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鹅不食草

鹅不食草

鹅不食草,中药名,别名野园荽、鸡肠草、鹅不食等,为菊科植物鹅不食草(Centipeda minima)的干燥全草。其主产自中国的浙江省、湖北、江苏省广东省等地。

鹅不食草缠结成团。须根纤细,淡黄色。茎细,多分枝;质脆,易折断,断面黄白色。叶小,近无柄;叶片多皱缩、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匙形,表面灰绿色或棕褐色,边缘有3~5个锯齿。头状花序黄色或黄褐色。气微香,久嗅有刺激感,味苦、微辛。以色灰绿、刺激性气强者为佳。

鹅不食草味辛,性温。归肺、肝经。其具有祛风通窍,解毒消肿的功效。主治感冒,头痛,鼻渊,鼻息肉,咳嗽,哮喘、喉痹、耳聋、目赤翳膜,疟疾痢疾类风湿性关节炎痹痛,跌打损伤,肿毒,猪疥螨病血虚、孕妇、肺胃有热者忌用

来源

药物来源

菊科植物鹅不食草(石胡荽属 minima)。

药用部位

为菊科植物鹅不食草的干燥全草。

产地

鹅不食草主产自中国的浙江省、湖北、江苏省广东省等地。

采收加工

夏、秋二季花开时采收,洗去泥沙,晒干。

炮制方法

取鹅不食草,除去杂质,抢水洗净,切成中段,干燥,筛去灰屑。

性状

药材

鹅不食草缠结成团。须根纤细,淡黄色。茎细,多分枝;质脆,易折断,断面黄白色。叶小,近无柄;叶片多皱缩、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匙形,表面灰绿色或棕褐色,边缘有3~5个锯齿。头状花序黄色或黄褐色。气微香,久嗅有刺激感,味苦、微辛。

以色灰绿、刺激性气强者为佳。

饮片

鹅不食草饮片为根、茎、叶、花混合,呈段状。须根纤细,淡黄色。茎细多分枝,表面黄绿色,切面黄白色,中心有髓或中空。叶小,多皱缩,破碎、完整的小叶片呈匙形,表面灰绿色或棕褐色,边缘有3~5锯齿,微具毛茸。头状花序黄色或黄褐色。气微香,久闻有刺鼻感,味苦,微辛。

功能药性

性味归经

味辛,性温。归肺、肝经。

功能主治

鹅不食草具有祛风通窍,解毒消肿的功效。主治感冒,头痛,鼻渊,鼻息肉,咳嗽,哮喘、喉痹、耳聋、目赤翳膜,疟疾痢疾类风湿性关节炎痹痛,跌打损伤,肿毒,猪疥螨病

用法用量

煎汤内服,6~10g,外用适量。

应用

配伍应用

1.鹅不食草配苍子花木栏:三药均能发散风寒,宣肺通窍,皆为治疗鼻鼽鼻渊之常用药。三药配伍,能增强发散风寒、宣肺通窍之力,常用治风寒鼻塞、鼻科病证鼻塞不通,并常与白芷、细辛同用。

2.鹅不食草配麻黄、细辛:鹅不食草能发散风寒,略兼化痰止咳之功;麻黄善于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细辛善于发散风寒、温肺化饮。三者配伍,能发散风寒,化痰止咳平喘,常用治寒痰所致的咳嗽痰多。

3.《得配本草》:“配川山甲、归尾,捣敷一切肿毒;佐菘蓝香果嗅鼻,治目中星翳。”

4.《广东中药》:“配皂角,共为细末嗅鼻,功同通关散。配白玉兰地、柏树、大蒜,治疗百日咳有良效。”

方剂举例

1.治伤风头痛、鼻塞:鹅不食草(鲜或干均可)搓揉,嗅其气,即打喷嚏,每日2次。(《贵阳民间药草》)

2.治鼻炎鼻旁窦炎鼻息肉鼻出血:鹅不食草、辛夷花各3g。研末吹入鼻孔,每日2次;或加凡士林20g,做成膏状涂鼻。(《青岛中草药手册》)

3.治支气管哮喘:石胡蒌、瓜蒌、莱菔子各9g。煎服。(《安徽中草药》)

4.治目病肿胀红赤,昏暗羞明,隐涩疼痛,风痒,鼻塞,头痛,脑酸,外翳攀睛,眵泪稠粘:鹅不食草二钱,青蛤粉一钱,香果一钱:为细末,先噙水满口,每用米许嗅入鼻内,以泪出为度。不拘时候。(《原机启微》嗅鼻碧云散)

5.治疟疾:①鹅不食草6g,水煎去渣加耢糟,于发作前1~2小时服。(《四川中药志》1979年)②鹅不食草、胡椒、冷饭团各适量。捣烂,于发作前8小时敷两手寸口。(《岭南草药志》)

