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黄体功能不全

黄体功能不全

黄体功能不全(luteal phase deficiency,简称LPD)又称黄体期缺陷,是指黄体发育不全、过早退化、孕激素分泌不足和子宫内膜分泌化不良引起的月经失调和生育功能缺陷综合征。它是一种妇科疾病。黄体功能不全(LPD)的概念是由乔治安娜·琼斯(Georgeanna Jones)于1949年首次提出。黄体功能不全是育龄期妇女常见疾病,生育期妇女中黄体功能不全发生率为3%~10%,不孕症妇女中为3.5%~10%,早期妊娠流产中为35%,习惯性流产中为20%~60%。促排卵治疗中,hMG-尿促卵泡素疗法黄体功能不全发生率为50%,氯米芬疗法为50%。

黄体功能不全的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卵泡期卵泡刺激素(FSH)分泌降低,黄体生成素(LH)脉冲释放节律异常,黄体生成素(LH)和卵泡刺激素(FSH)排卵峰值不足,以及子宫内膜对孕(P)反应性低下等,均可引起黄体功能不全。其病因可能与子宫内膜孕酮(P)受体缺乏、卵巢本身病变(如卵巢纤维化,卵巢及周围组织炎症)、植物神经功能素乱、子宫内膜释放前列腺素增多等有关。

一般认为黄体功能不全并非一种持续存在的疾病,是一种偶然发生的功能不足,处于亚临床状态,其临床表现不明显。黄体功能不全的主要症状为月经周期缩短、月经前期点滴出血或月经淋漓不净,不孕、流产或复发性流产(RSA)。医生主要依据病史、基础体温、子宫内膜活检、黄体中期孕酮(P)水平的测定、B超监测卵泡发育和排卵情况等综合诊断。

黄体功能不全的治疗原则是控制异常子宫出血、调节月经、促进排卵和补充黄体。西医治疗黄体功能不全主要是药物治疗,中医治疗黄体功能不全症首当补肾,同时要健脾,根据临床证型采用内服外治辩证治疗。黄体功能不全症应注意预防和调护,黄体功能不全的女性怀孕后,在孕早期应尽量提早保胎治疗。

流行病学

黄体功能不全(lutealphase defects orluteal insufficiency,LPD)是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主要表现形式,多见于生育期妇女。黄体功能不全指黄体发育不全、过早退化、孕激素分泌不足和子宫内膜分泌化不良引起的月经失调和生育功能缺陷综合征。生育期妇女中黄体功能不全发生率为3%~10%,不孕症妇女中为3.5%~10%,早期妊娠流产中为35%,习惯性流产中为20%~60%。促排卵治疗中,hMG-尿促卵泡素疗法黄体功能不全发生率为50%,氯米芬疗法为50%。

自1949年乔治安娜·琼斯报道以来,该症的诊断和治疗一直有争论。可见黄体功能不全的诊断和治疗仅对不育症和反复流产者才具有临床意义。据报道在初潮后和绝经前常有黄体功能不全,生育期也可见黄体功能不全。一般认为黄体功能不全并非一种持续存在的疾病,可发生于某些月经周期中,但在其他的月经周期中黄体功能正常。其临床表现不明显,除月经周期稍短外,常无其他表现。此外,在不育和早期流产中若不作监测也难发现黄体功能不全,可见黄体功能不全是一种偶然发生的功能不足,处于亚临床状态。在无临床表现的女性中估计有该症散在性发病,故无法确定其发生率。

病因

引起黄体功能不全的原因很多,病因仍未完全明确。黄体来源于排卵后的卵泡,其发育成熟需要黄体生成素(LH)支持。黄体功能缺陷是卵泡期和黄体期垂体促性腺激素(Gn)分泌不足的直接后果,黄体酮(P)分泌不足则是异常黄体生成素(LH)脉冲分泌的反应;而黄体生成素(LH)脉冲释放模式反映了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脉冲释放节律性的变化,后者又受中枢神经系统和外源性刺激的控制和反馈调节内外源性刺激均可通过影响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脉冲发生器节律调节垂体对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的反应,从而引起黄体功能不全。

