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顶雀百灵
黑顶雀百灵(学名:Eremopterix nigriceps)是百灵科雀百灵属的一种,属于脊索动物门鸟纲。这种游猎迁徙的候鸟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埃及、埃塞俄比亚、伊朗、厄立特里亚、塞内加尔、乍得、马里、佛得角、索马里、卡塔尔、以色列、毛里塔尼亚、约旦、尼日尔、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吉布提、尼日利亚、也门、印度、苏丹、阿曼、科威特、巴林、布基纳法索、伊拉克和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国等地。黑顶雀百灵的平均体重约为13.5克,栖息地为亚热带或热带的(低地)干草原。该物种的保护状况被评为无危。
外形特征
黑顶雀百灵是小型鸣禽,身长11.5-12.5cm。雌鸟主要是浅棕色具斑纹;雄鸟黑冠,黑腹部,前额到眼睛、鸟喙喙基白色。一道黑色条纹通过面颊,上体、面颊至脖子以下到领灰褐色。嘴较粗而呈圆锥状。鼻孔上有悬羽掩盖。翅膀稍尖长,尾较翅为短,跗后缘较钝,具有盾状鳞,后爪长而直。成年雄鸟具有醒目的黑白色头部图案,主要是黑色头部与对比鲜明的白色额头和白色颊斑。上体为灰褐色,下体和翅下为黑色,与胸侧的白色斑块形成对比。尾部为黑色,具有浅褐色边缘和灰色中央羽毛,嘴呈角色。雌鸟则完全不同,上体为浅沙褐色,冠部有淡淡的条纹,眼周和颈侧有白色斑块。雌鸟的下体为白色,具有淡肉桂色胸带和黑色翅下覆羽。幼鸟与雌鸟相似,但头部的羽毛尖端为浅黄色。
分布范围
黑顶雀百灵分布在北非,从佛得角群岛向东穿过北非的撒哈拉沙漠地区,通过阿拉伯半岛进入巴基斯坦和印度。分布于埃及、埃塞俄比亚、伊朗、厄立特里亚、塞内加尔、乍得、马里、佛得角、索马里、卡塔尔、以色列、毛里塔尼亚、约旦、尼日尔、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吉布提、尼日利亚、也门、印度、苏丹、阿曼、科威特、巴林、布基纳法索、伊拉克和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国。
亚种分类
黑顶雀百灵有三个亚种:
1. E. n. nigriceps - (Gould, 1839): 分布在佛得角群岛
2. 撒哈拉黑顶雀百灵 (E. n. albifrons) - (Sundevall, 1850): 分布于毛里塔尼亚和塞内加尔到苏丹
3. 东部黑顶雀百灵 (E. n. melanauchen) - (Cabanis, 1851): 分布于东苏丹到索马里、阿拉伯、索科特拉岛、伊拉克南部、伊朗和巴基斯坦
生活习性
黑顶雀百灵生活于干燥的大草原、半沙漠和有稀疏植被的沙漠区域。常于地面行走或振翼作柔弱的波状飞行。于地面,或于飞行时,或在空中振翼同时缓慢垂直下降时鸣唱。高飞时直冲入云,在地面亦善奔走,受惊扰时常藏匿不动,因有保护色而不易被发觉。常站高土岗或沙丘上鸣啭不休,鸣声尖细而优美。雄鸟的歌声相当多变,通常由一系列简单、甜美的音符组成,可以在飞行展示中或从灌木丛或岩石上的低处鸣叫。平时在地上寻食昆虫和种子。主要以草籽、嫩芽等为食,也捕食昆虫,如蚱蜢、蝗虫等。在繁殖季节之外,它们可能会形成多达50只的群体一起觅食,但也有记录显示有数千只的大群体。
黑顶雀百灵生活在干旱和半干旱的平原上,散布着低矮植被和草丛,更喜欢沙质地区而不是岩石土壤,也被观察到在盐田周围出现。在正午的炎热时段,这些鸟会呆在阴凉处减少水分流失,甚至有记录显示它们躲在大蜥蜴的洞穴里。它们还会通过让腿悬在身体下方飞行来调节体温,或者面对风栖息,展开翅膀增加暴露在移动空气中的表面积。
生长繁殖
雌鸟选择一个由雄鸟建造好的杯形的国家体育场,巢一般安置在松软的沙质地形上。巢的外缘由小卵石或沙子等围拢。每次产2-3枚卵,卵近黄白色,表面光滑而具褐色细斑,大小约为23毫米×18毫米。两性轮流孵化11–12天雏鸟破壳而出。刚出壳的雏鸟赤身裸体,只在一些部位长有绒羽,7天后才睁开双眼。大约25%时间由两位父母哺养,主要是喂食昆虫的幼虫。幼鸟在8天以后离巢,并且在14或15天以后飞行。
雄性黑顶雀百灵在繁殖领地上进行空中展示,先是从地面陡然上升,然后盘旋鸣叫,最后进行一系列浅浅的俯冲。有时雄性和雌性会一起展示,雄性追逐雌性进行扭曲低飞。它们通常在夏季繁殖,繁殖通常受到雨水的触发,因此在有利条件下几乎可以在任何时候进行。巢是一个浅凹,里面铺有植物和其他材料,周围通常用小石头或小土块标记出来。巢通常位于灌木丛或草丛下,以提供一些阴凉。雌雄两性都会孵化2到3枚蛋,大约需要11到12天。雏鸟在能够飞行之前会在六天大左右开始离开巢穴,通常在八天大左右完全离开。雏鸟离开巢后不久,它们就会分开,每只成鸟都会独自负责一只雏鸟,这可能是减少被捕食的行为。如果有超过两只的雏鸟,其他雏鸟通常无法生存。雏鸟在大约21或22天大时完全离巢,并在约一岁大时达到性成熟。