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
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的前身是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系,该系由韦钰院士创建于1984年10月。2006年8月,为适应学科发展需要,经东南大学研究决定,成立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
学院简介
学院的科学研究及学生培养方向瞄准21世纪主导学科——生命科学与电子信息科学,强调这两个学科的交叉与渗透,综合应用电子信息科学理论与方法解决生物医学领域中的科学问题,发展现代生命科学技术。人才培养面向生物医学工程领域,涵盖本科、本硕七年一贯制、硕士、博士、博士后等多个层次。
该学院在生命科学领域中的研究与应用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目前拥有一个国家重点学科——生物医学工程,该学科参加了2006年的全国一级学科评估,最终排名全国第一;2007年,该学科在全国一级学科评估,继续排名全国第一;2012年,该学科在全国一级学科评估,继续排名全国第一。
学院拥有一个一级学科博士点、五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有一个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后流动站,该流动站于2005年被评为国家优秀博士后流动站;拥有生物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这是我国生物医学工程领域中唯一的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同时还拥有生物材料江苏省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
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已建成一支多学科交叉、以优秀中青年博士为主、拥有多名国家专家的高水平学术梯队,现有专职教师60余人,其中院士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教授18人,副教授16人,博士生导师14人,硕士生导师25人,80%以上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2002年该梯队被评为江苏省“青蓝工程”省级优秀学科梯队,同年,以陆祖宏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科学研究团队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的资助,2005年,该团队通过国家组织的评估,又得到了三年的滚动资助。
历史沿革
研究方向
1、测序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2、生物与医学纳米技术
3、生物医学材料与器件
4、医学影像与医学电子学
5、儿童发展与学习科学
6、医学信息学及工程
优势与特色
学科特色——多学科交叉,且关注新的学科生长点;即注重在已有优势上进一步发展,同时也支持新的研究方向的发展,已获得协调与可持续的发展。
队伍特色----建设起多学科交叉、结构合理以及富有朝气的创新团队。
科研特色——瞄准和把握生物医学工程的国际前沿领域,如生物医学微纳技术、生物信息学与技术等方面开展具有成效的研究与发展。
人才培养特色——工医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特色,包括探索7年一贯的工医结合人才的培养途径;双学士人才的培养已经获得社会的好评和极大的需求。在建生物医学工程省级品牌专业。编写、参与编写专著译著五部。2001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特等奖1项。
科学研究
学院有以下四个主要研究方向:
(1)基因组测序与生物信息分析。研究基于生物芯片的全基因组测序方法,发展快速、低成本、高灵敏度的脱氧核糖核酸测序技术,研究基因组测序相关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研究人类疾病相关的个体基因组信息分析方法和技术。
(2)生物与医学纳米技术。重点研究生物医学纳米材料的制备与表征、纳米材料的生物相容性、纳米粒子与细胞及亚细胞器相互作用的方式和特点,发展面向临床诊疗的纳米生物医学技术。
(3)生物医学材料与器件。研制新型植入式/非植入式生物电子器件,发展人类器官功能修复技术,研究基于微电子芯片的神经元信号传递机理,研究与生物材料和植入器件相关的生物相容性评价新技术、新方法。
(4)医学影像与医学电子学。研究高速医学超声回波信号的物理学和生理学属性,进一步提高医学超声图像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研制和开发多用途高速医学超声信号采集系统,研究与发展微型医学仪器。
(5)生物力学。心血管疾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已成为人类死亡病因最高的头号杀手,也是人们健康的“无声凶煞”,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并发症多” —“四高一多”的特点。本方向的研究将积极探索心脑血管的生物力学机理,从而推进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工作。
科研基地
生物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生物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
医学电子学实验室
生物力学实验室
生物表界面实验室
技术转化应用中心
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生物材料与医疗器械研究所
苏州市生物医用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
苏州市环境与生物安全重点实验室
无锡市生物芯片重点实验室
科研项目
截至2016年4月,近五年来, 主持和承担包括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在内的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近200项,其中主持973项目2项,获科研经费2亿余元,发表SCI等收录论文近1000篇,授权专利120余项。获国家或省部级自然科学或科技进步奖8项。
参考资料
学院简介.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2024-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