一些内分泌疾病、代谢异常和机体内环境的变化也可通过影响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而引起黄体功能不全。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和亢进、雌激素代谢清除异常导致的血清总雌激素和游离雌激素升高等均可抑制垂体促性腺激素(Gn)的分泌,引起卵泡期卵泡刺激素(FSH)分泌降低,从而引起黄体功能不全。而高水平泌乳素(PRL)不仅能使垂体Gn分泌减少导致卵巢功能低下,还可直接抑制黄体颗粒细胞增生及功能,当高水平泌乳素(PRL)处于正常值上限时则可表现为黄体功能不全。当子宫内膜孕酮(P)受体缺乏时,即使子宫内膜孕酮(P)水平正常,也可导致子宫内膜对激素的反应性降低而发育不良,用外源性的孕酮(P)也不能纠正子宫内膜发育不良,这种情况被称为“假性LPD”。此外,子宫内膜异位症(EMT)、高雄激素血症、体重过轻和剧烈运动以及使用促卵泡发育和诱发排卵的药物时常伴有黄体功能不全;甲状腺功能异常,前列腺素分泌异常,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LDL)不足,微量元素锌、铜等缺乏,皆可直接或间接导致黄体功能不全。另外,卵巢纤维化、卵巢及周围组织炎症等,临床常表现为黄体功能不全,往往通过腹腔镜检查可确诊及治疗。

病理机制

研究发现,复发性流产(RSA)与细胞因子失衡有关,其体内细胞因子(Th1/Th2)平衡向Th1细胞因子偏移。而在成功的妊娠中,Th1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和干扰素等下调,Th2细胞因子如白介素等上调,Th1/Th2平衡向Th2细胞因子偏移。此外,NK细胞毒性和数量增加也参与了复发性流产(RSA)的发生。孕期黄体酮诱导产生的一种蛋白,能阻断Th1因子对滋养细胞的炎性反应以及NK细胞脱颗粒过程,还能诱导子宫蜕膜组织产生NO细胞,从而促使局部血管舒张和子宫肌肉处于静止状态。孕酮(P)是子宫内膜发生分泌期改变和种植所需要的多种细胞因子产生的必不可少的因素,因此,孕酮(P)分泌不足可导致不孕和流产的发生。黄体功能不全(LPD)不仅因黄体期异常所致,也可因卵泡期异常引起。

卵泡期异常

卵泡的发育成熟是黄体发育完全的前提,成熟的卵泡壁由颗粒细胞和卵泡膜细胞组成,颗粒细胞上有卵泡刺激素(FSH)受体,卵泡膜细胞上有黄体生成素(LH)受体,在垂体促性腺激素(Gn)及卵泡刺激素(FSH)作用下,卵泡刺激素(FSH)受体及黄体生成素(LH)受体以环磷酸腺苷作为第二信使,激活蛋白激酶,将颗粒细胞中由卵泡膜细胞提供的雄激素转化成雌二醇(E2)及雌酮;卵泡膜细胞则必须接受少量黄体生成素(LH),才能使细胞内的类固醇转化成睾酮与雄烯二酮,而合成雌激素的底物。颗粒细胞上由卵泡刺激素(FSH)与雌二醇(E2)诱导的黄体生成素(LH)受体,一旦与月经中期黄体生成素(LH)结合,即开始合成孕酮(P)。在生理情况下,卵泡被P物质(SP)与感觉神经元包围。P物质(SP)是下丘脑释放的一种激素,其功能为抑制垂体的黄体生成素(LH),雌激素可抑制P物质(SP),当P物质(SP)受抑制时,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的抑制被解除,即出现黄体生成素(LH)峰,孕酮(P)开始分泌。此时,颗粒细胞及卵泡膜细胞衍化成黄体细胞;所以,排卵后的黄体才有健全的功能。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脉冲模式、卵泡刺激素(FSH)水平和有关激素的负反馈,对于卵泡的形成均有重要意义。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不足、卵泡期卵泡刺激素(FSH)水平低下、松弛素等内分泌负反馈的变化,均可导致黄体功能不全(LPD)。同时,颗粒细胞缺陷,雌激素对子宫内膜启动不足都可导致黄体功能不全(LPD)。

