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诺亚方舟

诺亚方舟

诺亚方舟(Noah's ark),别名挪亚方舟,是《圣经》中诺亚受耶和华命令制造的大船,也是与洪水传说紧密相关的《圣经》典故,有时“诺亚方舟”指代整个《圣经》洪水神话故事。这个神话可能受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产生的《阿特拉哈西斯史诗》《吉尔迦美什史诗》中记载的洪水故事的影响,同时其他民族地区如古希腊、古印度也有“洪水灭世,造船避难”的故事,诺亚方舟可能与它们有一定的渊源关系但仍待考证。历经11-12个世纪,方舟洪水神话逐渐完成了从泥板史诗到《圣经》文本经典化的定型过程,成为后世末日拯救模式故事的蓝本。

《旧约·创世记》记载雅威因为地上人充满罪恶,想要灭世。耶和华又想要保护义人诺亚,于是用洪水消灭人类前,叮嘱诺亚用柏木制造一艘诺亚方舟长300腕尺(约133.5米,437.99英尺),宽50腕尺(约22.3米,73.163英尺),高30腕尺(约13.4米,43.963英尺)的方形船,使得诺亚一家人和许多陆生动物在四十天洪水消退后可以存活。“诺亚方舟”在这个故事中代表希望、避难所。在宗教、文学、历史考古、民间信仰、大众流行文化、政治、生态等领域也有引用或其他象征意义及影响,例如在宗教领域,诺亚方舟代表了上帝的惩戒与宽恕,象征教会的某些制度,随着时代变迁,在文学艺术方面也衍生出“整顿旧社会,构建新世界”等意象。

同时科学和历史考古界也对“方舟”的真实性、空间容量以及文本研究方面存在争议,从宗教哲学家奥利金奥古斯丁,到科学家布特奥,再到《不列颠百科全书》,学者们不断完善洪水故事的文本,试图让诺亚方舟的存在和形制更符合科学依据或自然认知。特别是对诺亚方舟是否确有其事,又是否存在遗骸,考古学界争论颇多,有过许多探查活动。诺亚方舟洪水神话的人物、情节、主题成为《2012》《诺亚方舟:创世之旅 Noah》《null》等文艺作品的母题原型,在民间则加深了西方人民对雅威的信仰,影响深远。

基本设定

诺亚方舟是诺亚受上帝命令制造的一只用来逃避洪水灾难的船,出自《圣经》的《旧约·创世记》第六章到九章。这部分经文详细介绍了受命建造方舟到依靠方舟躲避洪水灾难的整个起因、过程和结果,说明了用于躲避洪水的诺亚方舟的建造方法以及最终停靠的时间和地点。在第六章,具体讲述了制造方舟的缘由,是上帝耶和华不满人类在地上的罪恶,决定消灭地上的生物,但又想诺亚活下来,于是命令诺亚制造一艘方舟带领家人和部分生物去避开洪水灾难。同时雅威告知关于方舟的样式和登船的人与物的要求。第八章介绍诺亚方舟最后在亚拉拉特山停靠。

方舟采用柏木一类的防水高脂树木建造,分上,中,下三层,按照一间一间的样式制造,里外都涂上焦油。同时要长三百肘,宽五十肘,高三十肘,上边高一肘留透光处,门要开在旁边。方舟可以搭载诺亚和他的妻子以及三对儿子儿媳,加上有血肉的活物、飞鸟、昆虫和牲畜每类各一公一母两个,还有充足的食物。诺亚方舟最后停靠点在阿勒山。传统的《圣经》解释学者认为,方舟三层甲板的最底层存放垃圾,第二层存放人类和洁净的动物,最上面存放不洁净的动物和鸟类。还有学者认为,垃圾存放在最顶层的甲板上,然后通过活板门被铲入海中。有明亮的宝石提供了如日光般的光明,而上帝则确保了食物的新鲜。

