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有机化合物

有机化合物

有机化合物一般是指含碳氢键的化合物,因此不包括碳氧化物(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氰化物、硫氰化物、氰酸盐、金属碳化物等物质。但是,部分不包含碳氢键的化合物,如四氯化碳等全卤代烃,可以看作氢原子被卤素取代的产物,仍属于有机化合物。

一些人工合成的化合物,如制冷剂氟利昂、塑料及其助剂、洗涤剂、合成药物等均属于有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是生命过程的物质基础,所有的生物体都离不开有机化合物,生物体内的新陈代谢过程和生物的遗传现象,都涉及有机化合物的转变。在自然界中,人们经常接触到各种类型的化学物质,如生命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脂肪、氨基酸、蛋白质、糖、血红素、叶绿素、酶、激素等,以及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鲜花、香料、染料、棉花、石油与天然气等。

发展简史

据记载,中国古代曾制取到一些较纯的有机物质,如没食子酸(中药名称是“白药煎”,利用盐麸木发酵水解,可以制出没食子酸结晶),16世纪后期,西欧制得了乙醚硝酸乙酯氯乙烷等。18世纪后期,瑞典化学家卡尔·舍勒(Scheler)提取到了纯净的草酸DL-苹果酸酒石酸柠檬酸DL-乳酸、尿酸等,他还通过皂化油脂和动物脂肪制取56-81-5

1806年,瑞典化学家永斯·贝采利乌斯(Berzelius)首次提出“有机”这一历史性名词,他把物质组成元素主要是氢、氧、氮作为有机化合物的特征,认为有机化合物是来自生物有机体的化合物,人工合成是不可能的。故19世纪初,在生物学和有机化学领域中广泛流行起“生命力论”。

1845年,德国的化学家柯尔柏(Kolber)利用木炭、、氯及水为原料合成了醋酸,这是一个从单质出发实现的完全的有机合成。此后,越来越多的有机化合物不断地在实验室中被合成出来。“生命力”学说渐渐被抛弃了,“有机化学”这一名词沿用至今。

命名

俗名法

俗名是根据有机化合物的来源、存在与性质而得到的名称,例如,甲烷又称坑气、沼气,甲醇又称木醇等。天然物质通常具有俗名。

习惯命名法

习惯命名法用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表示数在10以内的简单有机化合物,碳原子数在10以上的用汉字数字表示,如十一、十二、十三等。异构体以“正”“异”“新”等词区分。

系统命名法

系统命名法是有机化合物的正式命名方法。1892年在日内瓦召开了有机化学命名法则大会,1957年,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简称IUPAC)修订了国际命名法。目前采用的命名法是1982年修订的中文系统命名法。根据lUPAC命名法及1982年中国化学学会命名原则,按各类化合物分述如下。

带支链烷烃命名

(1)选主链:选择含有双键的最长的碳链做主链,如果有多条等长的碳链,则选择支链最多的碳链作为主链。

(2)编号:把主链里离支链最近的一端作为起点,用1,2,3等数字为主链的各依次编号,以确定支链的位置。

(3)写名称:把支链的名称写在主链名称的前面,在支链名称的前面用阿拉伯数字注明它在主链上所处的位置,并在数字与名称之间用一短线隔开。如果有相同的支链,可以合并起来用二、三等数字表示,但表示相同支链位置的阿拉伯数字要用逗号隔开;如果几个支链不同,就把简单的写在前面,复杂的写在后面。例如:

官能团化合物命名

将各种官能团分为主体官能团和取代基官能团两大类。主体官能团的次序如下:

-COOH(羧基)\u003e-SO3H(磺基)\u003e-CN(氰基)\u003eCOOR(酯基)\u003e-COX(卤甲酰基)\u003e-CONH2(氨甲基)\u003e-CHO(醛基)\u003e-CO-(羰基)\u003e-OH(羟基)\u003e-NH2(氨基

取代基官能团主要有-NO2(硝基),-R(烃基),-X(F、CI、Br、1)。

(1)选主链:既含主体官能团,又含取代基官能团的化合物,以主体官能团对应的化合物为母体,选最长的碳链为主链。若化合物中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主体官能团,则按所述次序排在前面的官能团为主体官能团,后面的为取代基。选最长碳链为主链。