黄体期异常

月经中期黄体生成素(LH)峰异常及黄体期黄体生成素(LH)水平低下、高泌乳素血症(HPRL)、黄体退化加快,均可导致黄体功能不全(LPD)。研究发现,黄体功能不全患者黄体中期的黄体阻力指数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黄体阻力指数的变化与黄体的形成和退化密切相关。颗粒细胞合成孕酮(P)必须以低密度脂蛋白作为前体,因此循环低密度脂蛋白成为控制孕酮(P)合成的重要因素,而它只能通过黄体中新生血管来运输。黄体血管形成不足,可能会导致孕酮(P)产生的量不足和黄体功能缺陷。有研究表明,用维生素e和左旋精氨酸等能降低黄体血流阻抗,可明显改善黄体功能。

临床表现

黄体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为月经周期缩短、月经前期点滴出血或月经淋漓不净等,有时亦可存在正常排卵或无排卵性周期交替出现的情况,导致月经素乱、不孕或流产。

月经失调

黄体期缩短

正常黄体寿命14±2天,如黄体过早退化,黄体期\u003c10天,可引起月经频发、周期缩短、经前出血、经期延长、月经过多、不孕或早孕期复发性流产(RSA)。

黄体萎缩不全

育龄期妇女黄体完全退化时间为3~5天,如退化时间\u003e7天,可引起子宫内膜不规则性脱落。表现为经前期出血、经期延长、月经过多、淋漓不净。

黄体期缩短和黄体萎缩不全可单独发生,也可同时出现。

排卵期出血

指月经中期出血,可伴有排卵痛。排卵期出血量较少,一般仅1~2天,伴有轻微下腹痛。

不孕和流产

研究发现,早期妊娠流产中黄体功能不全约为35%,复发性流产(RSA)患者黄体功能不全发病率高达23%~67%。初潮后和第1年黄体功能不全的发生率占53%,以后逐渐降低,在生育期中黄体功能不全的发生率约为10%。

黄体不能按期菱缩退化或不完全退化持续分泌少量孕激素,使得子宫内膜不能按正常的时间剥落,经前的子宫内膜仍停留在早期分泌阶段,而且分泌反应欠佳,腺体上有轻度弯曲,难以受孕。因为胚胎着床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成功的着床是孕卵、内膜相互协调作用的结果,良好的内膜容受性对胚泡着床具有决定性意义。黄体功能不全以子宫内膜与孕卵发育不同步为主要特征,与不孕或流产密切相关,其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受损是不孕的重要原因。当内膜能够接受胚泡时,胚泡已失去其最佳着床时机,从而导致着床失败、胚泡流产。由于黄体功能不全不能分泌足够的孕激素,因此,即便黄体功能不全患者正常受孕后,也很难维持妊娠,从而导致流产或复发性流产(RSA)的现象。

检查

诊断原则

由于黄体功能不全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主要依据病史(月经周期短、不孕和早期流产史等)、基础体温(BBT)、子宫内膜活检、黄体中期P水平的测定、B超监测卵泡发育和排卵情况等综合诊断。此外,彩色多普勒超声及子宫内膜容受性评估也已应用于黄体功能的判断。

检查项目

基础体温

每天测量晨起时的静息体温,如患者高温相时间短(\u003c11天)、上升幅度小(\u003c0.3℃)、高温相上升或下降慢(\u003e3天),则提示可能有黄体功能不全。基础体温法虽可作为排卵的参考,但难用于黄体功能不全的诊断。

基础体温法优点是操作经济简单,缺点是影响体温因素多,有时波动大,反映的情况比较粗糙,准确率相对较低。

血清孕酮检测

由于黄体中期孕酮(P)水平可以粗略估计黄体功能,因此一般于下次月经来潮前一周或排卵后一周左右测定血清孕酮(P)水平。在排卵后6~8天测定孕酮(P)浓度,孕酮(P)\u003c31.8nmoL/L为黄体功能不全(LPD),孕酮(P)\u003e31.8nmoL/L为黄体功能正常。

