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阪神大地震

阪神大地震

阪神大地震(英文名:the Great Hanshin-Awaji Earthquake),又称阪神淡路大地震或神户大地震,是指1995年1月17日5时46分发生于兵库县南部的7.3级特大地震,震中位于淡路岛北部,地理坐标北纬34°36',东经135°02',震源深度16公里。神户和洲本的地震烈度为6度,丰冈、彦根和京都的地震烈度为5度,大阪姬路市和歌山县等的地震烈度为4度,从东北到九州的大片地区都有震感。

阪神大地震的发生,是由于欧亚大陆板块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海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导致地下断层严重错位,淡路岛的野岛断层地壳活动,属于上下震动型的强烈地震。地震造成6434人死亡,3人失踪,43792人受伤,毁坏建筑物约10.8万幢,约144000间房屋被部分毁坏,还有电力、通信、道路等基础设施损毁严重,经济损失约1000亿美元,总损失达国民生产总值的1~1.5%。是日本战后时期最严重的地震。另外,此次地震也对日本政坛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为了纪念1995年阪神大地震中丧生的受难者,2002年,日本政府和兵库县耗资60亿日元,在神户中央区建成了“人与防灾未来中心(正式名称为阪神・淡路大震灾纪念人与防灾未来中心)”,教导民众认识自然灾害。

地震背景

日本列岛环太平洋地震带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区。日本位于太平洋板块边缘,东面受太平洋板块的挤压,南面受菲律宾海板块的推挤,整个列岛处于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板块碰撞俯冲的地带,地震频繁。

地震成因

阪神大地震之所以发生,是由于欧亚大陆板块、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导致地下断层严重错位,淡路岛的野岛断层地壳活动,属于上下震动型的强烈地震。

地震特点

阪神大地震震中位于神户西南方23公里的淡路岛北端(34°36.4'N,135°2.6'E)。地震是由于断层发生平移所致,震源深度20km最大地面水平速度55.1cm/sec,阪神地区11个地震监测站测得的最大地面水平位移为22.7cm,相应垂直位移为6.4cm。本次地震的特点是最大竖向加速度833gals(1gals=lcm/s)超过了最大水平加速度817gals,属于典型的"直下型地震"。虽然从震级来看,关东大地震为里氏7.9级,高于阪神大地震,但阪神大地震的最大竖向加速度为关东大地震的两倍。

地震过程

1995年1月17日5时46分兵库县南部发生了7.3级特大地震。震中位于淡路岛北部,地理坐标北纬34°36',东经135°02',震源深度16公里。神户和洲本的地震烈度为6度,丰冈、彦根和京都的地震烈度为5度,大阪姬路市和歌山县等的地震烈度为4度,从东北到九州的大片地区都有震感。之后余震不断,同日7时38分又发生里氏6级地震。

地震使神户等地区全部毁坏,以受灾强弱程度为序,分别是神户、西宫芦屋市、淡路岛和大阪。神户市东滩区一座2万吨级储油罐溢出大量液体天然气,因为正值寒冷的冬季,绝大多数家庭使用电炉、煤气炉、液化气炉取暖,人们还没有切断电源,产生了大面积的火灾。受天气影响,1995年1月17日~19日,神户不断发生了130多处火灾。地震、火灾之后,又普降大雨,气温骤然下降,流行感冒在30万避难灾民中蔓延,医疗和救护条件无法及时送到,老幼弱者的身体难以抵挡。因为灾民量大,食品饮水供应不上,一周后灾民出现营养不良,体质下降。饥饿、寒冷、缺水、疾病威胁着成千上万个生命。

地震烈度

参考资料:

地震影响

伤亡损失

参考资料:

