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医科大学
首都医科大学(英文名: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缩写:CMU),简称“首医”或“首医大”,位于北京市,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管,学校是北京市重点高等院校,北京市人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共建院校。学校获批首批北京市“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也是国家留学基金委创新型国际人才培养项目院校。
北京第二医学院,即首都医科大学的前身,于1960年在北京设立。1985年,学院正式将其名字改为首都医学院。该学院在1986年被列入市级重点院校的名单。1994年,北京第二医学院更名为首都医学院后,再次更名为首都医科大学。在2001年2月,北京联合大学的中医药学院、北京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以及北京职工医学院被并入首都医科大学。
首都医科大学总共设有五个校区。学校右安门校区占地245.18 亩,顺义校区占地104.05 亩,和平里校区占地5.26 亩,东四十条校区占地3.75 亩,以上各校区共计358.24 亩(数据截至2020年1月)。2023年10月底,该校新校区在北京大兴区开工,总建筑面积超10万平方米。截至2024年5月,学校校本部设有11个学院、1个研究中心,下设27个本科专业,2个专科专业。有全日制在校生人数为15732人,其中研究生7345人,本科生7311人,高专高职生509人,留学生567人;成教生1916人。教师队伍7266人,学校有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1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按照二级、三级学科统计,有59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和7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具有所有医学及医学相关学科的硕士、博士专业学位授予权。有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在2023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首都医科大学位列201-300名;在2023软科中国医药类大学排名中,首都医科大学位列全国位列第2名;在2024软科中国医药类大学排名中,首都医科大学位列全国第2名。在2023年度中国医学院校科技量值和五年总科技量值综合分值中,首都医科大学位列第五名。
学校历史
北京第二医学院
1960年初经国务院批准,北京市委、市政府决定创建北京第二医学院。1960年初,北京市决定创建北京第二医学院。同年6月,提前招收归侨学生124名,暂借回龙观安定医院分院的空房补习文化课。1960年9月12日,该校在蓝厂隆重举行首届学生开学典礼。
十年动乱,北京第二医学院遭受严重破坏。“文革”初期,教学被迫中断,建设陷于停顿。1970年,根据上级要求,学校举办了各种农村赤脚医生培训班、外科医师班和西医学习中医培训班,建立中专系。1972年起正式招收三年制大学生。1970年7月起,该校开始恢复招生,先后开办赤脚医生培训班等多种短训班。1972年秋季起,该校招收三年制大学生。为加强该校临床教学工作,1971年12月,北京市批准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为该校附属医院。1976年5月,该校部分七三级学生随北京医疗队赴延安地区开门办学。1977年,恢复招收五年制大学本科学生。1982年,该校与日本川崎医科大学建立友好关系。1983年,该校成立口腔医学系。
首都医学院
1985年8月,北京第二医学院迎来其首次更名,自此更名为首都医学院。1986年8月,更名后的北京第二医学院被列入市属重点院校名单。1991年6月,经市政府批准,友谊、朝阳、同仁、天坛、安贞、儿童和口腔医院确定为该校附属医院。1991年11月,重新组建了由卫生局、首医和各附属、教学医院领导参加的该校临床教育委员会1992年10月,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该校建立了博士后流动站。
首都医科大学
1994年2月5日,经教育部批准,北京第二医学院第二次改名,正式改名为现名,即首都医科大学。2001年3月7日,北京市高等医学院校调整工作会议在该校召开,市有关领导出席会议,并宣读了市教委、市卫生局《关于北京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北京职工医学院、北京联合大学中医药学院并入首都医科大学的通知》。2001年9月,经市有关部门批准,该校在各附属医院设立临床医学院。2002年,北京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与首都医科大学合并后,更名为燕京医学院。
2002年7月,该校举行新并入二级学院授牌仪式。并校后,该校新成立中医药学院、顺义校区和继续教育学院。2003年3月,该校在原研究生部的基础上,成立研究生院。2002年7月,教育部和国家计委批准该校建立“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2003年11月,该校举行揭牌仪式。2011年3月5日和3月25日,北京地坛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相继挂牌成为该校的附属医院。2012年8月,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国际转化神经科学联盟、脑重大疾病防治协同创新中心成立,11月,首医大入选教育部、卫生部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2015年4月,成为卓越医生 (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
