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东周列国志

东周列国志

《东周列国志》,又名《东周列国演义》,是中国明清时期形成的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明末著名通俗文学家冯梦龙参照史传,将明中叶余邵鱼编撰的《列国志传》改写为集中叙写春秋战国时期的《新列国志》,全书共一百零八回,七十多万字。清乾隆又经蔡元放的修订、评点并更名为《东周列国志》,自此得到广泛的传播。

《东周列国志》主要书写从西周末期姬静三十九年(公元前789年)到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期间,以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为中心的各个诸侯国之间互相兼并和争霸的历史故事。全书时间横跨五百多年,故事线索纷繁,但叙事主次分明,引人人胜;人物众多,但大都形象生动;语言以浅近流畅的文言文为主。

《东周列国志》是中国古代历史小说中追求“信实”一派的代表作,思想性和艺术水平较为突出。二十世纪以来,《东周列国志》及其中的列国故事,广泛通过连环画、戏曲、电影和电视剧等媒介传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国际上,《东周列国志》不仅很早就传入朝鲜日本亚洲各国,近代以来在西方很多国家也都有藏本和译本。

成书

春秋战国时期纷繁复杂的历史是后世许多文艺作品的重要题材,《东周列国志》就是历代列国题材作品的代表。有关东周列国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史传中,这也成为后世列国故事最主要的素材来源。较早讲述列国故事的是宋元话本,如《乐毅图齐七国春秋后集》《秦并六国平话》《七国春秋平话前集》等。到了明代,随着章回小说的发展,东周列国题材小说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东周列国志》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历经三个阶段最终完成。

余邵鱼《列国志传》

明朝嘉靖、隆庆年间,余邵鱼(字畏斋,福建建宁府建阳县人)根据宋元小说、戏文杂剧和民间传说,第一次把历代流传的列国故事辑撰为长篇小说《列国志传》(一名《春秋列国志传》)。该书于万历年间刊行,共八卷,二百二十六则,约二十八万字。全书不计回数,共二十六节,每节随事立题,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从武王伐纣到秦统一六国即包括西周东周在内的七百多年历史。《列国志传》在前人基础上摒弃了部分与史实严重不符的内容,但有时又加入如“妲己被魅”、“秋胡戏妻”和“卞庄刺虎”等民间传说,使列国故事增加了不少民间趣味和文学色彩。但由于《列国志传》偏重繁杂的史实,描写又较为简略,文字相对粗疏,可读性不强,在当时的影响不是太大。

冯梦龙《新列国志》

冯梦龙(1574-1646),字犹龙,又字耳犹、子犹,号龙子犹、墨憨斋主人等,明末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今苏州市)人,著名通俗文学家。崇祯年间,主张“实录”又有深厚历史学功底的冯梦龙在《列国志传》的基础上,将其改写、扩充为一百零八回共计七十多万字的《新列国志》。冯梦龙的改编,主要是参照《左传》《国语》《史记》等史传材料,对《列国志传》进行删定、增补和细化。他一方面删去了原书中可信度不高的神话传说和一些任意虚构的情节,还舍去了周平王东迁以前的内容,集中扩充和叙写姬静三十九年(公元前789年)至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这五百多年间东周列国不断斗争的历史。另一方面还订正《列国志传》中情节、人名、时间、地点等方面的错讹,使其更符合史实。另外,在做到历史故事的“大要不敢尽违其实”的基础上,《新列国志》保留了一些民间故事,增添了一些丰富故事的情节,对语言也进行了润色加工。

总体而言,冯梦龙的细致考订和精心剪裁不仅增添了《新列国志》记载历史的可信度,也让书中列国故事的线索更为清晰,叙事繁简得宜,人物生动形象。但尽管《新列国志》思想艺术水平相比《列国志传》都有较大的提升,超过同代的很多历史通俗演义,同样因为重视史实过于文学等因素,无法得到像《三国演义》那样广泛的传播度和影响力。

蔡元放《东周列国志》

蔡,字元放,号野云主人、七都梦夫,江宁(今江苏南京)人。清乾隆年间,蔡元放应书坊邀请对冯梦龙的《新列国志》加以修订和评点,刊行了改题为“东周列国志”的评本。蔡元放继承了李贽金圣叹的小说批评模式,对《东周列国志》的评点由序、读法、封建地图考、回批、夹注等部分组成。但相比文学批评,他更为侧重对史实的纠谬和人物的评点,以凸显《东周列国志》的史鉴和劝惩功能。他的改写也主要是在冯梦龙的基础上,进一步订正历史知识,除此之外也改正了书中一些矛盾的情节,增添了细节描写,并对语言文字加以润色。