经济影响

日本官方公布,阪神大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约1000亿美元,相当于当时日本全国GDP的2.5%。震后日本股市低迷,巴林银行因此破产,日本国内外投资者害怕日本经济复苏步履维艰,大量抛售股票,致使1995年1月23日东京平均股票价格比周末下跌1054.73日元,到28日跌人自1994年1月以来的最低值18000日元。东京外汇市场出现日元下跌的局面。地震给日本经济带来的损失,还会影响到世界金融市场。神户是日本重要的经济中心,地震发生后工业区停水断电,交通瘫痪,神户市很多中小企业房屋倒塌,而且还影响到了周边其他工业区和一些港口。

据神户市政府介绍,与阪神大地震相关联的费用支出总额约为2万886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799亿元)。其中清理地震垃圾、修复道路等的费用支出约为8370亿日元,其中有2788亿日元通过发行债券的形式筹集。虽然重建工作早已完成,但是2018年末还有超过2亿元的债务尚未还清。此外,为了实施重振灾区政策和运营避难所相关的市民生活支援费用的支出总额达到2万490亿日元。市政府为此发行了1万565亿日元的债券。截止至2018年度末,仍有1526亿日元尚未还清。

政治影响

阪神大地震对日本政坛造成了一定的冲击,1995年大地震后,日本对法律法规大幅修改。到2002年,日本形成涵盖灾害全过程的法律体系。设置中央级别的防灾机构,修改《内阁法》,提高首相危机时的管理权力。改革分部门层层传送的刻板机制,互联网成为新的灾情信息来源。自卫队建立近3000人的常备救灾部队,灾害时防卫省长官可直接派出救灾部队。

生命安全影响

阪神大地震死亡者中90%都是被不抗震的房屋夺去了生命。一直以来,日本在建立防灾城市的工作中,始终把重点放在如何提高公路、铁路、生命线设施以及公园等公用事业和城市总体框架的抗震性与安全性上。可是,阪神大地震却暴露了住宅抗震性能差、道路狭窄、房屋排列拥挤无空旷场地等问题。阪神大地震向现有抗震设计理论和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提出了软土地基的抗震、竖向地震力的影响以及抗震验算模型等一系列新的有待研究的课题。

社会矛盾凸显

阪神大地震发生前,神户就长期存在的住宅问题,住宅分布具有明显的阶层性和地域性。震灾造成的住宅损坏发生在长期性住宅问题的延长线上,并起到了强化阶层性和地域性的作用。特别是平房式住宅、木制结构房屋和零散的独门独院住宅的损坏极其严重。在市区内的所有住宅中,全部、半损坏率大约是40%。其中平房式住宅和木制结构房屋占全部、半损坏的60%,而居住在这些房屋里的主要是低收入和老年人家庭。受灾主要集中在旧城区,受地震的影响,城区人口减少了6.3%。市区人口流失严重。长田区、滩区流失了20%以上的人口。旧中心市区内房产破坏严重,社区处于离散状态。长期性的住宅问题得不到解决,震灾更是火上浇油。由于原先就存在长期性住宅问题,震灾又使之进一步恶化。住宅政策迎来了传统方式逐渐失效的时期。这些问题的复杂性意味着住宅的恢复重建计划不能单纯地套用以往的政策,而是需要从新的方向构筑应对震灾的策略。

永久性住宅开始努力重建后,临时住宅的问题却成了阻碍这些活动的主要原因。由于受灾者的应急生活缺乏稳定性,所以在恢复重建的现场,对时间的要求过度紧张。重建永久性住宅变成了与时间进行的战斗。于是产生了许多矛盾。临时住宅偏重建在郊外和人工岛屿,加快了市区的无人化进程。在“荒原化”的市区,连进行社区的集会都遇到困难。应急生活的方式本身就十分重要,而且它同时对家园的恢复重建能否成功也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文化损失

据日本政府文化厅调查,地震中关西地区及其附近有40多处文化遗产名胜古迹遭到毁坏。仅京都府就有16座古寺被震坏。京都右京区的广隆寺中,安放在灵宝殿内的圣观音像从1米高的陈列座上滚落,右臂折断;右京区的清凉寺中,日本国宝大日如来佛像的光背被震掉一部分;京都市东山区的“三十三间堂”中,安放着1001尊木制千手观音立像,其中6尊观音像被震倒;东山区的东福寺中,作为日本重要文化遗产的13层右塔的宝珠顶折落。

