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鼠
睡鼠(食虫类:Glis glis)是睡鼠总科睡鼠属下的唯一物种。别名为贪食睡鼠或肥睡鼠。它们主要栖息于欧洲中部、东部和南部、高加索地区、土耳其近东、巴尔干山脉地区和一些地中海岛屿。睡鼠是一种夜间活动的啮齿动物,以食草为主,但也消耗少量节肢动物门,且饮食习性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冬眠时依靠夏季积累的体脂储存生活。
睡鼠是一种树栖动物,除海拔800米以上的地区外,主要栖息在林地和灌木丛中。它是睡鼠科最大的物种,总体形态外观与松鼠类似。其体长通常为130-190mm,体重70-180g左右。与其他睡鼠种类的区别在于:阴茎龟头外侧垫棘缺失、蝶额和镫骨孔缺失、翼外突和翼窝缩短、下颌角突无穿孔。
截至2016年,睡鼠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等级为无危(LC)。该物种是一种理想的实验动物模型,也是检测野生动物繁殖相关氧化损伤的候选物种。睡鼠是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的狩猎物种,是维持生计和贸易的肉、脂肪和皮的来源。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睡鼠有时也会剥去树木的树皮,导致森林植被腐烂朽坏。
命名
睡鼠中名别名肥睡鼠或贪食睡鼠。通称和专称glis(属格gliris)的意思是睡鼠。Glis(或glir、gliris或glirus)在公元前三世纪至二世纪被许多早期作者引用,从古罗马喜剧家普劳图斯(T.M.Plautus)开始,它要么源自梵语girich,要么源自动词gliscere,意思是生长。
形态特征
体型体色
北部和东部的睡鼠个体平均较小,睡鼠是睡鼠科最大的睡鼠物种,总体形态外观与松鼠类似。睡鼠体长通常为130-190mm,体重70-180g左右。幼体背毛呈灰色,成体呈灰棕色。睡鼠的性别不容易区分,雌性比雄性体型略小。另外,睡鼠与其他睡鼠科动物的区别在于:阴茎龟头外侧垫棘缺失、蝶额和镫骨孔缺失、翼外突和翼窝缩短、下颌冠状突被隐藏,下颌角突没有穿孔。
头部
睡鼠耳朵相对较短,呈圆形。眼睛大而黑,周围有一个狭窄的暗色环。还有大而圆且非常灵活的耳朵。头型:颅骨相当深而宽,颧骨弓广泛扩张。眶间区中等宽,不明显隆起。颅脑呈方形,光滑。
腹足部
背部有短而浓密的灰色毛,夏季呈淡黄色,腹部呈雪白至浅灰色。腿的下体和内侧面是白色到淡黄色,分界线明显。雌性睡鼠有4-6对乳头。腿短,足比其他欧洲睡鼠更健壮。前足和后足分别有4趾和5趾,足裸露。
尾部
睡鼠尾巴颜色与背部一致,但颜色更深。其尾长,可达168mm,上面具蓬松的浓密的毛。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睡鼠主要分布于欧洲中部、东部和南部、高加索地区、土耳其近东和巴尔干山脉地区,以及摩尔多瓦、乌克兰和俄罗斯的森林草原地带。俄罗斯的范围主要有两个部分,西部和东部,还有其他分散的隔离区。同时在一些地中海岛屿也有种群的分布,例如撒丁岛、科西嘉、西西里岛和克里特岛。
栖息环境
睡鼠与其他睡鼠种类相似,是一种树栖哺乳动物,它们将树洞作为巢穴,既可以日常休息,也可以养育后代。除海拔800米以上的地区外,主要栖息在林地和灌木丛中。经常在树冠上、岩石区的灌木丛中活动,也会出现在花园和果园中,偶尔随一些携带物被人类带入住宅等地。在地中海气候生活的睡鼠,常年都在常绿林地和高大的植被中,又或者是在落叶灌木、果园和公园。在中欧,睡鼠经常出现在城镇的郊区,比如布拉格。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睡鼠的饮食以食草为主,但也可能消耗少量节肢动物门,且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它们在活动初期主要以肉质果实、嫩叶和芽为食,而在活动末期则以脂肪类果实为主。怀孕后期、哺乳期和断奶期吃成熟且富含脂肪的种子,使它们能够为冬眠补充和储备脂肪。除此之外,睡鼠还会以无脊椎动物(蛞蝓、毛虫、蚜虫、多足类动物和甲虫)为补充食物。有些睡鼠在某些种群中会变成肉食性,吃掉洞巢中鸟类的蛋,杀死并吃掉成鸟。