洪水故事

《旧约·创世记》记载,雅威看到地上的人类充满罪恶,思想邪恶,决定用洪水毁灭世界。但是诺亚是义人,上帝认为他应该得到保护。于是上帝告诉七天后他将开始连续降雨四十天,消灭地上的活物,吩咐诺亚用歌斐木建造一只方舟,分一间间地制造,在里外都抹上脂松香。方舟要长三百肘,宽五十肘,高三十肘,上边高一肘处留透光处,门开在旁边,整个方舟要分上、中、下三层。上帝还和诺亚立约,要求他和妻子、儿子儿媳都进入方舟避难,还要带各类一公一母有血肉的活物,包括飞鸟、牲畜和昆虫,以及各类食物。强调带七公七母的洁净畜类、空中飞鸟,一公一母的不洁净畜类。诺亚照着他的嘱咐建造好船只,一切准备就绪。

七天后,二月十七日,洪水到来,六百岁的诺亚带着家人和一对对公母相配的生物以及各类食物进入方舟避难。此时,大源泉源裂开、天上窗户敞开,四十天泛滥的洪水将方舟从地上漂起,淹没高山、山岭。地上的活物,包括人类、牲畜、昆虫和空中的飞鸟都被除去了。后来雅威记念诺亚和方舟的生物,开始消减洪水。七月十七日时,方舟停在阿勒山上,寒衣节,山顶出现,一百五十天后,水渐消。在降雨四十天后,诺亚用乌鸦、鸽子探勘洪水是否退去。七天后,诺亚根据鸽子叼着橄榄叶子判断水退了。正月初一,六百零一岁的诺亚掀开方舟盖子观察发现地面开始变干,到二月二十七日地面全干。

后来上帝的吩咐诺亚带着家人和方舟上的活物都走出方舟,在地面滋生兴旺。之后,诺亚为上帝筑坛献祭,上帝决定不再因为人的恶念诅咒、消灭活物,还为诺亚和他的后代赐福立约,也和世界上的活物约定将彩虹作为不再用洪水灭世的记号。

故事来源

许多学者,如《伟大的代码 圣经与文学》的作者弗莱认为洪水故事和诺亚方舟是有历史原型的。

考古发现公元前5000多年苏美尔人的定居点乌尔遗址有洪水堆积物,这成为远古时期洪水作用的证明。20世纪初,考古学家在底格里斯河畔的古城尼尼微附近山中发现了泥板刻写的《吉尔迦美什史诗》。公元前21世纪苏美尔人刻写的史诗中,众神会议决定用洪水消灭有罪的人类,并提醒乌特纳庇什廷造船带领家人和各行业手艺人逃难,洪水消退后,船搁在一座山上。这和《圣经》的记载高度相似,却早于《圣经》。

巴比伦神话渊源于苏美尔神话,为后世的创世神话《旧约·创世记》提供了范本。公元前18世纪左右的史诗《阿特拉哈西斯史诗》沿袭《吉尔伽美什史诗》,讲述虔诚信神的主人公得到神的指示造船带家人和部分生物逃生,船只平安停在亚美尼亚的一座山上,他们下船祭奠神灵,神许诺以后不发大水惩罚人类。后来又加入了主人公放鸟雀找陆地植物的情节。之后,在几乎同一片地域上,出现了希伯来语《圣经》。至此,经历11-12个世纪,“诺亚方舟”的故事在《圣经》成型。

其他许多古文明中也有“洪水灭世,造船避难”的故事,如古印度《摩奴法典》记载了摩奴救鱼被告知恒河泛滥,于是造船求生成为人类始祖的故事。古希腊传说中丢卡利翁也是造一只船和妻子皮拉雨停后登上俄特律斯山顶,逃避主神降罚的洪水。这些可能对诺亚方舟的故事产生过影响,但尚有待考证。在《伊斯兰教圣经》中也有主人公造船躲避洪水的相关记载。