由于黄体以脉冲式分泌孕酮(P),24小时内血清中孕酮(P)浓度波动范围较大,其孕酮(P)峰值出现的时间及脉冲的大小个体差异极大。因此黄体功能不全(LPD)的精确诊断需要连续2个周期以上的动态观察,仅一次检测血清孕酮(P)水平降低并不能说明黄体功能不全(LPD)。为准确判断黄体功能,在排卵后第4天、第6天、第8天动态观察血清孕酮(P)浓度。3次孕酮(P)的平均值\u003e15.9nmoL/L提示有排卵,\u003c31.8nmoL/L为黄体功能不全(LPD),\u003e31.8nmoL/L黄体功能正常。

孕酮(P)含量的测定不一定能准确反映黄体的功能。因为即使孕酮(P)含量正常,但子宫内膜对孕酮(P)反应迟钝,或者子宫内膜孕酮(P)受体缺乏或异常时,子宫内膜仍会出现反应不良的情况,影响胚胎的着床。

子宫内膜活检

子宫内膜活检一般于下次月经来潮前2~5天进行。若子宫内膜组织发展落后于月经周期2天以上,或子宫内膜薄、腺体稀疏、腺上皮含糖原少、螺旋动脉血管壁薄,则提示为黄体功能不全,需要在另一周期再检查一次,两次均不正常,则黄体功能不全的诊断成立。常见的子宫内膜病理报告为分泌化不良型,提示孕酮(P)分泌不足;病理报告为不规则脱落型子宫内膜(即退化分泌期子宫内膜和新增生性子宫内膜同时存在者),提示黄体萎缩不全。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黄体功能不全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而且黄体功能不全不是持续存在的病症,其不一定在每个月经周期都会发生,因此一次月经周期中的黄体功能检查结果可供临床参考,但不能作为评估下一周期黄体功能的依据,其诊断标准仍待改进。

人类种植窗约在排卵后的6~10天,黄体功能不全、孕激素分泌不足可延缓子宫内膜成熟,引起种植窗时间向后推迟、植入延迟或失败。轻微的延迟,胚胎虽可植入,但由于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尿促卵泡素)延缓分泌或生成减少,不能有效地促进已经退化的黄体分泌足够的黄体酮(P),以维持黄体期子宫内膜功能,导致胚胎丢失。长期延迟可引起胚胎成活率降低和植入失败。

子宫内膜活检的优点是检测子宫内膜组织的成熟程度既可反映黄体生成孕酮(P)的能力,也可反映子宫内膜的反应性,它是判断黄体功能不全(LPD)的敏感指标。缺点是它是一种有创伤性的检查、费用较贵,由于很难精确计算月经周期,进行手术也需要有一定的指征;另外,同一患者同一子宫内膜组织标本,不同病理学家的诊断差异率较大。因此,目前子宫内膜病理检查不再作为诊断黄体功能不全(LPD)的常规方法。(数据截至2020年)

近年来出现一种新的子宫内膜活检的方式,即采用塑料子宫内膜吸引管吸取子宫内膜进行活检,患者一般无痛感,偶有下腹酸胀,数分钟后缓解,吸取内膜后偶有少许出血,一天后即消失。(数据截至2020年)

彩色多普勒超声

彩色多普勒超声已作为一个新的技术用于观察女性生殖通道的生理过程与病理状况。脉冲式血流彩色多普勒能观察到支持黄体功能的微小血管,多普勒超声中阻力指标能定量地描述子宫、卵巢内血流阻力和评价黄体血管形成的范围,对评价黄体功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目前尚无统一的参考标准。一般将排卵前卵泡直径\u003c17mm,作为判断黄体功能不全(LPD)的一个标准。

研究发现,非LPD周期中,有80%的排卵前卵泡直径≥17mm;相反,在LPD周期中64%排卵前卵泡直径\u003c17mm,黄体血管形成不足可能会导致黄体功能不全(LPD)。

子宫内膜容受性评估

一般从子宫内膜的形态学、超声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指标方面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其中在形态学上是应用电子显微镜连续观察胞饮突;在超声学上用以评价子宫内膜容受性的超声指标包括:解学参数(内膜厚度、内膜类型、内膜容积)和生理学参数(子宫动脉及内膜下的血流情况);分子生物学方面的指标主要是:细胞因子、分泌蛋白、核转录因子等。