冬眠行为
睡鼠可以通过休眠来适应季节的不良环境。休眠可分为三种形式的冬眠,分别是日常睡眠、冬眠和夏眠。为了区分这三种休眠形式,日常睡眠为持续时间小于1天的休眠期,冬眠为10月至5月冬季超过1天的休眠期,夏眠为6月至9月夏季超过1天的休眠期。因此睡鼠是专性冬眠动物。秋天,睡鼠会进入冬眠状态,并一直呆在那里直到来年春天。冬眠时间为7-8个月。在德国,它从9月中旬冬眠到5月或6月。睡鼠的体重会表现出强烈的季节性变化,并在冬眠前的9月份积累大量脂肪。在冬眠期间,睡鼠在地下0.5-1米的洞穴中度过,蜷缩着睡觉,用它的小尾巴覆盖着。心跳下降到每分钟几次,体温在零度以上几度。 这段时间,睡鼠会停止进食,完全依赖这些以白色脂肪组织形式储存的能量。
占巢行为
睡睡鼠既不建造一个真正的巢穴,也不改造喜鹊或乌鸦的旧巢。但这种动物有一种明显的倾向,即会占据任何一种天然洞穴(甚至是人为预先设置的洞穴)作为永久的居住地,有时还会大量占据。睡鼠的巢穴里居住着性别和年龄都不同的个体,同时还有单身的雌性照顾后代。这些巢穴在白天是睡鼠种群的庇护所。
节律行为
睡鼠是一种夜间活动的啮齿动物,夜间活动的持续时间取决于白天的长短,9月最长(11小时),8月最短(4小时)。在白天,倾向在巢里不活动。
防御行为
睡鼠在白天往往呆在它们的巢穴里。当受到意外危险的威胁时,如遇到人为干扰,它们倾向于在树干的洞里寻找庇护和筑巢,通常不会逃离洞穴,而是退缩到洞穴最远的角落里,并躲在最黑暗的地方。
运动行为
睡鼠是一种敏捷的“攀登者”,足有发达粗糙的爪垫。能够头朝下爬树干,用后脚抓住树枝。在光滑表面上攀爬时,脚底腺区可以分泌黏性物质帮助它们拥有更好的抓地力。作为一种树栖动物,它不愿意下到地面,攀爬的位置固定在离地面3-5米的地方。睡鼠跳跃能力差(最大1米),会游泳。
交流行为
睡鼠视觉信息较弱。在小于1千赫兹到大于35千赫兹的频率范围内,听力灵敏度是相当均匀的,没有最大值或最小值。声音的交流是通过各种吱吱声、鼻塞声和搅拌声进行的。睡鼠的嗅觉交流主要是通过气味的传递,从脚上的气味腺和尾巴基部周围的环腺中留下气味痕迹。通过摩擦肛门区域,从而留下分泌物的痕迹。在21日龄的动物身上已经观察到有气味追踪行为,在性活动期间,腺体量会增加。睡鼠也会在厕所和巢箱上堆积粪做标记。
生长繁殖
冬眠时间长,繁殖频率低等因素导致睡鼠与其他类似大小的啮齿动物相比,它们的预期寿命非常高。已知野生睡鼠寿命长达12年,但平均寿命约为9年。
筑巢
睡鼠的巢穴来源一般是建造或从鸟类那里抢夺,筑巢的材料主要是用空心树,特别是成熟的山毛。在人为巢箱里的巢是简陋的,里面只是填满了新鲜的树叶,或者根本没有筑巢材料。
交配
睡鼠呈社会性松散群体生活。中部和南部种群的密度可达每公顷10-50只,而北部种群的密度仅为每公顷1-5只。睡鼠大多是“一夫多妻制”的雌性是具有领地性的,而非领地性的雄性则会直接争夺接受雌性的机会。雄性在交配期间变得具有攻击性,并表现出各种威胁的姿势。在求偶期间,一只吱吱作响的雄性紧跟着雌性,跳完一圈舞后骑在雌性身上,咬住雌性的肩膀,然后交配。尽管有这种竞争,在交配季节,雄性还是可以在同一个巢箱中找到2-8只的雌性。种群密度大的时候,近亲交配的雌性会共享同一个巢穴,形成相当大的混合幼崽群体(一次多达24只),共同哺育他们的后代。1994年,在意大利北部发现,109个巢为单个巢,19个为公有巢。
繁殖
成年雄性睡鼠在5月/6月从冬眠中出来,成年雌性睡鼠在7月开始活动。交配主要发生在7月,怀孕似乎持续约29-30天,每窝幼崽的数量从4到7只不等,最少2只,最多11只。泌乳持续1.5个月。雌性在其一生中每年保留一次生育幼崽的能力。该物种每年有一次发情周期。但有迹象表明,一年内有可能产下第二窝。
生长发育