历史演变

古代世界的许多犹太教和基督教作家都写过关于诺亚方舟的文章。公元一世纪的历史学家提图斯·约瑟夫斯说,亚美尼亚人相信方舟的残骸位于“亚美尼亚的科尔迪亚山”,他们称之为“下降地”(古希腊语:αποβατηριον)的地方。他接着说,许多其他作家,包括大马士革的尼古拉斯、贝罗苏斯和姆纳西亚斯都提到了洪水和方舟。公元四世纪,萨拉米斯的埃皮法尼乌斯(Epiphanius of Salamis)在他的《帕纳里翁》( Panarion)中描述了诺亚方舟,他说:“因此,即使在今天,诺亚方舟的遗迹仍然存在于卡迪亚伊(Cardyaei)。”有些人将“Cardyaei”翻译为“库尔德人的国家”。同一个世纪,约翰·克里索斯托(金口约翰)在一次布道中提到了诺亚方舟,他说:“方舟所在的亚美尼亚山脉难道没有证明这一点吗?方舟的残骸至今还保存在那里,以警戒我们。”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出现了许多关于方舟性质的猜测,当时出现了一个新的学派,学派中人虽然从不质疑方舟故事在宗教意义上的字面真实性,但开始从纯粹的自然主义角度推测诺亚方舟的实际运作情况。比如15世纪,阿方索·托斯塔达 (Alfonso Tostada) 详细描绘了方舟的后勤保障机制,包括粪便处理和新鲜空气循环的安排。16 世纪的几何学家约翰内斯·布特奥(Johannes Buteo)计算了这艘船的内部尺寸,以使方舟能够容纳所有的动植物和必要器械。

1771年,第一版《不列颠百科全书》认为诺亚方舟是真实存在的。它还试图解释方舟如何能够容纳所有活体动物类型:“布特奥和基歇尔已经从几何学上证明,以普通肘为一英尺半,方舟足以容纳所有应该存在的动物。当时的动物种类数量比一般想象的要少得多,总共不到一百种四足动物。”它还赞同对洪水的超自然解释,认为:“尝试通过自然原因来解释大洪水,只会败坏哲学的声誉,并使这些观点的作者变得荒谬。”1860年版《不列颠百科全书》则试图通过提出“局部洪水说”来解决方舟无法容纳所有动物类型的问题,由于进化论等生物学科学理论的兴起,1910年版《不列颠百科全书》逐渐放弃维护洪水的超自然解释,认为《圣经》推动了生物科学的发展,并应该用比较神话学的科学方法来研究洪水故事与诺亚方舟。

相关争议

真实性的争议

目前”诺亚方舟“的真实性依然存在争议。在故事考据方面有学者认为希伯来的洪水故事受到了巴比伦故事的影响,诺亚方舟只是进一步强调了希伯来人崇拜雅威的一神教信仰。在历史考古方向,历代神学家、史学家和地质学家多方考据“诺亚方舟”,一方认为方舟”停泊在阿勒山顶上(今土耳其伊朗苏联的交界处)。有人考古探险坚信诺亚方舟是真实存在的,并在土耳其的阿拉拉特山上发现踪迹。

但同时也有人对此持不同态度,不认可之前发现船骸的记载。美国英国的考古学家和地质学家重新研究考证70年代的诺亚方舟报道,认为阿勒山顶的东西是公元前7-8世纪的,可能是后人仿造的。同时,迈阿密大学的地质学家认为10500年前确实发生过世界性洪水泛滥,海水当时升高4.6-9.1米。地质学家希加尔·阿美里亚尼认为海洋水位不可能高到让“诺亚方舟”停泊到海拔4114米的阿勒山顶。成都理工大学刘兴诗从地质学的角度分析认为“大船”照片上的岩层结构只能显示为特殊地质构造。树木历经千年也不会成为化石,不能用找到的木头当做诺亚方舟存在的证据。同样,2010年探险队发现的“木结构建筑”也可能只是房屋遗迹。

方舟容量的争议

诺亚方舟能否装下所有“种子动物”和150天的食物都是存疑的地方。在宗教领域,古罗马天主教思想家奥古斯丁认为诺亚方舟真实存在,对带不完的动物的问题,他回答雅威可以重新创造这些动物,同时认为方舟上中下层都是长三百肘宽五十肘,无论多少东西可以装下。在动植物领域,科学家经过数据分析与换算诺亚方舟三层总共可以容纳3.6万只羊,认为在动物安分的情况下,储存与活动空间是足够的。

