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管风琴
电子管风琴(英文名:Electone),又称“双排键电子琴”和“立式电子管风琴”,其演奏方式与管风琴相似,是一种发音音量可以自由调节的乐器。
电子管风琴构造特别,主要由三层键盘、脚贝斯键盘构成,能满足演奏者对旋律声部的需要。其外形像脚踏风琴,以FX-20型为例:第一层键盘为独奏键盘,即Solo键盘,演奏者可以在此键盘上根据某种特殊音色或交响乐的独奏声部进行演奏。第二层键盘为右手使用键盘,能够完美的完成音乐独奏部分。第三层键盘为左手使用键盘,对副旋律、伴奏声、和声性功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脚贝斯键盘分为左右脚使用,左脚使用的键盘通常用于音乐的低音部分,右脚使用的键盘操控音量,掌握整首作品的音乐力度。
20世纪30年代,世界上第一台电子管风琴诞生于美国,因其独特的乐器演奏声音和节奏,深受欧洲作曲家和演奏家的喜爱。20世纪60年代初,电子管风琴传入日本,经过声音处理技术加以剪接处理,除了能保留电子管风琴常规的音色外,还能加入大量外来音色,使电子管风琴风靡整个欧洲及日本。直到20世纪80年代,电子管风琴首次亮相中国。各大音乐院校相继开设了双排键电子琴专业,其中以沈阳音乐学院为首的院校,正式将双排键电子琴专业纳入高校普及教育,并于2001年改为“电子管风琴”专业。中国已有100余所高校开展了电子管风琴专业的教育。电子管风琴发展至今,深受人们的喜爱,并被赋予“一个人的交响乐队”称号,在各类乐器的合奏中充分体现了广泛的实用性。
历史与发展
起源
美国
关于电子管风琴的起源,追溯于20世纪30年代,在1930年,美国发明家哈蒙德(Hammond)制作出第一台机电式风琴,通过杠杆系统或新式的电路系统控制多种不同结构和长短的音管,是后期电子管风琴的前身,被称为哈蒙德琴。
发展
1950年,日本的松下公司买下电子管风琴的制作专利。1959年,日本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全晶体电子管风琴,并以electone作为注册商标,英文名字为electronicorgan。日本的科学家们在原有的电子管风琴的基础上,利用声音加工技术,在原始声音的基础上,加以外来合成的音色,例如:人声、大自然声、鸟叫声、流水声、海声、机器轰鸣声等等,深受音乐人士的喜爱。当时的电子管音乐在整个欧洲和日本掀起巨浪狂潮,随之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电子管风琴演奏家。
1990年,沈阳音乐学院率先开办了双排键本科专业,伴随着新世纪的脚步,中国高等师范院校艺术院系中的电子管风琴演奏专业也如雨后春笋,日渐成熟。电子管风琴传入中国多年以来,得到很多专业音乐人士的喜爱,从独奏、合奏到协奏、伴奏等多种演奏方式,再到古典、民族与流行的结合,无疑展现了其“一个人的交响乐队”称号的落实。因其自身音乐的表现力与中国的民族风格不断融合,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中国电子管风琴作品。
电子管风琴的发展不断改革换代,从音源的角度分为4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模拟音源时期,20世纪50-60年代,电子管风琴的音源通常采用晶体管构成的分立元件音源发生器,通过分频电路产生音阶,以管乐音色为主,多以分立元件的模拟电路产生,再加以颜音的修饰,使其电子音乐味浓,而和弦伴奏也相对简单。