(2)编号:从靠近官能团(或上述取代基)端开始,按次序规则优先基团列在后面。

(3)写名称:用阿拉伯数字标明双键或三键的位置(只需标明双键或三键编号较小的数字)。用“二”“三”等表示双键或三键的个数。支链的定位应服从所含双键或三键的碳原子的定位。

几何异构体命名

烯烃几何异构体的命名包括顺、反和Z、E两种方法。简单的化合物可以用顺反表示,也可以用Z、E表示。用顺反表示时,相同的原子或基团在双键碳原子同侧的为顺式,反之为反式,反式-己二烯二酸。如果双键碳原子上所连四个基团都不相同时,不能用顺反表示,只能用Z、E表示。按照“次序规则”比较两对基团的优先顺序,两个较优基团在双键同侧的为Z型,反之为E型。必须注意,顺、反和Z、E是两种不同的表示方法,不存在必然的内在联系。有的化合物可以用顺反表示,也可以用Z、E表示,顺式的不一定是Z型,反式的不一定是E型。例如:脂环化合物也存在顺反异构体,两个取代基在环平面的同侧为顺式,反之为反式。

光学异构体的命名

光学异构体的构型有两种表示方法D、L和R、S,D、L标记法以甘油醛为标准,有一定的局限性,有些化合物很难确定它与甘油醛结构的对应关系,因此,更多的是应用R、S标记法,它是根据手性碳原子所连四个不同原子或基团在空间的排列顺序标记的。光学异构体一般用投影式表示,要掌握费歇尔投影式的投影原则及构型的判断方法。

根据投影式判断构型,首先要明确,在投影式中,横线所连基团向前,竖线所连基团向后;再根据“次序规则”排列手性碳原子所连四个基团的优先顺序,在上式中:一NH2\u003e-COOH\u003e-CH2-CH3\u003e-H;将最小基团氢原子作为以为中心的正四面体顶端,其余三个基团为正四面体底部三角形的角顶,从四面体底部向顶端方向看三个基团,从大到小,顺时针为R,逆时针为S。

苯的同系物命名

苯分子中的一个氢原子被烷基取代后,命名时以苯作母体,苯环上的烃基为侧链进行命名。先读侧链,后读苯环。

如果有两个氢原子被两个甲基取代后,可分别用“邻”“间”和“对”来表示。

有机化合物名称的书写先后顺序为:取代基位次、取代基名称、母体官能团位次、母体名称。当母体官能团位次为1时,多数情况下省略;取代基中文名称按“先小后大,同基合并”的书写原则(英文名称按基团首字母的字母顺序先后列出),取代基数目用二、三……表示;取代基位次间用逗号隔开;位次与取代基以及母体官能团位次和母体名称之间用“-”隔开。例如:

复杂的取代基,即支链上有取代基,则从和主链相连的碳原子开始将支链碳依次编号,并将支链的取代基位号、名称及支链名称写在圆括号内。例如:

分类

按碳链分类

按碳链结合方式的不同,有机化合物可以分为三大族,即:

(1)开链族化合物(脂肪族化合物)。开链族化合物分子中间相互结合而成碳链,不成环状。例如:

(2)碳环族化合物。碳环族化合物分子中具有碳原子连接而成的环状结构。碳环族化合物又可以分成以下两类:

①脂环族化合物。这类化合物可以看作是由开链族化合物连接闭合成环而得。它们的性质和脂肪族化合物相似,所以又叫作脂环族化合物。例如:

芳香族化合物。这类化合物具有由碳原子连接而成的特殊环状结构,使它们具有一些特定的性质。例如:

(3)杂环化合物族化合物。这类化合物也具有环状结构,但是这种环是由碳原子和其他原子如氧、硫、氮等共同组成。例如:

按官能团分类

官能团是决定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的原子或原子团。常见官能团有碳碳双键、碳碳三键、羟基羧基、醚键、醛基羰基等。有机化学反应主要发生在官能团上,官能团对有机物的性质起决定作用。像—X、—OH、—CHO、—COOH、—NO2、—SO3H、一NH2、RCO—等这些官能团就决定了有机物中的卤代烃、醇或酚、醛、羧酸硝基化合物或亚硝酸、磺酸类有机物、胺类、酰胺类的化学性质。

结构特点

(1)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原子之间主要通过共价键结合;而无机化合物离子键为主。例如:

其中,碳氢键、碳碳键、碳氧键、氧氢键均为共价键。

(2)无论在简单还是复杂的有机化合物中,都形成4个共价键,即碳原子总是四价。

(3)碳原子之间可以通过单键、双键、三键三种方式相互连接形成链状和环状两种基本结构,即碳架。

(4)同分异构现象普遍。乙醇二甲醚具有相同的组成(分子式为C2H6O),结构分别为:像乙醇和甲醚这样,具有相同的组成(分子式)而结构不同的化合物,互称同分异构体,这种现象称为同分异构现象。在有机化合物中,同分异构现象非常普遍,而无机化合物较简单。

(5)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决定有机化合物的性质。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取决于组成它的原子的性质、数量和彼此的关系,这些因素的改变可以引起性质上的差异,而有机化合物所含原子的种类、数量和彼此的关系体现了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所以,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决定其性质。而无机物由元素在周期表的位置决定其物化性质。

物理性质

颜色

大多数有机化合物在日光下是无色的,有颜色的原因一种是:有机化合物分子中有生色基团存在。常见的含生色基团的化合物有:仅含碳与氢的有多烯烃;含碳、氢、氧的有,酞;含氮的有取代苯胺,取代甲苯胺,取代多环胺,取代,硝基,亚硝基,或氨基酚,偶氮,或重氮化合物,苦味酸化合物,,等。若干含卤的硝基烃也有颜色。

另一种是固体物料的颜色在溶解后可以清楚观察出来,例如,固体物料溶解后如为黄色,且持久不退,表示为硝基、亚硝基、偶氮化合物,醌类,醌亚胺类,邻二酮类,芳族多羟类,某些硫酮化合物类,染料等。如为红、蓝、黄或绿色,则表明含有某些染料或某些有机金属化合物。

此外,有机化合物有颜色,也可能是:①含有杂质因此在蒸馏有色溶液时应注意颜色的改变。②见光或接触空气而变颜色因此须注意样品来源、保存时间和保藏时是否见光或漏气。

气味

参考资料

密度

有机化合物的密度因物质的种类结构而不同,其数值的范围较大,一般有这些规律:(1)密度随分子量增加而增大。(2)分子量接近的物质中,极性分子的密度比非极性分子大。(3)由碳链组成的化合物中,含有支链的密度变小。(4)含有几何异构体的物质,其密度的数值范围大多有所不同。(5)邻、间、对位取代的苯的衍生物,其密度相差小。(6)对称的醚、酮其密度比不对称的醚、酮要大。(7)分子中与上连接的原子,其原子量愈大,或极性基团的数目愈多,则密度也愈大。(8)分子中同一个碳上取代基多的比取代基不在同一个碳上的密度要大。

熔点

同系物:一般随分子量的增加而增加,即分子量大的熔点高。但有例外,如二元羧酸、低级醇、酚不符合上述规律。同分异构体:一般对称程度高的,熔点高;反式,反式-己二烯二酸熔点高于顺式;形成分子间氢键的熔点高于分子内氢键的(形成氢键的能力:-COOH\u003e—OH\u003e—NH2);二元取代苯中,取代基同类时P\u003eO\u003eM,取代基不同类时P\u003eM\u003eO;一般物质:熔点随分子极性的增大而增大;形成氢键能力越强,熔点越高;烷烃与一元羧酸中偶数碳分子的熔点高于相邻奇数碳分子;一般离子型、内盐类物质的熔点较高。

沸点

同系物:一般随分子量的增加而升高,即分子量大的沸点高。同分异构体:一般支链化程度高的沸点低;官能团接近分子中心的沸点低;反式沸点低于顺式;共轭分子的沸点高于非共轭分子;形成分子间氢键的沸点高于分子内氢键。一般物质:沸点变化规律同熔点变化规律。