文本研究的争议

圣经》的研究者认为《旧约·创世记》文献来源有两种,由这两种叙述构成并留下了明显重复和矛盾的地方。一种叙述是“祭司文献”,重点在传教、阐述契约,体现明确宗教进化观念,这里的大洪水是雅威用来给人类立约的机会,彩虹是印记;另一种更古老的是“耶和华文献”,描绘人物故事生动形象,体现最早历史时期的宗教制度和简洁语言。可以从语言和取材上辨认两种文本。

语言方面,耶和华文献称“神”为“耶和华”,祭司文献是”埃洛希姆”。取材方面,如进入方舟动物的数量有矛盾。耶和华文献中是洁净七对,不洁一对;祭司文献是不作区分,是每种一公一母。这是因为祭司文献认为洁净区分是从上帝启示摩西才开始的,耶和华文献则认为这是人一开始就知道的。另一个分歧点在洪水持续的时间。雅威文献认为大雨持续了40天日夜,此后诺亚在方舟停留了3周,所以大洪水持续61天。祭司文献叙述洪水持续12月10天。洪水发生的原因方面,耶和华文献认为是下雨,祭司文献认为有地下水涌出来也有天上下雨。耶和华文献记载了诺亚逃生后建立祭坛献上牺牲感激神。祭司文献出于律法立场,认为非神职人员献祭不正当,没有提及。从整体上看,耶和华文献更接近巴比伦神话,例如它们都更关注数字7,都有“七天警示期”“七对动物”等。但是在特殊之处,祭司文献更接近,两者都给出精确的造船方案、形制等。

相关影响

洪水方舟神话早已成为象征性阐释主体及其客体的最富想象力的典范,在西方文学领域往往象征着毁灭与新生、宽恕与“避难所”的意象,在宗教、文学、历史考古、民间信仰、大众流行文化、政治、生态等领域都具有深远的内涵影响。

宗教领域

在神话故事诺亚方舟中,洪水代表雅威对人类文明的一次毁灭,而方舟代表了人类文明的新开始。洪水后立约标志文化开端。洪水是惩罚也是拯救,除旧新生。反映人类对世界初始与终结的思考,说明善恶是一对永恒的矛盾,善与恶的斗争就构成了人类的历史。上帝因为“恶”灭世,因为的“善”给予“希望”方舟,大洪水没有达到彻底除恶的目的。从奢望一劳永逸地消灭恶到逐步认识到这是不可能的,从而承认了人类不完美,并与人类达成协议。这样就构成了《圣经》所宣传的无止境的扬善惩恶的斗争。

“方舟”一词和基督的诞生有关,和所罗门圣殿有关系。“方舟”和“约柜”,在《七十子希腊文本圣经》《通俗拉丁译本》《钦定一本》中都用了同一个单词。诺亚依靠“方舟”带着生命漂泊在洪水中、方舟停靠在最高点与摩西被藏在“柜子”里逃过一劫、“柜子”带到最高点在情节上相互对应。洪水本身可以依据神报复的角度看作恶魔,也可以在诺亚的角度当作拯救意象。从恶魔的意象看,洪水毁灭世界的过程也是取消创世的过程,让世界重回混沌,与创世的顺序恰好一致。而《彼得前书》的诺亚水灾在《新约》就可以认为是一种神圣洗礼,启示获救的人可以生活在生命之水中。都灵的马克西穆认为下雨四十天代表了大斋期和洗礼。