第二阶段为FM音源时期,20世纪70-80年代,YAMAHA公司发明了FM(调频)音源技术,电子管风琴采用FM音源技术,解决了模拟音源时期的音色缺点,通过各种不同的声音合成新的音色效果,给人以纯净、明亮的新音色,再加以颤音,使音乐更具有活力。
第三个阶段为PCM音源时期,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PCM技术的发明,创造了更贴近人们真实生活环境中出现的音色,对其原始音色进行二次改造,使之增强了音色和节奏编辑。
第四个阶段为AWM2/VA音源时期,20世纪90年代后期,电子管风琴在AWM2音源和VA音源在音色创造力方面有了飞跃进步,能够创造出现实中不存在的假想乐器,使其提高了音乐的演奏艺术效果。
构造与种类
构造
电子管风琴形制多样,体积相对小巧而灵活,由音源、键盘、音序器、周边控制器等构成;具有音量踏板、滑音踏板,膝控等控制面板。电子管风琴有三层手键盘,一排脚键盘,附加两个控制踏板。
电子管风琴的外形像脚踏风琴,第一层键盘为独奏键盘,即Solo键盘,可以根据旋律、声部进行演奏;第二层键盘通常为右手使用键盘,可以完成音乐的旋律演奏部分;第三层键盘为左手使用键盘,可以完成各种旋律的和声部分。电子管风琴演奏者除了要通过双手和双脚把乐谱上的一切信息转化为实际音响外,还需要在演奏的同时灵活操纵多种控制按钮,如换音色钮、滑音、震音以及节奏的控制钮、第一表情踏板、第二表情踏板等。其中,第二表情踏板由左右脚根据音律高低起伏使用。
种类
现代电子管风琴经过不断发展,其工艺与音响上都有了显著发展,从最早的管风琴、小风琴、电传簧风琴、哈蒙德风琴、发展到如今多种形制的电子管风琴,其在世界品牌有十余个。
RS1000电子管风琴
2007年,“吟飞”品牌推出了电子乐器集大成者-电子管风琴。经过多年技术积累,RS1000电子管风琴登上舞台,得到很多专业人士的认可,完成了多套电子管风琴的曲库以及教材,为中国电子管风琴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S1000电子管风琴其外观典雅、音质完美,所使用的进口FATAR键盘,给演奏者带来极致的演奏体验,是一款精心打造的高端演奏用琴。
EO3000电子管风琴
20世纪80年代初,美得理“MEDELI”电子乐器集团公司主要推出了两款电子管风琴EO2000与EO3000。EO3000是一款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双排键电子乐器产品,采用最新高清采样技术,并拥有双引擎自主研发音源,包括324种旋律音色、11组键盘打击乐等,具备音色变化多样的特点,其音色震撼人心。
ELS-02C电子管风琴
雅马哈电子管风琴以ELS-02C型号为例,在音色菜单中共设有多种不同音色。其中管式大风琴音色10种、剧院管风琴音色10种、爵士管风琴音色9种、复古风琴音色1种、拉杆风琴音色5种、流行管风琴音色6种以及不同音域和混合音色6种等。现如今,雅马哈ELS-02C已经成为电子管风琴最为高级的型号之一,上下键盘都带有水平力度触键能力,脚键盘还带有触后功能,而ELS-02C更提供了第二表情踏板,其VA音源和风琴笛管音色为演奏家们提供了无限的选择能力。
演奏
音域音色
电子管风琴有上百种音色,每种音色都是通过真实乐器采样模拟出来的,其音质接近真实乐器弹奏出来的。它每一排键盘可以叠加不同的音色,通常情况下上键盘可以叠加四种音色,下键盘可以叠加三种音色,脚键盘一般演奏低音贝的音色。它不仅可以模拟不同风格的乐器音色,还可以模拟人声、海声、风声等自然界真实的声音。所以,电子管风琴被称为“一个人的交响乐团”。各种交响乐团、室内乐团、爵士乐团、民族乐团等所有的音乐形式,都可以通过电子管风琴演奏出来,每个演奏者都能通过它表达属于自己的音乐风格。
演奏方法