2017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成为北京市 “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项目高校之一。2018年4月,成为京港大学联盟创始成员。2019年12月,北京卓越医学人才培养高校联盟成立,这也是由首都医科大学联合其余5所医学院校发起。2023年,首都医科大学新校区(校本部)综合实施方案成果公示,首都医科大学新校区(校本部)项目选址位于大兴新城生物医药基地组团东北角,占地约72.55公顷。2023年8月,北京市发改委正式批复首都医科大学新校区(校本部)项目建议书(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5月,学校校本部设有11个学院、1个研究中心,40个临床专科学院、专科学系,40个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下设了27个本科专业,2个专科专业。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有8个一级学科的博士学位授权点以及13个一级学科的硕士学位授权点。按照二级、三级学科的分类,该校拥有59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及7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并具有对所有医学及医学相关学科的硕士、博士专业学位授予权。此外,学校还设有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有8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60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含中医);1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培育)学科;4个北京市一级重点学科,6个北京市二级重点学科,1个北京市重点交叉学科,1个北京地区高等学校学科群。在全球范围内,学校有12个学科进入了ESI学科前1%的排名,其中3个学科进入了前1‰的行列,5个学科更是进入全球前5‰。
师资规模
截至2024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和附属医院现有教师7266人,其中有院士7人;教授1176人,副教授1889人;博士生导师1281人,硕士生导师1793人。学校还有国家级教学名师荣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以及北京市"高创计划"教学名师等专家教师。
教学建设
截至2024年5月,学校有7个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教学团队,11个市级优秀教学团队、4个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8个北京市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团队。学校还有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个市级特色专业、4个北京市重点建设一流专业、11个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除此之外,学校建有7门国家级和18门市级精品课程、5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7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和21门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2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8门北京市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学校还有6个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项目。
首都医科大学还有3个国家级和6个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1个市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5个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和1个素质教育基地。学校共获得教育教学成果奖国家级特等奖1项、二等奖9项、优秀奖1项,市级特等奖2项、一等奖25项、二等奖40项、优秀奖1项。
教学团队建设
专业建设
课程建设
平台建设
合作交流