从宗教意义的角度看,方舟代表了上帝的惩罚宽恕、挑选立约。在《论首要理论》中,讨论了在洪水故事里雅威的公义与良善。奥利金认为当时上帝是不良善的神,因为他消除恶不是准确对照具体一个人,而是消除全体包括无辜的婴儿。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认为旧约记载都是真实的历史,并解释了方舟放置动物和浮动的问题。奥古斯丁认为方舟象征羁旅中的上帝之城,也就是教会,是人和神间拯救的中保。方舟的长宽高象征人体,人从头顶到脚底是从左到右的6倍,也是后背到肚子厚度的10倍。这和《圣经》中方舟长三百肘,宽五十肘,高三十肘相对应。边上的门是耶稣被钉时肋下的矛刺伤口。在宗教中这是必经之门,伤口流出洗涤信仰者的圣事。方木象征圣徒生命坚强,无论变化一直稳固。哲罗姆的《马可福音短讲集》认为方舟的尺寸有神秘含义,数字五十是忏悔,因为大卫的第五十篇诗篇是悔罪祷告。三百是钉十字架。这里是表达借着数字五十忏悔,然后去十字架面前。

方舟的其他细节也都是教会之事的象征。方舟建造的上中下三层可以理解为教会由万国人组成,中层象征是否行割礼的两类人,也是犹太人和希腊人。最高层是洪水后万国的人都来自诺亚的三个儿子。这三层也可以理解为三德:信,望,爱。进一步理解为福音书说的三层收获“有三十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一百倍的。”最下层是贞洁的妻子,上层寡妇,再上面是处女。这些解释和唯一的大公信仰契合。方舟中放置的动物更多地象征了不同的民族,是教会的圣事。加拿大文学理论家弗莱则认为诺亚方舟停在山顶是停在世界最高点,是新世界的种子,装载全部未来人类和动物的生命,完成人类存在的第一次大轮回。弗莱还在《伟大的代码》中讨论了大水退去后上帝给的谕示。首先,谕示不对人类食物加限制这是基督教否定不受约束;其次,是人对自然的态度,人在主宰地位对动物进行剥夺,人要意识到不能靠统治与剥夺他人与自然才能复原意象,出现新自然秩序面貌。精神分析家罗海姆在《梦幻之门》中认为洪水神话来自有关的梦,让人在熟睡中不尿床。

文学领域

从西方文学、文化的角度看,方舟代表了希望、战胜自然。在小说中,方舟可以作为解构历史叙述虚构性的工具。许多作家会借用“诺亚方舟”的原型母题和典故完成创作。如苏联作家普拉东诺夫创作的剧本《诺亚方舟》用诺亚方舟、大洪水、被救的生灵、拯救等关键词串联故事框架。这里的诺亚方舟代表生命、希望,是避难所的代名词。英国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家朱利安·巴恩斯利用戏仿、拼贴、引用等技法重新建立西方人方舟神话的意象来揭示历史叙述的主观性与虚构性,人类面临着的生存境遇。

在《圣经》中方舟是雅威耶和华命令诺亚制造的、用来帮助诺亚一家人和动物们逃避上帝的灭世洪水。诺亚的后代和其他动物依靠它在洪水消退后在地球上重新繁衍,焕发生机,之后“诺亚方舟”就在西方历史文化中象征了“灾难中的救星”“避难所”,这个意象至今在许多文学影视作品中沿用。随着历史的变迁,“诺亚方舟”演变出末世与拯救、毁灭与新生的一套模式,意象中加入新时代的思想。如美国欧内斯特·海明威永别了,武器》、马克·吐温《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以及约翰·斯坦贝克愤怒的葡萄》三部作品都汲取诺亚方舟文化宗教中毁灭与新生的创世纪主题。通过各自的艺术加工手法赋予了“诺亚方舟”新时代含义,因此方舟的基本框架没有改变但蕴藉着现代人的烦恼和忧虑,用神话“诺亚方舟”这一模型来重建世界,表达了人类不懈努力剖析世界、和谐生活愿望。