救灾处置

媒体

1995年1月17日早晨5点46分发生地震,NHK综合频道于5点49分就播出了第一份震情速报,一分钟后民间电视台、广播电台即在全国播出,各新闻媒体总动员,派有报道经验的记者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并动用18架直升机进行现场拍摄,就灾民安全等情况连续报道近38个小时,保障了政府及人民在第一时间了解灾情。总理府对灾情的了解就主要靠电视台。神户新闻本社九层大楼内部由于受到严重破坏,一时无法出报,总编辑山根秀夫向京都新闻社长芜川克郎求援,京都新闻立刻决定加印《神户新闻》晚报28万份送达神户。同时,神户新闻借用神户车站一角成立临时编辑部,动员100名记者投入灾区采访,以最新消息传达至京都,第二日早报53万份如期出刊。

政府

对于阪神大地震,日本村山首相是1995年1月17日早7时得到秘书报告的。当时由于阪神通信网络断绝,灾情未能全盘掌握。1月17日上午10时召开的例行内阁会议也未就灾情提出讨论,仅派平时负责灾害的国土长官小泽赴神户观察。兵库县知事依据自卫队法第38条“重大灾害,自治体首长可邀请驻地自卫队协助救灾”的规定提出邀请,但当日下午只有少数到达,后来伤亡人数逐渐增加。1月18日,首相村山感到事态严重,于是立即通知大藏、厚生、文部等有关机构召开“地震对策会议”,动员自卫队13000人及警察27000人调派141台消防车及消防队员700名,加派8架消防专用直升机,并接受在日美国军队的物资运输援助;接着,政府成立了“灾害对策本部”,村山首相亲任部长,对如何进行食品配送、住宅道路修复等问题提出了86项紧急对策。

社会

在第一阶段,即阪神大地震发生时,灾区有24万栋房屋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数万人被埋在下面需要救助。其中,自卫队解救了176人,神户消防局救出了733人,神户市消防团救出819人,警察等专业救援人员救出5000人,其余的绝大部分是由市民自己解救的。在消防灭火方面,西宫市因地震引发的火灾41起,有29起(约占70%)是火灾初期被市民扑灭的。尽管发生了41起火灾,但只烧毁了90栋住宅。

在第二阶段,即生存危机过去后的避难生活期。虽说是遭遇了震灾的破坏,但也并不等于完全丧失了维持生活的必需品。倒塌的房屋下留存着大量的食物、服装和其他生活用品。在外部救援物资抵达时间过迟的情况下,灾民们自己利用灾区残存的物品,相互调剂,维持生存。对于那些没有去避难所呆在家里的受灾者来讲,日常传递信息的社区就成了发布行政消息、传递联络信息的组织。另外,在这一时期,一些跨地区的各式团体也开始发挥巨大的力量,送来水和食物,提供临时住所,照看孩子,捐钱捐物等,形成一股直接或间接支撑受灾者的力量。

在第三阶段即,灾害发生后各县市的团体,自动将救急物资送往灾区,临近县、市地方也积极提供公有土地建设临时住宅,也有地方将国民住宅放出接受灾民申请;民间一些企业公司自动自发地提供救助,如日本电信公司在避难所架设临时公用电话450台,免费供灾民对外联络;麒麟、朝日等青岛啤酒将储存水及茶水罐头分送避难区,日清食品食品公司捐出生力面4万份;民间医生、慈善团体、社会服务团体也携带食品、饮用水、毛毯等生活必需物资由各地赶到;还有的地方团体接纳孤儿。在各地灾区内的居民也自己组织起来相互支援,夜里巡逻加强安全等。