截至2024年,学校先后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瑞典、挪威、香港、台湾等20个国家和地区的50多所高校和相关单位签订了友好交流合作协议。除此以外,首都医科大学入选国家留学基金委创新型国际人才培养项目院校,获批首批北京市“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海外项目培养了从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及进修生。在基于交流合作的基础上,前后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百位专家学者和学生来到首都医科大学进行交流访问。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拥有5个国家医学中心、6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以及2个由省部共建的协同创新中心和2个北京高精尖创新中心。此外,还有1个全国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5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药监局实验室、1个工信部实验室、3个北京实验室和54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在工程研究方面,设有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以及10个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创新团队建设方面,设有3个教育部创新团队和3个科技部重点领域优秀创新团队。另外,还拥有一个国家工程实验室。
科研资源
图书馆
首都医科大学校本部图书馆始建于1960年,藏书以生物、医药卫生类为主。2002年新馆建成馆舍总面积达13980平方米。目前馆藏总量107万余册(件),图书杂志藏书库8个共5649.7平方米;阅览座位1367个,自习阅览室3个共1562.2平方米,电子阅览室1个共80台计算机位,研讨室7间,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阅读和学习的环境。学校附属教学医院共有图书馆面积6817平方米,馆藏书籍52.2879万余册。同时,校图书馆大力发展电子资源,中、外文学术性全文电子期刊5万余种,电子图书129万余册,形成了以医学文献为主体,包括中外文图书、期刊和报纸合订本、音像制品以及计算机文档等在内的多种类型、多种载体的综合性馆藏体系。图书馆还有维普新平台、美国化学会 (ACS)电子期刊、Vip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剑桥大学出版社电子期刊(CUP) (创刊年-2016)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服务平台(全球学术快报2.0)、-Emerald管理学全文期刊库 、博看人文畅销期刊、-美国医学会电子期刊、中华医学会系列刊-英国皇家化学学会(RSC) 电子期刊等数据库资源。
学术期刊
首医大学报编辑部目前主办三本期刊,分别是《医学教育管理》和《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本中文刊,以及《转化神经科学电子杂志(英文)》1本英文刊。
《医学教育管理》
《医学教育管理》中文期刊,双月刊,首都医科大学主办,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管。该刊物是进行医学教育学术研讨、展示其最新医学教育改革成果、交流其医学教育教学经验的平台。常设栏目有中外医学教育比较、教育教学管理、理论与实践、教育教学改革、教育质量控制、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课程建设、临床教学、医德教育、院校管理、医院管理等。《中国学术期刊出版总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均收录此本刊物。此刊每年出一期增刊,正刊和增刊均为首都医科大学自主认定的核心期刊。2018-2021年入选《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源期刊,2020-2021年入选中国医药卫生核心期刊。
《转化神经科学电子杂志(英文)》
《转化神经科学电子杂志(英文)》(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Neuroscience)主要聚焦于神经科学领域,由中国教育部主管,由首都医科大学、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共同主办。该杂志覆盖了神经科学所有子领域的研究成果、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和精神病学领域。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是一本双月刊学术期刊,创刊历史可以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该期刊曾经以《北京第二医学院学报》和《首都医学院学报》的名称出版,直到1996年更名为现在的《首都医科大学学报》。这是一本‘双效’期刊,其作为一本在国内外众多检索系统中被收录的综合性医药卫生类学术期刊,主要刊载国内外医药卫生领域的优秀科研稿件。此外,该期刊已被包括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及中国期刊方阵等在内的多个数据库收录。截至2023年,首都医科大学的校长饶毅担任了这份学报的主编。
科研成果
近5年来,学校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北京市科委以及北京市自然基金等科研项目3578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2083项),累计科研经费31.7亿元。获得各类各级奖励167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10项(含合报)、北京市科技奖38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2项、中华医学科技奖37项、吴阶平系列医学药学奖4项、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4项、吴阶平-保罗·杨森奖4项、何梁何利科技奖4项、中源协和生命医学奖3项、华夏医学科技奖49项;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项、北京市优秀调查成果奖1项。获得专利授权6774项。
