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粤生
王粤生(1919年1月8日—1989年12月12日),祖籍重庆市,广州市出生,是一位中国音乐家和教师。父母相继亡故后,王粤生于12岁时迁居香港特别行政区,一顾绣店当学徒。曾于觉先声剧团及大龙凤剧团等当乐师,曾为多部粤剧电影配乐,并创作大量乐曲。王粤生的学生包括红线女、林家声、南凤、尹飞燕、罗家英、南红等。他曾经创作或改编的小曲和粤曲有一百多首,其中《红烛泪》《银塘吐艳》《新台怨》《妆台秋思》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
人物经历
王粤生,原籍四川重庆,生於1919年1月8日。王父纯侯,曾任黄埔军校教官。王母娘娘钱瑞芳出身於官宦大家庭,姐妹众多,曾接受音乐训练,喜奏扬琴。王粤生对洋琴之精通,大概源自幼时母亲的影响。父母早逝后,王粤生在香港威灵顿街一间顾绣店当学徒,期间店主发现他的音乐才华,遂资助他学习乐器。
王粤生在觉先声剧团及大龙凤剧团等粤剧戏班担任伴奏乐手。此外,他曾粉墨登场,参与电影之演出,曾参与的电影有《人结人缘》《入乡随俗》《乔太守乱点鸳鸯谱》等等。
王粤生晚年患上癌症,并于1989年12月12日病逝,享年70岁。
家庭背景
王氏父母感情一向甚睦,由於亦曾受相当教育,二人常在家中吟诗作乐,这对王粤生的童年提供了一个富有诗意及乐意的环境。然而,王氏日后在音乐上的成就仍离不开个人后天的苦学和浸淫。王氏五弟妹中,亦只有身为长兄的粤生对音乐情有独钟。
王氏父母不幸在粤生九岁及十一岁时先后去世,使粤生从富裕家庭的溺爱及周全照顾中走上自力更生的音乐道路。由於当时粤剧及粤曲从业员仍受到社会人士的歧视,若王氏父母在粤生成年时期仍然健在,他们未必接受爱儿选择音乐作为终身事业。
父母死后,素有积蓄的王家曾先后三次被王父下属到来抢掠财物,大大打击了王家的经济生活。为免再受贼人抢掠的惊吓,王氏弟妹分由几位姨母照顾,王粤生自此寄住於家境富裕的六姨母及姨丈汤奕棠家里。
汤姓一家连同粤生约於1931至1932年迁居香港特别行政区,汤氏做参茸生意,很快成为名人绅士,家庭仍然丰裕,却反
对过份接济粤生那边的亲人。
粤生在十二、三岁时决定尝试自立,在香港威灵顿街一间顾绣店找到一份工作,充当车缝床、被袋等家庭用品的学徒。学徒生活可算是艰苦的,据王氏回忆所说店中伙伴常故意在吃饭前叫他出外买腐乳回铺,待他回来时饭已差不多被吃光。然而,这段学徒生活却直接驱使了王氏踏上音乐的旅途,戏剧性地扭转了他的一生。
顾绣店是启发王粤生音乐才华的温床,店主虽然并非粤生的音乐老师,却在这启发过程里居功至伟。
据王氏回忆,店主是边读大学边做生意的年轻人,不只喜听广东省及欧西音乐,亦酷爱演奏广东乐器。在三十年代,收音机及留声机均属罕有的奢侈品,非富有人家难得拥有。在这种情况下,听音乐自然成为一种最时髦及高级的享受。对清贫身世的粤生来说,若非遇上这样一位老板,根本无法接触音乐。
最难得的也是店主的随和品性,常不吝啬地让王粤生分享他的音乐播送。
这时的粤生对音乐也非一无所知:幼年在广州市家中常听母亲的扬琴及父母的唱和,在念小学时亦曾习口琴。粤生对广东音乐的浓厚兴趣使他「过耳不忘」,渐渐牢记了当时听过的所有小曲。某次,粤生在洗澡时哼唱这些广东小曲的习惯被老板无意中发觉:老板对粤生的音乐记忆力甚感惊叹,决定出资为粤生物色音乐老师,使粤生在工馀时问学习秦琴及其他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