经过蔡元放的评点和重新定名,特别是对《东周列国志》正史价值的宣扬,这部历经数百年成书的小说终于在出版业进一步发展的清代得到了广泛传播。《东周列国志》也就取代了其前身《列国志传》和《新列国志》,成为列国志系列小说最为读者接受的定本。“东周列国志”这一书名取代了原书名为人们熟知,甚至蔡元放也被很多人认为是这部小说的原作者。

内容

《东周列国志》叙写了西周末年姬静三十九年(公元前789年),到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统一全国五百多年的史事,内容非常丰富复杂。小说中所有的情节、人物都来自《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等史书对春秋战国历史的记载。与此同时,作者借鉴史书的编年体叙事方法,以时间先后顺序把分散的历史故事和人物传记串联起来,呈现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为主的东周列国的发展和斗争,构成一部结构完整,内容庞杂的历史演义。全书一百零八回,前八十三回主要描写春秋时期五霸(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之间的纷争,后二十五回侧重书写战国七雄(秦、魏、韩、赵、楚、燕、齐)的相互兼并。小说前后贯通,详略得当,线索清晰地呈现了春秋战国历史起承转合的发展历程。

章节目录如下

特色

恪守正史

相比于明清通俗历史演义小说中如《三国演义》这样注重虚实结合的一类,《东周列国志》是历史小说创作理论中追求“羽翼信史而不违”一派的代表性作品。这一派的主张是恪守正史,认为历史演义应当成为正史的补充,创作时只能在史料基础上进行不违历史大要的润色和说明。《东周列国志》历经数百年的成书过程就是不断追求实录,依循史实的过程。余邵鱼的《列国志传》尽管仍存在不少民间传说和想象虚构,但已经摒弃了前代列国故事中很多与史实严重不符的内容;冯梦龙的《新列国志》更是在深入钻研春秋战国历史学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正错谬和删除虚构,大大提高了小说历史叙事的真实性。蔡元放评点和改定的《东周列国志》不仅进一步订正了小说的历史知识,更作《读法》强调:“故读《列国志》全要把作正史看,莫作小说一例看了。”突出《东周列国志》的“近实”作为卖点,促进了小说的传播。

生动形象

《东周列国志》对列国故事的演绎虽然严格立足于正史,但同时也吸收了历代话本、戏剧和民间故事的资源,通过基于史实的点染虚构,使书中的历史事件相比简略的史料更为完整生动,历史人物的个性也更为突出。小说的主要作者冯梦龙不仅选取了史料中很多具有趣味性和戏剧性的材料,更能在史实的框架内或史家提供的线索中展开充分的想象虚构,使故事发展既符合历史发展的可能性,又具备引人入胜的传奇性。也就是说,《东周列国志》通过合理且丰富的细节填充,使史书上真实但简略的历史叙述中的人物和事件更为形象立体。《东周列国志》中由此向读者呈现了诸如烽火戏诸侯、退避三舍、二桃杀三士、卧薪尝胆、毛遂自荐、纸上谈兵、完璧归赵、窃符救赵、荆柯刺秦等脍炙人口的经典故事,并塑造了姬宫湦宋襄公晋灵公伍子胥程婴廉颇荆轲等性格鲜明,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

影响

中国影响

《东周列国志》从问世开始就受到读者的欢迎,被大量刊刻,仅乾隆就刊刻了近二十次。据大冢秀高《增补中国通俗小说书目》记载,《蔡元放评点东周列国志》现存的版本就有四十五种,刊刻地包括上海市、江浙、四川省、湖北和广东省等地区,遍及中国南北,可见其影响。明清时期《东周列国志》还与民间流传已久的列国曲艺等相结合,在民间广泛传播。

二十世纪以来,随着出版业的发展和多种新兴传播媒介的出现,《东周列国志》不仅出现了大量排印本、普及本、改编本、选本、连环画和电子本等,还通过戏曲、话剧、广播评书、电影和电视剧等多种形式进一步传播。就影响而言,《东周列国志》不仅普及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知识,为人们提供了历史借鉴,也出现了如《美洲列国志》、《非洲列国志》和《神魔列国志》等多种类型的仿作。《东周列国志》已成为中国古代历史通俗演义小说的代表作品之一,有极大的影响力。