睡鼠幼崽在出生时比较虚弱,耳朵和眼睛紧闭。到16天时,皮毛发育良好,21-23天时可以睁眼,到30天时它们可以离开巢穴。在欧洲,睡鼠幼崽出生时的体重为2g。睡鼠幼崽在离开巢穴之前会舔母亲的嘴并摄取唾液。母亲还会用自己的嘴给幼崽咀嚼食物的果肉,并给它们喂食。根据睡眠鼠的大小和皮毛,将睡鼠分为三个年龄段。年龄等级为:(i)幼鼠:两到三个月大的动物,在第一次冬眠之前;(ii)年轻成鼠:9±14个月大的动物,在第一次冬眠后,这个年龄的睡鼠应该不能产生后代;睡鼠在第一次冬眠后性成熟,有些晚产的动物可能在第二次冬眠后才成熟;(iii)成鼠:第二次冬眠后完全长大的动物。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截止到2016年,它们的数量在最北端下降,但在南部,它的数量足够多,在种群密度高的年份被认为是一种有害物种。在中欧,典型的种群密度可能为每公顷0.5只,也有记录的密度为每公顷20-22只。
致危因素
睡鼠的生存受到威胁最主要的原因是人类大面积砍伐落叶林和混交林,使得睡鼠的栖息地减少。在比利时的睡鼠由于栖息地受到生境破碎化、农业集约化影响和气候原因从而使其数量分散,密度小,分布范围少。该物种在意大利受到保护,但有时被非法猎杀。在欧洲东北部,砍伐橡树林是使得睡鼠的生存和繁殖受到威胁。波兰的睡鼠由于种群密度较高,经常被它的天敌茶色猫头鹰(Strix aluco)、乌拉尔猫头鹰(Strix uralensis)、富拉西亚鹰(Bubo Bubo)和貂(Martes)捕食。
保护级别
1997年,波兰启动了一项放归计划。所有欧洲共同体国家都是《伯尔尼公约》的缔约国,该公约将G.glis列入附录三。
截至2016年,睡鼠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等级为无危(LC)。
保护措施
波兰采取的保护措施是寻找合适的生存环境将睡鼠放生,扩大它们的种群数量。在Sieraków景观公园、Trawiasta buzyna保护区的Puszcza Bukowa荒野、Barlinek-Gorzów景观公园中丰富营养的供应,增加啮齿动物的筑巢箱数量,教育当地社区树立保护意识,使得睡鼠保护过程得到更多的支持。
主要价值
科研价值
睡鼠是一种理想的实验动物模型,可以用来研究生殖活动与节能机制之间相互冲突的能量和时间需求,以及评估雄性繁殖成本。睡鼠也是检测野生动物繁殖相关氧化损伤的一个很好的候选物种。这是因为即使是随意喂食(以最低的觅食成本),哺乳期雌性也能达到非常高的能量周转率19(\u003e6倍基础代谢率),并且睡鼠幼崽在哺乳期生长得非常快。
食用价值
睡鼠是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的狩猎物种,是维持生计和贸易的肉、脂肪和皮的来源。
生态价值
睡鼠是主要消费者,食用坚果、水果、苔藓植物和真菌。由于偶尔食用小型无脊椎动物,它们也可被视为次要消费者。反过来,它们又成为猫头鹰和小型食肉动物的猎物。它们也是多种寄生昆虫的宿主。
物种危害
睡鼠有时被会人类视为一种有害物种,在睡鼠大量分布的某些地区,它们偶尔会对一些树种造成损害,例如剥去欧洲落叶松(落叶松,松科)的树皮,偶尔也会剥去挪威云杉(云杉)、苏格兰松和山毛榉树的树皮。它们也可能对果园的水果造成损害,如苹果、梨、桃子、葡萄、榛子、胡桃、无花果和杏仁。它们有时会在人类的住所筑巢,会啃咬木制品或电缆造成损害,并消耗食品储藏室中储藏的食物。20世纪80至90年代前后,在托斯卡纳(意大利中部)某些沿海森林的范围内,睡鼠的数量普遍而持续地增加。特别是睡鼠在这片森林的泛滥,给对伞松的生存和利用有重大的威胁。
参考资料
Glis glis.ITIS.2023-10-12
Glis glis.COL.2023-10-28
Glis glis.IUCN.2023-10-12
Glis glis.Animal Diversity Web.2023-10-12
Glis glis.GBIF.2023-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