输卵管系膜(mesosalpinx),位于输卵管与卵巢系膜根之间,内含输卵管血管、淋巴管、神经等。子宫系膜(mesometrium),为阔韧带的其余部分,内含子宫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等。子宫阔韧带和子宫共同构成隔障,将盆腔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有膀胱,后部有直肠和乙状结肠的一部分。
子宫圆韧带(round ligamentofuterus)
子宫圆韧带呈圆索状,质坚硬,由平滑肌和结缔组织构成,全长12~14cm。起自子宫与输卵管结合处的前下方,卵巢固有韧带附着点的前面。初向前外方,跨过膀胱血管、闭孔血管和神经、脐内侧韧带及髂外血管等结构的上方,绕过腹壁下动脉起始部,经腹股沟管深环人腹股沟管,出浅环,止于大阴唇及阴阜的皮下组织。它是维持子宫前倾的主要结构
子宫主韧带(cardinal ligament ofuerus)
由子宫阔韧带下部的结缔组织和平滑肌纤维构成,自子宫颈连至骨盆侧壁。它是维持子宫正常位置使其不至向下脱垂的主要结构。
骶子宫韧带(sacrouterine ligament)
又名直肠子宫韧带。由平滑肌和结缔组织构成起自子宫颈后面,向后绕过直肠,止于骶骨前面的筋膜。韧带表面覆有腹膜形成弧形皱襞。此韧带有牵引子宫向后上的作用。
结缔组织
子宫周围的结缔组织对子宫的固定也起重要作用。如果子宫固定装置薄弱或损伤,可导致位置异常,或出现不同程度的子宫脱垂。严重者,子宫可脱垂至阴道以外。
位置与毗邻
子宫位于盆腔的中央,膀胱与直肠之间,子宫底位于小骨盆入口平面以下,子宫颈在坐骨棘平面稍上方接阴道。两侧有输卵管、卵巢固有韧带及子宫圆韧带等。成年女子,子宫正常位置为轻度的前倾和前屈。前倾是指子宫的长轴与阴道长轴之间向前开放的夹角,正常近直角,角度过小为子宫极度前倾,过大则为子宫后倾;前屈则是子宫体与颈之间弯曲形成的钝角(120°~130°)。当直立时,子宫底伏于膀胱上,几乎与地面平行,但多偏向右侧。子宫的后倾与后屈,临床上称为子宫后位,常因分娩损伤,产后仰卧过久使子宫复位不良所致。子宫的活动幅度较大,膀胱和直肠充盈程度可影响其位置:当膀胱高度充盈面直肠空虚时,迫使子宫底伸直向上;反之,可使子宫底前倾更甚;膀胱、直肠两者都充盈时,则推子宫向上。
生理功能
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
自青春期开始,在卵巢分泌的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周期性作用下,子宫底部和体部内膜的功能层出现周期性变化,即每28天左右发生一次剥脱、出血、修复和增生,称为月经周期(menstrualcycle)。每个月经周期是从月经第一天起至下次月经来潮的前一天止。内膜周期性变化一般分为三期,即月经期、增生期和分泌期。
月经期
月经期(menstnualphase)为周期第1~4天。此期因排卵后未受精卵,卵巢内的黄体退化,雌激素和孕激素分泌量骤然下降,导致子宫内膜功能层的螺旋动脉发生持续性收缩,内膜缺血,组织坏死。继而在坏死组织的作用下,螺旋动脉又突然短暂扩张,致使毛细血管扩张症,血液溢入内膜功能层,同时由于基质细胞坏死,释放溶酶体酶导致萎缩坏死的内膜剥脱,最终血液与坏死脱落的内膜组织一起经阴道排出,即为月经。月经期的持续时间一般为3~5天。在月经末期,内膜基底层子宫腺残端的细胞迅速分裂增生,并铺展在脱落的内膜表面,内膜修复而进入增生期。
增生期