子宫内膜容受性损害是黄体功能不全的主要表现之一。研究表明,子宫内膜超微结构性标记——胞饮突缺乏的患者,胚胎植入后着床反复失败;胞饮突越丰富的患者妊娠率越高。

有研究表明子宫内膜容受性评估作为黄体功能不全的一种新的诊断方法,其准确性和可重复性要明显优于组织学时相法。

鉴别诊断

注意在诊断黄体功能不全(LPD)时,应与下列疾病的症状进行鉴别:

1.妊娠并发症包括先兆流产、不全流产、过期流产、异位妊娠、葡萄胎、侵蚀性葡萄胎和绒毛膜癌

2.妇科学疾病包括骨盆腔发炎子宫内膜炎、盆腔淤血症、持续黄体综合征(Halban syndrome)、子宫黏膜下肌瘤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子宫内膜癌、宫颈癌和功能性卵巢肿瘤等。

3.计划生育措施包括服用避孕药、放置宫内节育器(IUD,特别是含有孕激素缓释系统)、注射长效避孕针、应用埋植型避孕药Norplant等。

治疗

黄体功能不全无论是引起不孕或自然流产,还是引起复发性流产(RSA)的治疗方法是一致的。治疗原则是控制异常子宫出血、调节月经、促进排卵和补充黄体。

止血治疗

生育期妇女出现异常子宫出血首先要做尿hCG(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或血β-hCG(β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检查、血细胞分析,排除妊娠合并流产或血液系统疾病;如无异常子宫出血,则根据病情选择诊断性刮宫(或)性激素检测。偶尔出现卵排期少量出血一般不需治疗,出血可自行停止。经常发生排卵期出血的患者,可自月经第10天开始每天口服补佳乐(戊酸雌二醇)1mg,血止后3天停药;效果不佳者选用雌孕激素序贯疗法或避孕药调整月经周期。

调经治疗

联合型口服避孕药(COC)

适用于已生育子女,需要避孕的妇女,可选用低剂量COC,包括妈富隆(marvelon)、敏定偶(minu-let)和美欣乐。多囊卵巢妇女推荐应用达英-35(diane-35)。

雌、孕激素周期疗法

适用于生育期后半期,年龄≥35岁妇女。治疗方法包括雌、孕激素连续序贯倍美盈疗法、克龄蒙(cli-men)和芬吗通(femoston)疗法。

促排卵治疗

适用于年轻妇女、无子女、要求生育者。遵照个体化原则,制定促排卵方案:包括CC-hCG、hMG-hCG、pFSH-hCG、GnRHa脱敏疗法和漠隐亭疗法等。

辅助黄体功能

hCG疗法: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尿促卵泡素)的生理功能是支持黄体发育。大量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刺激卵巢黄体继续发育成妊娠黄体,对维持妊娠和胚胎发育起着重要作用。尽管黄体期使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和黄体酮(P)治疗黄体的作用尚未肯定,但多数学者都倾向使用。

用法:超声检测卵泡成熟(直径≥18mm)后,一次注射hCG5,000~10,000U,5d后再注射hCG5,000U;或于排卵后4、6、8、10d,分别注射hCG2,000U,辅助黄体功能。hCG在血浆中的第1个半衰期约6h,第2个半衰期较缓慢为24h。因此一次注射hCG10,000U足以维持黄体功能直至妊娠。

孕激素疗法

排卵后每天肌内注射或口服孕酮10~20mg,或于BBT升高后第3天开始,每日2次,阴道内置入孕酮25mg,直至月经来潮或妊娠。

后半周期雌-孕激素疗法

排卵后月经后期第15天开始,服用倍美力0.625mg/d,甲孕酮4mg/d,连服14d;或服用联合型口服避孕药1片/d,连服14d。连续3个月。

溴隐亭疗法

适用于高催乳素血症者。

地塞米松疗法

适用于合并肾上腺性高雄激素血症者。

抗雄激素疗法

适用于合并卵巢性高雄激素血症者。

预后

不同治疗方法的妊娠率

不同治疗方法的妊娠率分别为:①孕酮疗法为46%~56%;②CC-hCG 和CC-孕酮疗法为91%;③CC疗法为46%~50%;④溴隐亭疗法为62.5%;CC-溴隐亭疗法为50%。