灾后重建

阪神大地震发生后,日本政府内部成立了首相咨询机构“阪神·淡路复兴委员会”,制定了灾民住房、公路、铁路和港湾等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建计划,即紧急复兴三年计划。在重建过程中,日本神户建立了一个重建基金,根据受灾的实际情况,进行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大规模援助。重建基金由国家财力、社会捐助及商业投资共同组成,举全国之力来重建新家园。此外,灾害发生后日本还展开多项针对灾民的精神救助活动,比如派专家定期为幸存者免费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学知识讲座,安排生活援助员和老龄户生活援助员,定期走访老龄人住宅等,对灾后百姓进行心理救助,避免灾后精神疾病的恶化。

日本政府从阪神大地震后的1996年开始,连续3次修改《建筑基准法》,大大提高各类建筑的抗震基准,除木结构住宅外,要求商务楼的抗震能力都要达到8级以上,使用期限能够超过100年同时,政府加大对国民防灾意识和生存能力的宣传教育力度。日本吸取阪神地震的经验教训,开始重视提高全民的防灾意识,内阁将每年的1月17日定为“防灾和志愿者日”,1月15日至21日被定为“防灾和志愿者周”,全国各地都要进行市民和消防队参加的地震演习,电视台也要播放防灾类节目,目的是让广大市民认识到灾害发生时志愿者活动和自主防灾的重要性。

日本政府出台了《阪神、淡路震灾复兴计划》(“兵库凤凰涅磐计划”)的10年规划。该计划分几个步骤:1.用3年的时间完成《紧急复兴3年计划》,在基础设施、住宅、产业3个领域,恢复到震前的水平;2.用两年时间实施《复兴计划推进方案》,完成各个领域的相关战略课题,达成初步复兴;3.震灾5周年时,委托国内外权威机构专家,以国际的视野和标准,“验收”从“复旧”到初步复兴的成果;4.在检讨过去5年工作的基础上,广泛听取市民意见,一边应对遗留问题,一边把救灾复兴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新课题作为复兴的动力,推出旨在深度复兴的“升级版”复兴计划《后期5年推进计划》,直至全部计划完全落实。

在反思阪神大地震的灾难后,日本灾后成立了“二十四小时内阁情报汇集中心”,终于将中央和地方灾情情报工作紧密联系了起来。同时日本修订了《内阁法》与《防灾基本计划》,强化了内阁的“危机时刻管理权”,首相需要在紧急时刻亲自担任“中央防灾会议会长”,以便用最短的时间内调动全国的力量进行救援。并且日本事后修订了《防卫大纲》的救灾部分,向地方下方了救灾的派遣自卫队行政能力,并赋予特定震级以上地震的防卫省响应机制,主动派出自卫队抢险救灾。在日常生活中,日本建立了“地震警报系统”。从2007年起,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的电视台,只要是发生地震,都有义务面向所有观众发布“紧急地震速报”。

经验教训

伤亡过大

1.地震的性质。阪神大地震属于城市直下型地震,能量积累慢、周期长,烈度强,垂直、水平均有震幅,对城市的破坏性极大,目前基本无法预测。

2.城市建设的不安定因素。城市大都建设在山坡、斜坡和人工填海造地上,经过强震地基发生形变。城市抗震设防较差,使房屋(大都是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建筑)、交通设施及生命线工程大量被毁坏,并引起火灾等次生灾害。一直以来,日本在建立防灾城市的工作中,始终把重点放在如何提高公路、铁路、生命线设施,以及公园等公用事业和城市总体框架的抗震性与安全性上。可是,阪神大地震却暴露了住宅抗震性能差、道路狭窄、房屋排列拥挤无空旷场地等问题。倒塌的木结构房屋堵塞了狭窄不足4m宽的公路,当住宅密集的街区遭受严重的地震破坏时,受损失的不仅仅是房主,而且阻碍了紧急车辆和救援人员,妨碍了消防活动和救援活动的开展,最终造成整个地区蒙受更大的损失。