增生期(proliferation phase)为月经周期的第5~14天。此期卵巢内有若干卵泡生长发育,故又称卵泡期(follicularphase)。伴随卵泡的发育和成熟,分泌的雌激素逐渐增高,在雌激素的作用下,上皮细胞与基质细胞不断分裂增殖。基质细胞合成基质及纤维,使内膜由增生早期的1mm发育至增生晚期的约2mm。子宫在增生早期短、直、细、少、而至增生晚期(第11~14天)时,不但数量增多,且不断增长和弯曲,上皮细胞分化成熟,胞质中糖原积聚于核下区,腺腔扩大。螺旋动脉也增长并弯曲。至增生期末,卵巢内的成熟卵泡排卵,子宫内膜由增生期转人分泌期。
分泌期
分泌期(secretoryphase)为月经周期的第15~28天,此时卵巢已排卵,黄体形成,故又称黄体期(luteaphase)。子宫内膜在黄体分泌的雌激素和孕激素,尤其是孕激素的作用下继续增厚。子宫腺更弯曲,腔也变大,腺细胞核下区糖原渐转移至细胞顶部即核上区,并以顶浆分泌方式排人腺腔,腺腔内可见含糖原的嗜酸性分泌物,腺腔扩大呈锯齿状。此时期的固有层内组织液增多,内膜水肿,螺旋动脉增长并更弯曲,伸至内膜表层。于分泌晚期,基质细胞增生并分化形成两种细胞。一种为前蜕膜细胞(predecidualcel),细胞体积大而圆,胞质中含有糖原及脂滴;于妊娠期,前蜕膜细胞在妊娠黄体分泌的孕激素影响下,继续发育增大,成为蜕膜细胞。基质细胞还可分化为内膜颗粒细胞,细胞体积较小,圆形,胞质内含有颗粒,细胞分泌松弛素。至分泌晚期,内膜可厚达5~7mm。卵若受精卵,内膜继续增厚;卵若未受精,卵巢内的月经黄体退化,孕激素和雌激素水平下降,内膜脱落又转入月经期。
卵巢与子宫内膜周期性变化的神经内分泌调节
女性生殖器官在神经系统调控下,受下丘脑、脑垂体和卵果的激素调节发生周期性变化,称此调节系统为下丘脑——垂体——卵巢轴。下丘脑弓状核等神经内分泌细胞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使腺垂体远侧部的促性腺激素细胞分泌FSH和LH,LH的合成与释放受GnRH的严格控制,FSH的分泌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月经来潮时,血液内的FSH开始略有升高,FSH作用于卵巢,可促进卵泡生长、成熟并分泌大量雌激素,促使子宫内膜由月经期转入增生期。当血中雌激素达到一定浓度时,高水平的雌激素和GnRH共同作用,促使腺垂体分泌大量LH,在FSH和LH的协同作用下,卵巢排卵并形成黄体。排卵常发生于LH高峰后24小时左右。黄体分泌孕激素和雌激素,促使子宫内膜由增生期进入分泌期。血液中高水平的孕激素和雌激素可负反馈地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抑制GnRH、FSH和LH的分泌,致使黄体退化,血中雌激素和孕激素减少,子宫内膜从分泌期进入月经期。血中低浓度的孕激素和雌激素又可反馈地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使其释放FSH,促进卵泡生长发育,使子宫内膜进入下一周期的增生期,这一过程周而复始。
相关疾病
子宫颈炎
急性宫颈炎(acute cervicitis),指子宫颈发生急性炎症,局部充血、水肿,上皮变性、坏死、黏膜、黏膜下组织、腺体周围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腺腔中可见脓性分泌物。慢性子宫颈炎(chronic cervicitis),指子宫颈间质内有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等慢性炎细胞浸润,可伴有宫颈间质的增生和鳞状上皮化生。病原体与急性宫颈炎相似,可由急性宫颈炎迁延而来。