子宫内膜病理与妊娠关系

①正常型子宫内膜:总妊娠率为25.4%,周期妊娠率为7%;②迟缓型子宫内膜:总妊娠率为34%,周期妊娠率为8.6%;③超前型子宫内膜:总妊娠率为16.7%,周期妊娠率为2.1%;④分离型子宫内膜:总妊娠率为25%,周期妊娠率为8.2%;子宫内膜分泌化不良难以妊娠。

预防与调护

1、黄体功能不全的女性怀孕后,在孕早期应尽量提早保胎治疗。

2、调节情志,放松心情。

3、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吃动平衡,维持正常体重。

研究历史

发现

1949年,乔治安娜·琼斯(Georgeanna Jones)首次提出了黄体功能不全(luteal phase deficiency,LPD)的概念。他认为黄体分泌黄体酮不足是不孕症和习惯性流产的原因。那时,人们就开始认识到月经提前与黄体功能不全有关,并用外源性黄体酮给予纠正。Csapo等的早期研究发现,在妊娠7周之前切除卵巢将会引起流产,但如果给予外源性孕激素的补充,妊娠可以继续维持。Zhao等的研究显示IVF(体外受精)刺激周期进行黄体支持(lutealphasesupport,LPS)会改变种植窗期子宫内膜中细胞外基质蛋白和黏附分子的基因表达。

诊断标准

黄体功能不全的诊断标准一直存有争议,研究者们没有找到一个准确的可以应用于临床的诊断方法。通过子宫内膜活检进行Noyes分期来诊断LPD(黄体功能不全)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曾被认为是LPD(黄体功能不全)诊断的“金标准”。不同的文献报道对正常生育女性进行内膜活检,内膜成熟延迟的发生率为5%~50%,如此大的差异使应用内膜分期作为临床诊断治疗的依据遭到质疑。Murray等认为内膜组织学分期对于诊断LPD(黄体功能不全)并不准确,也不能指导临床处理。南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美国国立儿童健康和人类发展研究所赞助的一项研究结果认为子宫内膜分期与女性的生殖状态无关。黄体功能不全未来的研究方向是继续寻找可以用于临床的标记物。

治疗

方式

经过研究,Maher发现在促排卵的人工授精周期使用8%黄体酮凝胶阴道给药进行黄体支持可以提高妊娠率。20世纪80年代,地屈孕酮开始被用于IVF(体外受精)刺激周期的黄体支持。Chakravarty进行的一项前瞻、随机研究(n=430),对比了口服地屈孕酮与阴道用微粒化黄体酮用于IVF黄体支持的有效性、安全性和患者的耐受性,认为两组妊娠率相同。Ganesh等进行一项随机前瞻性临床研究对1373例接受IVF的患者进行观察,分别采用地屈孕酮10mg,每日2次(n=422);阴道用黄体酮凝胶90mg,每日1次(n=482);阴道用微粒化黄体酮200mg,每日3次(n=459)进行黄体支持,三组在临床妊娠率和流产率方面没有差异。Chakmakijan和Zachariah将微粒化黄体酮分别经口服、阴道、直肠单次给药,观察对象为月经周期正常的女性,用药时间为卵泡期。结果显示,给药后的最初8h内,直肠给药组血清孕酮水平是其余2组的2倍。但这种给药途径用于IVF周期的黄体支持还缺乏前瞻性对照研究。