国际影响

亚洲影响

《东周列国志》的前身《列国志传》在刊行不久就传入了朝鲜日本,《东周列国志》问世后也逐渐传入。日本至今保存有如明万历间姑苏龚绍山刊本《全像春秋五霸七雄列国志传》和明万历丙午三十四年三台馆余象斗重刊本《春秋五霸七雄全像列国志传》等较早的《列国志传》版本。《列国志传》传入日本后,很快出现了清地以立《通俗列国志》和李下散人《通俗列国志十二朝军谈》等译本,并对以马琴《南总里见八犬传》为代表的日本读本小说和通俗军谈有直接的影响。二十世纪以来更出现以宫城谷昌光《春秋霸主:重耳恩仇记》为代表的多种改编本。

列国志传》传入韩国以后,得到了学者洪万宗(1643-1725)的高度评价,并很快出现了多种译本。韩国目前保存的基本是蔡元放改定的《东周列国志》版本,数量非常多,可见其曾受到韩国读者的广泛欢迎,不仅普及了历史知识,也成为韩国文坛的素材。二十世纪以来,韩国出版的基本是《东周列国志》的翻译本,有二十多种,以乙酉文化社三卷本《列国志》和民音社十卷本《东周列国志》为代表。

二十世纪以来,《东周列国志》还大量传入越南泰国新加坡等国家,并并翻译为各国语言,得到广泛的传播。

欧美影响

与相比《东周列国志》很早就在亚洲各国传播,十九世纪中后期开始,它才逐渐传入西方。十九世纪后期,英国传教士、汉学家理雅各编译了《东周列国志》中的许多人物故事,译为英文传回欧洲。美国传教士、汉学家卫三畏也将《东周列国志》的十九回翻译成了英文。此外,还有科普什、C·阿伦特、詹姆斯·莱格等翻译的多种英文和德语选本。二十世纪以后,除了以翟理思选译本为代表的英译本和以利奥·格赖纳选译本为代表的德译本,还出现了比尔博姆的仿作《褒国的美女》和赫尔曼·黑塞《虞王的灭亡》等受到《东周列国志》影响的文学作品。

评价

正面评价

领袖毛泽东曾评价:“《东周列国志》基本上是正确的,按照《左传》编写的。”“《东周列国志》值得读一下。这本书写了很多国内斗争和国外斗争的故事,讲了很多颠覆敌对国家的故事,这是当时社会的剧烈变化在上层建筑方面的反映。”

学者曾良在分析了《东周列国志》既能立足史实又能合理虚构的基础上,评价《东周列国志》不是一般的历史通俗读物,而是一部有一定艺术感染力和创造性的历史演义小说。

1993年齐鲁书社版《东周列国志》的点校者郑训佐和白郁斐认为,和明代后期开始大量出现的其他长篇历史通俗演义相比,《东周列国志》不仅很好地普及了历史知识,思想性和艺术水平也都高出一筹,是除《三国演义》以外,影响最大的一部历史演义。

学者竺青在《中国通俗小说鉴赏辞典》中也评价道:《东周列国志》是继《三国演义》之后又一部成功的历史演义小说,在民间影响巨大,在中国小说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学者魏崇新《中国文学史话》对《东周列国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给出了很高的评价,认为《东周列国志》真正实现了冯梦龙通俗小说使“怯者勇、淫者贞、薄者敦、顽钝者汗下”的艺术追求,是长篇历史小说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作品之一。

不足

《东周列国志》虽然较为清晰完整地向读者再现了春秋战国的历史,但也被认为存在一些不足。毛泽东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指出了《东周列国志》的缺陷:“《东周列国志》“写了当时上层建筑方面的复杂的尖锐的斗争,缺点是没有写当时经济基础,当时的社会经济的剧烈变化。

研究者安小利和万佳认为,《东周列国志》过分拘泥史实,采史料过于琐屑,有些章节头绪纷繁,人物典型化不够,因而文学性不足。竺青也认为由于春秋战国时期历史时间跨度巨大,事件众多,没有贯穿始终的历史人物。因此小说描写时只能刻画人物性格的突出特征,而不可能塑造出血肉丰满、性格丰富的典型形象