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出现在子宫体以外的部位时,称为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T),简称内异症。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基本病理变化为异位子宫内膜随卵巢激素变化而发生周期性出血,导致周围纤维组织增生和囊肿、粘连形成,在病变区出现紫褐色斑点或小泡,最终发展为大小不等的紫褐色实质性结节或包块。
子宫肌病
当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侵入子宫肌层时,称子宫肌病。此病多发生于30~50岁经产妇,约15%同时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约半数合并子宫黏膜下肌瘤。虽对尸检和因病切除的子宫做连续切片,发现10%~47%子宫肌层中有子宫内膜组织,但其中35%无临床症状。异位内膜在子宫肌层多呈弥漫性生长,累及后壁居多,故子宫呈均匀性增大,前后径增大明显,呈球形,一般不超过12周妊娠子宫大小。
纵隔子宫
纵隔子宫是子宫畸形中最常见的,发生率为35%。子宫纵隔内膜腺体数目少于子宫内膜或与子宫内膜增殖不同步。纵隔内膜雌、孕激素受体阳性表达水平低于子宫内膜;纵隔基底部和中部平滑肌面密度高于子宫肌层,胶原蛋白纤维面密度低于子宫肌层;纵隔尖部和中部小动脉分布少于子宫肌层。不孕患者纵隔内膜腺上皮细胞排列紊乱、纤毛稀疏断离,无顶浆分泌。所以受精卵着床于该处时常因血供不足而影响胚胎发育,加之宫腔形态异常、对称性改变,也易造成不孕、反复流产、早产及胎位异常等情况。在复发性流产患者中,纵隔子宫其所致的复发性流产高达86%。不完全子宫纵隔患者,不仅有较高的流产率,而且患者常在孕早期就会出现胚胎停育,甚至出现胎儿畸形等。晚孕期,由于子宫不完全纵隔导致宫腔容积较小,阻碍胎儿在宫腔内的旋转,可造成胎儿胎位异常增多及早产率增加。
子宫肿瘤
子宫黏膜下肌瘤是临床上常见的妇科学疾病之一,其作为良性肿瘤的一种,但疾病诱因尚不明确,临床上的药物治疗效果也不明显;高发于中青年女性群体中,其发病率是女性生殖器官肿瘤疾病的二分之一;临床症状较明显,主要表现在粘膜下子宫肌瘤、浆膜下子宫肌瘤以及肌壁间子宫肌瘤等。部分学者认为导致患者发生子宫肌瘤的因素主要为遗传因素,长期口服避孕药以及多次人工流产等都能够增加患者发生子宫肌瘤的概率,部分子宫肌瘤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需要通过超声检查诊断发现,部分患者子宫肌瘤患者表现为经量增多,小腹坠涨等。
子宫腺肌病
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是由子宫内膜向子宫肌层良性浸润生长的一种疾病,传统的称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的发病率日渐增多,好发于35~45 岁年龄段。子宫腺肌病可分为弥漫型及局限型两种类型。弥漫型的子宫呈均匀性增大,由于病变多位于子宫前后壁,因而前后径增大明显,一般不超过妊娠12周大小。常与子宫黏膜下肌瘤或子宫内膜异位症同时存在,与周围组织有粘连,腺肌病子宫切片呈均勾性增厚,无结节亦无包膜,肌层内可见针状陈旧性出血点。局限型腺肌病内膜呈局灶性浸润生长,形成结节,无包膜,结节内可见陈旧出血点,有的结节向宫腔突出,类同黏膜下肌瘤,也有内膜在肌瘤中生长,称为肌瘤。
子宫脱垂
子宫脱垂是一种妇科常见病,患者平时表现为阴道内有球状的脱出物,在平躺时可自动回纳,严重时可影响排尿和引起其他妇科炎症。此病虽然不影响患者生命,但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质量。
子宫保健
HPV疫苗