1985年,Leeton首次应用50mg黄体酮肌肉注射用于IVF刺激周期的黄体支持:应用黄体酮进行黄体支持的剂量,每天25~100mg,其临床结局没有差异。Daya和Gunby在Cochrane系统综述中认为在继续妊娠率和活婴出生率方面,肌肉注射优于阴道给药。2002年的一项Meta分析纳入了5项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肌肉注射黄体酮与阴道给药进行比较。包括周期891个,肌肉注射黄体酮显示了更高的临床妊娠率和分娩率。尽管如此,有学者仍认为,由于肌肉注射的给药途径伴随多种副作用,不推荐作为IVF(体外受精)刺激周期黄体支持的首选,而阴道给药途径将成为一种新的选择。一项前瞻性随机研究显示,Crinone8%90mg阴道给药的临床结局与肌肉注射黄体酮相似,并显示良好的耐受性。但在非妊娠周期阴道出血的比例增高。Yanushpoisky等的前瞻性随机研究结果显示同样支持上述结论。

1994年,Soliman等对黄体支持的研究发表了首篇Meta分析,包括IVF领域18个随机研究,结果显示,P和HCG(孕酮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均可以提高妊娠率,而且HCG(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似乎可以获得更好的妊娠率。Nosarka等的分析结果同样认为,黄体期支持可以明显提高妊娠率。在应用GnRHa的IVF(体外受精)周期中,肌内注射P、阴道微粒化黄体酮和HCG均可使妊娠率显著提高。Ludwig前瞻性随机研究对比了HCG、HCG+P阴道给药、单独应用P阴道给药用于黄体支持的有效性,发现这三组在继续妊娠率方面没有显示差异。另一项前瞻性随机研究显示,对于既往黄体中一晚期雌激素水平低的患者加用HCG后,可以显著提高妊娠率。虽然还没有证据显示自然周期IVF(体外受精)时LPS(黄体支持)是否必要,但有文献比较胚胎移植后给予HCG会提高妊娠率。Araujo等对比了HCG2,000U 4次给药和每日给予黄体酮50mg用于黄体支持的效果,认为妊娠率相似,但是HCG组OHSS的发生率高。因此建议,当E2水平高于2,700pg/mL,获卵数多于10个时,不使用HCG进行黄体支持。Meta分析也显示P和HCG用于黄体支持可得到相似的妊娠率,但是P组OHSS的风险低。

Fatemi进行了雌激素对黄体支持方面的研究。他将201例患者接受拈抗剂方案,以每日200UrFSH的同定剂量行卵巢刺激。将患者分为两组进行黄体支持,600mg微粒化黄体酮阴道给药(n=100)及600mg微粒化黄体酮阴道给药+戊酸雌二醇4mg口服(n=101)。单用黄体酮组继续妊娠率为26%,加用雌激素组为29.7%,发现两组在尿促卵泡素注射7天内内分泌的指标没有变化。因此提示在拈抗剂方案中加用雌激素并不能提高妊娠率。一项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纳入了符合标准的4项随机对照研究(n=587),也没有显示加用雌激素进行黄体支持的优势。

关于GnRH拮抗剂周期使用或不使用黄体支持缺乏随机对照研究文献。Beckers等发现GnRH拮抗剂周期中如果不使用黄体支持,妊娠率会明显下降。Pirard等将IVF(体外受精)周期使用GnRH拮抗剂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HCG(绒毛膜促性腺激素)10,000U诱导排卵,LPS(黄体支持)采用阴道微粒化黄体酮,600mg/d;GnRHa200mg喷鼻诱导排卵,LPS(黄体支持)使用不同剂量的GnRHa喷鼻给药,结果发现布舍瑞林100mg每日3次与阴道用黄体酮600mg获得同样的妊娠率。Tesarik等进行的另一项研究,接受GnRH激动剂和拮抗剂的患者,LPS(黄体支持)常规使用阴道上微粒化黄体酮400mg/d+E24mg/d,在ICSI第6天使用GnRHa0.1mg或安慰剂,结果显示GnRHa组的妊娠率提高。

时间

开始时间

Mochtar等随机观察了LPS(黄体支持)开始时间对妊娠结局的影响,130例开始于HCG(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日,128例开始于取卵日,127例开始于移植日,继续妊娠率分别为20.8%、22.7%和23.6%。认为在这3个不同时间开始LPS(黄体支持)对妊娠结局没有影响。当将黄体支持的开始时间推迟到取卵后6d,将会导致妊娠率的明显下降。因为,HCG的覆盖时间最多为8d,所以推荐黄体支持的开始时间不要晚于移植日(取卵后3d)。