学校排行
在2023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首都医科大学位列201-300名,全国参考排名39名;在2023软科中国医药类大学排名中,首都医科大学位列全国位列第2名;在2024软科中国医药类大学排名中,首都医科大学位列全国第2名。2024年7月19日,2023年度中国医学院校/中国医院科技量值(STEM)暨2019-2023五年总科技量值发布,首都医科大学位列2023年度中国医学院校科技量值和五年总科技量值综合分值第五名,量值为78.14。
学校荣誉
2006年,学校荣获“2001—2005年北京市法制宣传教育先进集体”称号。
2009年,学校获得首都文明单位标兵称号。
2024年12月,学校荣获“CERNET建设三十年突出贡献单位”称号。
校园文化
学校校徽
首医大校徽整体呈深蓝色色调,包含两层圆圈,一个华表图案矗立于小圈中间,华表下方下方缀着1960;两层圆圈中间中英文校名“首都医科大学”和“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旋转围绕中间小圈。关于校徽释义,华表下面1960为学校建校时间,而华表形似十字架,表达医学精神,也象征着首医大地理位置位于北京中心。
学校校旗
校旗蓝底白字,旗底为校色蓝色、左上角为校徽,中间是中英文校名,旗字为彭真体校名。
辅校旗可为红底黄字、白底红字和蓝白相间,旗标与旗字色调一致。
学校校训
首都医科大学学校校训:扶伤济世,敬德修业。
校训“扶伤济世,敬德修业”源自毛泽东题写的名言:“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以及医学典故中的“悬壶济世”和经典著作《中庸》中的“君子尊德行而道问学”和《周易》中的“君子进德修业”。校训表达了医务工作者的天职,即扶助伤患和帮助社会的使命。同时,它也强调了对道德修养和专业学业的高度尊重。学校以“扶伤济世,敬德修业”作为校训,体现了学校对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要求。
学校校歌
《首医之歌》
首医大校歌《首医之歌》由著名作曲家吕远作曲,由全体首医学子作词,采用G调4/4拍。
《首医之歌》
词:首医人
曲:吕远
美丽校园,医学殿堂,哺育着我们幸福成长。
团结友爱,手足情长,处处飘洒着杏林芬芳。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生命的责任在我身上,
扶伤济世,敬德修业,首医精神给我无穷的力量。
啊,首医,白衣天使的摇篮,人民健康的希望。
载着民族和恩师的重托,我们扬帆远航,扬帆远航,扬帆远航。
学校校区
大兴新校区
2023年10月29日,首都医科大学新校区(校本部)在北京大兴区正式开工,首期项目将建设博士、硕士研究生宿舍,共6栋楼,位于北校区东侧,总建筑面积超10万平米。
首医新校区选址于大兴生物医药基地北扩区,包括校本部、研究型医院、首都医学科学创新中心三大建设项目。校本部土地面积共计约1100亩,以建设国际一流研究型医科大学为目标,规划设计理念定位为聚焦教研结合、强化师生互动、突出学科融合的“未来医学院”,硕博楼地块以“非正式交流、活力空间、整体社区”为设计理念。学校争取该校区于2027年底全面竣工,计划2028年投入使用。
右安门校区
右安门校区位于北京市丰台区右安门外西头条10号,2022年,该校区本科普通批,分别9个五年制本科专业:眼视光医学、中医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小儿科、精神医学、预防医学、临床药学;9个四年制本科专业:康复治疗学、药学专业、生物医学工程、假肢矫形工程、中药学、公共事业管理(卫生管理)、法学(卫生法学)、护理学、助产学;3个“5+3”一体化专业:临床医学、儿科、口腔医学学。
顺义校区(燕京医学院)
顺义校区(燕京医学院)位于顺义区大东路4号,截止2023年,该校区占地面积6.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8万平方米。学院开设多个全日制本科专业,其中包括四年制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四年制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四年制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四年制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卫生信息管理方向)。此外,学院还设有定向委培本科专业,包括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北京郊区定向)、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北京急救中心定向)和五年制预防医学专业(北京郊区定向)等。校区还承担着北京地区的全日制二年制护理专升本、贯通培养3+3+2护理(高职及本科段)、贯通培养3+3护理(高职段)、三年制临床医学(北京乡村医生定向)以及二年制公共事业管理等专业的人才培养任务。
首都国医名师馆
首都国医名师馆位于东城区东四十条27号。首都国医名师馆是一家特色医疗机构,以传承燕京医学为主,专注于传统中医药、针灸和推拿等诊疗技术与方法治疗各类疾病。该机构汇聚了国内外备受赞誉的国医名师和专家团队,不仅承担培养中医师承人才的教学任务,还为广大市民提供医疗服务。名师馆内设有中医内科、儿科、妇科、皮科、针灸、推拿及理疗等科室,为患者提供全面的中医治疗方案。此外,该机构也是北京市医保定点医疗机构,为符合条件的患者提供医保服务。
花乡校区
花乡校区位于丰台区花乡张家路口107号。该校区配有、研究生公寓、浴室、餐厅等场所。
和平里校区