溶解性

一般原则:“相似相溶”。可溶于水的有机物:①强酸、强碱、有机盐类;②碳原子数小于等于4的醇、醛、酮、酸、胺、;③平均每个官能团含碳原子数小于等于4的多个极性官能团物质。同系物水溶性随分子量的增加而减少;同分异构体水溶性随支链化程度的增加而增大、随分子间氢键能力的增强而增强。

化学性质

取代反应

1.亲电取代

芳环上的氢原子被亲电试剂取代的反应称为芳香亲电取代反应。

2.亲核取代

具有向带正电原子亲近性质的试剂,称为亲核试剂(Nucleophilic agent),常用Nu:或Nu-表示,它们通常是一些阴离子(如OH-、CN-、RO-、NO3-,等)或具有未共用电子对的分子(如:NH3、H2O等)。反应结果是卤族元素带着一对电子以负离子形式离去,而亲核试剂提供一对电子与卤代烷的α-形成新的共价键。这类由亲核试剂进攻而引起的取代反应称为亲核取代

3.自由基取代

有机化学中,自由基取代反应主要指的是烷烃的取代反应。自由基取代包括自由基引发、自由基增长与自由基终止三个过程。

CH3CH2CH3+Br2CH3CHBrCH3(97%)+CH3CH2CH2Br(3%)

H2C=CHCH2CH3+Cl2H2C=CHCHClCH3

加成反应

1.亲电加成

由亲电试剂(路易斯酸)进攻而引起的有机反应,通称亲电反应。烯烃双键受π电子云屏蔽,π电子受核引力较小,容易接受亲电试剂进攻,而发生加成反应。烯烃的加成反应是亲电加成反应。

H2C=CH-CH2CH3+Cl2ClH2CCHClCH2CH3

H2C=CHCH3+HXCH3CHXCH3

2.亲核加成

亲核加成反应(nucleophilic addition)是醛、酮的典型反应。碳氧双键具有极性,羰基碳带部分正电荷,容易受亲核试剂的进攻,发生亲核加成反应。

3.环加成

环加成反应是指在光或热的作用下,两个烯烃共轭多烯烃或其他n体系的分子相互作用,形成一个稳定的环状化合物的反应。

消除反应

卤代烷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的醇溶液作用,可脱去一分子卤化氢而生成烯烃。

CH2CH2CH2-Br+NaOHCH2CH=CH2+NaBr+H2O

这种分子中失去一个简单分子而形成不饱和键的反应称为消除反应(elimination),以E表示。像卤代烷这样发生在相邻原子间的消除反应,叫做1,2-消除反应,也叫做α,β-消除反应,简称β-消除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

有机化学中氧化数升高的反应为氧化,氧化数降低的反应为还原,是指有机分子中碳或其它原子的氧化还原反应。通常有机物分子中加氧去氢的反应为氧化,而加氢去氧的反应为还原。长链烷烃氧化时生成两种羧酸,低级烷烃被氧化时生成相应的羧酸和醛,芳香烃的侧链被氧化时生成苯甲酸;不饱和烃类易发生氧化,且反应条件不同,产物不同。

酯化反应

羧酸与醇或酚在无机化合物有机强酸催化下发生反应生成酯和水,这个过程称为酯化反应。常用的催化剂有浓硫酸、干燥的氯化氢、有机强酸或阳离子交换树脂。在酯化反应中,如果参与反应的羧酸本身就具有足够强的酸性,例如甲酸草酸等,那就可以不另加催化剂。

酯化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当酯化反应达到平衡时,通常只有65%左右的酸和醇生成酯。为了使反应有利于酯的生成,可以从反应物中不断移去产物酯或水,或者使用过量的羧酸或醇。

缩合反应

具有活泼a-氢的醛酮在稀碱催化下,发生分子间的缩合反应,首先生成β-羟基醛酮;提高温度进一步脱水,生成α,β-不饱和醛酮。此反应称为羟醛缩合反应。羟醛缩合反应是有机合成中增长碳链的重要反应,也是合成α,β-不饱和醛酮的重要方法。常用的碱催化剂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钙氢氧化钡等的水溶液,也可以使用醇钠仲胺

