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纳森·罗森

纳森·罗森

纳森·罗森(1909年3月22日—1995年12月18日),美籍以色列裔物理学家,出生于布鲁克林区。他在1935年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鲍里斯·波多尔斯基共同提出了EPR悖论,这一现象在当时的量子物理学理论中存在。

人物经历

纳森·罗森在经济大萧条时期就读于麻省理工学院,获得了机电工程学士,后来也获得物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他在学生时期发表了几篇值得注意的论文,一篇讨论“中子”,试图解释原子核的结构。当他在密歇根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担任研究员时,也对波函数引力产生兴趣。

主要贡献

1934年,罗森成为爱因斯坦助理,并一直在新泽西州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直至1936年。在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合作时,罗森与爱因斯坦研究量子纠缠,并与鲍里斯·波多尔斯基起草了一篇论文,后人称为EPR悖论。爱因斯坦和罗森发现了一种数学解可以连接太空中相隔遥远的区域,也就是虫洞。爱因斯坦-罗森桥或施瓦兹希尔德虫洞的解决方案使用爱因斯坦的场方程式来合并黑洞和白洞。理论物理学家约翰·惠勒与罗伯特·W·富勒在1962年论文中证明这些类型的虫洞不稳定。

个人作品

有关文章刊于《物理评论》1935年第47卷,题目为《能认为量子力学对物理实在的描述是完全的吗?》。此外,罗森还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共同提出了虫洞(爱因斯坦-罗森桥)假说。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