6.治黄疸型肝炎:鹅不食草9g、茵陈蒿24g。水煎服。(《河北中草药》)

7.治阿米巴肠病石胡荽、乌韭根各15g。水煎服,每日1剂;血多者加仙鹤草15g。(《江西草药》)

8.治小儿疳积:(鹅不食草)全草3g、或研粉每日用1.5g。蒸瘦肉猪肝服。(《广西本草选编》)

9.治中暑及热痧:马兜铃根15g、鹅不食草15g。合并研成细粉,置于鼻下,嗅之可苏醒。再用二者煎汤服用可治热痧。(《杭州药用植物志》)

10.治跌打损伤:(球子草)全草9~15g,加黄酒、红糖适量,水煎服;同时用鲜全草捣烂敷患处。(《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11,治湿疹胫疮:野园荽(夏月采取,晒收为末)每以五钱,汞粉五分,油桐调作隔纸膏,周围缝定,以茶洗净,缚上膏药,黄水出。(《简便单方》)

12.治一切肿毒:野园荽一把,鳞甲目(烧存性)七分,当归尾三钱。捣烂入酒一碗。绞汁服,以渣敷之。(《濒湖集简方》)

13.治疮疡:鹅不食草60g,无花果叶15~18g。煎水、先熏过再洗。(《贵阳民间药草》)

14.治慢性湿疹天胡荽、杠板归等分。共研细末,用醋或麻油调和途搽患处。(《战备草药手册》)

15.治鹅口疮:鹅不食草3g、冰片1.5g。共研细面,每用少许撒患处。(《河南中草药手册》)

16.治毒蛇咬伤:(球子草属)鲜全草捣烂,外敷伤口周围;另用鲜全草30g,捣烂绞汁,冲开水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17.治鸡眼:先把鸡眼厚皮削平,将(球子草)鲜全草捣烂包敷患处,3~5天取下。(《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18.治膀胱结石:鹅不食草60g。洗净捣汁,加白糖少许,1次服完。(《贵阳民间药草》)

19.治小儿急惊风:(鹅不食草)鲜全草适量。捣烂,榨取汁,调花生油灌服;药渣外搽额头及太阳穴。(《壮族民间用药选编》)

制剂

复方鹅不食草滴剂:鹅不食草500g,氢化可的松100mg,氯苯那敏(扑尔敏)50mg。用清水将鲜鹅不食草洗净,剔除杂质,用75%乙醇1200ml浸泡24小时,滤过,浸出液置水浴上挥发,去除乙醇得浓缩液250ml,加入氢化可的松和氯苯那敏,用蒸馏水稀释至1000ml,放入冰箱冷置24小时,滤过,分装于10ml眼药水瓶备用.用于治疗鼻炎鼻旁窦炎。滴鼻,每次1~2滴,每日2~3次。(《中西医结合杂志》1989年,(6):374)

风险禁忌

1.《得配本草》:“气虚胃弱者禁用。”

2.《草木便方》:“血虚、孕妇、肺胃有热者忌用。”

3.《广西中药志》:“阳实火盛者忌用。”

4.《浙江药用植物志》:“胃病患者慎服。”

现代研究

化学成分

主要含甾醇类成分:蒲公英甾醇,蒲公英甾醇软脂酸菜油甾醇羊菊属二醇等;还含愈创木内酯类、三萜类、黄酮芳香油等。

药理毒理

该药有抗过敏、抗炎药、抗病原体、保肝及抗肿瘤等作用。

1.抗过敏作用:鹅不食草全草热水水提物对大鼠被动皮肤超敏反应(pca)和化合物48/80或刀豆素A(ConA)诱导的腹腔肥大细胞组胺释放有显著抑制作用,有效成分为伪愈创内酯类和黄酮类;三氯甲烷提取物亦有抗变态反应活性。鹅不食草挥发油滴鼻给药对豚鼠类过敏性鼻炎(花粉过敏原建模)有治疗作用,能抑制嗜酸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的产生,减轻鼻黏膜组织的病理学变化,并且较长时间使用无鼻黏膜损害表现。鹅不食草对变应性鼻炎豚鼠有治疗作用,可使血清组胺含量显著降低。