3.震后救灾工作滞后。阪神大地震暴露出日本政府在防震减灾工作上的失误和薄弱环节。一是错误判断日本关西地区不会发生大震,使该地区的抗震设防工作滞后于城市建设;二是关西地区的消防能力差,有关的消防设施不完好、不完备,致使地震火灾不能及时扑灭。三是政府部门救灾行动迟缓。震后2小时才接到报告,内阁会议结束时神户长田区已一片火海;震后6小时才首次召开高级别对策会议,大型设备震后三天才获批投入救灾;地震发生7小时后,自卫队才接到动员,错过救援最佳时间。由于政府没有制订相应的救灾方案,致使震后救灾滞后,在实际救援中,又出现了救灾指挥体系不协调,加大了震灾损失。震后,神户通讯不畅,道路阻塞,客观上给救灾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使救灾无法按预定设想组织展开。

建筑损坏

根据阪神大地震建筑物受害情况调查,倒塌建筑的多数是日本新抗震结构规范制定之前建造的建筑,抗震标准低是导致该类建筑受害的主要原因。新抗震规范颁布之后的建筑受破坏的原因主要是设计不适当或施工原因造成。设计不当表现在建筑采用一层架空式建筑结构。此外,地基液化造成桩基础倾斜也是导致建筑物倒塌的主要原因之一。

此次阪神大地震震中18万栋建筑物遭破坏,1.2万间房屋彻底被毁。倒塌的房屋大都是未经加固的建筑,甚至经混凝土加固的结构也受到威胁,但凡按照最新建筑法规建造的建筑物在这次地震中基本没有倒塌,或只有轻微损坏。特别是1981年后按新建筑法要求建造的高层建筑物抗震性很好,如15层的神户市政府大厅和一座银行大楼。主要经验是:严格的建筑规范,使新建的建筑物避免了倒塌,说明日本在防震技术方面的投入是有价值的。主要教训是:①地震烈度设防偏低。认为该地区千年难遇一次大地震,因此根据政府的有关法规制定的地区防灾计划,设防烈度偏低为V度,而这次地震的实际烈度为Ⅵ~Ⅶ度。②神户的建筑物大部分建造在松软沉积层和人工回填的地面上,这种地基震后发生严重液化,使土壤层沉陷,造成建筑物倒塌。③一些建筑物和高架公路施工中存在偷工减料问题,水泥梁柱中钢筋不足,水泥厚度不够,甚至在水泥柱里发现饮料空罐和木棍等不应有的东西。

缺乏足够的防范措施和救灾系统

阪神大地震地区缺乏足够的防范措施和救灾系统,特别是神户周围有相当多交通要道都通过隧道或高架桥,在地震时隧道受损严重。震后,神户市通讯不畅,道路阻塞,客观上给救灾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灾区通信网络中断,对灾情判断不足,灾后相关政府一定时间内无任何实质性作为,造成地震发生7小时后救灾工作才陆续展开,且没有中央级别的紧急事态管理机构进行统一调度,灾难发生后第一时间几乎看不到政府指挥。错过了救援最佳时机,使救灾无法按预定设想组织展开。

神户市中更因瓦斯外泄、木造房屋密集、引起快速的连锁性大火,如神户长田区,全部的木造房屋都付之一炬。在实际救援中,还出现了救灾指挥体系不协调、救灾物资供应混乱和火灾无法及时扑救等情况。

灾后预防

加强活断层的调查监测和研究

阪神地震后,日本政府更加重视内陆活断层的研究,追加投资开展活断层的地球物理学详查和人工探测工作。神户政府成立了包括政府机构、研究机构、大学和相关民间企业在内的“神户地质研究会”,对神户市的地质、活动断层进行了调查和分析,整理了全部的历史基础信息,将详查和分析结果在市政府官方网站上公布。同时,神户市还根据调查的结果构建了地理信息数据库对数据进行维护管理和持续性的研究。