历史考古

史料记载许多考古学家和探险者都依据《圣经》的内容找寻过方舟,并声称找到了残骸。公元前3世纪,人们发现船骸,而且形状和《新约》描绘相同。公元13世纪,马可·波罗曾在阿勒山考察并在日记中记录诺亚方舟停泊情况。二战时期许多空中飞行员在从北非到莫斯科执行任务时在亚拉拉特山看到诺亚方舟残骸。20世纪70年代,美英等国报道有关研究材料,认为诺亚方舟船骸在海拔4114米的阿勒山顶,并公布空中陆上拍摄的照片。该船骸距今5000年和诺亚造船时间(约公元前2500年)接近。2003年,有卫星照片显示亚拉腊山顶露出一段木质结构。2010年,一个由中国香港和土耳其人员组成的探险队在北京宣称在土耳其东北部阿勒山上,海拔3962米处发现“诺亚方舟”遗骸。使用碳14法测定“木结构”建筑物,其年龄为距今4800年左右。土耳其政府表示,将以此申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保护项目。2011年美国科学家宣布在土耳其东部亚拉拉特山靠近顶峰5060米冰层下面发现了两块诺亚方舟的残骸。

民间信仰

从民间信仰看,诺亚方舟深刻地表现了人民对神的信仰、树立雅威的神威、尊崇上帝为中心的伦理道德观念。从洪水的起因、义人诺亚的获救、诺亚方舟的制造以及洪水的消退等,都明确表达了只有至高无上的神才能使人类得以“救赎”,人类要为自身的罪过付出惨痛的代价,只有神才能告示内容。直到现在,西方的很多民族仍把上帝奉为一切的渊源。也有很多人相信诺亚方舟的存在,并成为诺亚方舟的探险者。还有许多国家的人民建造“诺亚方舟”,2010年俄罗斯建造“诺亚方舟”飞碟航空器。2012年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在2009年荷兰男子约翰・惠博斯曾梦见《圣经》中类似的大洪水淹没家乡,坚信这是雅威对他的启示,于是打造一艘现代版的“诺亚方舟”。《每日邮报》还曾报道美国基督教组织以《圣经》为原型建造了一只对公众开放的“诺亚方舟”。2017年《海峡网》报道日本有店家建设现代版“诺亚方舟”海啸救生艇用于救援老人与幼童。

大众流行文化领域

诺亚方舟在剧目、影视、音乐等大众流行文化领域也是一种文化符号。中世纪“神迹剧”以宗教为题材上演过诺亚方舟,当时的观众在街上观看木匠行会用玩具船扮演方舟演绎故事。现当代诺亚的故事制作成卡通片、喜剧题材,如演员比尔·科斯比就表演过诺亚与雅威对话的单口相声。还有一些电影、音乐也取材诺亚方舟的故事,如电影《诺亚方舟漂流记2》《2012》,五月天的《诺亚方舟》等,中国香港歌手张国荣同名歌曲《挪亚方舟》“从没有中生有挪亚有方舟,长长帆上有金光金光照遍日后。”用诺亚方舟比喻音乐对世界的救赎意义。2019年美国舞台布景设计大师重新解读诺亚方舟故事,“汪洋大海上的中央有一只小小的船,一切都在从流飘荡。”以有关诺亚方舟的画作为灵感布景珠宝展。日本动漫《名侦探柯南》剧场版《贝克街的亡灵》借鉴诺亚方舟的故事设计自称“诺亚方舟”的人工智能控制游戏令日本社会重生的剧情。一些官方媒体也常在报道中引用“诺亚方舟”的“救星”“希望”等内涵来强调事物的重要性,如《大山深处的“诺亚方舟”》这篇报道中,“诺亚方舟”被用来强调救援人员对群众的重要性。

政治领域

政治上也有引申意义,西方文学里“诺亚方舟”通常象征避难所和同舟共济。赫鲁晓夫曾把当代地球比作宇宙里的“诺亚方舟” ,“方舟”如果因为核战倾覆,无人可以幸免,用来强调核大国和平共处,防止核战发生。中国海军在编大型海上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命名为“和平方舟”,表示和平方舟是生命之舟、友谊之舟。

生态领域

受诺亚方舟故事影响,人们将地球看作承载生命的诺亚方舟,并建立生态保护项目。如阿拉善SEE“诺亚方舟”项目保护中国西南山地原始森林和生物多样性,探索和推进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友善依存的生态关系。中国香港建造了放置濒危动物雕像的“诺亚方舟”主题公园。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在中国植物“诺亚方舟”保存了8.5万份种子。法国建造智能型生态人工岛“诺亚方舟,防止100年后地球因为全球变暖被海水所淹没。