由于电子管风琴结构复杂,功能强大,被称为“一个人的乐团”,因而操作起来比一般乐器复杂得多。其主要表现在形体运动上,不但运动量大,而且变化多姿。需要演奏者通过多层键盘、双手双脚及整个身体的协调配合。因此,演奏者需要上身保持直立,各个肢体器官协调统一、完美契合、双肩自然松弛,眼睛平视前方,坐于琴中央的琴凳上,双手自然放在琴键上,双手触键时,保持小臂、肘部与琴面呈水平状态。右脚放在第二表情踏板上,可以根据音乐旋律进行调节,即渐强向上,渐弱向下,无需渐强渐弱时,可将右脚调整到舒适的发音区。左脚键盘触键时,由膝关节以下的小腿带动左脚脚尖上下触键,脚尖保持平行于键盘上。演奏者弹奏时,切勿将胳膊、手腕或者手背太高,让手腕与手指保持直立状态,可防止手腕紧张造成指肚按键。
演奏特色
电子管风琴演奏技巧丰富,在独奏时可以随意搭配打击音乐的节拍伴奏,使现代音乐更赋有节奏感。不同的演奏方法,拥有不同的视听效果,每种都给人焕然一新的听觉盛宴。
第一种是连音奏法。针对不同的音色,连音奏法要用指腹的“面”来弹奏,而不能用指点的“点”。这种演奏方法能随着旋律使声部层次分明,使音乐更有起伏感。
第二种是保持音奏法。保持音奏法是由连音奏法延伸而来的,使整个音乐的旋律更具有流畅性。
第三种是强音奏法。电子管风琴的音量可以通过右脚脚踏板来控制音量,在符头上标明“\u003e”记号强音是一个乐段、乐句或者一个音乐主题中需要强调的音,它与保持音的区别在于加重头音,使音乐在强弱旋律控制中更游刃有余。
第四种是断音奏法。断音奏法是强音派演变而来的,触键力度是跟随音乐情绪的变化而变化,乐曲的速度越快,触键点越靠近指尖。而脚键盘的断音奏法也是电子管风琴的演奏特色,在演奏一长段旋律性的断音时,使每段音的颗粒性更加分明。
传承与创新
传承
电子管风琴由管风琴演变而来,从公元前250年的水压式管风琴、中世纪的风箱式管风琴、20世纪的电动鼓风管风琴、1934年的哈蒙德管风琴,再到1959年日本雅马哈公司研发出的电子管风琴,实现了制造由机械化逐渐转变为电子化。而现代的电子管风琴可以通过采集的各种声音,通过演奏者对键盘的控制,可以把各种音色的声音都弹奏出来,而弹奏出来的声音几乎涵盖了所有不同类型的音乐风格,使现场演出的音乐效果非常具有感染力。从20世纪80年代,电子管风琴传入中国,仅仅用了短短三十年,迅速在国内得到音乐学者的喜爱。时至今日,中国已上百余所高校开设电子管风琴专业,上千所民办院校开展了电子管风琴的普及教育。
创新
电子管风琴除了将管风琴的演奏形式传承下来以外,它的创新也得到了有效的突破。与其他传统乐器不同的是,电子管风琴起初并没有自己的作品,它并不像钢琴、弦乐等传统乐器拥有大量的乐谱资源,反而它需要学习者重新创作出新的乐谱。在演奏的前期准备工作中,由于每一位演奏者的经验不同、对乐谱的理解能力和对各个音色处理的方式也各有不同,演奏者需要在原有的乐谱基础上进行二次改编和创作,最终呈现的效果必然也是独一无二的,让人充满期待。
起初中国的电子管风琴教育是以日本进口的乐谱来授业,反观现在的中国,各大音乐院校的电子管风琴专业以人才培养为目标,积极增设各类周边课程以完善专业的知识结构。近年来,中国的电子管风琴编创人才已经逐渐增多,属于中国人自己的乐谱资源也会随着时间而逐渐壮大。由于文化产业链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音乐的追求也日益提高,许多歌舞剧、音乐剧以及各类音乐会,常常会由于场地、人员和经费的限制而无法使用交响乐团,这时电子管风琴的优越性就显得尤为突出。
2001年,国际电子管风琴演奏家、教育家、上海音乐学院的教授朱磊先生凭借一台电子管风琴,担任了歌剧《党的女儿》的全场音乐伴奏,这种让人耳目一新的演出方式大获好评。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的电子管风琴人才已经越来越多的参与到各类乐团、剧团的编制中,在各类演出现场,观众都能见到电子管风琴的身影,这种能达到交响乐团的表演模式已经深入人心。单从这方面来说,中国的电子管风琴事业从教学到就业,已经走出了一条全新的属于自己的道路。
