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笃会
本笃会(拉丁语:Ordo Sancti Benedicti),亦译为“本尼狄克派”或“黑硕士”(得名于修会僧袍的颜色),是天主教的一个隐修会,由意大利人圣本笃于529年在意大利中部卡西诺山所创立。本笃会遵循中世纪初流行于意大利和高卢的隐修活动,其规章成为西欧和北欧隐修的主要规章。本笃会隐修院的象征是十字架及耕地的犁。在不同地方的旧天主教会、圣公会及路德会均有本笃会。
发展历史
本笃会于9世纪渐渐兴起,并在公元9世纪起发展至西欧、北欧等地,其隐修院也逐渐成为欧洲主要经籍研究与学术中心。9世纪后,许多修院会规松弛。至12世纪中期盛极而衰。910年前后至1098年,在法国先后出现克吕尼修会与熙笃会,主张严守本尼狄克所定会规,亦称“重整本笃会”。15世纪-16世纪时,因会士到殖民地传教,该会的隐修性质逐渐消失。1893年教皇利奥十三世设立办事处,统管各自分立的本笃会各修会。本笃会产生过24位教宗,4600位主教和五千多位圣人。
1909年,本笃会传入中国,但未建立修会组织。1925年,美国本笃会的神父来到中国北京,创建台湾辅仁大学。不久移交给圣言会负责,还在开封市传教。1926年,在四川成都西山建立首座修道院。1928年,在吉林延吉建立延吉修道院和延吉教区。另在重庆、开封、北京等地相继建立修道院。该会在华主要从事传教和教育、慈善事业。1930年代退出中国。
会规
圣本笃所订的会规共七十三章,非常生活化,照顾到祈祷、求知、劳动各方面,并提倡适度的灵修。规定会士发“三愿”:即绝色(不婚娶)、绝财(无私财)、绝意(严格服从)。会士每日必须按时进经堂诵经,咏唱“大日课”,余暇时从事各种劳动。会规要求祈祷不忘工作,视游手好闲为罪恶,后成为天主教修会制度的范本。本笃会传统重视教会音乐,今法国、比利时和意大利等国的本笃会修院仍保持这一传统。会规的核心是建立一种生活方式,通过基督、在基督内、靠着圣神回归到雅威面前,以及在团体生活中通过内在的改变和对地方和人的恒常关系,来达成对基督的永久盟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