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芸火绒草
香芸火绒草(学名:火绒草属 haplophylloides)是菊科火绒草属的植物,为中国特有植物。主要分布于中国大陆的青海省、四川省、甘肃省等地,生长于海拔2,600米至4,000米的地区,一般生长在石砾地、灌丛、高山草地和针叶林处缘。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植物信息
种中文名:香芸火绒草
种拉丁名:Leontopodium haplophylloides Hand.-Mazz.
科中文名:菊科
科拉丁名:Compositae
属中文名:火绒草属
属拉丁名:Leontopodium
国内分布:产四川西部(道孚县)和北部(松潘县)、青海省东部(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等)、甘肃省西南部(临潭县)。生于高山草地、石砾地、灌丛或针叶林外缘。海拔2600—4000米。
海 拔:2600-4000
命名来源:[Engl., Bot. Jahrb. 48: 642. 1938]
中国植物志:75:095
系中文名:香芸系
系拉丁名:Set.Haplophylloidea
亚组中文名:腺毛亚组
亚组拉丁名:Subsect.Glandulosa(Beauv.)
组中文名:华火绒草组
组拉丁名:Sect. Nobilia (Beauv.)
亚属拉丁名:Subgen.火绒草属
亚族中文名:鼠麴草亚族
亚族拉丁名:Subtrib.Gnaphalinae Keichenb.
族中文名:旋覆花族
族拉丁名:Trib.Inuleae Cass
亚科中文名:管状花亚科
亚科拉丁名:CARDUOIDEAE KITAM.
纲中文名:双子叶植物纲
纲拉丁名:DICOTYLEDONEAE
门中文名:被子植物门
门拉丁名:ANGIOSPERMAE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短小,近横走,有多数不育茎和花茎,簇状丛生。茎直立,高15—30厘米,纤细;坚挺,下部木质,宿存,不分枝,仅砍断的茎有分枝,被蛛丝状毛,上部常有腺毛,全部有密生而等距的叶;节间长,o.5—12厘米。下部叶在花期枯萎或凋落,叶稍直立或开展,狭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1—4厘米,宽0.1—0.35厘米,基部渐狭,无柄,边缘稍反卷或平,顶端长尖或尖,有,细小尖头,草质,黑绿色,两面被灰色或青色短茸毛,或上部叶上面被茸毛,下面杂有常超出毛茸的黑色、头状、短柄、易脱落且有柠檬香气的腺毛。中脉细,基部有不明显的三出脉。苞叶常多数,披针形,较叶稍短,中部稍宽,上面被白色厚茸毛;下面与叶同色,开展成美观的径约2—5厘米的苞叶群。头状花序径约5毫米,常5—7个密集。总苞长约5毫米,被白色柔毛状茸毛,总苞片3—4层,顶端无毛,宽,尖,浅或黑褐色,露出毛茸之上。小花异形,雄花或雌花较少,或雌雄异株。花冠长约3.5毫米,雄花花冠管状,上部漏斗状,有尖卵圆形裂片,雌花花冠丝状管状。冠毛白色;雄花冠毛上半部稍粗厚,有细齿;雌花冠毛有细锯齿。不育的子房和瘦果有短粗毛。
花期8—9月。
产地分布
产四川省西部(道孚县)和北部(松潘县)、青海省东部(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等)、甘肃省西南部(临潭县)。生于高山草地、石砾地、灌丛或针叶林外缘。海拔2600—4000米。
本种提示
苞叶与叶一样在下面有易脱落的黑色腺毛,极易与它种区别。此种多变异,有时茎粗壮,径1.5—2毫米,曾经前人误视为坚杆火绒草L.FranchetiiBeauv.。
参考资料
植物通.www.zhiwutong.com.2011-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