曾良在《\u003c三国志演义\u003e与\u003c东周列国志\u003e比较论》中认为,相比《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志》缺少一个叙述和描写的中心,前后人物和事件缺乏必然的逻辑联系,未能构成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突出特点是散点透视。研究者孟亭竹也指出,由于作者有意于传史,无意于小说创作,过多的倚重、拘泥于史实,造成史料的琐屑堆砌和头绪的纷繁复杂,小说性不强,史学味过浓,文学成就并不太高,也就不可能具有《三国演义》那样深广的传播力。

学者雨辰和竺青等都指出《东周列国志》的编著建立在历代列国故事基础上,因此有时在部分情节和文体风格等方面存在前后不一致的地方。此外,雨辰、罗静文等论者还认为书中不少地方体现了因果报应和歧视妇女的封建思想,应该给予批判。

版本

蔡元放评本《东周列国志》的出现与书坊密切相关,并且一经问世就非常流行,在清朝就曾刊印过数十次,因此现存版本较多。总体而言各版本差异不大,版本系统比较简单,主要分为五十四卷和二十三卷两种。其中二十三卷本是通行的本子,版本也较多。目前通行的版本则多以195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本为基础,不分卷,版本和传播形式多样。

五十四卷本

清星聚堂藏板本是现存最早的刊本。该本二十册共五十四卷,有图二十四叶,正文半叶十行,每行二十四字,四周单边,上内向黑鱼尾。刊写年份不详,但书前有署乾隆元年(1736年)的蔡元放序。现藏于日本山口大学人文学部和汉阳大学

清经袖堂刊本,有图二十四叶,正文半叶十行,每行二十四字,书前有乾隆元年蔡元放序和乾隆五年(1741)胡宗文序。现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

二十三卷本

桐石山房藏板本,二十四册二十三卷。内封上端横刻“绣像新镌”,中间双行题“东周列国志全传”,右刻“陵蔡元放批评”。卷首有乾隆十七年(1752)春蔡元放序,冠像十二叶,半叶一幅共二十四幅,并有赞语。现藏于英国伦敦博物院。

义合斋藏板本,有图二十四叶,正文半叶十二行,每行二十六字,蔡元放乾隆十七年序刊。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大连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

金阊书业堂刊本,有图二十叶,正文半叶十二行,每行二十六字,蔡元放乾隆十七年序刊。藏于上海图书馆和日本东京大学文学部。

扫叶山房刊本,光绪二十二年石印。书前有蔡元放乾隆十七年序。冠像二十四叶,半叶一幅共二十四幅,有赞语。另外,每卷还有故事图画两叶,半叶一幅共四幅。藏于英国伦敦博物院。

二十三卷本还有经纶堂藏板本,敦化堂刊本、敬书堂藏板本、汉口森宝斋藏板本等多种。此外还有一种版本将《东周列国志》二十三卷裂为二书,如乾隆五十年刊武林三余堂藏板本。分为《东周列国全志》十八卷八十四回和《前后七国全志》五卷二十四回,正文均为半叶十一行,每行二十四字。藏于浙江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和日本无穷会织田文库。

当代版本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的《东周列国志》,大多根据清代善本如成山房本和经纶堂蔡编本等校订出版,五十年代以后则多在195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版的基础上加以修订出版。1955人民文学出版社以蔡元放的改本为底本,但不再分卷并删去了他所增加的评语、夹注、读法、序言、舆图等内容,参照郑振铎藏冯梦龙新列国志》刻本加以校订,仍用“东周列国志”的书名重新出版,并署“冯梦龙、蔡元放编”。这一做法为后来的很多版本所沿用。

因为《东周列国志》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它还被收入诸如文化艺术出版社有限公司“中国古典文学菁华便携文库”(1995)和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中国古典小说珍本丛书”(1995)等多种丛书中发行。此外还有大量普及本、选本、改编本乃至连环画本等,进一步满足大众的需要。另外,在当代流行的排印本中,完整保留了蔡元放评点内容的有竺少华点校的1990年岳麓书社版等。

衍生作品

根据《东周列国志》衍生的作品繁多,仅举完整较有代表性的电视剧为例。

参考资料

东周列国·春秋篇 (1996).豆瓣电影.2022-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