2.抗炎药作用:鹅不食草芳香油对急、慢性炎症均有抑制作用。0.05ml/kg和0.1ml/kg灌胃,抑制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及卡拉胶性足肿胀,抗炎作用与抑制外周PGE2的生成和释放有关。鹅不食草挥发油0.05、0.1ml/kg灌胃,对大鼠胸膜炎模型白细胞数增高有显著对抗作用,减少大鼠胸膜炎渗出液中一氧化氮(NO)和PGE2的生成,0.1ml/kg能对抗胸膜炎大鼠血清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的升高。鹅不食草挥发油抑制小鼠棉球肉芽肿和蛋清致大鼠足肿胀,减少大鼠炎症组织中组胺含量。鹅不食草芳香油的两个硅胶柱色谱法分离组分同样对蛋清致大鼠足肿胀二甲苯小鼠耳肿胀有显著抑制作用,组分1主要以酯类成分为主,含量最高者为反式,反式-己二烯二酸冰醋菊烯酯(84.87%),其次为麝香草乙酸酯(4.71%)等;组分2以酚类成分为主,含量最高者为麝香草酚(63.28%),其次为石竹烯氧化物(24.00%),2个组分对热板致小鼠疼痛亦有显著抑制作用。

鹅不食草水提取物(主要含多元酚与黄酮)25、50、100mg/kg灌服,能抑制小鼠卡拉胶性足肿胀,作用机制与抑制血清NO、肿瘤坏死因子、IL-1β的生成,提高炎性组织抗氧化酶活性,下调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与环氧酶-2蛋白表达有关。鹅不食草芳香油0.05ml/kg灌胃,能对抗油酸合并脂多糖“两次打击”所致急性肺损伤模型大鼠中性粒细胞的升高,抑制支气管上皮细胞中CD54的表达,减轻肺损伤。

3.抗病原体作用:鹅不食草水煎剂对临床分离的绿脓杆菌R质粒有消除作用。鹅不食草中分离的单萜类百里酚衍生物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鼠伤寒沙门菌、福氏痢疾杆菌及临床分离的表皮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等有程度不等的抑菌作用。

4.保肝作用:鹅不食草煎液5g/kg灌胃,能降低四氯化碳对乙酰氨基酚、D-氨基半乳糖+脂多糖所致的3种肝损伤模型小鼠的血清β-氨基酸氨基转移酶水平,表现出抗实验性肝损伤作用。

5.抗肿瘤作用:鹅不食草中分离出的α-次甲基γ内酯结构的化合物具有抗肿瘤和细胞毒素作用。鹅不食草中分离出的一种倍半萜内酯化合物2β-(isobutyryloxy)florilenalin体外对人类鼻咽癌上皮细胞(CNE)表现出显著的剂量依赖性的抑制增殖作用,能诱导细胞凋亡,阻滞细胞在亚G1期,造成胞内脱氧核糖核酸断裂、核缩合,其诱导凋亡作用与激活Caspase-3、损耗线粒体膜能量、促进细胞色素C释放至胞质中从而调控Bcl-2家族蛋白表达等有关。

6.其他作用:鹅不食草芳香油及醇提液有祛痰、止咳、平喘作用。鹅不食草水提取物具有较强的杀螺效果;全草提取物对β-羟基-β-甲基戊二酚(HMG)辅酶A、钙通道阻滞剂受体和胆囊收缩素有明显抑制作用。

相关论述

1.《四声本草》:“通鼻气,利九窍,吐风痰。”

2.《本草拾遗》:“去目翳,挼塞鼻中,翳膜自落。”

3.《本草纲目》:“解毒,明目,散目赤肿、云翳、耳聋、头痛脑酸,治痰疟齁蛤,鼻塞不通,……,又散疮肿。”

4.《医林纂要》:“通郁,去寒,截疟,止痢。”

5.《植物名实图考》:“治痧症。”

6.《广西中药志》:“治喉毒。”

7.《广东中药》:“治百日咳。”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

基原信息

鹅不食草

形态特征

鹅不食草即天胡荽,为一年生小草本。茎多分枝,高5-20cm,匍匐状,微被蛛丝状毛或无毛。叶互生,楔状倒披针形,长7-18mm,顶端钝,基部楔形,边缘有少数锯齿,无毛或背面微被蛛丝状毛。头状花序小,扁球形,直径约3mm,单生于叶腋,无花序梗或极短;总苞半球形;总苞片2层,椭圆状披针形,绿色,边缘透明膜质,外层较大;边缘花雌性,多层,花冠细管状,长约0.2mm,淡绿黄色,顶端2-3微裂;盘花两性,花冠管状,长约0.5mm,顶端4深裂,淡紫红色,下部有明显的狭管。瘦果椭圆形,长约1mm,具4棱,棱上有长毛,无冠状冠毛。

花果期

鹅不食草的花果期为6-10月。

物种分布

鹅不食草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华中地区、华东、华南、西南。朝鲜日本印度马来西亚、大洋洲也有分布。

生长习性

鹅不食草生于路旁、荒野阴湿地。

参考资料

鹅不食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2025-03-21

石胡荽.中国自然标本馆.2025-03-21

石胡荽.中国植物志.2025-03-21

鹅不食草.中草药知识大全.2025-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