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汉代错银铜牛灯

汉代错银铜牛灯

汉代错银铜牛灯,是中国东汉时期的青铜器文物,于1980年出土于江苏扬州江县甘泉2号东汉墓,现收藏于南京博物院。

汉代错银铜牛灯通高46.2厘米,身长36.4厘米。采用分模制范工艺,由灯座、灯盘、灯罩、灯盖和烟管五部分构成,每一部分都可拆卸组装。整体纹饰采用错金银工艺,合理使用铜、银两种不同的材质对灯身进行剔刻、镶嵌、打磨,使得牛灯整体纹饰精美、饱满富丽。牛灯采用了环保设计,能够使燃烧时产生的烟灰与牛腹中的水相溶,保持室内空气清洁;同时能促进牛灯体内气流的循环,减少浪费资源。

汉代错银铜牛灯为南京博物院镇馆之宝,展现出汉时精湛的青铜制作工艺,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其结构也科学合理,具有极高的实用与环保价值,集科学性、实用性、艺术性于一身,而且其环保设计可以清洁空气和减少资源浪费。江苏理工学院的学者刘治国评价:“汉代的错银铜牛灯是汉代灯具中适用于艺术完美结合的上乘作品之一,是汉代环保灯具的代表之作。”

出土发掘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甘泉镇西北有甘泉山,其周围分布有许多两汉墓群,甘泉山东北因有两座高出地面的封土,被称为“双山”。1975年,南京博物院配合当地取土工程,对“双山”西部的一号墓进行了清理。五年之后的1980年,南京博物院对二号汉墓经过二十天的清理发掘,考古学者通过研究对比判定二号墓为东汉初期广陵思王刘荆刘秀第九子)的墓葬,而一号墓为刘荆王后的墓葬,同时在二号墓的清理中发现了汉代错银铜牛灯。墓室由小型长方砖和楔形砖砌筑而成,该墓东西两棺室的木造棺腐朽无存,墓中原有的文物因多次被盗而所剩无几,残存于棺室的南北两端、前室东南角、甬道两侧及后回廊西北角,其中错银颐和园铜牛灯因自身非有机化合物属性和位置偏僻而得以保存。

文物概况

形制

汉代错银铜牛灯通高46.2厘米,身长36.4厘米。学者陈秋君认为汉时人们有跪坐的习俗,该坐姿会使人的水平视线较低,所以汉代错银铜牛灯的高度仅有46.2厘米,这样能够使灯光与人的视线保持在同一水平线。汉代错银铜牛灯的整体制作材质为青铜,由灯座、灯盘、灯罩、灯盖和烟管五部分组装而成。灯座为中空的黄牛容器;灯盘为带把柄的圈足圆盘,其周壁分内外两层,两层之间形成宽不到1厘米、深不到2厘米的凹槽;两片屏板插于凹槽之中形成灯罩,灯盖扣和在灯罩之上,烟管连接灯盖与灯座。

外观

汉代错银颐和园铜牛灯主体的铜牛双耳竖起,嘴巴微张,角翘首低,挺胸提臀,尾巴呈螺旋式上翘,整体呈“S”形。并且其通体光滑,整体纹饰以流云纹、三角纹、螺旋纹图案为地,饰以龙、凤、虎、鹿等图案;制作时又巧用铜银两种材质的不同色泽,形成颜色上的完美搭配,从而使得牛灯上的纹饰更为饱满富丽,不仅展示出汉代错银铜牛灯的纹饰美,也展现出其本身的材质美。

制作工艺

分模制范工艺

汉代错银铜牛灯的每一个结构都可以随时随地的拆卸组装,学者于亮认为汉代错银铜牛灯应是先分别铸造出灯座、烟管等结构,然后加以连接,并且该灯的牛体左右对称,说明其采用了分模制范的铸造工艺。第一,该灯的每一个构件都可拆卸组装,不仅便于携带,也便于日常的清洗维护。第二,该灯的灯罩设计科学合理,可以通过环钮调节屏板的开合程度与方向,从而起到挡风和调节光亮与光照方向的作用,同时灯罩上的镂空图案不仅能够透光,也能够散热。

错金银工艺

汉代错银铜牛灯采用错金银工艺中的镶嵌法,主要分为五个步骤,首先青铜器铸造成型后打磨去除其表面氧化皮层,然后在光滑的青铜器表层绘制镶嵌纹样,根据纹样选择相应工具在错银铜牛灯青铜器的表面进行开槽,再对凹纹进行精细的剔刻修正,然后将金或银丝嵌入凹槽之中,最后进行打磨抛光,使物体表面更加的平整光滑。纹饰主要以平镶嵌和线性结构为主,另饰有流云文、三角纹、螺旋纹等结构。

环保设计

汉代错银铜牛灯的烟管与牛首顶部的子母口向连接,使灯燃烧时产生的烟灰可以顺着管道进入牛腹中,然后与牛腹中的水相溶,从而达到保持室内空气清洁的目的;并且灯盖上的烟道能够促进牛灯体内气流的循环,使牛灯能够燃烧的更加充分,从而减少了资源的浪费。

文物馆藏

汉代错银铜牛灯于现收藏于南京博物院,是南京博物院镇馆之宝之一,国家馆藏一级文物(国宝级文物)。

价值与意义

汉代错银铜牛灯整体造型生动,通体装饰错银纹饰,纹饰精美,极具美感。是实用性与环保性有机结合的精品之作,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对现在的灯具设计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年代争议

东汉说

东汉说起源于南京博物院纪仲庆于1981年在《文物》第11期上发表的《扬州邗江甘泉双山二号墓考古简报》,其中纪仲庆比较模糊地认为错银铜牛灯很有可能属于东汉早期,《中国美术全集·工艺美术编5·青铜器(下)》《中国青铜器全集·秦汉卷》等艺术类相关著作以及南京博物院的官网中都沿用东汉说,他们的依据是二号墓中出土的“山阳邸铜雁足长镫建武八年造比十二”雁足灯、盗墓者遗落于墓外的一方龟钮金印“广陵王玺”,因而考古学者认为两件文物可作证二号墓是东汉初期广陵思王刘荆的墓,而错银铜牛灯也就出自于东汉早期。

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

中央美术学院的金烨欣从考古学地质学的角度认为晚期遗物有可能掉入早期文化层,他通过研究对比认为邗江区错银铜牛灯的整体风格属于在西汉早期延续的战国晚期风格,应不会晚到西汉刘彻亲政之后,甚至更有可能是一件融汇战国晚期楚齐两国风格的的器物。

参考资料

南京博物院.https://www.njmuseum.com/zh/collectionDetails?id=14883.2023-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