名家名曲
名家
随着电子管风琴风靡全球,同时随之涌现了具有国际水准的电子音乐作曲家、电子管风琴演奏家。例如:巴洛克时期、浪漫主义时期的代表作家迪特里克·布克斯特胡德、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弗朗茨·李斯特、莱昂·波尔曼;日本的松下真一、道志郎、菊地雅春、斋藤英美、后藤将也;中国玖月奇迹组合的王小玮、任雪菲、庞渤、关峡等著名演奏艺术家。
迪特里克·布克斯特胡德
迪特里克·布克斯特胡德(1637-1707),男,是巴洛克时期德国-丹麦裔著名作曲家及风琴手。1668年,布克斯特胡德受聘为吕贝克玛丽教堂的管风琴师。1637年,他创办了“晚间音乐崇拜”,他的电子管风琴音乐作品也在音乐史上流传至今。代表作品有《前奏曲》和《托卡塔曲》。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1750),男,出生于神圣罗马(今德国中部图林根州)小城艾森纳赫的一个音乐世家,自幼学习音乐,父母亡故后又到奥尔德鲁夫和吕讷堡修习学业。代表作品有《勃兰登堡协奏曲》《马太受难曲》《B小调弥撒》《勃兰登堡协奏曲》《马太受难曲》《b小调弥撒曲》等。
王小玮
王小玮(1983),女,出生于辽宁大连,中国内地女歌手,是器乐演唱组合玖月奇迹成员。毕业于沈阳音乐学院,是中国第一批
双排键专业人才。王小玮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上创造了一个全新的表演模式,被称为“琴键上的舞蹈家”,对电子管风琴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推动作用。代表作品有《青春舞曲》《玖月奇迹》《中国美》《中国范儿》等。
任雪菲
任雪菲女士是中国当代最杰出的青年电子管风琴演奏家、教育家。她自幼学习音乐,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师从电子管风琴演家朱磊教授,并以专业成绩第一名取得电子管风琴学士及硕士学位,并逐渐在国际电子管风琴界崭露头角。2006年,任雪菲凭借其超高的演奏技巧、高难度的曲目和出色的音乐表现力,获得电子管风琴国际赛事开办以来第一位中国演奏者。代表作品有《我的中国心》《罗密欧与朱丽叶序曲》《荣耀》等。
名曲
电子管风琴曲目繁多,风格多样,具有鲜明的个人演奏特色。有巴洛克时期最为著名的《C大调前奏曲、赋格与恰空舞曲》《D大调前奏曲与赋格》《C大调小前奏曲与赋格》《a小调小前奏曲与赋格》《a小调前奏曲与赋格》《G大调第六管风琴三重奏鸣曲》;有浪漫主义时期为管风琴文献做出极大贡献的《B-A-C-H主题前奏曲与赋格》《哥特组曲》;有中国演奏家编曲的《我的中国心》《罗密欧与朱丽叶序曲》《荣耀》;有柔美与激情并存的《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等众多曲目。
参考资料
传承、创新与超越——中国电子管风琴的前世今生.搜狐网.2023-09-26
传承 创新 超越——记中国青年管风琴演奏家任雪菲 - 中国娱乐网.中国娱乐网.2023-09-27
Dieterich Buxtehude.qq音乐.2023-10-09
Johann Sebastian Bach.qq音乐.2023-10-09
玖月奇迹.qq音乐.2023-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