水解反应

水解被定义为一种有机物分子RX与水的反应。该反应是水体中的亲核基团(水或OH-)进攻有机物分子RX中的亲电基团(C、P等原子)并取代一个离去基团X。该反应可表达为:

RX+H2OROH+X-+H+

重氮化反应

芳香伯胺硝酸盐在过量强酸及低温条件下生成芳香重氮盐的反应称为重氮化反应。芳香重氮盐在较高温度下易分解,因此重氮化反应要控制温度在0~5℃,以利于获得高产率的重氮盐。若芳环上连有一X、一NO2或—SO3H等吸电子基的芳胺,重氮化温度可提高至40~60℃。

ArNH2+NaNO2+HClArN2Cl+H2O+NaCl

偶联反应

偶联反应是在金属催化下两个化学单位通过新的碳碳键生成一个分子的有机化学反应。钯催化的碳碳键偶联反应是指亲电试剂RX和亲核试剂R'M生成R-R'和MX盐的反应。

RX+R'MR-R'+MX

亲电试剂主要是烷基芳基卤代物(X=F、Cl、Br、I)或酸根。亲核试剂主要是有机金属试剂、烯烃炔烃等。有机金属试剂一般包括格氏试剂(RMgX)、有机硼试剂(硼烷、硼酸、硼酸酯)、有机锌试剂、有机硅试剂和有机锡化合物试剂。

鉴别

红外、紫外、核磁是用来鉴别有机物的三种常见方法:

(1)利用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某些官能团和基团在红外光波长区具有特殊的吸收特征进行检测分析。

(2)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可以推断化合物中的共轭结构和芳环结构及羰基等官能团的存在。

(3)核磁共振又称NMR:通过检测原子核自旋能级间的跃迁反映化合物的结构。

用简便的化学方法鉴别有机化合物,要求所选择的化学反应不仅容易进行、操作简单安全,而且要有明显或特殊的实验现象。如沉淀的生成或溶解、颜色的变化、气体的生成等。

具体方法

1、不饱和键:

(1)溴的四氯化碳溶液,红色褪去。误判:溴被萃取。

(2)高锰酸钾溶液,紫色褪去。

2、含有炔氢的炔烃

(1)硝酸银,生成炔化银白色沉淀。

(2)氯化亚铜的氨溶液,生成炔化亚铜红色沉淀。

3、小环烃:四元脂环烃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腿色。

4、卤代烃:硝酸银的醇溶液,生成卤化银沉淀;不同结构的卤代烃生成沉淀的速度不同,叔卤代烃和烯丙式卤代烃最快,仲卤代烃次之,伯卤代烃需加热才出现沉淀。可以根据沉淀的颜色判断是哪个卤族元素

5、醇:

(1)与反应放出氢气(鉴别6个以下的醇)。

(2)用卢卡斯试剂鉴别伯、仲、叔醇,叔醇立刻变浑浊,仲醇放置后变浑浊,伯醇放置后也无变化。

(3)邻二醇与铜离子反应产生绛蓝色沉淀。

6、酚或烯醇类化合物:

(1)用三氯化铁溶液产生颜色(苯酚产生蓝紫色)。

(2)苯酚与溴水生成三溴苯酚白色沉淀。

7、羰基化合物

(1)鉴别所有的醛酮:2,4-2,4-二硝基苯肼,产生黄色或橙红色沉淀。也可以用碘化甲基镁

(2)区别醛与酮用多伦试剂,醛能生成银镜,而酮不能。

(3)区别芳香醛与脂肪醛或酮与脂肪醛,用斐林试剂,脂肪醛生成砖红色沉淀,而酮和芳香醛不能。

(4)鉴别甲基酮和具有结构的醇,用碘的氢氧化钠,生成黄色的黄碘沉淀。

8、甲酸

氢氧化二氨合银,甲酸能生成银镜,而其他酸不能。

9、胺:区别伯、仲、叔胺有两种方法:

(1)用苯磺酰氯4-甲苯磺酰氯,在NaOH溶液中反应,伯胺生成的产物溶于NaOH;仲胺生成的产物不溶于NaOH溶液;叔胺不发生反应。

(2)用NaNO2+HCl:

脂肪胺:伯胺放出氮气,仲胺生成黄色油状物,叔胺不反应。

芳香胺:伯胺生成重氮盐,仲胺生成黄色油状物,叔胺生成橘黄色(酸性条件)或绿色固体(碱性条件)。

10.糖:

(1)单糖都能与托伦试剂斐林试剂作用,产生银镜或砖红色沉淀。

(2)葡萄糖与果糖:用溴水可区别葡萄糖与果糖,葡萄糖能使溴水褪色,而果糖不能。

(3)麦芽糖蔗糖:用托伦试剂或斐林试剂,麦芽糖可生成银镜或砖红色沉淀,而蔗糖不能。

分离提纯

重结晶及过滤

重结晶(recrystallization)是分离提纯固体有机化合物的一种方法,通常用合适的溶剂进行重结晶。一般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若把固体溶解在热的溶剂中达到饱和,冷却时或加入不良溶剂,由于溶解度下降,溶液变成过饱和溶液而析出结晶。在这一过程中,固体有机物所夹杂的杂质,或在此溶剂中不溶或溶解度很小,可以通过过滤除去;或是在此溶剂中的溶解度很大,留在结晶的母液中,从而达到提纯的目的。

过滤(filterate)是将悬浮液中的固、液两相有效地加以分离的常用方法,借过滤操作可以得到清净的液体或获得作为产品的固体颗粒。过滤操作是利用重力或压差力或离心力作为推动力,使悬浮液通过某种多孔性过滤介质,悬浮液中的固体颗粒被截留,滤液则穿过过滤介质流出。常见的过滤方式有:静态过滤(又称滤饼过滤)、动态过滤(又称终端过滤)、深层过滤、滤膜过滤等。

常压蒸馏的说明以及鉴别方法

常压蒸馏(Simple distillation)可以把挥发性的液体与不挥发物质分开,也可以分离两种或两种以上沸点相差较大(至少30℃以上)的液体有机化合物。有机物的常压蒸馏鉴别方法是一种基于沸点差异来分离和纯化液态有机物的技术。以下是进行常压蒸馏鉴别的一些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

通过这些步骤,可以有效地使用常压蒸馏方法来鉴别和分离有机化合物。

分馏

分馏(Fractional Distillation)是分离提纯液体有机化合物的方法,分离提纯沸点相差较小的混合物。分馏在实验室和工业上广泛应用,工程上常称为精馏。 分馏是基于不同液体有机化合物具有不同沸点的特性。当混合物被加热时,沸点较低的组分先汽化形成蒸气,蒸气在上升过程中遇到温度较低的部分会冷凝成液体。在分馏柱中,这种汽化-冷凝过程会不断重复,使得沸点相近的组分逐步分离,从而达到鉴别不同有机物的目的。

水蒸气蒸馏

水蒸气蒸馏(Steam 蒸馏)经常用来分离含有大量树脂状副产物的混合物,以及从天然产物中分离提取需要的成分。在难溶或不溶于水的有机物中通入水蒸气或与水一起共热,使有机物随水蒸气一起蒸馏出来。常用于在常压下蒸馏易发生分解的高沸点化合物等情况。

减压蒸馏

减压蒸馏(Vacuum Distillation)适用于分离和提纯沸点较高的液体有机化合物。以及那些在常压蒸馏时,在未达到沸点之前就已经发生热分解、氧化或聚合的物质。

萃取和洗涤有机物鉴别方法

萃取(Solvent Extraction)可以从固体或液体混合物中提出所需要的物质,也可以用来洗去混合物中少量杂质。通常前者称为“抽提”或“萃取”,后者称为“洗涤”(Solution Washing)。萃取和洗涤的基本原理都是利用物质在互不相溶(或微溶)的溶剂中的溶解度或分配比的不同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参考资料

红外吸收光谱法.中国教育网.2023-08-29

有机化合物.甘肃大众科普网.2024-09-23

基础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操作细节——常压蒸馏教学实践经验谈.大学化学杂志.2024-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