和平里校区位于东城区和平里北街22号。
标志建筑
首医大第一教学楼
第一教学楼总建筑面积为31669平方米,地上总共建有12层(面积25669平方米),学生上课主要场所。首医大教学楼群包含第一教学楼和以实验室为主的第二教学楼,两者共同组成了较为完整的教为学楼群。
首医大国际学院
上图为首都医科大学国际学院。国际学院位于首都医科大学西校区,学院建筑面积三万四千平方米,生活配套设施齐全,包含供学生使用的食堂、食品超市、两个标准篮球场和学生活动室等。此外,还有供学生上课使用的多媒体教室20个,另还包括三个临床桥梁课实验室、两个计算机室和一个语言实验室。
学校领导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杰出校友
参考资料
学校简介.首都医科大学.2023-05-19
学校章程.首都医科大学.2023-05-19
详细解读 | 首都医科大学2020年招生政策.微信公众平台.2023-05-26
首都医科大学顺义校区( 燕京医学院) 简介.首都医科大学燕京医学院.2023-05-26
欢迎你!首医2020级新同学.微信公众平台.2023-05-26
首都国医名师馆.首都医科大学.2023-05-26
历史沿革.首都医科大学.2023-05-19
首都医科大学2023排名.软科排名.2023-05-19
2023年度中国医学院校/中国医院5年科技量值榜单发布.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今日头条.2024-07-19
现任领导.首都医科大学.2023-05-19
首都医科大学 2018-2019 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首都医科大学.2024-05-15
起跑! 首医新校区开工.首都医科大学新闻网.2024-05-21
首医记忆系列之一 | 筚路蓝缕 以启山林.首都医科大学微信公众平台.2023-05-19
首医记忆系列之二 | 饮冰十年 难凉热血.首都医科大学微信公众平台.2023-05-19
首医记忆系列之三 | 博观约取 厚积薄发.首都医科大学微信公众平台.2023-05-19
首医记忆系列之四 | 日新月异 如日方升.首都医科大学微信公众平台.2023-05-19
首医记忆系列之五 | 锐意创新 跨越前行.首都医科大学微信公众平台.2023-05-19
信息名称: 教育部卫生部关于批准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3-05-19
信息名称: 教育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批准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的通知.教育部网站.2023-05-26
北京公布“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项目高校名单.中国一带一路网.2023-05-26
京港大学联盟正式成立.北京市教育委员会.2023-05-26
北京卓越医学人才培养高校联盟工作会召开.首都医科大学新闻网.2023-05-19
具体位置公布了!首都医科大学新校区选址北京大兴.北京规划建设前沿微信公众平台.2023-05-19
首都医科大学新校区落户大兴.北京市人民政府.2024-01-23
首都医科大学本专科招生信息网招生专业.首都医科大学本专科招生信息网.2023-05-19
首都医科大学2022年报考指南.首都医科大学.2023-05-19
两院院士.首都医科大学.2023-05-19
国家级人才项目.首都医科大学.2023-05-19
重点实验室.首都医科大学.2023-05-19
工程中心.首都医科大学.2023-05-19
本馆介绍.图书馆.2023-05-19
查找数据库.图书馆.2023-05-26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编辑部.2023-05-19
杂志简介.医学教育管理.2023-05-19
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Neuroscience(转化神经科学电子杂志).转化神经科学电子杂志(转化神经科学电子杂志).2023-05-26
期刊简介.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23-05-19
我校成果获2017年国家科技进步奖.首都医科大学新闻网.2023-05-19
我校5项成果获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首都医科大学新闻网.2023-05-19
国家科技进步奖.首都医科大学科技处.2023-05-19
首都医科大学3项成果荣获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首都医科大学新闻网.2023-05-19
首都医科大学近5年获国家级科技奖励情况.首都医科大学.2023-05-19
我校荣获“2001—2005年北京市法制宣传教育先进集体”称号.首都医科大学新闻网.2023-05-19
我校又获“首都文明单位标兵”称号,连续六年荣膺“首都文明单位”.首都医科大学新闻网.2023-05-19
我校荣获CERNET建设三十年突出贡献单位.首都医科大学新闻网.2025-04-02
校训校歌.首都医科大学.2023-05-19
我校第一教学楼正式启用.首都医科大学新闻网.2023-05-19
学院简介.首都医科大学国际学院国际学生事务办公室.2023-05-19
历任领导.首都医科大学.2023-05-19
首都医科大学校长调整,饶毅卸任.澎湃新闻.2025-03-17
童朝晖、王克荣、路生梅3名同志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首都医科大学新闻网.2023-05-19
校友会.首都医科大学校友网.2023-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