相关评价

罗马帝国末期天主教思想家奥古斯丁认为:“如果我们在远为古老的时代找,在大洪水之前就有我们的族长诺亚,我也完全可以称他为先知;如果算上他所造的拯救自己家人的方舟,那就是对我们的时代的预言”,“对于方舟和大洪水,完全否定比喻意义,只接受历史真实的人,和完全否定历史事实,只承认象征意义的人,都是不对的。”

昆士兰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彼得·哈里森认为:“在教父们看来,方舟主要是教会的象征,方舟中的那些人注定会得救,而不在里面的人则注定会灭亡。洪水代表泛滥的激情,带来死亡和毁灭,或者代表洗礼的洁净之水。”,“方舟的三层有时代表地球、天空和深渊,有时代表教会发展的三个阶段,有时代表信、望、爱,有时代表挪亚的三个儿子。”

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刘意青教授认为诺亚方舟具有喜剧性,“挪亚按照上帝意图用木料和松香建造了方舟,他肩负着拯救全人类和宇宙生灵的高尚任务。但是,他建造木船来抵挡宇宙灾难的形象既有他的尊严又有十分不协调的可笑之处。他让我们联想小松鼠或小蚂蚁如何用他们可怜的伎俩来逃脱覆灭性灾难。”

重庆大学李华、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文胜伟认为:“诺亚靠神的启示,借方舟逃避了神降给人们的灾难”,“诺亚给人类繁衍留下了种子,但也给人类向雅威忏悔提供了先例”,“作为西方文明源头之一的犹太——基督教神学,就把上帝作为时间和万物的创造者,是上帝拯救了诺亚,从而演绎了西方文明”,“在诺亚方舟故事中,虽然看不到诺亚为人类而斗争的痕迹,却可以看到造方舟的周密计划,感受到他抓住机遇,持之以恒造大船的主体精神,领悟到他利用外部条件应付危机,以退为进的应变思想。”

相关作品

绘画

文学

影视

音乐

参考资料

豆瓣.豆瓣电影.2023-11-19

诺亚方舟:创世之旅 Noah (2014).豆瓣电影.2023-11-19

洪水.犹太百科全书.2023-11-28

诺亚方舟.犹太百科全书.2023-11-28

俄罗斯开建“诺亚方舟” -诺亚|方舟-国内国际.中国江西网.2023-11-19

荷兰男子造现实版“诺亚方舟” 将现身伦敦奥运-诺亚方舟-北方网-新闻中心.北方网.2023-11-21

日本便利店首次配备“诺亚方舟” 诺亚方舟是什么样的?_国际新闻_海峡网.海峡网.2023-11-21

《诺亚方舟漂流记2》来袭 史前动物联“萌”开启新冒险.华西新闻.2023-11-20

挪亚方舟.qq音乐.2023-11-22

走进诺亚方舟,体验一场璀璨奇幻的漂流.今日头条.2023-11-21

名侦探柯南剧场版 贝克街的亡灵 日语版.腾讯视频.2023-11-22

大山深处的“诺亚方舟”.今日头条.2023-11-19

和平方舟 友谊之舟.今日头条.2023-11-22

走进香港主题公园诺亚方舟.今日头条.2023-11-21

8.5万份种子搭上植物诺亚方舟.今日头条.2023-11-21

盘点各国“诺亚方舟”:日版小巧实用 法版浪漫.中国新闻网.2023-11-22

2012 的海报.豆瓣电影.2023-11-19

诺亚方舟:创世之旅.豆瓣电影.2023-11-19

诺亚方舟漂流记2 Ooops! The Adventure Continues (2020).豆瓣电影.2023-11-21

诺亚方舟漂流记2.豆瓣电影.2023-11-20

诺亚方舟.qq音乐.2023-11-22

诺亚方舟.qq音乐.2023-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