停止时间

从理论上讲,黄体酮的使用填补了外源性HCG(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清除和内源性HCG(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产生这一空缺时将会获益。一旦内源性HCG(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增加,黄体将会分泌充足的黄体酮。因此很多IVF(体外受精)中心会持续给予黄体酮至妊娠12周或更长的时间。来自全球21个IVF中心的问卷调查显示:16个中心使用阴道用微粒化黄体酮,1个中心使用口服微粒化黄体酮,3个中心使用肌内注射黄体酮50mg/d,1个中心使用HCG。所有中心LPS(黄体支持)开始于取卵日或ET日。LPS停止时间:8个中心于HCG测定日,4个中心于HCG(+)后2周,5个中心于HCG(+)后2~4周,3个中心分别于妊娠9、10、11周,1个中心于妊娠12周。在一项回顾性研究中,Schmidt等对比了使用LPS(黄体支持)2周或5周的患者,继续妊娠率和分娩率没有显著性差异。

同样,来自丹麦的前瞻性随机研究,观察了303例接受IVF/ICSI后妊娠的女性,均使用GnRHa长方案降调节,黄体支持采用阴道用黄体酮200mg,每日3次,从ET日至HCG(+)共14d。研究组(n=150)自HCG(+)日停用黄体酮,对照组(n=153)继续使用黄体酮3周。结果显示:妊娠7周前、后流产率分别为试验组4.6%和10.0%,对照组3.3%和8.5%;分娩率研究组78.7%,对照组82.4%,两组差异不显著。这项随机研究首次显示了早孕期延长给予黄体酮的时间对流产率、分娩率没有影响,黄体酮在HCG(+)日停止是安全的。

一项RCT研究采用肌肉注射黄体50mg/d进行LPS(黄体支持),给药自取卵日开始,一组(n=53)给药11d,另一组(n=48)给药6周,两组的临床妊娠率(63.0%vs,62.7%)、继续妊娠率(58.7%vs,51.0%)和活婴出生率(52.2%vs,49.0%)均没有显著差异。Proctor认为,早孕期内源性HCG的产生可以弥补IVF降调过程中内源性黄体生成素(LH)的缺乏,外源性黄体支持应用至妊娠7周并不能提高活产率。

中医研究

古代医籍中无“黄体功能不全”这一病名,据黄体功能不全致月经频发、经前点滴出血、崩漏、不孕、反复早期流产等的临床表现,归属于中医学“月经不调”“不孕”“胎漏”“滑胎”等范畴。

《景岳全书·妇人规》说:“凡妊娠胎气不安者,证本非一,治亦不同。盖胎动不安者必有所因,或虚,或实,或寒,或热,皆能为胎气之病。”古代对该病的认识多从肝肾、阴阳、气血来考虑。该病的中医学病因病机,概括起来主要有肾虚肝郁气滞证、脾虚、气血不足、冲任失调等。综合古代医籍和临床实践,黄体功能不全,基础体温呈阶梯样缓慢上升为肾虚所致,其病位在脾肾,其发生与脏腑气血功能失常,冲、任、督、带脉损伤密切相关。其病因病机是肾气-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的紊乱。或因先天肾气、肾阳虚,阳虚则子宫失照;或肾阴精血不足,胞脉失养;或阴虚火旺,血海蕴热;或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血行不畅;或因饮食不节,恣食肥甘,脾虚痰湿内生,胞脉受阻;或血阻于胞脉等,均能导致黄体功能不全,从而引起不孕。

中医治疗黄体功能不全症首当补肾,同时要健脾,以化后天水谷精微,充先天之肾,偏于肾阳虚要温阳,偏于肾阴亏虚则滋肾;因临床证型往往不单一,兼顾肝郁气、痰湿内阻、痰瘀互结,故治疗上应辨型求因,对证施治,灵活掌握。现代研究发现,补肾药具有内分泌激素样作用,能够使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调节功能得以改善,促进黄体发育。莬丝子具有雌激素类样作用,可增加下丘脑-垂体的促黄体功能,提高卵巢对促黄体生成素的反应性,从而改善黄体功能不全。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