编制韧性城市规划

神户市的地域防灾规划最早编制于昭和38年(1963年),是根据日本的《灾害对策基本法》来进行编制的。之后先后在昭和61年(1986年)、平成8年(1996年)、平成26年(2014年)、平成28年(2016年)进行了修编。在2016年最新一次的调整过程中,根据日本的《国土强韧化基本计划》,神户的地域防灾规划升级为神户市强韧化规划。神户市的强韧化规划对于神户市可能遭遇的洪涝、地质、地震等灾害进行了事故后果的推演,根据推演结果来确定防灾减灾的策略和项目。

逐步推进建筑设施耐震化改造

为了提升神户市抵御地震灾害的韧性,神户市政府制订了耐震改造促进计划。计划提出不但要进行主体结构的耐震化改造,还要进行附属设施的耐震化改造,包括吊顶、照明设施等。此外,耐震化改造计划还涵盖了道路桥梁和地铁系统,特别是对于灾时作为救灾干道的道路桥梁,吸取震时的经验,采取了防跌落等加强抗震措施。

针对性升级各类防灾设施

1. 防潮设施升级改造。经过测算,防潮设施升级改造完成以后,神户市区灾时浸水面积超过30厘米以上的面积从现有的1586公顷缩减到927公顷。

2. 消防设施升级。吸取阪神地震的经验,在神户市区各处规划建设了耐震水槽,在地震发生时,即使供水管网因震害完全中断,耐震消防水槽内也能提供100吨的消防水。

3. 疏散避难指示系统升级。神户市统计了历史上所有的海啸高度,升级改造时将疏散避难指示牌都提高到了历史最高海啸高度以上,避免因海啸的冲刷而造成疏散避难指示系统失效。

充分发挥民间组织作用

神户十分重视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将防灾活动和社会福利活动进行充分的结合。尤其是对于行动不便的老幼人群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制定了专门的灾时援助措施。

灾害记忆和经验的保留和传承

神户市十分重视灾害记忆和经验的保留和传承。在阪神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时候,特意将灾时受损的一些典型设施进行了保留和展示,因地震剪切力受损而钢筋出露的桥墩、塌陷的港口、倾斜的路灯、受剪切而分成两段的铸铁排水篦子等,督促大家提高防灾意识、做好灾害应对工作。

相关警示

树立民众共救意识

日本在最近二十年来发生的地震中总结了许多教训,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能单纯依靠中央政府的行政力量和自卫队救援的“公救”,受灾者自身要超越受灾意识,主动团结起来,互助“共救”。2008年,地震防灾对策专家中林一树举例说,1995年阪神地震时,消防队的电话很难打通,从燃烧的房屋中救出受灾群众的、克服困难进行灾后建设的大部分力量来自民间,特别是“自治会”“町内会”(类似于中国的街道办事处,居委会),这些组织成了抗灾救灾的核心力量。

发动社会力量对付流言

2008年,亲身经历了1995年阪神地震的大学教授中本进一在采访中表示,阪神地震后,尽管政府对灾情进行了解释说明,但是在民众中还是流传着“大地震还会袭来”的谣言。灾民情绪本来就脆弱,比较容易轻信谣言,很多人更加恐慌了。对付类似传言,居委会可以发挥沟通行政机构和地区灾民之间的桥梁作用,及时向灾民传达正确的信息,安慰大家情绪。如果几百受灾群众中有一两个领导的话,就比较容易对灾民情绪进行管理了。在日本的地震救灾中,除了居委会发挥了重要作用外,很多学者教师等也主动站出来稳定大家的情绪。

精神救援

2008年,亲身经历了1995年阪神地震的大学教授中本进一在采访中表示,根据亲身体验,对于灾民来说,精神救助和物质救助同样重要。地震刚刚发生后,大家都想着互相帮助,所以都非常有精神。但是一周后,疲劳和不安就达到了顶点。震灾后人们的精神压力都很大,就算关系好的家庭或者朋友也会因此而争吵。震灾后,日本展开了多项针对灾民的精神救助,比如派出专家对震后幸存者进行心理咨询等。

