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超
王光超(1912年2月-2003年7月),男,1940年,他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1948年赴美,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皮肤科深造。他是中国著名皮肤病学家、中国共产党党员、九三学社社员、中国性学会第一任理事长、原中华医学会皮肤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华皮肤科杂志主编、卫生部性传播疾病咨询委员会顾问、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工会主席,他于2003年7月28日10时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人物经历
1940年,王光超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完成了他的学业,并成功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他的学术之路从此起步,为后来的辉煌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毕业后不久,1946年,王光超便加入了北京大学医学部附属医院,开始了他的医学实践和教学生涯。他历任皮肤科讲师、副教授、皮肤科主任,并最终成为首都医科大学的教授。在此期间,他不断深入研究皮肤病性病的治疗与预防,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1948年至1949年,王光超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皮肤科及该校附属西奈山医院微生物系学习。这段时间的学习经历,不仅拓宽了他的学术视野,也让他接触到了国际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理念。
在学术道路上不断攀登的同时,王光超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解放初期,他参与了北京市治疗妓女及赴少数民族地区防治梅毒的工作。他采用新药苄青霉素抗梅毒疗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社会的公共卫生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学术界的地位上,王光超也备受尊重。他曾担任中华医学会皮科学会主任委员(19861990),《中华皮肤科杂志》总编辑(19861990),中国性学会理事长,美国皮肤科会员,法国皮肤科名誉会员,《美国皮肤病理杂志》编委,亚洲皮肤科学会(香港)会员等职务。这些职务不仅体现了他在皮肤病性病领域的学术地位,也展示了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在教育事业上,王光超也做出了卓越贡献。1986年,他被聘为博士研究生导师,开始培养新一代的皮肤病性病领域的专业人才。他多年从事皮肤病性病临床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医学人才。在政治上,王光超于1984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展现了他坚定的政治立场和为人民服务的决心。在荣誉方面,王光超也收获颇丰。1994年,他荣获了首都医科大学“桃李奖”,这是对他在教育事业上卓越贡献的肯定。1993年开始,他还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待遇,这是对他学术成就和社会贡献的高度认可。
个人成就
王光超的研究成果包括在皮肤学科进行生物化学(’3-5环二磷酸腺苷甙)免疫与ENA抗原及抗体的测定,RoLa抗原抗体的测定,钙调素对银屑端发病机制的影响,白细胞介素及肿瘤坏死因子对银屑病发病的影响,以及白细胞介毒的红斑狼疮发病机制的影响。他还对色素脱失过程中的电镜观察和人及小鼠皮肤老化过程中的SOD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王光超主编了卫生部高等医药院校统编教材《皮肤病学》第二版和第三版。
论文
王光超参与撰写的论文包括《新中国皮肤病学奠基人之一--胡传揆教授》发表于《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0年第016期第002卷第138页。他还发表了《皮肤病彩色图谱》阅后感,发表于《临床皮肤科杂志》1996年第6期第1页。
参考资料
名医朱学骏专栏:老主任王光超,我心中永远的榜样.生命时报.2024-06-12
悼念王光超教授.北京大学期刊网.2024-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