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褐短翅莺
棕褐短翅蝗莺(学名:Locustella luteoventris)是鹟科短翅莺属的鸟类,体长11-14厘米,小型鸟类。主要栖息于海拔390-3000米山地疏松常绿阔叶林的林缘灌丛与草丛中,以及高山针叶林和林缘疏林草坡与灌丛中。主要以昆虫为食。分布于孟加拉国、不丹、中国、印度、缅甸、尼泊尔、泰国和越南。该物种分布范围广,种群数量趋势稳定,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形态特征
棕褐短翅蝗莺雌雄羽色相似,上体棕褐色,腰和尾上覆羽稍淡。眉纹短而不明显、皮黄色或淡棕色,眼周淡皮黄色。颏、喉、下胸和腹部中央白色或淡灰白色,亦有为黄白色。上胸、两胁、肛周和尾下覆羽棕色或淡棕褐色,尾下覆羽羽缘或多或少沾白色。虹膜褐色或黄褐色,上嘴黑褐色。下嘴黄白色,脚肉色或黄褐色。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海拔390-3000米山地疏松常绿阔叶林的林缘灌丛与草丛中,以及高山针叶林和林缘疏林草坡与灌丛中。冬季下迁至海拔390-1200米山脚,甚至到山寨庭院的小树丛中。繁殖季节见于海拔1200-3000米高山针叶林和林缘疏松草坡与灌丛中。常隐藏在稠密林下灌丛和草丛中。
分布范围
国家
中国地区
陕西省(周至县、佛坪县、留坝县)、甘肃省(徽县)、贵州省(绥阳县、榕江县)、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昌都市西南部)、四川省(中部宝兴县、峨眉山市至西北部西昌市)、云南省(西部及西部)、河南省(罗山县)、湖北、湖南省、安徽(黄山)、福建(武夷山)、山东(留鸟)、中国香港。
生活习性
棕褐短翅蝗莺是留鸟,心胆怯而宁静,常在草、灌丛中窜来窜去,非常隐蔽。繁殖期间雄鸟有时亦站在灌丛和草丛顶端鸣唱,但鸣声甚低弱,似昆虫鸣叫。主要以昆虫为食,包括鳞翅目幼虫、半翅目、膜翅目、鞘翅目、蟋蟀科和蚂蚁等。
繁殖方式
棕褐短翅蝗莺的繁殖期为4-7月,通常营巢于距地面1米高的草丛和灌丛中。巢呈深杯状或半球形,主要由枯草茎、草叶等构成,内垫以金鱼藻茎、须卷等。通常每窝产4枚卵,有时3枚,极少为5枚。雌雄亲鸟共同负责轮流孵卵和育雏工作。孵化期12-13天。
保护现状
棕褐短翅蝗莺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该物种分布范围广,种群数量趋势稳定,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