后世纪念

人与防灾未来中心

2002年,日本政府和兵库县耗资60亿日元,在神户中央区建成了“人与防灾未来中心(正式名称为阪神・淡路大震灾纪念人与防灾未来中心)”,由两幢建筑构成,分别于2002年和2003年对外开放,纪念阪神大地震的受难者,并教导民众认识自然灾害。每年都有数十万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士来参观。在这个中心,不但可以在这个电影放映馆看到当年阪神大地震的模拟重现;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显示屏了解灾后重建的城市和街道;它还担负着培养人才、调查研究、派遣抗灾专家以及资料的收集和保存等多种工作。

民众纪念

2005年1月17日,日本阪神大地震十周年纪念日,在日本神户的一个公园内,人们排出“1.17”的字样,来纪念神户地震受害者。清晨,神户全城为10年前死于地震中的6433人默哀1分钟。

2012年1月17日,日本神户,民众举行祈祷仪式纪念阪神大地震17周年。当地时间2014年1月17日,日本民众在神户举行烛光仪式,纪念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19周年。当地时间2019年1月17日,兵库县神户,当地居民点烛守夜纪念阪神大地震24周年。

2025年1月17日,阪神大地震30周年纪念日,日本各地除举行追悼纪念活动外,还有不少地方举行了防灾训练。在东京中心城区的新地标麻布台新城,开发和管理这一项目的森大厦公司约1600名员工17日参加了防灾综合演练。演练项目包括地震后迅速确认人员和建筑物损伤情况,练习使用无线电进行联络,接收大地震后因交通中断难以回家的群众等。记者在演练现场看到,扮演因灾难以回家群众的员工在防灾储备物资分发点排起队伍,有序领取饮用水、防灾食品和防雨防寒用的铝制毯子。接着,大家在工作人员指导下披上毯子,体验这种防灾用毯子的暖和程度,还体验了如何冲泡防灾食品。森大厦公司结构设计部门员工当天还给坐落在麻布台新城内英国学校的部分学生做了地震和建筑物防震知识讲座。

相关影视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阪神・淡路大震灾教训情报资料集阪神・淡路大震灾の概要.阪神・淡路大震灾教训情报资料集阪神・淡路大震灾の概要.2025-01-20

阪神淡路大地震 25 年:DMAT 的诞生以及灾害医疗援助技术如何传承(上).jica.2025-01-20

请完成下方验证后继续操作.百家号.2025-01-20

请完成下方验证后继续操作.百家号.2025-01-20

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14.国家应急广播.2025-01-21

日本无处不在的国民防灾意识.浙江政务服务网.2025-01-20

人与防灾未来中心|目的地|【官方】日本国家旅游局(JNTO).人与防灾未来中心|目的地|【官方】日本国家旅游局(JNTO).2025-01-20

历时25年 日本神户市即将还清阪神大地震后的城市重建债券.温州新闻网.2025-01-20

凤凰周刊:日本阪神大地震-救灾、复兴的经验与教训.凤凰网.2025-01-20

请完成下方验证后继续操作.百家号.2025-01-21

生态系统的耗散结构与生态危机.科学网.2025-01-21

阪神地震幸存者为中国支招:居委会的作用很重要.凤凰网.2025-01-21

阪神大地震幸存者为中国支招.凤凰网.2025-01-21

日本纪念阪神大地震十周年.中国新闻网.2025-01-20

日本民众纪念阪神大地震17周年(2).中国新闻网.2025-01-20

日本民众纪念阪神大地震19周年-中新网.中国新闻网.2025-01-20

阪神大地震30周年 日本多地举行防灾训练.今日头条.2025-01-20

神户大地震的图片.豆瓣电影.2025-01-21

重返危机现场重返危机现场1:神户地震.腾讯视频.2025-01-21

神户日报的7天的图片.豆瓣电影.2025-01-21

重返危机现场 第一季的分集短评.豆瓣电影.2025-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