涧底寒松赋
《涧底寒松赋》是唐朝文学家王勃创作的一篇赋。此赋描述了一棵长在涧底的寒松因生长位置不好而被埋没,并类比人间社会身具高才的人位终不显的遭遇,以此抒发作者怀才不遇的的愤懑。全赋不事用典,语言简洁,舒卷自如,音调铿锵。
作品原文
涧底寒松赋
岁八月壬子,旅游于蜀。寻茅溪之涧,深溪绝磴。人迹罕到,爰有松焉。冒霜停雪,苍然百丈,虽崇柯峻颖,不能逾其岸。呜呼斯松!托非其所,出群之器,何以别乎?盖物有类而合情,士因感而成兴。遂作赋曰:
惟松之植,于涧之幽。盘柯跨,沓凭流。寓天地兮何日?沾雨露兮几秋?见时华之屡变,知俗态之多浮。故其磊落殊状,森梢峻节。紫叶吟风,苍条振雪。嗟英鉴之希遇,保贞容之未缺。攀翠而行疲,指丹霄而望绝。已矣哉!盖用轻则资众,器宏则施寡。信栋梁之已成,非之相假。徒志远而心屈,遂才高而位下。斯在物而有焉,余何为而悲者?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 壬子:古代以干支纪日,总章二年(669年)八月己丑朔,壬子即二十四日。
3. 茅溪:溪名。涧:夹在两山间的流水。
4. 磴(dèng):石阶。
5. 爰(yuán):却,乃。
6. 苍然:树色青翠的样子。
7. 崇:高。柯:枝。峻:大,这里指长。颖:指针叶。
8. 逾:越过。岸:指深溪两边的悬崖。
9. 有类:不同类别。合情:合乎情理。
10. 崄(xiǎn):高险。
11. 沓(tà):错综重叠。柢(dǐ):树根。凭流:临涧水。
12. 寓:寄居。
13. 沾:滋润。
14. 时华:时光。
15. 俗态:世俗情态。浮:飘浮。
16. 磊落:高大的样子。
17. 森梢(shāo):繁密的枝叶。
18. 紫叶:经霜雪严寒侵袭后的马尾松。
19. 振雪:在雪中抖动。
20. 英鉴:英明的识见。
21. 贞容:坚贞高尚的仪态品质。
22. 翠崿(è):翠绿色的山崖。形疲:枝体疲惫。
23. 丹霄:天空。吟风:随风啸鸣。
24. 用轻:器物轻微。资众:需要者多。
25. 器宏:器物庞大。施寡:使用者少。
26. 榱桷(cuī jué):子。假:凭借。
27. 心屈:心志压抑。
28. 遂:虽然。
白话译文
总章二年八月二十四日,漫游蜀中,遂于草莱之中,寻索清溪幽涧,溪流幽,石级陡峻,人迹罕至的地方,却有一株松树。它顶着霜雪屹立着,苍翠的枝干高达百丈,再大的树也超不过它。可惜,这松树长得不是地方,即便有超群的材质,人们又怎么能认识到呢?原来事物虽然各不相同,情理可是一样。我有所感触,兴之所至,就写了这篇赋:
松树长在幽深的涧谷,枝高峻,深根临水,它什么时候寄寓在这天地之间的?受大自然雨露润泽有多少年了?看到应时花卉的随时变易,就会知道世俗之态的浅薄浮泛,所以它浑身肃穆,显出气派崎磊落,不同凡俗的风采。它的叶子在冷风中吟啸,枝条在风雪中奋动,可惜,难于遇见明鉴之人,只能保持自己贞纯独特的姿质了。攀着青翠的山崖,显得疲累,它熄灭了伸向高远天空的愿望。算了吧!原来,物微则用者众,才大则役者少。当然,长成栋梁之材,不是椽子所能替代的。但空远大的抱负而心实委屈,于是造成了才高而位下这种局面。既然这在物类也有,我为什么要悲伤呢?
创作背景
总章二年(669年)时作者二十岁,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李治下令废职,逐出沛王府。这年五月,作者南下入蜀。他在《入蜀纪行诗序》中说:“总章二年五月癸卯,余自长安观景物于蜀,遂出褒斜之隘道,抵岷峨之绝径,超玄壑,历翠阜,弥月而臻焉。”在蜀三年,作者先后游历过葛愤山、武担山、武都山等名山,创作了许多诗文,此赋即创作于这段时间。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此赋由左思的《咏史·郁郁涧底松》变化而来。就标题而言,此赋有着明显的寄意。松不生于崇丘而生于涧底,材虽伟岸,然而不是生在合适的地方,“物殊类而合情”,名为咏物,实则说的是人间社会。
此赋一开始就点出此松生长幽涧,虬枝高耸,深根凭流。在淡淡两笔勾画了此松形象之后,忽然一笔宕开:“寓天地兮何日?沾雨露兮几秋?”问它在这儿多少时候了,为什么要在这儿,问得似乎幼稚,然而巧妙,顺势引起下文,写这松树嶔崎磊落,姿质特异,“紫叶吟风,苍条振雪”,疾风劲节,坚贞不屈,但由于没有明鉴之人而被埋没在幽谷中。“用轻资众”,“器宏施寡”,譬如千里马,空有远志,不能驰骋,也只好屈居轭下了。这和人的身具高才,位终不显,正是一个道理。
全赋讲求韵律,不事用典,词语不事雕琢,语言简洁,舒卷自如,音调铿锵,干净利落,直抒胸臆,假托涧底寒松“出群之器”、“托非其所”的遭遇,极尽自我矜恃、鸣其不平之能事,将自己怀才不遇、生不逢辰的满腔愤懑一以贯之,指斥“时革屡变”、“态俗多浮”,决心独“保贞容”,不与“榱桷”为伍,大发个人“志远心屈”、“才高位下”的牢骚,这是对社会的遏抑人才、用轻资众这种本末倒置现象的严厉批判。
名家点评
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理事杨晓霭:篇中不作简单比附,至始至终落笔涧底松本身,写松喻己,取譬明切;咏物寄情,感慨遥深。较其颇具齐梁小赋浓艳色彩的《春思》《采莲》等赋,完全洗去铅华,骨气凛然,超然胜之。(《历代赋评注》)
作者简介
王勃(649年—676年),字子安,州龙门(今河津市)人,隋末大儒王通之孙。麟德三年(666年)制科登第,拜朝散郎。后为沛王府修撰。总章二年(669年)入蜀漫游。咸亨三年(679年)冬,始为虢州参军。因匿杀官奴获罪,会赦除名。游万荣县,“流离岁月,羁旅山川” (王勃《夏日登韩城门楼寓望序》)。上元二年(675年)秋,赴交趾承宣布政使司父。上元三年(676年)渡海归,溺水,惊悸而卒,年二十七。诗文追求“风骨”,力争刚健,自成风格。有《王子安集》,其中存赋十二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