1974年,德国医生Haraldzur Hausen大胆推测并通过大量研究证实了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是宫颈癌的病因,并因此获得了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研究表明,从HPV感染发展为子宫颈癌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即HPV感染——持续感染——子宫颈癌前病变——子宫颈癌,通常HPV持续感染经过10~20年的自然演化才发展为癌。20世纪70年代,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等技术,人们从子宫颈癌样本内扩增出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人类乳头瘤病毒)脱氧核糖核酸,经过20多年的研究,逐渐证明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是导致子宫颈癌的主要病因。HPV的全称为人乳头状瘤病毒,呈球形,是一种嗜上皮组织的双链环状DNA病毒,由病毒蛋白衣壳和核心单拷贝的病毒基因组DNA构成,单靠自身无法进行繁殖,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实现病毒的大量增殖。HPV感染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性传播疾病之一。
有效的一级预防(HPV疫苗接种)和二级预防(筛和治疗癌前病变)将预防大多数宫颈癌病例。HPV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有效性、安全性及保护效果已被广泛证实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具备条件的国家应该引入HPV疫苗,并将其作为子宫颈癌防控策略的一部分。目前已上市的人类乳头瘤病毒疫苗均可以预防导致子宫颈癌的两个主要高危型感染(HPV-16和HPV-18),其中双价、四价HPV疫苗可以预防约84.5%的子宫颈鳞状细胞癌,且对HPV-16、HPV-18之外的高危型具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九价HPV疫苗能预防约90%的子宫颈癌,目前尚不明确九价疫苗对非疫苗型HPV的交叉保护程度。
宫颈癌筛查
子宫颈癌的筛查方法包括子宫颈细胞学检查、肉眼筛查方法[醋酸染色法(VIA)与碘染色法(VII)]和人类乳头瘤病毒检测技术。子宫颈细胞学检查主要包括两种制片技术,即传统的巴氏涂片(Papsmear)和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TCT)。筛查的目的是发现可能的癌变,实际临床工作中也可观察到感染、炎症等非癌性病变或者已经癌变的细胞。肉眼筛查方法[醋酸染色法(VIA)与碘染色法(VILI)]指将5%醋酸或5%卢戈氏碘溶液涂抹于子宫颈,在普通白炽灯光源下肉眼直接观察子宫颈上皮的染色反应。HPV检测通常是指高危型hpv检查(HR-HPVtest),即检测子宫颈脱落细胞中是否存在高危型HPV的感染HPV检测是继细胞学检查之后,广泛应用于临床的另一种子宫颈癌筛查技术。
社会与文化
以葫芦象征子宫
彝族呀呀葫芦生人的神话解释了生命的起源,而且关于生命的生殖繁衍也寄托在葫芦上。因为葫芦形似女性的子宫和有多子的特征,从而被先民赋予了人类繁衍极为重要又颇为神秘的生殖力。葫芦外形有两个圆球,貌似母体的乳房。当地彝族认为葫芦象征着孕育胎儿的母腹,并把孕妇隆起的圆腹称为“圆葫芦”(彝语“阿拍波”),葫芦被摔破后灶灰四散象征产妇破水分娩。
以蛙象征子宫
