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道成
洪道成(1900-1978),号孝攻,出生于南安石井镇岑兜村,是九甲戏的演员和大花“幕表戏”的编导。他9岁开始学习高甲戏,擅长演绎大花角色。
人物经历
洪道成生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五岁时父母双亡,由堂叔收养。九岁时加入本村九甲戏“福和兴班”学习,后转入“福美兴班”继续学习,师从洪维吾专攻大花行。学艺四个月后,他便能演出多出启蒙戏,并随班前往新加坡、马来亚等地演出。满师后,洪道成在“福胜兴”“金成兴”等班社搭班演出。他的大花角色气势不凡,道白清晰刚劲,声腔高亢,深受观众喜爱。他最擅长的剧目是连台本《万花楼》,在剧中分饰宠洪和包拯。民国十四年(1925年),洪道成在星马地区演出,华侨洪经纶出资支持他回国招募一孩儿班,命名为“建成兴”,并聘请洪元章为师傅。四个月后,洪道成带领班社前往新加坡、马来亚开业。在国外,他们首次在剧中设置布景,并聘请长期居住海外的老师傅洪朝允教授《西游记》。洪道成还编排了时装剧《上海案》,并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自编剧本,以应对戏班的困境。他编排的剧目包括《三奇》等幕表戏,以及根据《聊斋》和《东周列国志》等编写的《画皮》和《崔抒弑齐君》等。洪道成的编排作品深受观众欢迎,他被称为“目不识丁的戏文才子”。
洪道成曾为同安县政协委员、中国戏剧协会福建分会会员。1952年,他参加了同安区群众高甲戏剧团,历任团务委员兼艺委会主任,专事口授传统剧目和主持演出工作。他口授的剧目多达223出,包括折子戏,各剧目中的场次、情节、人物、关阖、四念白等,他都能清晰无误地传授给演员。他还记录了数万言的剧种表演资料,但这些记录文字因年代历史变革而遗失。洪道成于1978年病故,享年78岁。
编排作品
洪道成也编出时装剧《上海案》,颇得华侨欢迎。但因当时出国班社甚众,刚组办的“建成兴”成员幼小,技艺一般,竞争力弱,只惨淡经营了三年,便带回国内解散。洪道成另起班演戏。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当时环境一致萧条,戏景甚差。洪道成无入学,目不识丁,为使戏班摆脱困境,自编剧。他一面编排剧情曲折,充满笑料的闹剧,如《三奇》等幕表戏,一面学演魔术,表演吞火吐烟,巧变糖果请客。如遇唱对戏台戏,便改扮破衫丑,演独角戏。以诙谐的语言,风趣的表演招引观众。抗战胜利后,侨乡生机复苏,新老戏班如雨后春笋,外来剧种亦接踵而至,竞争十分激烈,洪道成目不识丁,便请人朗读小说,籍历史素材编演幕表戏,如《杨家将》《大红袍》《小红袍》《昭君出塞》等,大受欢迎。接着他又奇迹般编出多部戏文,如根据《聊斋》编的《画皮》,根据《东周列国志》编的《崔抒弑齐君》等。同仁皆惊叹其才,称其为“目不识丁的戏文才子”。他编的虽属幕表戏文,但他从不许演员乱套曲、白。他根据不同的剧情,为各行当演员口授不同的坐场诗,从不重复,故许多班社争相聘其口授戏文。
资料记载
原载《中国戏曲志福建卷》暂定福7卷第260页。又载《中国戏曲志》丛书第648页。又载《南安县志人物传记》(讨论稿)第一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