在印度古代的一部《蛙氏奥义书》,其作者自称“蛙氏”。源于以蛙为子宫象征的生殖器崇拜。此外,大洋洲巴布亚新几内亚赛比克河中游地区的塔姆巴内姆村发现的槟榔树皮画,也是以蛙象征子宫的女性生殖崇拜的生动表现。子宫出土的考古材料中,东起渑池县的仰韶村遗址、陕县庙底沟、中经陕西省华阴市西关堡、临潼区姜寨,西至甘肃马家窑、青海省乐都区柳湾,有数千计的蛙纹软陶泥出土。蛙被原始初民视为女性生殖器——怀孕的子宫(肚子)的象征。在西南少数民族中至今可找到丰富的蛙崇拜材料。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右江崖壁画中的蛙神,壮族某些地区至今盛行的蛙婆节,四川木里藏族自治县屋角村纳西族供奉的女神“巴丁松木”(“巴丁”是普米族语“青蛙”)。彝族文经典、神话、民间故事及禁忌中也存在蛙形象和蛙崇拜。
动物子宫
家畜的子宫都属于双角子宫,可分子宫角、子宫体和子宫颈三部分。子宫角(uterine hom)一对,在子宫的前部,呈弯曲的圆简状,位于腹腔内。其前端以输卵管子宫口与输卵管相通;后端会合后形成子宫体。子宫体(uerine body)位于骨盆腔内,部分在腹腔内,呈圆筒状,向前与子宫角相连,向后延续为子宫颈。子宫颈(uerine cervix)是子宫后段缩细的部分,位于骨盆腔内。子宫颈壁很厚,黏膜形成许多纵褶,其内腔形成狭窄的管道,称为子宫颈管。前端以子宫颈内口通子宫体,后端以子宫颈外口通阴道。子宫颈向后突人阴道内的部分,称为子宫颈阴道部。子宫颈管平时闭合,发情时稍松弛,分娩时扩大。家畜子宫的形状、大小、位置和结构,因动物的年龄、个体、性周期不同而存在差异,并在妊娠期随着胎儿生长发育的需要而发生较大变化。
牛、羊的子宫
牛、羊的子宫角较长,呈绵羊角状,左、右子宫角的前部互相分开,开始先弯向前下外方,然后又转向后上方,左、右子宫角的后部因有结缔组织和肌组织相连,表面又被腹膜包盖,从外表看很像子宫体,但内部管腔没有合并,所以称该部为伪子宫体。子宫体短,长3~4cm(羊约2cm)。子宫颈长约10cm(羊约4cm),壁厚而坚实:前端以子宫颈内口与子宫体腔相通。子宫颈管由于黏膜突起的互相嵌合而呈螺旋状,平时紧闭,不易张开。子宫颈管外口的黏膜形成明显的辐射状皱褶,形似菊花,中央为子宫颈外口。子宫角和子宫体内膜上有子宫肉阜。牛的子宫肉阜为圆形隆起,有100多个,排成4列。
羊的子宫肉阜呈纽扣状,中央凹陷,有60多个。牛、羊的子宫角,由于受到位于腹腔左侧较大的瘤胃的影响,成年个体子宫大部分位于腹腔的右侧。妊娠子宫的大部分偏向腹腔的右半部。胎产次数多了,子宫不能完全恢复原来的形状与大小,经产母牛的子宫常垂人腹腔。2.马的子宫 马的子宫呈“Y"字形,子宫角前方弯曲呈弓状,腹缘凸而游离,背缘凹,借子宫阔韧带附着于腰下部。子宫体较长,约与子宫角等长。子宫颈后端突人阴道内,形成明显的子宫颈阴道部,其黏膜褶成如花冠状,褶的中央为子宫颈外口。
猪的子宫
猪的子宫有很长的子宫角,子宫角形成袢状弯曲,形如小肠。子宫体较短。子宫颈长黏膜褶形成两排半圆形隆起,交错排列,使子宫颈管呈极狭窄的螺旋形。子宫颈后端逐渐过渡为阴道,不形成子宫颈阴道部,因此与阴道无明显界限。
狗的子宫
狗的子宫体很短,子宫角细长面直,几乎完全位于腹腔,彼此分开,呈“V”字形。子宫颈较短壁较厚,其腹侧部分形成圆柱状突起,较明显地伸入阴道壁上的陷凹内,背侧子宫与阴道界线不明显,但子宫颈壁显著增厚。
参考资料
【健康科普】做温暖的女人先把子宫暖好.栖霞市妇幼保健院微信公众平台.2024-03-05
你的子宫“正”吗?.连云港市妇幼保健院妇科微信公众平台.2024-03-05
【健康科普】呵护子宫,女性一生的必修课!.江阴市第四人民医院微信公众平台.2024-03-05
子宫关系着女性的健康,常见的子宫疾病都有哪些?.邯郸玛丽妇女儿童医院微信公众平台.2024-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